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蒋婵这个人物也没有过多的发挥空间,所有的动机都是平常的,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作为大王子,我很难想象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女子,看不到她对大王子的爱情,也看不到她的性格多么地出类拔萃,所以,这个人物的塑造基本是失败的,反倒不如青女简单纯情的好些。

  周杰伦可以说是本片的重头人物,他几乎是俄狄蒲斯的一个翻版,只不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娶母。尤其影片到了后半部分,周杰伦可以说是影片推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影片中的杰王子其实是一个相当单纯的人,他的思想只有一条,那就是保护自己的母亲,但身处地位的问题,权力之欲会被人所怀疑的。可从另外一方面而言,影片一开始杰王子就与王有一场争斗,说明他本无食虎之意,虎却有伤人之心。即杰王子的勇力被王认为是最大的敌人,隐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对他的感情是即敌又子,即要提携又要控制,是很矛盾的。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被王寄与重任之人,他却并不是夫权王权的维护者,他至死都臣伏于母亲。所以这个人物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导演所赋与他的身份象征,是一个王权的牺牲品,是一个看似王权守护者的恋母之人,是与大王子绝然对立的性格特征。而简单则是剧中这个人物本身的心理特征,简单得有些莽撞,简单得过早地放弃了王位权位夫位而从属于女性的统治。

  对于周杰伦的表演,笔者只能认为是中规中矩,最后一场黄金大战,一个人力撑场面还是无法完成,这与其演技无关,而是导演的设计问题。

  所以总体来看,在这部影片中谋女郎将不会取得大的成绩,而周杰伦也只是票房的代言人而已,并无任何突破之处。

  第十评:药菊

  看过此片的人对影片中的药及*肯定会映象深刻的。

  中医学中药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其份量比例的多少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中药也是最具中国传统感觉的东西。所以药在王使用之下,则代表了传统的规矩。

  虽然说唐代是女权鼎盛之期,但不可否认,这只是暂时的,毕竟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从三国之时便有烹妻之说了,女性夺权向来是有背传统的,女权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所以,药在本片中的喻意自然是再明显不过了。

  同时,药在本片中还有一个剧情上的作用,即西域草乌头,是杀妻的手段,是影片宫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用药承载剧情上的作用有两点,第一药如同上方宝剑一样,成了王的象征,即王要尔死尔不得不死,于是,草乌头成了权力的实施。而另一方面,药既然成了宫变的引子,而宫变又是对权力的争夺,所以药从剧情上也绝对是权力的象征意义。

  到了影片的结尾处,王逼后继续服药,实际上是再次表明自己那种至高无尚的权力。

  而*与药是相对的,它则代表了女性的权力。大凡看过电影之人都知道,花是特喻女人的,其生理上的象征意义自然不必说了。当初牡丹花之传说与武则天这个中国唯一的女皇有关,而现所用*也借喻这个典故。但*在此片中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一,*之色黄,其象征着一种王权,当宫廷之战中,那些*被踩踏之时,注定了王后的失败,*之黄色,女性之权力并没有得到满足。第二,*之重阳日,中国古人的重阳之日是敬老之时,而老往往都有着一定之规,于*这种重阳盛开的只可能成为重阳敬老的点缀,从这个角度来说,*放在重阳之时还是赋与了一种暗示,这种女权的失败。

  所以,虽然*颇有些女权的意味,但事实上,影片中的*更多的是一种暗示,暗示这种女权的失败。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虽然唐之遗风,但到了宋代女权被彻底*了。可见,*是悲情无奈的,正所谓悲菊之意。

  当然,影片在剧情上也用到了*,绣花,宫变的象征,然后被血所尽染。

  所以本人以为,导演在拍摄此片选取*与药作为隐喻的物件是恰如其分的,相当合适,同时本片的主题也基本上彰显了出来,即女权的没落过程,与夫权王权的不可动摇性。

  上述十评,些许言论,只能说是对此部影片前前后后及其片子本身的一点见解,也仅是一家之言,就此而住!

  韩兮

  2006…12…30于通州

《一往无前》:男士必看
说实话,看过这么多电影渐渐地已经麻木了,因此也得出一个结论来,大凡是有关音乐的人物传记片都拍得十分感人。《闪亮的风采》《海上钢琴师》等等,难道这种影片十分地好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从一个人的一生中取舍内容对于任何导演来说都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最后终于寻到一个答案,那就是梦想,对梦想不懈地追求,这一点足以让任何一部影片都能够感人至深。

  《一往无前》同样是关于梦想的影片,但与其它艺术家的人物传记片不同,此片的取舍上基本上关于约翰的事业都是一笔带过,反倒是他与琼的爱情成为了主线,这条主线描写得极为深刻极为荡气回肠,可能是所以男性观众都渴望的一种感情,无论你是在围城之中还是围城之外。

  对于一部人物传记片来说,取舍显然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约翰可以说是美国早期摇滚殿堂级的人物,他所获得的成就是众人瞩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剧本竟然将这样的成功基本上都采取浮光掠影般的描述,这不能不说是极度出乎人们意料的。

  名人之所以是名人,除了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以外,人们还会关注的是他的生活,约翰作为一个摇滚明星,他与琼之间的感情反倒显得十分地另类了,尤其是混乱的摇滚界中,这样坚久的相互扶持的感情尤其显得可贵,于是,导演将影片的着重点放在这段爱情之上,可以说是明智之举,更为可喜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琼与约翰的爱情恰恰成为约翰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从影片中完全可以体显出来。

  回到了影片本身,约翰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生活在两个阴影之下,其一是哥哥的意外死亡,仿佛是自己的过失,于是约翰的成长将不停地仿效哥哥,一种赎罪的人生就此注定。第二个阴影是来自于父亲,责任,到底是自己不负责还是父亲不负责,但父亲的阴影是强大的,注定约翰将走向迷失的道路。

  成年了,结婚了,又一个障碍摆在了眼前,妻子,传统式的,与自己的人生相背的生存观,这注定是一个可怕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对于围城中,还有着一点点追求的男士来说起到相当的共鸣,没有对与错,只有生存的志向问题。

  于是,约翰开始了解决这些困难。

  在试乐的时候,约翰唱得是哥哥最喜欢的圣经之歌,但制作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自我意识猛然间觉醒,哥哥的阴影就此摆脱,无法再主宰他,但走出阴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是很容易的,可内心中对哥哥的歉疚却并不那么容易解脱,于是,直到影片最后,当约翰为监狱中的犯人们歌唱的时候,他才完成了自己的赎罪举动。约翰用哥哥的基督观抚慰着监狱中那些受伤的灵魂,同时,他也完成了自己的赎罪之举。

  这种赎罪之举也是约翰向父亲证明的一种责任,他要为自己的过去负责,他要重新站起来,远离迷失。一个艰强的男人形象终于在此时得到了真实的确立。

  其实,父亲与哥哥的阴影是相同的,要求约翰能够谱写出属于一种传统的包括仁爱包括责任,包括一切基督徒优点的人生。也许这是约翰人生的主要特质,所以影片导演将一场监狱演出作为开篇,然后才采用倒叙的手法讲故事,可以说监狱一场戏对于约翰的人生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他终于成功的作为了一个好男人。这对于摇滚乐手来说,也是十分奇特的现象,约翰绝不是那种叛逆的代表,相反,他是一个传统的家伙。

  爱情,围城中真的有爱情吗?当催租的通知握在妻子手中之时,爱情就已经沦丧了。这是一个事情,也是每一个无论曾经拥有多么浪漫多么激动的爱情的家庭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很不幸,约翰的妻子很现实,于是,这场婚姻注定要失败。而当约翰刚刚成功的时候,他也注定无法给与妻子爱情,所能给的只有那些现实的东西,灵魂因现实而远离了这个家庭,爱情也随之而去。这是必然的结果。

  而且极具现实意义,几乎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即婚后的女人比男人更加现实,因而阻碍了男人的梦想,于是,当男人成功的时候,他所能够提供给妻子的只有现实,没有了爱情。这具有普遍意义,也是本片虽然是约翰本人的传记却能够引起共鸣的所在,所以在我认为这是男士必看的影片。

  梦想永远不是架空的,需要一个支撑点,需要一个同样有梦想的女人,琼的出现便十分地妥当,在此片中,琼这个角色绝不是什么男人的欲望客体,而是约翰真正追求的一个梦。女人爱做梦,但女人本身也是一个梦,至少男人会这样认为。于是,约翰开始了寻梦的生活,影片主要线索也是在于此,笔墨最多,情节也最多。

  许多男人渴望一个红颜知己,约翰也不例外,但同样是现实问题,他无法满足,于是约翰犯下了众多摇滚乐手都会犯下的错误,吸毒,玩弄女人等等。梦想受挫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放纵自己,这种放纵是可怕的,足以毁掉一个人。约翰便这样被毁掉了,他陷入沉潭无法自拔,一切都失去了,妻子,名声,他成为一个典型的自我堕落者。

  这时,琼再一次出现了,她扮演了一个圣母的角色,男人在最落泊生活无望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希望,而这个希望不是父亲能够给与的,而是一个梦想中的女人。有梦想的生活使得约翰重新站立了起来。作为一个男人,重新站立在众人面前的原因是他真正的能够担负起责任,于是才有了监狱的那场演出。

  也正是监狱的这个演出,对于约翰来说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不但令他完成了对哥哥的赎罪,也回应了父亲的质疑,同时也向曾经沉沦的自己告别,但最重要的是,此时的他站立在琼的面前,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真正的好男人。所以,一再拒绝约翰求婚的琼改变主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影片结束了,令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约翰与琼若即若离的爱情,更主要的是那种相互扶持,永不停歇追求的梦想。我想,虽然影片以约翰和琼的感情为主线,但我并不将其认为是一部爱情片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梦想,这种执著,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爱情变得与众不同了,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爱情终究不会被现实所左右,即便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里,即便一是个微不足道的普通的人生。

  韩兮

  2006…10…20于通州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龙骑士》:反证经典的作品
看过《龙骑士》,不由得不想起《指环王》系列,那的确是经典中的经典。

  其实,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多么地抵毁《龙骑士》的价值,从某些角度来说,此片应该归于成功之作,只可惜它诞生在《魔戒》之后,由于这种对比的存在,此片显然很容易被人所低估。

  《龙骑士》是少年作家克里斯托弗“遗产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此书的迅速崛起颇具传奇色彩。2003年时,作家本人还带着这本书的私印版如游商小贩一般在街头向过路的行人兜售着,那些所谓的读者也仅仅是出于好奇之心才买了回去。但事隔三年后,这本书已经被改编成的电影,并且所谓的“遗产三部曲”所有电影改编权已然让20世纪福克斯收入帐下。整个事件正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昨天你还是农夫的孩子,今天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英雄。”这个略显美国梦的故事多少会让许多少年人竞相效仿。

  但这所有的幕后都仅仅是一个传奇的诞生,与本书中的故事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由于原书受到的好评,这部电影自诞生之时就摆脱不了两个命运,与《魔戒》比较,与原书比较。这是一种先天的考验,很遗憾,影片并没有经受起这种考验。过高的起点与期望令它注定成为一部反证经典的作品。

  魔幻题材是现代社会的风靡之作,在《魔戒》之后,陆续出现了《娜尼亚传奇》《伯龙尼根的指环》,甚至是俄罗斯的《守夜人》等影片,在这些影片中,只有《守夜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那种魔幻史诗的说法自然都显得十分地苍白,好在《龙骑士》只是第一部而已,它的史诗性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

  但事实上,此片所谓的史诗在影片中的确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虽然特技的制作说得过去,但场面过于局促令人感到这只不过是美国那种B类影片,所有的外景都远不如魔戒来得波澜壮阔,也许是由于资金的问题,也许是由于借东风的理念,那种大气的风格根本就不在导演或改编剧本者的考虑思维之内。从技术场景以及服饰道具等综合的层面来说,此片比起《娜尼亚传奇》《伯龙尼根的指环》都有些不及,这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抛弃这些所谓的影视表现手段,让我们关注故事本身。这是一个农夫孩子成长为英雄的故事,穷人成长为英雄一直是一些传奇电影所表现的主题,至于那些所谓的精灵,矮人与巨人,诸如此类的背景反而是其次的,无非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于是伊拉贡便有幸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他无意中得到了一枚龙蛋,因此成为了龙的主人,也就是所谓的龙骑士。

  命运,一旦身份确立了,剩下的几乎就是不可更改的命运了,这是英雄的宿命,没有选择,如果选择了恐怕也是奔向正义的反面。诸如此类的少年成长变成了一种模式,但作为一部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显然不能按照这种即定的模式生存下去,否则便言而无味了,于是,此类小说通常的作法就是让主人公时常突破那种所谓的规矩。

  农夫的孩子命运或者继续是农夫,或者去参加坏人的军队,但由于身份一下子的突变,所以他又多了一条选择的路。在这种情况下,伊拉贡应该处于无知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变,他应该显现出的是一种极度的不适应。于是,影片中舅舅的死亡便是这种不适应的开始,同时也是完成这种身份转变的显现情节。影片对伊拉贡的表现做了细致的描述,包括他赶走飞龙,包括他一意孤行地认为自己能够解救舅舅。

  但事实上,这个情节还没有做足的时候,布罗姆的出现破坏了这个情节,由于没有迫在眉睫的危险,由于一把火的葬礼,由于伊拉贡对自己龙骑士身份的即刻认可,那种从普通人到龙骑士的转变便显得过快而不可信。这里所说的不可信绝不是对魔幻的否定,而恰恰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否定。

  其实,影片在塑造人物这个方面缺失的东西太多了,除了这种身份转变的缺失以外,还有那种技能的速成,这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诸如东方的文化中,大多有顿悟的说法,于是某个小人物被打通任督之后武功或技能上能够达到了一个飞速超越,但对伊拉贡的飞路笔者却不敢苟同,由于所谓的咒语,所谓的技能都是具有外部征象的,所以很能相信伊拉贡在短时间内会完成这种提升。比起魔戒中霍比人弗罗多的一成不变来说要牵强了许多。其实,关于技艺的成长中,影片对伊拉贡架驭飞龙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