1. 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不是老师,所以可以不懂教育。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显然是在推卸责任。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学家就曾指出,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父母开始。
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不管父母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在担任着孩子合格或者不合格的老师。因为幼儿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我们随时随地都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因为幼儿期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往往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成长土壤,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不要完全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理应自己多学习一些正确的、科学的家教理念与家教方法。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
2. 教育是无师自通的。
现在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是无师自通的事情,在“如何做父母”方面进行投资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很多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经验可以应用。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问题时,这些家长从来不会去参加什么“家长课堂”,也从来不去翻阅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只有当孩子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他们才想到向专家请教。但到那时往往为时已晚,因为孩子的身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位家长:
他是一位公司老总,事业很成功。但面对儿子时,他却有一种很强烈的失败感,因为他即将成年的儿子不但不愿意与他亲近,而且叛逆心理极强,从来都不听他的话。
后来,他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一位心理专家。经过专家分析,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以高高在上的“领导”态度教育孩子,凡事命令、强制孩子去做,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意见,才最终导致了儿子的叛逆。
当这位家长了解到这一切后,后悔莫及地对心理专家说:“我要是早点跟你学习这些知识就好了!”然而,为时已晚,即使有心理学专家耐心地引导他的孩子,孩子心灵上所受到的伤害也不是一时就可以医治好的。
“教育无师自通”这种观点,伤害孩子于无形之中,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3.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很多家长都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懂,这时候对他们进行教育为时过早。其实,拥有这种观点的家长都缺乏早期教育的意识。
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重要,教育专家认为,6岁之前是孩子众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家长们也不要认为只要教会了孩子说话,他们就具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很多种,如语言的连贯性、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早期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引导、培训。
另外,心理学家还认为,8岁之前是培养孩子智商的关键期。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17岁时的智商为100,那么他4岁时的智商就已经达到了50,此后,在4~8岁时可以发展30,而在8~17岁之间则只能发展20了。可见,孩子的成长早期是其智商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家长,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
4. 树大自然直。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不礼貌、撒谎等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犯些小错误没什么,树大就自然直了。然而,等孩子长大后,家长却发现,“树”不但没直,而且越长越歪了。这时,孩子的习惯已经定型,再想纠正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对其坏行为不闻不问,这样只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开端。因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此时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很差,自我控制能力也有限,他们需要家长一定的束缚和管教,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否则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意志不坚定、害怕失败等,甚至是走上弯路。
5. 让老人带孩子,省力又省心。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喜欢让老人带孩子,他们认为,这样既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又省心。殊不知,家长的这一做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3)
在一般的家庭里,老人的教育理念都比较陈旧、传统,他们大多都不能承担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一般老人都很溺爱、娇惯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如霸道、自私、任性等,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和品行的形成。
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都不能取代的。因此,由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从而易使情感或人格产生偏差,进而产生诸如心理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当然,家长们错误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家长们必须注意一点: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不会平白无故就降临在你的大脑中,只有通过学习,这些观念才会产生。
在此,我们总结了一些最常用的教育理念,供家长们借鉴。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有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预想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妈妈给5岁的儿子盛饭时,不小心把饭洒在桌子上一点儿,这时儿子竟然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你真蠢!”
妈妈先是一愣,而后勃然大怒,向孩子大吼道:“闭嘴,你怎么可以说粗话?”
儿子被妈妈的这种气势吓着了,忙解释道:“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
妈妈真的生气了,继续冲孩子大吼:“说粗话,还敢狡辩,你是不是找打呀?”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制止孩子说粗话,以及预防孩子以后再说粗话。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
妈妈教育孩子不要说脏话,孩子告诉妈妈“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这是孩子对妈妈教育的反馈。然而,对待孩子的这种反馈,家长却表现得特别气愤,认为孩子是狡辩,并扬言要打孩子。那么,孩子会不会听妈妈的话,从此就不再说粗话了呢?
答案是“不会”。
首先,孩子认为他说的那句话并不是粗话,因为他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虽然妈妈厉声告诉他那是粗话,但孩子并没有认同,因为妈妈仅仅是要求孩子闭嘴,并没有跟他解释那句话为什么是粗话。因此,事实上母子俩对“你真蠢”这句话是不是粗话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孩子以后还会继续说这句话。
第二,针对孩子的反馈“我们班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妈妈没有做出很好的反应,甚至是没有理会孩子的反馈,就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再说粗话,我就打你!”当然,孩子也许会屈服于家长的压力,不在家长面前说粗话,但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在家庭之外说粗话。现在很多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说粗话,但一出家门粗话就一串一串地从嘴里“蹦”出来,往往就是由于家长忽视或没有正确应对孩子的反馈所造成的。可见,事例中那位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4)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反馈的方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家长的做法。
妈妈:你怎么说粗话呢?
孩子: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
妈妈:“你真蠢”这句话就是粗话,是表示对一个人的蔑视,任何人听到这句话都会很伤心的。
孩子:可是我们班小朋友们都这样说。
妈妈: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对别人讲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别的孩子不讲礼貌是他们的问题,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讲礼貌的孩子。
在这组对话中,妈妈就对孩子的反馈作出了很好的回应,既做到了尊重孩子,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引导孩子不说粗话,做个礼貌的孩子。事实上,这位妈妈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反馈效应原理,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反馈”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现在,很多教育学家常常把它运用到家庭教育中,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根据孩子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向和对策,使亲子之间的沟通顺利进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上述事例中,当孩子讲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之后,妈妈马上从孩子的反馈中得知,他并不知道“你真蠢”是粗话。于是她对孩子的教育马上就转向了告诉孩子,那句话是粗话,代表什么意思,人们听了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从而使孩子认同“你真蠢”这句话就是粗话。当妈妈再告诉孩子,讲粗话的孩子不是讲礼貌的好孩子,这样,孩子为了当一个好孩子,就不会再讲粗话了。因此,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是既治“标”又治“本”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种种反馈呢?其实,具体来讲,应对孩子的反馈是有一些基本步骤的:
第一步: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不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含义——孩子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的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第二步: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可以通过事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承担自己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何种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题。
方法二:为孩子营造适于成长的环境——氛围效应
一位专家应一个学术会议之邀,作一个讲座,可他到了会场才发现,来的人只有十多个。他比较尴尬,可不讲又不行,于是随机应变地对听众说:“会议的成功不在人多人少,*第一次党代会才到了12人,但意义非同小可。今天到会的都是精英,因此我更要把课讲好。” 。。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5)
这句话把大家逗得开怀大笑,激活了气氛。再加上专家讲课充满激情,最后这次讲座进行得非常成功。
这位专家就很懂得氛围效应的重要性。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教导孩子时,也要注意营造符合教育内容的氛围。例如,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要严肃,而不能一边陪孩子玩闹,一边指出孩子的错误;当家长陪孩子娱乐时,就要放下架子,而不能带着家长的威严与孩子做游戏。另外,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为孩子创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关于家庭氛围的营造,德国的家长做得特别出色,他们从来不会苛求孩子必须取得好成绩,必须拿第一;他们从不轻易对孩子发脾气,夫妻之间也总是和睦相处;他们懂得给孩子自由,关于孩子的事情,他们从来都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们甚至还强调:一个“硝烟弥漫”,缺乏关爱和欢乐的环境中,是不能培养出健康孩子的。
然而,中国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好像逊色很多——
孩子放学回到家,家长们所说的第一句话一般都是“去做作业吧”!
每次考试成绩公布后,有很多家庭都会弥漫着“硝烟”,甚至还会有暴力剧上演;
中国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一起娱乐,即使有时家长会与孩子一同看电视,但这种极少的共同娱乐还往往以争吵而结束,因为家长与孩子会在频道的选择上出现分歧;
……
心理学家表示,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很不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大量事实表明,孩子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下才会进行冷静的思考,才会理解家长的苦心,从而愿意与家长合作。而在紧张、训斥、争吵的环境下,孩子只会找理由欺骗家长,或者故意与家长顶撞、作对,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一般都是不理智的。
另外,家庭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在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活泼开朗、自信乐观,智力发展会很快;而在压抑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有悲观倾向,这些孩子的智力发展往往很缓慢。也就是说,一个和谐的家庭、轻松的氛围,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呢?
首先,家庭气氛中一定不要有“硝烟”存在。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性格有些孤僻,从来不会主动与他人接触,每天上完课就趴在课桌上睡觉。有时别的同学来找他玩,他不但不理,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因此,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跟他接触。更为可怕的是,他常常在自己的日记里表露出轻生的念头。
后来经过家访我才知道,这个孩子父母之间的感情很不好,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争吵,甚至是大打出手。因此在家中,这个孩子一直就是在担惊受怕中生活,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家庭的温暖,所以经常会感觉活着没意思。
大量事实也证明,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的感情不好,孩子往往会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很容易孤僻、悲观,心理很容易扭曲。
所以,要想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家长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和睦相处,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当然,每对夫妻都有发生矛盾的时候,但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甚至是大打出手,这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无法估算的。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6)
其次,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