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想对你说
梁炜宁 华侨银行(中国)首席执行官
作为一个有三个孩子的妈妈,很少有机会坐下来梳理自己的教育心得,能借为此书“写序”的机会,与所有关注儿童财商培养的父母们交流,是一种幸福。
在“房奴”、“孩奴”的双重压力下,如今的父母承担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身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该知道理想与现实永远是有区别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而快乐地成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未来的路,还得靠孩子自己去走,如果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跌倒了,要鼓励他们勇敢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和土,然后告诉他们,父母永远支持你!
考试考得好不好,能否进长春藤大学,不是最重要的。父母们最苦恼的是,明明知道孩子是有能力的,却没有尽力;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考进最好的大学,也不要紧,毕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能力考进重点大学的,念大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至于财商,在我看来,和小孩谈钱并不“俗”,尽管这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却是必须要玩的游戏。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同时又想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和孩子谈“钱”,是将孩子引导向正确方向最好的方式之一,尽管这其中的平衡拿捏,分寸颇难把握。
每个父母都愿意给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但又不想让孩子走得太远。我的做法是,原则上信任孩子,让他们自行决定零用钱怎样花,因为那个年龄的小孩非常敏感。在具体实施中,我则给孩子申办了一张借记卡,并将此卡关联到我的主卡账户里,通过银行设置了每个孩子的用卡额度和ATM 取款上限,借助手机银行,孩子的每笔支出,我都能立刻知道。掌握了孩子的消费动态之后,就可以定期跟孩子进行沟通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其实,孩子就好比一只风筝,而父母,就是孩子在放飞过程中不离不弃的那根风筝线吧。
如今,每个父母都很注意孩子的财商培养。面对优渥的成长环境,孩子很容易产生“饥饿感”不足的现象,所以财商不仅是教孩子如何存钱和赚钱,更是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一套面对物质生活的健康价值观。希望每个看到这本书的父母,都有满满的收获。
我也想对我的孩子们说,妈妈肯定不是最好的妈妈,我会唠唠叨叨,我会因为你们不好好练钢琴而对你们发脾气,我会一边回公司的电子邮件一边用“哦……哦……”来回应你们殷切的问话,但我每天都在努力……
妈妈爱你们!
衷心祝愿每个孩子都拥有身心健康的快乐童年,和一个幸福灿烂的明天!
前言 这不只是“钱”的事——一封写给年轻爸爸妈妈的信
我是一个“新爸爸”。我的儿子瓜瓜出生于2008 年12 月。
和其他父母一样,瓜瓜的出生,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也给我带来了更多责任。
首当其冲的便是钱。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要100 多块钱,拉出来的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要100 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电视剧《蜗居》中的这句台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见过不少家长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儿委屈。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出手特别大方,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孩奴”。
我不是“房奴”,也不是“孩奴”,但我绝对不会吝啬对瓜瓜的投入。和我一样,在衡量成本与收益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选择重质而非重量——尽可能地推迟生育年龄,在事业和收入较为稳定的时候才生育子女,在子女的身上实现投入的最大化。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的未来前景光明。我也不例外,我希望瓜瓜能成为一个“小小巴菲特”。为了让瓜瓜成为“小小巴菲特”,我开始为瓜瓜积攒教育基金。举例来说,在瓜瓜出生后,我与瓜瓜妈就瓜瓜今后是否需要去海外留学、是否要买学区房达成了共识,并为此定出了理财目标,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例如10 年后要存到100 万元),并写成字条放进皮夹。
从今以后,当我欲冲动购物时,这张字条就可以提醒我:不要买!
西方有句谚语说,“安度晚年有两种方法:要么认真储蓄,要么死了算了”。作为负责任的父母,要想成为“小小巴菲特”的“富爸爸”,我们必须理财,必须投资。
在为瓜瓜理财时,股票、基金、保险,乃至房产,一个都不能少。
但“小小巴菲特”的长大,却不只是“钱”的事。
孩子要想成为“小小巴菲特”,并不只是学习如何投资。让孩子建立一套正确面对物质生活的价值观,其意义远高于只是教孩子如何存钱、赚钱。
这一代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幸福得多,吃的、玩的几乎是唾手可得。父母应从小注意小孩的财商培养,财富可以传承,但能力却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成为“富人”还是“穷人”,并不取决于父母留下的财产,而在于孩子掌握了多少专业能力与财商知识。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理财观念,大约在12 岁之前建立。财商的培养,一定要从宝宝抓起。从小养成的理财习惯,会陪伴孩子的一生。
父母应在孩子性格养成的黄金期,就为孩子种下“致富基因”,让孩子从小习惯金钱的使用及管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书也力争能为0~12 岁儿童的家长提供一些财商培养的建议。
父母不要帮子女太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拼才会懂得珍惜。
教子女理财,必须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再告诉他们方法与工具,最后才是给财富。
孩子的财商教育需循序渐进,家长应先教孩子消费的观念,然后让他们有储蓄的习惯,最后才是如何投资。毕竟孩子长大后,只有拥有足够的储蓄,才有余力从事投资,并最终成为有钱人。
钱不是万能的。
我总觉得,不必给孩子太多,聪明的头脑、积极的性格、完善的教育、成熟的财商,这就够了,其他很多东西并非必需。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的未必是父母的金钱,而是父母的陪伴和引领。
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一生幸福。最后,笔者希望在此向我的太太——瓜瓜妈表示感谢!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才有本书的出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孩子,我养不起你!(1)
在儿子出生前,我很骄傲于自己的理性与清醒,面对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我有强大的免疫力,我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因而无比健康。但在儿子出生后,我慷慨地打开了自己的钱包,将我所有的钞票和爱,奉献给我亲爱的宝贝。
我的儿子瓜瓜,出生在2008 年12 月,没当成奥运宝宝,倒成了经济危机宝宝。但不管怎么样,瓜瓜都是爸爸、妈妈最心疼、最喜欢的小心肝儿!因为生了个儿子,我被大家尊称为“建设银行行长”。瓜瓜是剖腹产出生的,在医院等待时,我总有些错觉:这就是条“流水线”——每隔半小时就有一位准妈妈被推进去,约半小时后一个新生儿便诞生了,永不停息。在瓜瓜出生后,病床无比紧张,还没出院,就有下一个孕妇家属在病床旁等着你离开。
医院里人山人海的景象,早在老婆孕检时,我就有体会。为了树立“好丈夫”的形象,也为了表明我是个“好爸爸”,我陪着老婆做了次B 超,没想到,一直从早上8 点半排到上午11 点才轮到,排到时已是腰酸腿疼,恨不得跑到楼上的中医门诊来个按摩;等做完B 超,老婆更生气了,因为做B 超只需10 分钟,而排队要2两个多小时。一个比我更值得同情的准爸爸告诉我说,他住在离医院15 公里外的郊区,早上5 点多就起床来排队,然后等待怀孕的妻子8点左右赶来。
是的,这就是“婴儿潮”。
英国《金融时报》曾将奥运会之后的北京描述为一个“被塔吊和婴儿车重新定义的城市”,如此诗意的形容却意味着这一时期出生的宝宝将是竞争激烈的一代——对于优质资源的竞争和抢夺,可能将贯穿他们的一生。
仿佛一夜之间,我们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生子”热浪:办公室里好几个身着防辐射孕妇服走来走去的女同事;人事经理案头堆满了产假申请单;汽车后挡风玻璃上颜色图案各异的“Babyon Board”的车贴;小区里蔚为壮观的婴儿车长龙……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 年2 月26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瓜瓜出生的这一年,中国内地一共诞生了1 608 万个婴儿,在这之前的2007 年,数字是1 594 万。而据上海人口计生委统计,2002 年上海常住人口新增了万个宝宝,而到了2006 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万,2007 年有万个“金猪宝宝”,2008 年是万个“奥运宝宝”,2009 年“金融危机宝宝”的数据还未公布,据2009年10 月上海市人口计生委召开的2009 年人口出生预报新闻发布会上显示,预计2009 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数将达到万人左右,基本持平。按现有的人口推算,中国人口的最高出生率将出现在2016 年,中国将诞生一个长达10 年的“婴儿潮”。“婴儿潮”最大的问题,就是养育的高成本和这批婴儿在未来需面对的“残酷”竞争。
至目前,中国人口学界公认中国有过4 次婴儿潮。第一次为20世纪50 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后,我国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尊称为“光荣妈妈”,由此带来了人口的迅猛增长;第二次为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到20 世纪70 年代初(1961 ~ 1970 年),
在20 世纪70 年代初降生的孩子的出生证上,除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头像及最高指示外,还印有一句话:“一个太少,两个不多,三个正好”;第三次是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到20 世纪80 年代初,“*”的结束,加上上一轮“婴儿潮”的余荫,使得中国人口再度暴增。而第四次“婴儿潮”,恰是“80 后”们集中进入生育年龄后的余波震荡。与前几次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批婴儿是“独生子女第二代”(独二代),他们在经济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不缺钱”。托福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如今28~46 岁的人群,恰是举世瞩目的财富创造者和消费者主力。因独生子女政策而形成的4 ∶ 2 ∶ 1的家庭结构,使得“独二代”们一出生便拥有至少两代人积累所得的可观财富。
一、孩子,我养不起你!(2)
在经济领域,如今中国人买什么都贵,卖什么都贱,养育宝宝的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洋奶粉和纸尿裤纷纷提价,月嫂工资和幼儿园托费一路走高,房产市场迅猛反弹,提车要排队甚至加价,都和这轮“婴儿潮”密切相关。
就孕妇生产费用而言,现在比20 年前涨了100 倍。据一位妇产科专家介绍,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个孩子只要几元钱,80 年代四五十元,现在已上涨到四五千元。
其实孩子间的竞争,早在孕检时就存在了。由于排队的人实在太多,我最终选择特需。普通门诊挂号费只需10 元,而特需挂号费是150 元/ 次(医疗保险是不报销这项费用的),足足溢价14倍,且据我观察,两者服务也没多少优劣之分,最大的好处只是不用等。其实这也有“理财”的考虑。作为半个金融业人士,我深知时间就是金钱,若按照我和妻子每人月工资1 万元计算,多请假1 小时,就意味着10 000/20/8=元的开销,而两人若多等个小时即总计5 小时计算,排队的时间成本就是31 元。
“独二代”不缺钱,而父母们也舍得花钱。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30 年前,我上幼儿园的费用只要3 元;20 年前,我读小学的学费每学期只要5 元钱;10 年前我上大学,每年学费也不过1 400 元,住宿费400 元,每个月400 元的零用钱在宿舍同学中已经可以算是小康。而如今,即便是幼儿园的孩子,花费也已不菲。2004 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曾对上海市徐汇区的746户家庭做过一项统计,处于托幼期的孩子,每年学杂费的开支平均高达4 600 元,而如今的开支也已水涨船高。更可怕的是,收费越高的幼儿园,越受追捧。条件较好、收费较高的市示范幼儿园,更是被家长们挤破了门,甚至出现了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市示范幼儿园,家长斥资数百万,买一套幼儿园“学区房”的现象。
生长在“婴儿潮”中的宝宝,成长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都相对稀缺,要想得到优质的服务,从而保证宝宝的健康、快乐成长,就必须付出高额“溢价”。在明白我必须为孩子付出高“溢价”,才能得到较为优质的服务后,孩子的开销便扶摇直上,我开始好奇,养大一个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钱?
2004 年,根据中国社科院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父母养大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 万元。而我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那怎么够?
瓜瓜刚满月时,我算了一笔账,从几十元的奶嘴、上百元的婴儿服,到200 元一听的奶粉、近千元的婴儿车,孩子还未满月我就花了近7 000 元。随后,瓜瓜每月的开销基本都在3 000 元左右。根据我的观察,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目前中产阶级养大一个孩子,开销已远远不止49 万元。
2009 年7 月,上海《新闻晨报》曾对读者作过一番统计,一个“00 后”孩子,在0~6 岁阶段的月平均开销为2 359 元,0~6 岁的总开销就已达到17 万元。据网易最新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以上的年轻家长们感到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太大,而养育费用水涨船高是有些年轻夫妇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更有网友留帖形容:“生孩子就给套牢,股票可以解套,这只股永远也解不了。”
考虑到养一个孩子所需的开销,以及在孩子长大自立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和关注,可以说,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大最重要的一笔投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孩子,我养不起你!(3)
显然,我们的宝贝都是:One Million Kids(百万宝贝)。
教育竞赛启动!
现在孩子念个幼儿园,费用都赶上我们那会儿念大学了。孩子的教育费,到底要花多少钱? 14 年前,我进大学,记得当时大学一年的学费是1 400 元,寝室(8 人一间)的费用为400 元,当时我父母还有些遗憾,因为我前几届的学长,因名义上还属于统分配,大学学杂费几乎为“0”。而如今,瓜瓜若去读早教,一节课的费用就是200 元人民币,钱固然越来越不值钱,但学费贵得有道理吗?
如今上学贵是客观事实,最近的20 年间,大学学费已经上涨了整整25 倍,但即便学费贵,也不能阻止人们上大学。即使北大、清华的学费涨到了5 万元每年,我相信北大、清华的大门依然会被挤爆。
毕竟上学贵的前提,是上学难。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学费在涨,美国的学费也在涨。若你准备今后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你可得从现在开始就看好自己的钱包了。
根据全美大学理事会的调查显示, 美国4 年制私立大学2009~2010 学年的学杂费上升,涨到万美元。公立4 年制大学本州生源和外州生源学杂费分别涨到7 020 美元和万美元(美国对报考州立大学的本州考生有学费优惠,也相当于回馈纳税者),而食宿费平均是8 193 美元。美国全国公共政府/ 高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