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刘德华先生,无论如何,刘德华对中国电影做出了真正的贡献。
新星导计划是一个不容小视的计划,并不在于它能捧出多少导演,主要在于它给了许多导演真正的机会,新导演的作用在全世界都有体现,远的不说,仅是韩国正是由于一大批新导演的出现才造成了韩国电影的崛起,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而中国,新导演永远活在第五代的阴影下,他们的活力是无法体显出来的。可以想象,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一个月同放《石头》与《无极》,真正赚有市场的到底是谁?谁能赢利?谁能对以后的中国电视市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谁又产生消极的作用。
我向来不愿否定一些知名导演的过去为中国电影所做的一切,但必须承认,现在这些导演的确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张艺谋去导奥运应该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幸事!
本文通过宁浩现象从发行,选材到新生力量三个方面对如何形成中国电影市场说了些自己的看法,但我也知道,在中国拍电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个中缘由还有所谓的潜规则等问题不可尽述,但至少宁浩让我看到了那些即定规则的一些松动,这是莫大的欣慰。
在此,感谢刘德华,宁浩这些为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做出贡献的人。
韩兮
2006…7…14于通县
《夜宴》拍摄之前:“冯门宴”为谁而设
厉帝,弑兄篡位。
婉后,先帝之妻,太子的后母。
太子无鸾,先帝之子,厉帝之侄。
青女,太尉之女,太子的未婚妻。
殷隼,太尉之子,与青女感情甚好。
以上是冯小刚新片《夜宴》中的主要人物,凭这些人物的关系让我们不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有些困难。但冯导说了,与讲述王子一个人面对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不同,《夜宴》则是讲述每一个人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欲望的电影。这有点象文字游戏,我姑且信之。
冯小刚的《夜宴》于9月5日在内蒙古正式开机了,这是一件大事,凡是关系到冯导的事情想必都是一件大事,更何况这部影片投资2000万美元,汇集了葛优,章子怡,吴彦祖,周迅,黄晓明这样的强大演员阵容,以及谭盾,叶锦添,袁和平等幕后班底。但这种台前幕后的炫目组合真的令人期待吗?《夜宴》到底又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呢?
关于《夜宴》的故事,笔者只能从一些报道中抄袭而来,想来也只是制片方为留个悬念故设的迷团,没有什么重要的内容可言,但记录于此,也算有个猜测了。故事大概就是厉帝篡位之后,各方矛盾日益激烈,于是,厉帝下令大宴群臣,甚至等不到第二日的黄道吉日。于是,就在当晚,各方人等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面带笑容地奔赴这个暗藏杀机,充满无穷变数的夜宴……
省略号将故事的精髓暂时抹去,但看了前面这些相关介绍,想来夜宴之上,的确是明暗交措,比起鸿门宴来,虽然少了几位气吞山河的英雄,但更具有权谋之略,戏剧性想必也是极为冲突的,仅凭这一点,这部影片的确应该值得期待。但笔者还是抱有一丝疑问,这种极具张力的故事对于冯小刚来说,他是否能掌控得了呢?
笔者向来不怀疑冯导的能力,但纵观他曾拍过的影片,似乎与这种戏剧性极为强烈,内心冲突极为阴柔的故事相去甚远了。
我们知道,冯导的成名之作是贺岁片《甲方乙方》,到后来的《不见不散》以及《大腕》等,实际上都是一些小品影视,人物表演夸张,戏剧冲突鲜明却缺乏内在的张力,但由于其通俗易懂而票房惊人。但紧接着出现一部《天下无贼》,这部电影可以说标志着冯导的转型,从演绎一段外在的人物冲突到揭示人物内心的善恶。说实话,《天下无贼》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这样也就表明冯导的转型初具成效。但如同《夜宴》这样的影片,其对内心的把握则是《天下无贼》不能比拟的,说它类似于莎翁作品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只是将个丹麦故事搬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
在西方,莎翁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他的作品也被多次重拍或者改编了,单说这部《哈姆雷特》,仅电影版本就有七八个之多,更别说象动画片《狮子王》那样的颠覆性的改编。
但无论如何改编,主人公即丹麦王子所面临的都是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这是一个极具西方色彩的母题,与西方那种几乎的全民宗教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这样的故事才会长演不衰。
而对于《夜宴》来说,的确如冯导所言的那样,不仅仅是太子一个人的选择,更是每一个人的选择。说实话,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到的,因为我们早已对中国宫庭内的各种权术有所防御,所以也能猜度出来个一二来。从这点上,首先象英雄项羽那样的人就自然被弃之门外,所以这夜宴自然绝不是什么鸿门宴了。
但夜宴实际上与《哈姆雷特》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毁灭。大凡涉及到权术问题,在东方似乎鲜有毁灭这样的冲动,更多的是生存,因为毁灭具有一定的冲动,纵观中国宫庭内史,再看看《夜宴》的人物设置,几乎没有人会考虑到自我的毁灭,即便考虑也是毁灭他人。这就是东方式的选择,不是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而是选择如何生存。
将一个《哈》式的人物关系用东方的生存法则来演绎,恐怕这才是冯导真正想拍的电影,所以说这是改编《哈》剧,的确有些牵强。倒是冯导所阐明的,这是一部关于欲望的影片更具有东方意义。
说到欲望,其实冯导的所有影片都是一种欲望的体现,《甲方乙方》中每一个消费者满足自己幻想的欲望,直到刘德华在《天下无贼》中实现一下自己做个好人的欲望,但这所有的欲望都是平民性的,即便是大腕中的那些等次不一的腕们,他们的欲望也是极具平民色彩的。但《夜宴》则不同,无论是厉帝还是后母王子,他们的欲望多少都有点形而上的色彩,唯有一个青女,还是一贯的走冯氏欲望路线。
一直以来,国内影片平民欲望可以说比比皆是,拍得最有商业价值的当然是冯导,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个导演张艺谋将这种平民欲望拍得最有艺术水准,于是跑到世界各地去拿奖去了。但至今为止,还未见到任何一个导演将这种平民欲望拍得商业与艺术兼顾。
张导没有完成商业与艺术的统一,就迫不及待地将欲望这个词升华到形而上了,于是有《英雄》问世,结果如何自不必说了。而如今,冯导似乎也要走张导的路线,也要开始形而上了,这的确不能不令人担心。
我们知道,现在国内一些影片开始追求大制作,追求一种国内与国外市场双赢的策略,这的确是中国电影进步的一种表现,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这多少透露着一种急功近利的色彩。
换句话说,许多影片之所以引进外资的目的虽然是为了能够取得海外市场,但其内在的动机却是对国内市场的否定。一部中国影片关心海外市场比关于国内市场更多一些,虽然的确有回报原因,但这样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进步呢?笔者则持有一种怀疑态度。
我们可以试图分析一下冯导这次《夜宴》的相关信息,从剧本来说,虽然可能的确是东方式的欲望之作,但《哈》剧的外套的确是穿给西方人看的,再从演员来说,章子怡无疑是国内最具海外票房的演员,当然据说曾找过巩俐,由于档期问题未曾接手,才把个母后换成了后母,但这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至于那些幕后班底,哪一位不在国际上有极高的知名度呢?
与这些相比较起来,其实冯导是极为弱势的。众所周知,冯小刚的影片在国内虽然可以称霸票房,但发行到国外,根本就不值一提。
作为一个导演,只被国内认可,这似乎是一种欠缺,所以,《夜宴》便横空出世了,这已不仅仅是冯导转型的作品,可以说更是他向海外市场致敬的一部影片。
如此说来,一个不被海外市场承认的中国内地导演突然间运作起如此大制作的影片,不能不说冯导被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左右着。说得直白一些,《夜宴》根本就不是拍给国人看的影片,他只是冯小刚为了证明自己而迈出的一大步。
这样的影片我不知道观众们到底是否应该期待,但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冯小刚的招牌能够力保此片一定的高票房,但这的确是一部远离冯导的影片。
对于冯导的选择,我似乎不应该说些什么,毕竟也许这也是他个人的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据说在决定拍摄《夜宴》之前,冯导曾陷入一阵极度的迷茫,似乎找不到方面,一个极具“冯氏幽默”的剧本《贵族》迟迟不敢动手。
这让我想起了王子的犹豫,生存还是毁灭?冯导选择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似乎只能等到影片真正上映才能做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些期等冯氏平民幽默风格的观众们大可歇一歇了,因为《夜宴》绝不是为了你们而拍。
最后想起一个人来,香港导演王晶,虽然对其人品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但正是这个人将娱乐进行到底了,可以说是他支撑了香港电影票房十年左右的时间,直到他跟不上时代的时候,才淡出电影界,转到内陆拍剧集偷生。
冯导也曾独立支撑着国内的票房,但他现在已不再娱乐大众了,开始向着可以证明自己国际地位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然而他做得并没有错,也没有也不应该有人谴责冯导的选择,毕竟证明自己的方法有很多种,都是东方式的关于生存的选择。
在期待《夜宴》的同时,其实我更期待一个能将娱乐进行到底的导演,因为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所有骄傲加起来都比不上一部成功贺岁片所带来的票房实惠!
韩兮
2005于通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关于表演
我认为表演艺术的实质并不在于形似,而是神似。形似是模仿,神似才是创造,只有有了创造的东西才可称得上艺术。形似在于生活的积累,对于某种情绪,人们通常是如何做的,演员就再现出来,也或剧本上是如何要求的,演员就如何去做,这样虽然使观众颇为熟悉,但缺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也就无法称得上表演艺术。我所说的神似是要求演员创造剧中人的情绪,而不是动作,虽然它也必然会通过具体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情况是绝对不同的。
首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表现剧中人的独特性。观众在电影中想要看到的不是生活中的普通,而是生活中有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不一样的东西就需要独特性来展示,有些夸张,有些无奈,甚至还有些神经,但这些都没有脱离生活的原型,只不过在原型的基础上更耐人寻味罢了。
其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传达剧中人的精神实质,有助于表现电影作品的内涵。关于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知道,电影作品的内涵是通过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所表现出来的,电影中人物的思想或意识直接对传达影片内涵起到辅助作用。如前所述,神似是在创造某种情绪,也就是剧中人物的精神或意识,若观众能够受,也就必然对影片有了更深程度的理解。
最后想要说明的是,神似毕竟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的具象还是必须落在动作上,即是含有神韵的形似,这样形似与神似就可以完全结合了。结合的方式或说因素是多重条件的,例如演员的自身气质与剧中人的气质的接近,演员对作品及剧中人的理解等等。
总而言之,表演的实质在于通过肢体语言(形)的独特性(神)来诠释作品的内涵。
我们在观看一部影片的时候,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动作和台词完成对影片内容的认知,其次才对影片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两个步骤是不可愈越的,否则一上来就说什么分析与欣赏影片中的表演,那只是无稽之谈。我并不否认在第一个步骤中有些动作会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那只能说是一种浅薄的*,还没有上升到值得分析的层面。所以,我认为,在上述的两个步骤完成之后,我们才能够回过头来评价与欣赏影片中的表演,这样也才会更有意义。
表演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在于叙事,更在于对影片内涵的诠释,这样就可以反而言之,评价一部影片中表演的好与坏当然就是看它对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涵是否起到应有的诠释作用。
我们常说,演员的表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当时的精神状态,这固然是不错的,但还没有说到更深层次的表演要求。因为由于在每一部影片中,它所要说的内容不尽相同,影片所展现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演员的要求自然也就不一样,这无形中是增加了演员塑造人物的难度。作为一个好的演员,他就应该能够理解影片的整体要求,从而设计出适合的动作来。我们拿《毕业生》与《克莱默夫妇》中达夫汀.霍夫曼手上的动作作个比较分析,以此来说明演员对影片中人物的把握。
在《毕》片中,主人公是个受着内心折磨的年轻人,他内向,胆怯;而《克》片中的主 人公则是个生活极为匆忙的壮年男子,他在事业上卓有成绩。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人的生活状态是绝对相反的,这点也可以从达夫汀的表演中体显出来,尤其是手上的动作。《毕》片中,主人公的手上并没有明显的动作,而在《克》片中,主人公的手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同一个演员对两个不同角色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段,这就表明达夫汀对影片所要塑造的人物的深刻理解。这样也有助于观众对主人公的把握。
上面所讲的两部影片是对社会现象的再现,下面再提一部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影片,它的内涵就要深刻许多了,我们看这样的影片又是如何表演的,顺便再说一点,下面要提到的影片是抽象的,这也与上面两部写实风格的影片有所不同。
看过《发条橘》的人都会对影片前半部中主人公的行为记忆颇深,那夸张的动作,那舞蹈般的打斗,尤其是在教授家的那场戏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但这一切都是非现实的表演。正是这样的暴力踢踏舞使影片主题深化而变得复杂,为什么暴力竟然如此优美,人性中的创造力和人性中的原始的暴力到底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演员在这样的表演中完全用动作点明主题。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表演是要以影片本身作为出发点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演员在表演中也通常采用一些必要的方法。在上面谈及的《克》片中,前后两次做饭表演的比较,就很容易使观众明白这里所蕴藏的时间的无奈。与比较相对应的是重复表演的使用,例如《洗澡》一片中,二明将水管子举向天空的动作反复出现,则影射了中国的水文化。当然,属于方法式的表演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在讲述完影片本身对表演的要求后,我们再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问题,怎样来评价和欣赏一部影片中的表演呢?很明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带有创造性地符合影片的内容与内涵,这样的表演就是好的表演,否则,过即过离都应属失败之列。我很不同意为看表演而看表演,评介或欣赏一部影片的表演绝对不可以脱离影片本身。这样,我们就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