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兵不死- 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而制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彩瓷墨盒。

    一九三七年美国出版的“生活”杂志,介绍了部分**领导人的生活状态。

    一九三八年出版的以朱德为封面人物的“大美画报”。

    彭帅使用过的相机。

    聂帅在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文件包。

    王明的两本重要著作:为**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为独立自由幸福的中国而奋斗。

    华北敌后军民歼灭河北完县伪军车队后缴获的自行车。

    八路军缴获的日军金属鞋头的中帮皮鞋。

    印有“晋察冀边区军运”字样的布驮袋。

    一件件熟悉的老物件,勾起了王亮的回忆。

    走上二楼。

    王亮又一次见到了日军八二式迫击炮,距离上一次见这玩意,得有几十年的光景了。

    戴上手套,王亮抚摸着它,感觉无比地熟悉爱。

    “日寇所谓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七日在冀省黄土岭的围歼战中被我八路军用八二毫米迫击炮击毙的。”王亮自言自语道。

    是啊。

    这位老兵,现在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

    八路军使用过的手枪,已然锈迹斑斑。

    抗战时期整风运动的学习笔记,上面的字写得密密麻麻。

    侵华日军军用铝饭盒、铁盆。

    白求恩医疗队所用的蒸煮消毒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日,大公报发表报道的报纸。

    。。。。。。。

    这一件件稀罕的宝贝,王亮不知道樊建国是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搜集来的。

    震撼,满满的震撼。

    王亮忍不住老泪纵横。

    这里的文字和实物,记载着的是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啊!

    现在再抚摸着它们,想起了许多,好像又走过一遭。

    看着那些久远了的文字和实物,再一次经历了那艰苦的岁月,体验了那硝烟四起的战争。

    抗战烽火中的八路军第115师

    抗战烽火中的八路军第120师

    抗战烽火中的八路军第129师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

    各种史料的汇聚。

0384 正面战场馆

    0384 正面战场馆

    从中流砥柱馆出来,在樊建国的引导下,王亮、马小刚和孙为民又来到了位于其旁边的正面战场馆。

    王亮知道把正面战场馆和中流砥柱馆设置在一起的寓意,就是为了表达国共合作抗日。

    这是一座素白色的方形建筑。

    樊建国颇为自豪地说道:“叔,不是我吹牛,这可是咱们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博物馆。”

    “这你的确是没有吹牛。”王亮表示中肯。

    见王亮的目光落在了展馆入口右侧的水池中所伫立的一尊抗日战士铜质雕像,樊建国介绍道:“哦,这是为了突出主题所塑造的一个国*军士兵的雕像。”

    王亮点了点头,赞许道:“恩,不错。造型英俊、庄重,很真实,符合抗日战争初期**的典型形象。”

    记得自己上次到这来的时候还没有这座雕像呢,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改造升级了。

    正面战场馆建筑为两层,一层平面成矩形,二层平面为与地块相契合,沿北侧适当悬挑,呈等腰梯形。

    针对博物馆的独特性质,体型简洁、敦实、厚重,除保证必要采光、通风要求外,尽量减少开窗面积,求得外观的庄严、质朴,及最大限度地争取室内展壁面积。

    进馆后,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通道两侧的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国民党将军照片和名单。

    二百五十六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革命军有二百五十六名将军牺牲。

    牺牲最早的佟麟阁、赵登禹上将。

    看着照片,王亮喃喃道:“为中国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佟麟阁,大刀将军赵登禹。”

    赵登禹,他曾经还是王亮的师长呢!

    继续往前:“为中国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上将,戎马生涯多反复,数度请缨终得偿,北上太原赴疆场。忻口血战真英豪,忠魂常在烁四方!”

    1937年10月16日凌晨,担任反攻指挥任务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军长郝梦龄和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将军亲自到前线督战。

    反攻大军分数路扑向日军阵地,连克敌人几个山头。

    到了早晨五点,天已微明。

    郝梦龄恐怕天明后我军阵地受敌炮火威胁,不能巩固,不如乘胜追击,迅速歼灭残敌,于是挥兵奋进,敌军混乱,以机枪、手榴弹掩护后退。

    郝、刘二将军已快到散兵线之前,距离敌人只有二百米,在通过一段隘路时,郝梦龄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而后壮烈牺牲。

    “在广德自杀殉国的饶国华上将,他出自于川军。”

    “誓把日寇赶出中国的王铭章上将,草鞋军不惧上前线,从山西转战山东,四面重围,终战死滕县。川军!”

    “为中国抗战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张自忠上将。投笔从戎,励志报国。奋起抗日,英勇杀敌。血染南瓜店,英魂撼天地。”

    “在中条山殉国的唐淮源上将,滇军名将。”

    “临危受命的李家钰上将,于豫中殉国,川军!”

    这一位又一位将军,王亮真的是太熟悉了。

    同时代的人物。

    甚至王亮曾经同他们当中的几位谈笑风生,并肩战斗过。

    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国民革命军上将军。

    再往前,当看到第八位牺牲的上将的名字的时候,王亮的眼泪唰的一下子就掉了下来。

    那是陈安宝上将。

    一个所有人都不熟悉的名字。

    “他的头还没有回来。”王亮几度哽咽道。

    是的,和那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侦察参谋傅平山一样,陈安宝上将的头没能够回家。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军长兼第79师师长陈安宝。

    南昌保卫战失利后部队开始突围,战士们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战况之惨烈前所未有。

    在预备队用完的情况下,军长陈安宝仅带警卫连冒着炮火到前沿督战。

    在中途的田塍上,不幸中了敌弹,伤及心脏,壮烈殉国。

    生命定格于1939年5月6日下午5时15分。

    为了报复,日本鬼子将陈安宝将军残忍的将陈安宝将军的首级斩下,在南昌城楼上挂了三日。

    为了炫耀战绩,随后日本鬼子又把陈安宝将军的头颅运回了东京。

    王亮为何哽咽。

    只因为这位将军的头还没有。

    总是说要放下仇恨。

    是啊。

    试问,后代怎么能够体会到那种痛彻心扉的血海深仇呢?

    中将就更多了。

    除了宣传力度大的一些,其余的,都被历史的长河无情地淹没了。

    黄梅兴(1897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264旅旅长,淞沪会战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蔡丙炎(1902年~1937年,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一旅少将旅长,罗店战役中亲率一营兵力在陆家宅与日军反复冲杀。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三十五岁。)

    姜玉贞(1894年~1937年,国民党晋绥军第一九六旅旅长。)

    王亮道:“姜玉贞旅长,1937年9月29日越口被敌攻陷后,平型关撤守,他奉命死守原平,时限七日。”

    10月1日,日军由代县南下包围原平,双方在城外展开激战。

    在兵力极端悬殊情况下,姜玉贞旅遭重大伤亡。

    奋战七日后,上峰又命令再死守三日。

    姜玉贞说:“有我姜玉贞在,就有原平在,我姜玉贞誓与原平共存亡!”

    最后,姜玉贞的196旅打得几乎没有人了。

    枪炮声渐渐稀疏下来,姜玉贞带领几名弟兄退守到了最后一个院落,但鬼子却不依不饶,死死地紧咬着不放。

    在姜玉贞的指挥下,终于干掉了穷追不舍的那几个鬼子。

    姜玉贞的部下劝道:“旅长,赶快撤吧,守七日再守三日的任务的已经完成了,咱们196旅不能一颗种子也不留。”

    姜玉贞坚决不撤,他说:“你们走吧,仗都打到这个份上了,我这个当旅长的不能撤。196旅忘不了原平,原平也忘不了196旅。”

    眼看鬼子要把这个院落包围起来了,焦急万分的特务排长示意几个兄弟架起姜玉贞就顺着地洞钻出原平城。

0385 八一三日记

    0385 八一三日记

    王亮道:“姜玉贞旅长是最后一名从撤出原平城的中**人。”

    鬼子还是追上来了,坦克连开几炮。

    姜玉贞重伤仰卧在地上,血流如注,时而昏迷,时而清醒。

    特务排长尝试去背起旅长继续撤退,这时姜玉贞又清醒了过来,他对排长说:“鬼子马上就追上来了,你快走,留得青山在,报仇打鬼子!”

    特务排长曾经当过姜玉贞多年的警卫员,坚决不走。

    姜玉贞虎眼一瞪:“我已经不行了,你快走,这是命令,是我最后的一道命令,走!”

    一股股鲜血从坚决的身上、嘴中涌出来。

    鬼子骑兵已经冲过来,特务排长只得洒泪而别,躲进高粱地。

    他远远看见鬼子围住了旅长,先是用刺刀乱捅,然后一个鬼子军官用指挥刀把姜将军的头颅砍下来,血淋淋地拎走了。

    “姜旅长无首,死不瞑目。将军壮志,以身殉国。那年姜玉贞将军年满四十三岁。”王亮把拳头攥得紧紧的。

    这便是王亮每一次抓到日本俘虏后都会想方设法搞死他们的原因。

    日本鬼子,必须得死,没得商量。

    刘家麒(1894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54师师长。为夺回主阵地,亲率所部发起攻击,连克数个山头,重创敌军。在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郑廷珍(1883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独立5旅旅长。)

    秦霖(1899年~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7军171师511旅副旅长。)

    。。。。。。

    这条走廊太长了。

    王亮真的不能再一一看下去了。

    这种揭伤疤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他们可都是统领万军的将军啊!

    最终血洒疆场,这是何等的英勇无畏。

    再往前走,那便是樊建国淘来的宝贝了。

    国民革命军的军装,武器装备。

    一件件安静地摆放在那里,琳琅满目。

    当看到中正剑的时候,王亮又停了下来。

    “叔,您再摸摸?”樊建国问道。

    “没有这个必要了,早就摸够了。”王亮摆摆手。

    躺在那里的这把中正剑真正的主人是王亮。

    中正剑是常凯申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因为在其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字样,因此得名中正剑。

    这已然成为一种荣耀的象征。

    中正剑的剑柄刻有黄埔志工无往不胜、中正等字样。

    另一面就刻校长蒋中正赠。

    当年王亮得到这把剑,是因为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方案,得到了常凯申的青睐。

    倏然,王亮的目光又落到了一本日记上,“行啊,建国,你小子连八一三日记都搞来了。这日记原本不是由华南理工大学的符罗飞教授收藏的吗?”

    八一三日记作者是1937年就职于沪高官城唱片公司的职员张德治。

    整部日记十分详细地记述了1937年8月12日日9月11日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华的暴行。

    作者张德治原本是杭州余姚的一位热血青年,因身逢乱世,家境败落,被迫辍学。

    为求谋生,张德治身赴上海,投奔舅舅。

    在舅舅的帮助之下,他在长城唱片公司得到了一个职位。

    本以为生活就此安定下来,却没有想到参加工作没几日战事就爆发了。

    形势所趋,大战在即。

    昔日同窗,纷纷投笔从戎,枕戈待旦。

    但张德治从小便体弱多病,不能亲赴战场,杀敌救国。

    于是他就选择了另一条路:记录战时新闻,留予后辈史料,存证日寇罪行。

    樊建国回道:“符罗飞教授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了,赶上那场大风波,日记就流失了。我也是前几年在一次与偶然的机会下在京城的书刊资料拍卖会水囊见到这本日记的。”

    “尽管价格昂贵,我还是筹钱把她拍了下来,因为她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

    王亮点了点头,很是满意:“你小子有眼光啊,一本记录当年淞沪之战的私人日记,事关抗战,非比寻常。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历史财富啊。”

    樊建国示意工作人员将保险玻璃打开,把八一三日记取了出来,交到了王亮的手上。

    接过这本日记,王亮显得格外小心。

    历经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战乱,大风波,还能保存下来,真的是太难能可贵了。

    但也正是因为年代久远,纸质也就变得无比的脆弱。

    稍稍翻动,书页就会被损坏。

    珍贵的史料啊!

    王亮注意到日记中所记录的一段:【夜报出版,日升楼之惨剧始明了,时在下午一时,坠落地点,适中四义路口之交通灯警亭附近,轰然一声,全市震惊,该弹落地之处,铁片所及,附近一带店铺,玻窗俱遭炸毁,千疮百孔,宛如地震之后,四街血肉横飞,遍地陈尸,惨不忍睹,遭此罹劫者,达四五百人。】

    【惟二弹究为谁属,尚在调查中,又四川路美国海军机房,亦有炸弹一枚自空坠中,当时爆炸之声奇响,予虽闻之,惟不料竟落于离予仅百步之处也,所幸该地处境冷僻,故无生命丧失。】

    【连日因沪东区虹口残敌,势穷力蹙,不得不另谋新企图,一方面残敌继续顽抗。同时集中舰队载应援陆军两师团,分向吴淞、狮子林、浏河、杨林口等处以密集炮火猛攻,企图掩护登陆。张华浜蕴藻浜两处图登陆者尤众,我军以重炮还击,双方展开极猛烈之炮战,经两小时后,始将敌军全部击退。】

    【大晚报载今晨四时半,泊口外之敌航空母舰上之飞机一佰零五架全体出动,十二大队(六)飞京杭各地,十一小队(三)在沪市近郊环视侦察,并滥制炸弹,明日消息,势必恶劣。又载台浦附近停日舰十余艘,形势甚紧张。】

    王亮记得,这应该是发生在四义路上的一次轰炸。

    当时他就在沪市,亲眼目睹了这场惨剧。

    八一三日记中所记载的,同王亮所见的,高度契合。

    血肉横飞,遍地陈尸。。。。。。

    重温历史的感慨,或许只有王亮才能说出那种滋味来了吧。

0386 神秘的蓝姆迦军事基地

    0386 神秘的蓝姆迦军事基地

    樊建国见王亮对这本八一三日记爱不释手的样子,便忍痛割爱道:“叔,您要是喜欢,就带回去吧。”

    一路风风雨雨走来,樊建国能够理解王亮此时的心情。

    那本日记,真实得要命。

    所记录下的,正是一九三七年的沪市。

    对于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来讲,太厚重了。

    所以,不管这本日记多么价值连城,是自己花多高的价格收购来的,樊建国都决定赠予一直支持自己的这位老叔。

    有这本日记相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