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广州十三行:(6)
潘氏家族在十三行对外贸易史上,曾是举足轻重的。潘氏家庭原籍福建,后移居广州文行,潘振承(1754…1784)、潘启祥(1755…1820)、潘正炜(1791…1850)三代都有出色的商业才能以及与官场、外商打交道的经验,因而使同文行跃居广州十三行众洋行之首。那时在广州生活的美国人享特曾这样描绘潘启官(潘正炜)在洋塘的住宅: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外国使节与政府高级官员甚至是钦差大臣之间的会晤,也常常假座这里进行。这里到处分布着美丽的古树,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果树。……碎石铺就道路,大块石头砌成的岩洞,上盖着亭子,花岗岩砌成的小桥跨过一个小湖和一道道水流。其间有鹿、孔雀、鹳鸟,还有羽毛很美丽的鸳鸯,这些都使园林更添魅力。整个园子由一道*英尺高的砖墙围着,加上用暹柚木做的厚重的双扇大门。这围墙内的一大片地方是中国富裕人家居住的那种特有样式。
伍氏家庭的代表人物怡和行行商伍秉鉴(1769…1843)是十三行洋商中的首富,美国《华尔街时报》曾经有过这样报道称:“广州十三行的伍浩官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而且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他拥有资产2600万两银。”关于伍浩官富有程度,当时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了他万银票,因而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浩官当面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所以伍浩官之名在美洲盛传达半个世纪,他在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美国一艘商船下水,亦起名“浩官”。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还投资美国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他的富有在当时的确是举世瞩目的。
乾隆后期,清朝的国力日衰,清政府对外商的限制和榨取越来越厉害,行商日子难过,十三行商人拖欠外商巨额的事不断发生。乾隆六十年(1795年)七月十三行的商人石中和因此被迫变卖家产偿还,但因家资不抵债,朝廷命将石中和入狱监禁,其后发配伊犁,所欠万两贷款,由其家族分6年设法偿还。嘉庆元年(1796年)十三行总商蔡世文因欠50万两银而自杀,债务由其关系密切的广利行商卢观恒负责……
广州的黄昏并不像黄昏。
昔日滋育着十三行的珠江,像银河落江底,数不清的繁星在江中闪烁,江畔华灯闪亮,把堤岸和又长又宽的珠江照得如同白昼。
流连在江岸边,可见到今日的十三行旧址比当年更热闹。广州的中药材市场、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广州着名的白天鹅宾馆、沙面高雅的商住区、当年的海关大楼……紧紧地连在一起,车来人往,一派繁华的景象。
当年十三行那座座白色的西欧洋房,依然是那么地惹人注目,那么地吸引四面八方的人。十三行虽然被道光皇帝送到香港去了,那些足智多谋的中国商界精英为开拓香港国际市场而重振雄风,他们带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聪明脑袋以及饱饱的行囊,而他们带不走珠江畔中这块风水宝地!
十三行是广东人最引以为豪的宝地,十三行昔日的繁华是广东历史中最华彩的篇章。它见证了岁月的流变,它记录着:历史,开眼看世界的历史,从这里凿出了源头。
广东人眼中的林则徐:(1)
广东虎门销烟,威震中外。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虎门销烟”时威震中外的林则徐。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一)
吸毒就像传染瘟疫一般,人们谈毒色变,对其深恶痛绝。鸦片也是毒品之一种,现在国际上都是严禁的。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每年进口鸦片多达4万箱,价值三四千万元。原来中英从乾隆以来贸易日久,中国茶、丝、瓷器、大黄等畅销英国。英国处于入超局面。英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竟以鸦片为主要“商品”倾销中国,使中国的大量白银流失海外,造成银价上涨、钱价下跌、国困民穷。小小红罂粟花,十分鲜艳,但它的浆果却成为谋财害命、毒害中国国民的元凶了。
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将鸦片作为侵略中国的先锋,主要还是当时清朝中期的政治局势所致。当官的诀窍是“多磕头,少说话”,他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搜刮人民却极尽能事。守卫京师重地的禁旅军官都吞饷肥私、花天酒地,武官夜间不回营房、外宿嫖妓。黄爵滋揭露八旗兵时曰:“近见有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鸟架,终日游闲,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领替点缀了事。”因清廷财政困难,军饷更是常常拖欠,一拖二欠三不给,士兵衣食无着生活困难,或变卖军械糊口度日,或离营自谋生计,许多军营册上有名而营中无兵。更重要的是,军队将领和士兵因吸食鸦片体力衰竭,拿不动刀枪,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清朝统治机构的*无能,使文武官吏宫廷内部许多人吸食鸦片,接受贿赂,包庇鸦片走私,借此加租增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库亏空。道光帝时,布字先生云:“道光道光,把满清白银都倒光了。”鸦片战争前,20年里外流的白银达1亿两,平均每年流出500万两。
林则徐禁烟前,中国封建王朝仍以“天朝君临万国”的妄自尊大心态紧闭大门,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认为英国人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清朝官员也称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所以拜见中国“万岁”就不能下跪。林则徐刚到广州时,也称茶叶、大黄是“制夷之大权”,相信夷人膝盖伸展不便,认为“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因此,他对英国发动战争的估计也是不足的。
当时鸦片问题渐成为政治性争论问题之一。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倡“驰禁论”,请准民间贩卖吸食,使鸦片走私合法化;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炉寺卿黄爵滋提出“严禁论”,以重治吸食为先。林则徐曾向朝廷上奏,请求严禁鸦片。力陈烟禁特别是杜绝鸦片来源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并针对反对派的驳斥强调说:“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举棋不定的道光帝认识到严禁鸦片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于是,被迫接受严禁主张,决定禁烟。十一月十五日(12月31日),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广东人眼中的林则徐:(2)
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二)
且看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的气势吧!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上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到广州的目的是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驭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到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等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地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销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林则徐在广州查鸦片的过程中,意识到英国会发动侵略战争。为了战胜敌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经过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变敌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即魏源归纳阐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林则徐亲自主持,组织翻译班子,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作为当时中国官吏的一种“参考消息”;为了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地理的书;还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其中一条规定:“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准进口的权利。”说明中国禁烟完全合乎《国际法》。在军事方面,着手加强和改善沿海一带防御力量。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为了改进军事技术,又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林则徐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精神,受到人们高度赞扬,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广东人眼中的林则徐:(3)
林则徐在广州缴鸦片,在虎门烧鸦片,矛头对准英帝国主义者,断了他们的财路。英国人是不甘心的,他们把中国当成肥肉,一天不宰你心里头就痒痒,于是增兵,于是策划报复。
料不到,赶走了林则徐,却在广州三元里的牛栏冈碰壁……啊,广州人是不可惹的呀!英军首领义律要不是清朝奕山老兄相救,恐早命丧黄泉!
事因如此: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广州和约》签订后,奕山筹集赔款,日夜搜刮,英军横行乡里,大肆淫掠,激起三元里一带人民群众的义愤。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约5里地方。《广州和约》签订前一天的四月六日,广州城北各乡义勇首领齐集牛栏冈,议定联合抗英。九日,盘踞在四方炮台的小股英军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行凶,奸*女,抢掠财物,激起村民的义愤,菜农韦绍光等奋起反击,当场击毙英军10余名,其余英军抱头鼠窜。为防英军报复,村民集合于村北三元里古庙,约定以神座前一面三星黑旗为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举人何玉成等士绅联络附近103乡民众共商抗敌大计,并利用“社学”组建了一支由农民、渔民、纺织、打石及烧炭工人、会党成员、爱国士绅为主力的人民反侵略武装力量。十日,5000义勇云集在三元里绅民“平英团”旗帜下,进攻四方炮台。英军司令卧乌古派布尔利少将留守炮台,自率2000英军出外迎战。义勇兵将英军引诱至牛栏冈一带丘陵地区,将英军团团包围。下午一时,大雨倾盆而下,英军火药受潮,枪炮失灵,仓皇撤退。参战农民将英军分割包围,展开肉搏,计杀死英军毕霞少校等近50名,生俘10余人,缴获大量战利品。义律闻变驰救,亦陷重围。奕山听说此事,惧和议有梗,再起战争,立即遣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解围,英军才得以逃脱重围回船。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地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敢于斗争的英勇气慨。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三元古庙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三元古庙几经修缮,较好地保持了古庙原貌。1961年,三元古庙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
(三)
1849年10月,林则徐因病势加重辞去云贵总督之职回闽治病养老。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荐在舟中召见了左宗棠。鸦片战争时,二十多岁的左宗棠就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林则徐此前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须未雨绸缪,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送给了正在研究地理和兵法的左宗棠。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乘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1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
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弟子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文忠公”的嘱托,于19世纪70年代经营西北,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并以武力为后盾“探已投虎口之食”,向沙俄索回伊犁,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令人欣慰的一页。
广东人眼中的林则徐:(4)
以对外反侵略着称的林则徐,最后猝死于弹压内变途中(从后来的政治评价看却是幸事,否则曾国藩那顶“*太平天国”的帽子肯定会扣在他头上)。1850年秋,因洪秀全在广西组织拜上帝会造反,天地会也起事呼应,刚继位的咸丰皇帝又倚重林则徐,派他赴桂总督军务。林则徐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