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广东人是天下的眼-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于朝廷曾传出永不收回他们这些反对王安石变革的人的消息,苏东坡一度断了北归的念头。在惠州的最后3个月,他买地白鹤峰,修“思无邪斋”,建“德有邻堂”,凿水井,和翟夫子、林婆等邻居亲善往来。白鹤峰在清代一度发展为东坡祠,现存东坡井和东坡亭。
  今天的白鹤峰在惠州市卫生学校内。里面有口东坡井。苏轼一生对饮水特别讲究,所到之处留存了许多东坡井,河北、江苏、广西、海南都有。眼前的东坡井,井口略略高出地面,直径米,以铁条封住,深14米多。井边立有两块碑,一块记录着东坡凿井的经过,另一块上刻有“冰湍”二字,出自东坡的诗句“暮瓮停冰湍”,下部已有裂缝和残缺。虽然这口千年水井貌不惊人,但却有国外学者不远万里而来,只为能一尝井水滋味。
  东坡亭则是后人为纪念东坡而建,始建于乾隆年间,后于1960年重建,亭子附近有数个石墩。据传这些石墩可能是原来的东坡亭和东坡故居梁柱的“垫脚石”。石墩分为两种,形状浑圆、丰满如鼓、呈青灰色的应当是明清的样式;另一种有棱有角、蚀化较多、微呈红色的可能是宋代的样式。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苏东坡的白鹤峰新居尚未竣工,追随他23年的红粉知己朝云在惠州病逝,遗骨就葬在西湖。朝云去后,孤单的苏学士为她写下了“千古第一梅词”……《西江月》。“素面常嫌粉眐,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墓位于西湖孤山南麓,于1984年仿宋墓式样复建,墓形像一把半开半阖的摺扇。墓碑题有“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字样,伴有云纹。墓前铺排着数十盆灿烂的红花,周围松林杳深。墓旁红柱、碧瓦、攒尖顶的四角形小亭,就是孤山栖禅寺和尚希固为纪念朝云所建的“六如亭”。传说朝云生前学佛,诵《金刚经》偈词:“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而逝,故名“六如”。东坡曾在一首词作中描绘朝云病重时面容惨淡,低眉吟唱《金缕衣》的情形,或许那时她已经预感自己将如泡影一般消逝吧。
  去年冬至前夕,我因事到惠州。那天清早,迎着晨风走进了西湖,在一个小山包上瞻仰了朝云墓。不禁为一千年前这位窈窕淑女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是婉惜?是不平?是哀念?我想都是,但最多的还是不平和哀念。她陪伴一代文学宗师度过风烛残年,虽然是英年早逝,但却度过了一段情趣皆佳的岁月,在历史中留下芳名,不该有太多的惋惜。我倒是有些不平,她陪苏公在惠州为民办了那么多好事,因苏公这时是犯官,又有元配,她没得到夫人的名分,死时仍是一名小妾,世道真是不公啊!而此时此刻,我望着这早晨的南方湖上的薄雾,我心底恁地升起一股哀思的情愫……您孤家伫立在这小山包上,会不会觉得寂寞无聊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广东人眼中的苏东坡:(3)
朝云墓后的山腰上,有建于1987年的东坡纪念馆。馆中陈列东坡寓惠的文物、图片资料200余件,如原东新桥的一段铁索、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绶摹勒的“德有邻堂”和“思无邪斋”匾额石刻等。馆中辟有“东坡与朝云”专题,附有后人臆测的朝云肖像,很有点金陵十二钗的味道。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东坡在惠州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给惠州留下的文化财富是岭南乃至中华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
  流放至儋州,是苏东坡先生坎坷生涯最后一个驿站。
  在惠州生活了近三年,有西湖、有合江楼、有嘉佑寺、白鹤峰……整天又有爱妾王朝云相陪左右,整天吟诗作对,还有几位知心朋友唱和,虽苦亦乐。
  要离开感情至深的惠州,到真正的“蛮荒”之地的儋州,这回爱妾已撒手西去,留下幼子苏过和他这年已花甲的老人。此情此景,真教苏先生仰天长叹,老泪纵横。
  跨海到了海南,开初住的还是朝廷的“官房”,但不久即被当政者发现,派员硬把他赶出来。只得在野外用棕榈搭了草棚。最为糟糕的是,苏老先生是一位喜欢吃大鱼大肉的美食家,在这里几乎天天都饥肠辘辘,他作了《闻子由瘦》诗,自注:儋州至难得肉食。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见黄鸡粥。
  士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
  又有《客俎经旬无肉,又子由劝不读书,萧然清坐,乃无一事》诗句:“病怯腥咸不买鱼,尔来心腹一时虚。”
  一天他的公子苏过,新发明一种蒸食山芋的方法,也叫他拍手称快,写诗一首《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酏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蒸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苏老先生初至海南,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整天只能与幼子苦中作乐。而他认为海南儋州这地方,也没多少文化可言。他想这辈子就把自己的满腹诗书烂在肚里了,虽然以日记式天天作诗,也只是自娱自乐,不想传于世中。
  一天,闲得无聊,见一位黎家妇女口嚼槟榔,手提饭瓢,去给正在田里耕作的丈夫送饭,于是随口吟道:
  头发蓬松口乌乌,
  天天送饭予田夫,
  ……
  没等苏东坡再往下吟,只听得这位黎家妇女高声唱道:
  是非皆因多开口,
  记得君王贬你乎?
  苏东坡听罢,暗暗吃惊!真不可小看这“蛮荒”之地,连这么一个村妇文思皆如此敏捷,如此聪明,少年更是大大可教啊!
  于是,苏老先生才开始下决心要把自己这满腹诗书传授给岭海“蛮荒”子弟。
  这时的儋州读书的人极少。原来的一两间私塾,学风不振,收效甚微,到后来竟一个学生也不来了。他本人利用会友的机会吟诗讲学,可是,开讲一段时间后,除从琼州、潮州等外地来的几个学生,加上他的好友黎子云、王霄、符林几个人外,当地来听讲的人寥寥无几。
  儋州地区“文化未开”的状况能继续下去么?不能。这天深夜,屋子里烛火通明,苏东坡邀集新结识的几个当地好友商议学事。经过讨论,决定以东坡名义设宴劝学。好友便资助经费让东坡设宴。
  听说苏东坡设宴请客,人们纷纷前来捧场。这个说:“这回要好好听东坡学士即席吟诗。”那个道:“这回可亲口尝尝东坡先生的美酒佳肴。”
  宴席刚刚开始,不知怎的,坐在外面的一席客人竟喧哗起来,有的还出言不逊。
  “怎么回事呀?”苏东坡不慌不忙从里屋走出来问。一个犟汉子“嚯”地站起来,直言不讳地嚷道:“东坡先生,我想替本席兄弟提个问题,可以吗?”
  东坡心平气和地说:“哎,我请客喝酒,不但要让大家吃饱喝足,而且要使大家心情愉快,有什么话尽管说吧。”
  于是犟汉子开口道:“请问,正堂坐的是什么人?”
  “是读书人。”
  “走廊上坐的呢?”
  “读书人的家长、亲属。”
  犟汉子又问:“他们用的是什么菜?”
  苏东坡回答:“正堂以肉为主,走廊上荤菜相间。”
  这时,犟汉子那一席人再也忍不住了,像开锅似的哄了起来。这个说:“我们吃的为什么都是素菜?”那个说:“为什么把我们安排在外面,连凳子也没有?”
  苏东坡冷静地听完他们的意见,然后用三分严肃、七分和蔼的口吻向他们解释说:
  “自古道:‘读书方知世间事,治国利民天下传。’这读书的用处很大呀!‘一字值千金’的道理,你们……”
  “这道理我们懂。”没等苏东坡说完,有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苏东坡听了十分高兴,紧接着说:“既然‘一字值千金’,那读书人偶然吃得好一点,我想不算过分吧?”
  这一句反问问得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无言以对。
  又是犟汉子先开口:“走廊上坐的明明和我们一样是庄稼人,为什么又受优待呢?”
  东坡笑了笑,回答说:“是呀,俗话讲,‘子贵而父荣’,我认为这句话也有……”
  “有道理。”不知是谁又插了一句。
  这下子,犟汉子觉得自己有点理屈了。停一会儿,他脸色通红地问:
  “东坡先生,我们也送儿子来读书,你是否也能以礼相待?”
  这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很喜欢犟汉子耿直的性格,就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朗声回答说:“当然!当然!”
  东坡虽谪居海南短短三年,但他作为古今第一通才,在海南劝农兴学促进文化,使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从游者众,学风得到弘扬。在他走后第三年,琼山人姜唐佐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他走后第九年,儋州人符确率先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
  苏东坡对海南感情深厚,他有《别海南黎民表》可谓一别三揖拜,情深意长: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古时地处偏远的广东成为历代官员的贬谪之地,这既给广东带来了福音,也给那些失意的文人骚客带来一丝慰藉。“同是天涯沦落人”,沦落的文人和这片沦落的土地碰撞出一种心有灵犀的火花,闪烁出别样的光芒。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袁崇焕:(1)
明眼人曰:袁崇焕之死令明王朝提前灭亡。崇祯帝之过,还是袁崇焕之罪?
  明王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立国至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歪脖子树上吊死,前后经历了276年。
  近三百年的统治,有她辉煌的岁月,朱家王朝的开国皇帝无可置疑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立了里程碑式的功勋;中间朱元璋的儿孙们,也有精英,也有孬种。但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了过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而末代皇帝崇祯,他还是一个有作为,很想中兴明王朝的人物。但明王朝长年积累的沉疴,他虽有信心,却难以有能力救治。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的风暴,十几年把他的宝座刮得摇摇欲坠,加上北方日益强大了的后金军事力量的侵扰,促使他最后走上了景山的不归路。
  而在北方与后金抗衡、保卫明王朝的危中偷安的一个爱国将领,他叫袁崇焕。他浴血奋战、负伤杀敌,保卫国土,勤王卫京城,而最终得到的是惨不瞩目的磔刑,肢体分肢九块而死。肉还被人挖去一块一块煮着吃……这一切的指挥者就是崇祯帝!
  冤也!痛也!大明袁崇焕督师!
  (一)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父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这时,北方满族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经二十多年吞并,已统一了女真各部,且建立了八旗制度,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阁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后金的建立威胁了明朝对辽东的统治。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也正是袁崇焕中进士的那年,明军十余万人分兵四路征伐后金。后金以六万兵力于萨尔浒击破明军;明启后元年(1621年)后金乘胜攻取沈阳,八年,迁都于此,后又席卷辽西大片地区。
  从小立志报国的袁崇焕见到辽西山河大片沦陷,心如刀绞,他决心以身许国,报效社稷。他虽授福建邵武知县,但勤研兵书,苦练武艺。夏允彝《幸存录》说其:“崇焕少好谈兵,见人辄拜为同盟,肝肠颇热。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天启二年(1622年),监察御史江日彩上疏举荐,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焕,夙攻兵略,精武艺,善骑射。臣向过府城,扣其胸藏,虽曰清廉之令,实具登坛之才,且厚自期许,非涉漫谈。其交结可当一臂者,闻尚多人。今见觐于辇毂下。枢部召而试之,倘臣言不虚,即破格议用,委以招纳豪杰,募兵练将之寄,当必有以国家用者。”于是,袁崇焕受命单骑深入辽东勘探敌情和辽东局势,不久,并递上一份辽东形势分析和收复镇守辽东的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同年二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同月又被破格提拔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军山海。从此袁崇焕英雄有用武之地,他凭着自己的赤诚之心,文韬武略,为扞卫辽东、保疆卫国而战。
  (二)
  袁崇焕戎马生涯,为明朝立了四大功。
  血染战袍保卫宁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十万大军,西渡辽河,于23日到了宁远城下。当时,辽远明军只有万余人。
  袁崇焕面对优势的后金军,采取坚壁清野、集中全力保卫宁远的政策,把城外的居民和粮食都移入城里。他督军率大将满桂和部将左辅、朱海、何可刚等以及全体将士,誓死守城。他还写了血书来激励全军,将士们无不感奋,誓与城池共存亡。老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袁崇焕:(2)
24日,后金军猛烈攻城。后金兵惯于扒城,但这次抢登城头都失败了。原来袁崇焕头天就下令用水泼在城墙上。时令正值严冬,水立马结冰,爬城的后金兵都滑下来了。敌兵又使用撞车、云梯来攻。突然,城的一角被撞塌了,袁崇焕身先士卒,搬运石块堵塞缺口,他的左臂被箭射中,血染了战袍,他自己撕裂战袍包扎伤处,坚持指挥作战。城上军民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箭和擂石像雨点般发射下去。后金军的战斗力是相当强的,虽然死伤不少,仍然不肯退却。袁崇焕就下令发西洋大炮,轰死了更多的后金军。第二天袁崇焕登上高处,看清了对方哪里兵多,就下令往哪里开炮。炮打得很准,后金军伤亡重大,努尔哈赤也受了伤,只得撤围败退。
  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当时曾叹息说:“我从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单一个宁远就攻不下来呢?”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遇上了袁崇焕!
  以和为守的策略 三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不久,朝廷又决定让辽东经略专督关内,而由他主持关外军事。他在给皇帝奏章中申述了保卫关外地区的主张,大意说:当前方针应该以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为主,而以利用有利时机主动出击作为配合性的行动;这样,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只有做到守有余,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进行战斗。这就是他制定的“以和为守,以守为战”的方针的一方面。为了贯彻以守为战的方针,他在这一年的冬天到锦州的一带巡视,计划逐步收复原被高第州丢弃的地方。第二年,朝廷撤销辽东经略一职,让袁崇焕全面主持关内外军事。他就派遣部下着手修缮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三城,以重建一度被破坏的宁锦防线。
  袁崇焕主张用辽人守辽土,用辽土养辽人,一边筑城一边屯田。他意识到,关外的宁辽、锦州、中左所、大凌河四城,有驻军六万,居民商人几十万,人多地隘,经过海道从远处运来的粮食,不是办法,必须在当地屯田,才能解决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
  要修缮锦州等三城,同时开展屯田,这在紧张的战斗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袁崇焕决定与后金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