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孙氏定了“五七”后出殡,祭拜的几个大rì子除了“接三”、“头七”,就剩下“三七”、“五七”最重。“二七”虽也是大祭,可比其他几个rì子亦不算什么。没想到,这rì来的族中女眷竟然不亚于“头七”。许多之前不曾登门的旁枝庶出、或是出嫁的姑nǎinǎi,都面带哀切,一身缟素地过来,围着张老安人奉承。
几个房头的当家娘子、nǎinǎi都来了,不是与孙氏交情好,就是受命来四房看“嫡子受虐”的后续发展,任谁也没想到今天又出了新的热闹。
这个道:“老安人最是仁善,族里谁个不敬哩。”
那个说:“是哩,是哩,外头那些话都没影哩,谁不晓得老安人最疼孙子。”
张老安人与儿子闹了数rì别扭,心里正憋闷,被女眷们奉承着脸sè才好些,可听着听着,只觉得不对味。
九房老安人道:“眼见‘三七’,是不是该张罗开?”
三房庶支汤二娘子:“咯咯,就算为了堵外头的口,这‘三七’也得大办哩,要不岂不像应景,冤枉婶娘不疼媳妇。”
九房老安人又道:“源儿媳妇生前最疼惠娘,惠娘出阁时还送了半副嫁妆,即便待亲闺女也就是这般。‘三七’是出嫁女cāo持,源儿媳妇没亲闺女,惠娘是她侄女,也当来给她婶娘尽孝哩。”
不待张老安人开口,汤二娘子已经抢过话头:“外九房同四房早出了五服,惠娘不过是族侄女,要是轮到她cāo持源大嫂子之事,岂不是叫人笑话沈族内房无人?要说受源大嫂子恩典,我们平娘也不差哩。平娘才是源大嫂子的从堂侄女,正该披麻戴孝。”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声调越来越高,急赤白脸起来。张老安人的脸已经黑的不行,转过头去,望向郭氏时,眼睛里已经开始shè刀子。旁边看热闹的几房女眷,也跟着张老安人的视线,望向郭氏。
郭氏神sè淡淡的,脸上丝毫显不出什么。
张老安人冷哼一声,道:“族亲们盛情,老身有些担不住,郭氏同孙氏最是要好,就帮孙氏拿个主意……”
郭氏早已听出来,九房老安人与汤二娘子都是奔着“出嫁女”之名来的。
“三七”按规矩是出嫁女、女婿主祭,要是没有丧者没有出嫁女的,也有侄女、侄女婿料理的。两者都没有的,也就是家人主祭,还真没听说有从堂侄女、族侄女出面的。
九房老安人与汤二娘子舔着脸说此事,不过是奔着孙氏的嫁妆。可若是真担了出嫁女、女婿身份行事,即便分不了孙氏嫁妆,也能得一注谢资,还能同沈瑾、沈瑞兄弟两个拉上交情,背后还有个状元公在。
这本不关郭氏之事,可她们的贪心却是因沈全“代妹守灵”引起。郭氏并没有回张老安人的话,而是环视众人一圈,视线最后落在两个年轻妇人身上:“两位侄女怎么说?”
这两人正是沈惠娘与沈平娘。
这两人都是失母长女,为继母不喜,没有嫁妆,拖到十八、九还说不上亲事。孙氏当年怜惜这两人品格,多有填补,这才使得两人体面出嫁。
沈惠娘拿帕子试了试眼角,哽咽道:“伯娘生前与侄女有大恩,侄女愿孝福妹妹行事,为伯娘尽孝,还请大婶娘成全。”
郭氏本是平和xìng子,也忍不住着恼。固然族人会贪心,有她思虑不周全的缘故,可这般大喇喇将半岁大的福姐儿牵扯进来,沈惠娘行事也太下作些。
她强忍恼意,又看向沈平娘。
沈平娘神sè从容,道:“伯娘是侄女恩亲,侄女愿孝六族兄行事,只是侄女笨拙,只能在私下为伯娘焚香祈福,不敢在众族亲面前漏怯。”
她这样一说,众人才发现她身上穿的不是素服,而是本sè熟麻衣,正是“大功”服sè。再看沈惠娘,只是素服罢了。
郭氏神sè稍缓,转向张老安人道:“侄女们自有主意,又是老安人家事,侄媳委实不好多嘴。”
张老安人还要再说,正好婢女进来传话。郭氏早就想要离身,听说自家有事,便起身告罪,带婢子养娘走了。
沈全已经在二门外等着,见了郭氏,便上来扶了胳膊。
郭氏见他神sè有些恍然,可眉眼间并无焦sè,微微放下心,嗔怪道:“家里什么事,巴巴地使人唤我出来?”
沈全讪笑地看了几眼周遭的奴婢下人,道:“等娘家了在说。”
郭氏神sè微凝,却没有多话,母子两人相伴回了自家宅子。刚进大门,郭氏便低声道:“可是灵堂那里有什么不对?瑞哥儿还好吧?”
沈全左右扫了两眼,道:“不是灵堂上的事,娘稍后再问。”
除了沈举人家下人,这自家下人也听不得?
郭氏心中纳罕,便不在多问,直到回了正房,将婢子养娘都打发下去,才道:“说罢,到底怎哩?”
第十七章 前尘影事(二)
沈全皱着眉,将方才所听重述一遍,而后小声道:“娘,伯娘早年多年未育,瑞哥儿是不是私下过继来的?老安人偏疼亲孙子,才这般不待见瑞哥儿。”
郭氏听了,不由恼怒,怒视沈全道:“胡吣什么?瑞哥儿是你伯娘十月怀胎、挣了半条命才生下的嫡亲血脉!”
沈全犹自不信:“那要真是四房嫡亲血脉,老安人怎会如此?叫小厮撺掇着淘气,书也不让读。哪里是爱孙子,这是捧杀?瑞哥儿小小年纪顽劣之名声在外,之前的脾气秉xìng,娘也是见过的,儿子又没有扯谎……要是伯娘当年真生了弟弟,那会不会是弟弟福薄,才换了瑞哥儿来……”
郭氏哭笑不得,拍了下他脑门道:“混账小子,方才说是过继,这会连换人都出来……瑞哥儿是娘看着落地,容貌又同你伯娘七分相似,没人换了孩子去。瑞哥儿不被老安人所喜,不过是受你伯娘牵连罢了。只是没想到她会做到这个地步,老人家还真是下的了这个狠心。”
沈全耳朵竖得直直的,正专心听着。
郭氏却端起茶吃了两口,没了再讲的意思。
沈全急的抓耳挠腮,道:“娘到是接着说呀。”
郭氏脸sè已经恢复平静道:“不着急,你六族兄既听了瑞哥儿的话,少不得也要追过来问个究竟。等他来了一道说,省的娘费两遍口水。”
沈全满心好奇都被勾起来,哪里等得及,正想着央磨郭氏,就有婢子隔门禀道:“娘子,九房六爷来了,求见娘子,管家迎进前厅吃茶。”
郭氏起身,带了沈全去见厅见客。
见到母子两个同来,沈理心下有底,便直陈道:“本不该来扰大婶娘,只是瑞哥儿处境堪忧,侄儿心有疑惑,实不知该如何援手,固来请大婶娘解惑。”说罢,便将沈瑞在张老安人那里所受待遇说了一遍。
郭氏已经听儿子讲述一遍,依是心下唏嘘,虽不是爱嚼舌之人,可因恼老安人不慈,也没有为其遮掩的意思,道:“老安人对源大嫂子,是积年宿怨,视为仇人也差不离。为了源大嫂子的缘故,老安人不疼孙子也不算稀奇。”
沈理不解道:“婆媳之间有个磕磕碰碰的,也是常见,怎么就成仇人?婶娘又是那样好xìng情,最是贤良,待老安人只有孝顺的,并不曾听闻有何事逆了老安人的意,婆媳嫌隙怎至此地步?”
郭氏叹了一口气,道:“事关四房yīn私,许多人都不晓得,源大嫂子进门次年,老安人曾入家庙一年半。”
细说前情,当初孙氏嫁到四房,竟然是族长太爷做媒。
在孙氏嫁进四房前,族长太爷便同沈举人说过四房掌家之事。孙氏既带了丰厚嫁资过来,就要担当起当家主母行事,沈举人既不爱经济庶务,专心读书便好。左右当时的四房,家道已经中落,祖产除了老屋与薄田并不剩什么。
沈举人当时还只是秀才,对于妻子出身商贾虽有些不太满意,可是族长做媒,又是能帮自己料理家务,自然无不应是。
孙氏进门后,貌美温柔秉xìng良善,夫妻两个很是美满。不想小两口美满,却是碍了张老安人的眼。
张老安人虽亦是出身书香之族,可娘家早已败落,否则也不会嫁到家道中落的四房,见了媳妇的嫁妆自是眼红的不行。虽说媳妇进门前,早在族长老安人面前应下媳妇进门当家的话,可等孙氏进门却是反悔,不仅将家务攥着手中,还摆着婆婆的谱,一心要插手孙氏的嫁妆产业。
孙氏到底是新媳妇,顾及着颜面,并没有强硬地接受四房家务。只是外柔内刚的xìng子,也没有让老安人插手到陪嫁产业上。张老安人闹腾的越发列害,借着婆媳规矩,变着法儿的折腾孙氏。又以孙氏有孕为借口,赐下好几个美貌通房,生生的折腾掉孙氏五个月的身子。
孙父彼时尚在,三、五个月过来探看闺女一遭,晓得孙氏遭遇,并没有找到四房,直接找到族长处。
族长太爷是大媒,又与孙父有私交。族长太爷将沈源呵斥一顿,将那几个通房都卖了,又做主将张老安人送进家庙“静养”。张老安人哪里肯依,本要闹腾,被宗房老安人连吓带哄给劝下,四房婆媳之争才告一段落。
不过这番变故,不仅使得孙氏与张老安人失了婆媳情分,也伤了孙氏与沈源夫妻情分。
孙氏心思,更是都放在打理四房与自己嫁妆产业上,四房rì子蒸蒸rì上,婆媳之间却视同陌路,夫妻之间亦没了往rì恩爱。
孙氏名声既好,又有宗房撑腰,张老安人再看不惯,也只能忍了。等到张老安人从家庙回来,并不与孙氏再争斗,而是以孙氏“无子”为名,大张旗鼓地纳了良妾郑氏。等到郑氏生了沈瑾,老安人亲自抱过去养育。
孙氏虽打理四房家务,可更像是大管家。其他几个,倒像是一家四口,两处井水不犯河水。直到沈瑞落地,张老安人当rì就抱了孙子过去,像是有了依仗,气势才开始嚣张起来。
此时,孙父已经病故,宗房老安人也故去,即便族长太爷扔在,也不好处处插手四房家务。
孙氏在儿子刚被抱走时伤心,过后却没有其他反应反击,曾说过:“瑞哥儿得祖母疼爱也好,我不盼着他出人头地,只愿他做个富贵闲人,平安自在。”
不知是不是移情,孙氏既被张老安人拦着,轻易见不到亲生儿子的面,待庶子比照先前倒是更亲近几分。沈瑾启蒙,是孙氏使人请的萌师。族学中先生差次不齐,又是孙氏托了知府太太,延请知名老儒。
孙氏虽没有将沈瑾记在名下,可待庶子却是无亲生子无差。就连郑家小舅中举后,孙氏也曾帮扶过。否则一个寒门出身的同进士,选官哪里会那么顺当。这也是张老安人抬举郑氏多年,四房依旧平平稳稳,没有闹出什么乱子的缘故。
等到孙氏半年前卧床,婆媳之间的平静被打破。
孙氏似无心再好强,由着老安人将张家人安插进四房与她陪嫁产业上。原本孙氏用惯的掌柜、二掌柜,相继被张家人给排挤出来。等到孙氏故去,孙氏的陪嫁、陪房更是一个不见,也不知是老安人打发出去,还是如老安人所说,是孙氏放出去的。
*
花厅里,沈瑞并没有着急回灵堂。灵堂上跪坐数rì,虽掌握到一些窍门,加上绑着郭氏给缝制的护膝,并没有伤到膝盖,可跪坐久了,小腿肚子却酥酥麻麻,大腿根也有些浮肿。
趁着现下四下无人,沈瑞便将小腿放在椅子上,俯身揉了揉。
有个状元族兄在,想要请教学问可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况且沈瑞说的“三百千”都背不全,说的是真不假。真的部分是,真背不全,因为本主的记忆本就零散模糊,而他自己被曾外祖父用儒学启蒙的时间太过久远,三千百这些萌书都忘得差不多。
可对于科举来说,沈瑞却无半点畏惧。四书五经也好,八股文也罢,对五百年后的绝大多数来说都比较陌生,可这些人中并不包括沈瑞。
八股文章,不过是制式文。对于旁人或许会陌生,对于沈瑞还真不算什么问题。他研究生选的正好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是明清及近代文学。外加上打小耳濡目染,对于四书五经,八股文章,科举取仕,他还真是不憷。
如今沈瑞所想的,依旧是孙氏捐嫁妆之事。
沈理既开始调查四房家事,这件事应该也瞒不住多久。只是沈瑞身为孙氏亲子,等到事情揭开,又如何立足?
对于那些织厂铺面之类的,沈瑞虽没有贪念,可对于孙氏如此行事,也只觉得牙疼,毕竟处境越来越尴尬是他。外人提及此事,不会说孙氏心善无私,多半会说他是个败家苗子,亲娘都没没敢指望他守业才如此。
瞧着张老安人行事,孙氏捐嫁妆之事像是露了首尾,沈瑞真是恨不得早rì出殡,借着守孝之名躲出去,剩下的纷争就不干他这个“孩子”的事。如今只盼着张老安人晚些发难,他这“孝子”的形象再深刻些,到时候事情出来多少显得无辜些。
想到这里,沈瑞不免叹气。多好的出身,书香门第,家资富足,嫡子身份,本主怎么就走到这一步。旁人口中的孙氏良善,而不是无能,怎么会让儿子落到这个境地。别说沈全怀疑他是不是抱养的,就是他自己也有些拿不准。正想着,就听有人道:“二弟可是腿酸?”
沈瑾来了。
沈瑞起身,淡淡道:“大哥。”
他并没有像本主那样待沈瑾任xìng无礼,可也没有亲近的意思。谁晓得沈瑾对沈瑞了解多少,多说多错。
沈瑾伸出手来,手心里是半个巴掌大的瓷瓶:“这是消肿药油,等晚上让冬喜姐姐给你揉揉。”
冬喜是郭氏侍婢,这几rì留在四房这边服侍沈瑞。
他脸上是真心关切,沈瑞想到孙氏事发后祖孙不成祖孙、父子也说不定不成父子,总不能与四房所有人为敌,神sè就软了下来,带了几分感激道:“谢谢大哥。”
沈瑾神sè越发舒缓,道:“若是累了,就不要强撑着,每rì抽空歇一歇,并不碍了孝道……”
第十八章 前尘影事(三)
这少年敦和亲切模样,颇有长兄之风,实看不出本主所认为的“藏jiān”。沈瑞上辈子生活在大家族,见惯了亲戚之间的倾轧纷争,自然瞧出这少年所言并非做伪,便老实地点了点头。
一时之间,兄弟两个很有兄友弟恭的模样。
不只沈瑞察觉出沈瑾的善意,沈瑾也感觉到沈瑞的乖顺,心中感概万千。他只有这一个手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