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内容就是一种对妹妹(后来扩大为女性)的同情与责任还有负疚,而形式当然就是杀人的手段了,进而转化为食人的嗜好。影片发展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汉尼拔这个人物如何成因的都已经初现倪端了,换句话说,成因已经具备,下面就是如何将这种一直隐藏的诱因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仪式一种个人的标签,即把那个倪端深入化。
从孤儿院逃了出来,汉尼拔找到了婶婶,这个家族中唯一的一个亲人。在婶婶的引导下,汉尼拔接触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文化。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婶婶的扮演者是我们所熟知的巩俐,离开了《迈阿密风云》中的那个花瓶角色,巩俐在此片中扮演紫夫人,这个角色绝对能够影响着汉尼拔的成长轨迹,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角色当然不是什么花瓶。但说句实在话,巩俐在此片中的表现过于中规中矩了,虽然也基本上完成了导演以及角色所赋与的任务,但并没有过分出彩的地方,凭借着她那依旧值得骄傲的身材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着一种欲望客体的色彩,好在故事比《迈阿密风云》好得多,所以这欲望客体不仅仅是性的展示,更是女人的展示,尤其对于汉尼拔而言。
汉尼拔接触到了东方对尸体的一种暖昧态度,其实无关于日本,在东方古代对尸体头颅的嗜好是比比皆是的,杀掉对手,削了首级,挂于马前杆顶,以示军威,以吓敌心。这是一个东方式的传统,日本只是更具有形式感而已。
影片引入这种理念是要将汉尼拔那种单纯的对食人的恐惧做一个升华。食人同样在古代也是一种仪式,正如片中的罪犯所说的,为了生存,但生存的含义要进一步延展的话,那就是一种保佑与祭祀,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所以影片发展到这个地步,汉尼拔食人的原因已经不单单的是一种嗜好,一种儿时的模仿,而是一种仪式,对尸体对死亡的反讽,而对生存则是一种崇拜与继承。
与此同时,汉尼拔对妹妹的负疚感扩延到了对女性的一种保护欲中,所以他杀死屠夫一节,与其说是为给紫夫人报复,莫若说是他完成了自我方向的一种肯定,正如前面所说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一定的结合。
由于对人体的一种迷恋,一种精神上的神秘崇拜,汉尼拔成为了一名医学院学生,这个经历也是为了补充汉尼拔这个人物形成的原因,即将杀人与食人的形式感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但十分可惜的是,影片虽然试图用东方的一种暗示来增强汉尼拔精神上对尸体对食人等的一种迷恋,但事实上,仅是一把东洋刀,一个雕像是远远不够的,戏份的缺失令观众对汉尼拔这种精神上的飞跃并没有足够的印象,同样的,这种缺失造成了巩俐的戏份无法出彩,因为作为一个东方精神的引路人,她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完成深入的文化带入感。而对于本片来说,这种缺失更严重地导致了形式感大于精神内容,所以下面的内容便将观众带入到了那种普通的杀人魔头的剧情之中,那个优雅的高智的罪犯并没有体显出来。
其实,笔者并不认为此片中的汉尼拔必须表现出一种优雅来,毕竟因为还是少年,虽然有一定的学识,但对于仇恨的理解仅仅还是一种报复,以牙还牙,不太可能立即达到深层次的艺术水准。所以,影片下面的内容虽然让许多观众有些不爽,或者有些失望之感,但就本片而言,绝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可作为一部前传,杀人狂魔的进行曲虽然可以演绎得惊心动魄,但事实上却偏离了前传所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即汉尼拔这个人物的形成。从这点上来看,汉尼拔这个人物还没有完全诠释清晰,尤其是食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承载力量,并没有充分说明,所以此前传若有个续篇可能会更好一些,继续完成汉尼拔精神上的飞跃。
在影片最后,汉尼拔知道自己也曾吃过妹妹,在这种情况下,他拒绝了紫夫人的建议,而更加疯狂地进行着杀戮。在笔者看来,这个喙头是极其可怕的,因为汉尼拔所有复仇的动机都会因为自己也吃过妹妹而变了质,正如剧中所说,他的复仇是一种自我的否定,要杀死所有的知情人。这显然与前面的复仇实质是相悖的。于是,汉尼拔的这种杀人举动变成了一种自我的救赎,只不过这救赎本身是通过罚惩他人而得以实现的。汉尼拔也正是由于这个喙头而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从这点上来说,导演对汉尼拔的定义便是如此的。
用别人的罪恶来完成自我的救赎,但这种救赎却由于罪恶的惩罚而永远无法停歇,这是一个隐喻,预示着汉尼拔这个人物将一直地罪恶下去,于是他离开了紫夫人,虽然关系的确暖昧,但汉尼拔已经将罪恶本身完全揽了过去,于是,他可以肆无忌惮了。但事实上这种肆无忌惮的可能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在影片结尾处,汉尼拔来到了加拿大的小镇,最后一个仇人因此而毙命,但问题是从这以后呢?汉尼拔将无事可做。影片过分渲染汉尼拔的复仇造成了对形式感的强化,从而忽略了汉尼拔精神上的成因,所以优雅不在,所以完成复仇后这个人物将消失,一个极为尴尬的结局将无法引出《沉默的羔羊》一片,作为前史,这肯定是失败的。
顺便说一句,在船上的那场戏中,值得夸耀的是巩俐杀人的那个动作,干净利索,极具爆发力,这是巩俐的优势,平静中的爆发,于是影片前面紫夫人与汉尼拔练剑还有骑摩托送头颅两段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不如在前面的戏份里让巩俐一静到底。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只能认为导演对巩俐的使用显然还是差着分寸的。
韩兮
2007…3…30于通州 txt小说上传分享
《神奇摇控器》:即定格局的故事
如果看完此片,你没有一点点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我只能说你看片太少了。
亚当的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美国轻喜剧加奇迹的剧作格式,诸如《冒牌天神》《倾听女人心》等等,大体上都是这种格局。
具体说来是十分地简单,首先是主人公事业与家庭不能兼顾,当然这个主人公以男性为主,因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由于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所以这种不能兼顾的窘态多是光临男性,所以其主人公很有现实意义的。
但影片显然不是象《克莱默夫妇》那样的现实,于是一段奇遇开始了,这段奇遇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本片中以一个神奇的摇控器作为奇遇的象征,而另有一些影片干脆赋与了主人公一种超出常人的本事,例如能听懂别人内心所想,即听心术,例如成为一个上帝。但无论借助本身的力量还是借助神奇的法器,男主人公都开始了随意所欲的历险。
说是历险其实是打下了伏笔,因为当这种本事或这个道具刚刚被主人公运用的时候,它肯定是极度好使的,即心想即事成,于是影片中我们的主人公作为一个好好男人形象,开始了自己将所有事情都妥善安排的历程。但这部影片与其它类似影片还是有些不同的,最主要的便是人生没有改变,只有错过。从这点上来说,神奇的摇控器显然不够神奇。亚当所扮演的迈克便开始了这种错过。
其实,错过的原因在于迈克心中即定的一种生活模式,例如吵架,例如*,例如与上司的关系,还有诸如对孩子的承诺等等。省略了一些琐事,迈克立即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与此同时,他却发现自己的人生过于单调了。于是这种故事格局的第三步开始了,即那种神奇的力量或神奇的宝物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这是必然的,中国人讲究有得必有失,神奇力量或法器能够让主人公得到某种东西当然也会失去了某种东西。于是,从影片本身来看,本来是人控制神力或法器,最终变成了法器或神力控制了人本身。但更深层次地说,那神力或法器只是主人公人性缺失的一种体显,而主人公恰恰将这种体显放大化,而那些细碎的东西则被无情地缩小了,也便丢失了。
这时候,影片中的主人公一般开始寻求这些丢失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主人公虽然被法器等控制,但不可否认,他还是一个人,这些丢失的东西虽然在他原来可能看不顺眼,可能毫不理会,但事实上这些细微恰恰是构成他是一个人的具体内容。人无完人,人一但只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忽略了许多细节,他的人生将更不完整。
但这个时候影片大体会分成两派,最常用的是主人公领略了人生的真谛,于是抛弃了那个神奇的力量或法器,或终于合理的运用了这个力量或法器,于是结尾处失去的东西一定会找回来的,然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种套路在美国影片中是屡见不鲜的,也是最富有美国智商的结局。但另一种则要残酷得多,失去的东西就是失去了,永远无法寻得回来,本片中的“家庭第一”观念显然被主人公迈克丢失了,他无法寻得回来,一部轻喜剧影片在这个结尾上变成了悲剧,当然对于人生的讲述又颇有些恐怖片的意味。
但这样的结尾毕竟不是美国人所喜欢的,于是当主人公面对着家庭成员,看着死神将自己带走,还有那个神奇的遥控器时,突然,他从超市的床垫上坐了起来。影片回归到皆大欢喜的结尾之中,那种悲痛立即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聊斋》中有“黄粱一梦”的故事,大体是说进京赶考的卢生宿在驿站,梦中经历了人生的万千之象,醒来之时黄粱未熟。于是便看破红尘出家去了。此片与这种黄粱感觉有些类似。但那是一个出世之说,看破生命如隙富贵如烟,颇具佛门思想。但此片显然没有那种宗教色彩,于是将现实描述得十分地逼真,我们的主人公也仅仅是现实中的得与失,没有那种宏观的领悟力。
影片的套路格局是极其普通的,从剧作角度来说,这样的影片没有任何新意可言,虽然亚当的表演以及人物关系故事细节都十分地流畅,但绝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的影片,只是可看尔矣!但前面说过了,此片中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将轻喜剧变成了一个恐怖的电影,那即是对人生的描述,由于没有那种出世入世之观念,所以如笔者这样的世俗之辈只看到了生命的不完整,而不是那种生命的无奈。
不完整的人生的确是可怕的,主人公因为事业而失去了家庭,但这仅仅是一种情况而已,任何一个人,当年老之时都会唏嘘自己所失去的某种东西,也许是家庭,也许是事业,也许是一个人,甚至一件物品。而在当时自己尚有选择可能的时候,自己却遗忘了,于是后来虽然醒悟,但已是求之不能,颇有些自悔的感觉,也便造就了一个并不完整的人生,诸如此类吧!
韩兮
2007…3…13于通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墨攻》:胜在四平八稳
从《英雄》开始,古装大片一直成了中国影迷心中的一个痛,个中原因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故事讲不清楚。故事到底是什么呢?这关系到每一个情节的堆砌以及人物性格命运的走向,是否合理,是否顺畅,是否符合人们心目中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其次才是关系到一些表演风格,一些色彩,道具使用甚至是宣传策略等诸多问题。
在《夜宴》与《黄金甲》的夹缝中,《墨攻》也以一部古装大片的面貌出现了。其实,对于这么一部影片来说,其故事性是很简单的,就是一场守城的战役,从开始到最后的成功。一个大的事件中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利害关系,但所有这些都不如战争本身更吸引人眼球。
其实,中国拍此类的影片是很有心得的,例如一些抗日的影片,往往就是一个战役引出来的,敌我双方的对比,包括人物,策略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所以这种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杆摆在那里几乎是绝不可能动摇的。相对一些宫廷内的争斗及一些玄幻的诅咒之类作品,它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不可否认的。
下面就是在这主杆上如何添枝加叶的事情了,以墨攻为例:
战役的第一步是宣战,一般来说在这个桥段中要解决几个问题,敌我对比,各个人物出场个性及观点,还有矛盾的所在。其中矛盾所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一直延续到战事的各个阶段中,并且发生着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战役的进程为主线的话,那么这些矛盾就是副线,是线索,暗在的。经过疏理,大体的矛盾有几点,第一个自然是革离与巷淹中的敌我矛盾,这条线索将一直延续到影片的结尾,第二个则是梁王权力与革离权力之战,在非常时期,这个权力的交接是极有戏剧性的,第三个则是革离与逸将军的爱情,这是故事的点缀,很有悲剧色彩,第四个则是将领之间的矛盾,王子与子团等,还有第五个则是百姓对革离的态度。影片宣战由一箭退敌,梁王让权以及最后山头对弈完成。这三个细节将宣战一节做得十分地充分,而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出来了,尤其是革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下面就是火烧瓮城一战。此战对于革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革离得到梁国百姓及军队的认可全凭此战。而王子与子团的矛盾也在城头比箭中很好的解决了。战势虽然惨烈,但基本上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首先令梁国内部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与赵国的矛盾却上升了一个层次。
夜间探营是影片的第三阶段,这个段落很明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不让这个情节过于单调,于是加入了革离与逸将军的爱情戏,美酒沙场,英雄美人,这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于是我们观众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虽然一段落崖的戏份有些做作,有故意为后之悲情作铺垫的意味,但在战事中,这个小细节不会太引起人注意的。
射杀偷袭者是影片的一个重点,如果将整个故事用起承转合来述说的话,那么这场戏就是转的开始也是承的结束。这场戏虽然以革离胜利了,但对为其它线索的爆发埋下了伏笔,首先百姓中那暗杀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另外,权力开始彰显出来,将做为主线出场。而原先的主线将由于这场戏暂时隐去。
杀功臣是影片转的一个重要情节,当革离退兵之后,权力之争令梁国内起了很大的变化,革离被迫逃走,而逸将军被抓,子团被废,就连公子也被误杀,而巷淹中却伏兵在即,这一切似乎都意味着革离所保的梁城已处于绝地。当然,正如观众所料的一样,巷淹中夺取了梁城,梁王成了阶下之囚。
奇谋败敌是影片最后的高潮,最主杆的革离与巷淹中的矛盾也就此解决,而权力之争也划上了句号,爱情以悲情收尾,还有百姓的愚昧回归及子团的归隐,这几个线索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于是,关于影片的结构便很正常地完成了,以几大部分为横杆,以几条线索为连络,这是一个网状的结构,因此整个故事显得十分地合协。与此同时,各个细节也做得十分到位,例如宣战一段便设置了三个情节,其它段落也是如此,绝不是仅大段一个内容而做的,于是,骨骼上肉已附焉,这个故事便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除了结构以外,在影片的制作上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首先是战争场面,多数的远景镜头只是为了提醒观众双方军队的势力对比,而董先生的武打设计也着实令人感叹,换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