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影片的主题相当不错,但影片中许多桥断的搞笑却不敢恭维,除了摩西分海的借喻和月色悬空以外,其他的都略显平白,没有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但金凯瑞相较从前而略显内敛的表演风格倒是值得期待的。
韩兮
2007…3…23于通州
《鱿鱼和鲸》:迷墙
本片还有一个译名,叫做《乌贼和鲸》。据说海中有种巨型乌贼,只有它的体积才能与鲸鱼相抗衡,相比起来鱿鱼多少有些小家子气。但乌贼与鱿鱼从形状上都比较相象,触角张开,有一个中心,如花一样。根据某些理论,花代表了女人,具象起来就是女性外生殖器,所以泛指女性。至于鲸,无须多说,它的体形及换气时的喷射象什么都不必细言了。不知道片名是否有这层含义,但事实上本片的确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故事。
男人与女人有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爱情的结束,或者是婚姻的故事,当婚姻走到了尽头,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没有没故事呢?
美国关于婚姻走到尽头的影片有很多,较为耳熟能详的是《克莱默夫妇》与《美国美人》。基本上都反映了一个中年危机的问题,这部影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也是中年人,同样具有着中年危机。但影片的拍摄却极为含蓄。
一场家庭网球比赛,没有过多的言语,但谁都能看出来两个问题,第一是父亲与母亲存在着矛盾,而且完全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第二个问题就是两个儿子的阵营,大儿子属于父亲,小儿子追随母亲。于是,故事从这场极不合协的网球赛中开始了。
这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本职是一名老师,曾经写过书,影响也不错,而母亲显然曾是父亲的学生,由于崇敬而以身相许,于是也开始写书,并且获得了不错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感到了事业上的受挫,但更感到失败的却是母亲,因为她再也看不到父亲年青时意气风发的样子,于是裂痕就这样产生了。
母亲开始偷情,作为父亲却无能为力,这证明一点,父亲已经完全丧失了他的魅力。这一点可以从母亲偷情对象往往是一些年轻的有活力的人表明出来,所以大儿子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母亲绝不会因为父亲的无所作为而背叛,她只是需要一个充满了活力的人。生活需要激情,母亲因为自己的成功而激情仍在,而父亲却因为自己的失败而激情全无。
父母的离异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于是大儿子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女性产生了偏见,这从他对女友的态度所体显了出来,女人是不是只想着那件事?他没有把握,同时却认为这是一种肮脏,但另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他来说,女人,尤其是性感的美貌的女人是一种诱惑,他又无法忍奈,于是看上了父亲的女学生。
小儿子更依赖于母亲,这是一种哺乳性的依赖,所以他远离了自己的父亲,这是一个缺失男性的成长过程,于是当他看到自己的教练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他一方面在试图接受这个教练作为父亲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却是排斥的,而这种排斥的方法在影片中表现得相当极致,他*,他摸索着母亲的一切,这颇有些《惊魂记》中的那个店主的影子。
可以,母亲的激情对两个孩子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大儿子因母亲而惧怕女性,却又迷恋于极富魅力的女人,小儿子因母亲的背叛而无处发泄内心的恋母情结于是落下了将精液四处涂抹的恶习。
相反,父亲是一个自以为是,自私自立的家伙。他对两个孩子的影响又是不同的。大儿子一直以父亲为榜样,于是处处以模仿父亲为荣,同时也继承下了父亲的落魄,当一首平克的歌曲被他当作原创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好地替父亲解决了一种压抑。作为一个男性的成就感,他更害怕女性的伤害,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背弃了女友,却受于父亲的学生。
小儿子对母亲的依恋使他在情感上疏远了父亲,同时,他也极力想作为一个保护者出现在母亲的身边。于是,男性代表的粗口在他的嘴中时常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缺失父爱却使得自己更男性化,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他释放精液的行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这样的父母关怀下,两个孩子都走入了人生的迷墙之中。而作为父母何尝不是呢?
看着儿子的女友,父亲似乎被自己当初的魅力所唤醒,于是与自己的学生又搞到了一起,而母亲则继续着自己的追求激情的生活。这样的情况意味着两个中年男女在各自的生活中却找到了方向。这样反过来看,当初的婚姻是不是意味着迷墙呢?
但父亲的行为却无意中伤害了大儿子,大儿子视若性感的女性与父亲走到了一起,他失败了,他同时也真正地发现自己实际上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因为父亲读过的书而宣称自己也读过,他因为父亲缺乏成功而极力地造假而获得成功。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母亲。
于是,大儿子开始向母亲征寻如何对待女友,这意味着大儿子开始重视自己,也意味着大儿子抛弃了父亲那自大的阴影。同样,父亲在学生走后也发现了自己不可挽回的失败,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了,于是他向母亲投降了。
按照常规的演绎,母亲应该接受父亲,但十分残酷却又十分实际的是,母亲没有这样。前面所有的铺垫注定母亲不可能接受父亲,因为父亲虽然抛弃了自己的骄傲,虽然承认自己的失败,但这样的父亲实际上是更让母亲所瞧不起的,他最不应该失去的却也是母亲最渴望得到的正是激情两个字。
女人终于战胜了男人。所以父亲在病床上希望能够挽留住大儿子的那个时候,他彻底失败了,大儿子通过对母亲的那段美好的回忆已经战胜了心中的恐惧,更因为自己的醒悟而脱离了父亲的阴影。
影片其实并没有结束,父亲失败了,大儿子成长了,母亲依然寻求着激情的生活,小儿子则发现自己试图替代父亲的行为也是错误的。导演似乎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并不在乎每一个人的生存,不在乎每一个人的真实走向,他也无意给出一个圆满的结局,混乱之中,每一个人都面对着自我的迷墙,也面对着异性的迷墙。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大儿子站立在乌贼的标本前,这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妥协,尤其在影片中每一个女性都显得比男性更富有激情的时候,这种妥协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也许男人与女人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激情的存在才能成长,才能合协。导演在肯定激情的同时已然超越了男人与女人的故事。
韩兮
2006…10…19于通州 txt小说上传分享
《面纱》:在不完美中成熟
电影刚获得金球奖的最佳音乐奖项,由于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国的音乐元素,国人们似乎又可以兴奋一把了,但纵观整个故事,其内核与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故事发生在中国一个霍乱流行的小镇中。
这是一部关于爱与责任的电影,主角是一个女性,当然我们可以把爱德华提到台面上来,但更多的他只是一个陪衬,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一个女性真正地成长了起来。
吉蒂是一个非常自傲当然也充满了青春的少女,生活在市俗的伦敦,她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一些关于家庭中的责难,为了摆脱母亲,于是她嫁给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离开这个家庭是她嫁人的唯一动力,所以此时的吉蒂并没有承受到爱情所带来的欢愉,更确切地说,她还不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便结了婚。
在任何国家似乎都有这种可能性,即少年不知爱的滋味之时便已经品尝着爱的形式,吉蒂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但这也注定了她的不幸。
来到了上海,虽然没有母亲的碎语,但身为上流社会的一分子,注定要独守着空房,更要紧的是沃特的确是一个不懂得风情的人,学究式的作风令吉蒂异常地苦闷,爱的形式令她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此时,她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真正地理解风情,理解自己内心的男人。于是,查理适时地出现了。
关于查理的出现,导演编排了一场极有趣的戏份,即看着中国戏台上的“苏三起解”,然后讲述了一个怨女的心态。苏三是《玉堂春》里的人物,在起解一场戏中似乎表现了她的绝望,抛开故事不言,此时的心态却颇与吉蒂相仿,爱的形式只有一个概念,就是绝望。于是,在查理这个颇有女人缘的勾引下,吉蒂的红杏出墙是在所难免的。
但就在吉蒂感到爱的温暖的时候,奸情败露了,沃特洞察了这一切,而且要求吉蒂与自己一同前往那个霍乱流行的地方。一方面,这是剧情上的解脱,两个人离开上海这个地方似乎是挽救婚姻的最佳方式,但另一方面,以两个人的心情而言,这个离开无疑是走向坟墓的选择,生命将注定与爱情同样毁灭。至少在吉蒂看来,沃特的决定是对自己的一个惩罚,对一个不忠的妻子的惩罚。
而与此同时,吉蒂也发现了查理的爱是那么地脆弱那么地虚伪,在这种情况下,吉蒂不得已同意了沃特的要求。
来到中国的小镇,霍乱是最大的危险,但迷信与对英国人的仇视同样是危险,吉蒂面临着崩溃,她对沃特恨到了极点,对这种惩罚也恨到了极点,但她实际上更恨那个查理,因为她对查理的所有幻想都由于那封没有寄出的信而彻底毁灭了。流放,这是苏三的命运,而吉蒂此时才了解到绝望的真正含义,是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绝望,比之查理所言的那种怨女心态可能更可怕。
没有爱的吉蒂似乎只能活在煎熬之中,当初对霍乱的那种恐惧转而成为对霍乱的渴望,自杀,虽然没有切实地走上这一步,但她开始肆无忌惮地,颇有些让霍乱来得更猛烈些的奢愿。而沃特却在这个小镇上承受着中国人对英国人的那种仇视心理,一如既往的支持着自己的治疗理念,因而也过分地疏远了吉蒂。
百无聊赖的吉蒂终于在修道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难说这是一种自愿的心理,但事实上,她的这种方式解脱的效果却更加令她明白了沃特的为人。与大英帝国无关的博爱之心,于是,吉蒂开始有意识地了解自己丈夫的所作所为,对先前那种流放的概念似乎也重新审视了。
爱情的回转来自于另一对恋人,当吕燕说出人好这几个字时,吉蒂终于明白了,爱其实很简单的,也许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浪漫。而沃特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审视着自己对爱执著的方式,强大的同时却忽略了一种普通式的情感交流。
当吉蒂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虽然这也许是一个莫大的障碍,但由于沃特的善意也将两个人心与心的距离拉到了最近的距离。沃特死于霍乱,这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却让吉蒂更加成熟了。当在伦敦街头,查理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吉蒂拒绝了他,并不是拒绝这段风情,而是拒绝那种对爱形式化的日子。此时,身边的孩子到底是谁的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吉蒂成为一个真正拥有过爱的女人。
一个女孩转变成一个懂爱的女人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面纱》似乎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但事实上却是通过这么一个女人的变化来演绎爱到底是什么。当我们关注于吉蒂的感情时,我们会发现相对于吉蒂的人人可以看到的爱情,沃特的爱则更加深厚。
沃特一见钟情于吉蒂,于是便将吉蒂娶到了家,但他却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爱的人,当知道吉蒂的红杏出墙后,他并没有直闯进去,这不代表他心中没有痛心,只能说明他的爱阻止了他这样做,他为吉蒂着想,不想让这种丑闻缠上吉蒂。而带着吉蒂离开,表面上虽然颇有些惩罚的意味,但正是这么做了,才让吉蒂认清了查理的真实面貌,所以与其说流放莫若说是一种解救,让吉蒂离开不负责的查理自然就是让她重新开始一种生活,虽然艰苦,但还是没有沦落。这一切都缘自沃特对吉蒂的爱,虽然这爱的确有些隐晦,甚至有些强势,但这爱却是最为浓重的,令人欲摆不能的。
而当我们看到沃特仅仅拿着一架显微镜来到疫区的时候,当我们听到他对修道院那种神圣职责的质疑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智者,一个并不把任何事情都挂在嘴边的智者,一个绝对不轻浮的人。甚至在与吉蒂的谈话中也自省到了自己对爱的失误。但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当吉蒂真正地成熟了起来,真正地认识到了沃特的优点的时候,霍乱却夺走了这个智者的生命。
从整部剧来说,线索基本上是以吉蒂展开的,她的回忆,她的出轨,她的沮丧到她的认知,但事实上吉蒂的所作所为都从侧面展现出沃特的为人,这个沉默寡言的却充满了责任之心的人,这是一颗真正高贵的心。所以,故事在吉蒂,而内核在沃特的身上。
顺便说一句,本片的另一个译名《爱在遥远的附近》似乎也更符合沃特这个人的性格,也更贴合本片的东西发展。
韩兮
2007…1…22于通州
《舞女情》:窥视的习惯
如果话剧舞台上置景是一间屋子的话,我们就有了偷窥的欲望,对此,电影《狗镇》显得十分地直接。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几名舞女的生活,其场景基本都在表演台上,尤其第一个镜头就是摄像机内的,那些观众也坐在镜子的后面看她们表演,即便到了所谓的贵宾席也是隔了层玻璃。整部影片在镜头上基本上都是偷窥,就连救孩子时那个父亲也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一对黑姐妹在给孩子喂奶。
如此强烈的偷窥感觉令观影者不能不本着偷窥的心思去观看本片,尤其女人几乎很少穿衣服,那种窥视欲会得到更大满足的。
法国影片有种类型可以称之为琐碎,即一些极细的生活细节凑在一起,没有明确的主题,更没有什么线索,只是一种所谓的生活原生态,这是一种据说是很客观的再现手法,而不是那种空镜一段的表现手法。
本片就是再现了这些舞女的生活原态,具体的各个细节不用多说了,反正涉及到的层面很多,毒品,卖淫,乞讨等等不易见光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是体现出了这些舞女之间的友情,这一点与那个老板唯钱是图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有一条找女儿的线索是这部故事中最为明显的,但其实上并不张扬,仿佛就是编辑部今天来了一个读者那么寻常。但父亲没有将女儿救走,反倒是舞女们拯救着这个垂死的父亲,这一点非常值得回味。恐怕最后众舞女拯救父亲的火热场面是导演唯一想站出来说话的镜头。
本片暴露镜头比比皆是,偷窥的手法也令人无法逃避,但这些引诱感官的躯体被所有琐碎的细节成功淡化了,我想这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
韩兮
2006…9…29于通州
《烈日灼身》:温柔一刀
自从1989年以来,我们是不大引进俄罗斯影片的;似乎它的意义已经过时了;当年的大哥早已不复存在。既然这样;当年那奴颜卑膝般的对苏联影片的迷恋岂不可笑;不仅如此,我们继续摇尾乞怜,看见美国大片就如骨头一般有味。当初,为了学习,我们面北背南地俯身叩首,今日,为了娱乐,我们又满地挖洞想通到地球的那一边,多么滑稽可笑,但我们社会的习惯就是喜欢偏科,一代又一代人。
最近,我有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