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我们回到影片,看看章子仪是否成功地塑造了母后这个角色。

  作为母后,她无疑处于矛盾的焦点,一方面她是太子无鸾的情人,要保护无鸾,并且希望无鸾能够重夺帝位,另一方面,她被厉帝占有,被动地接受着厉帝的爱(这一点在后面成为败笔之一)。通过母后对无鸾的训斥,对无鸾的暗中保护等等,影片运用了足够的细节表现了母后对无鸾的感情,这一点显然是成功的。而另一方面,面对厉帝,母后则表现出一种坚忍,这一场戏尤其出现在母后当着群臣的面跪向厉帝,这无疑是也是成功的。

  在我看来,章子仪所塑造的母后,无论从表演还是情节设计上都是很完美的,也是极为成功的。若照着冯导所说的,章子仪的成功就意味着影片成功了大半部,这话的确不虚。

  但对于一部大片,章子仪的成功演绎毕竟是不够的,而影片最大的败笔人物则出现在厉帝身上,在这点上与葛优的表演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台词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即便台词有点现代化或搞笑,但并不影响剧中的人物塑造)。影片的前半部分,厉帝的残暴与狡诈表现得很好,一些细节可以证明,例如对暗杀者的治罪,杖毙节度使,送玉雕与太常以及借练舞之时欲杀太子等都表现出厉帝一代枭雄的本色。但正是这样,厉帝的爱情则显得颇为苍白。影片中厉帝开始之时对母后的细节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一种情欲上的占有,这显然符合枭雄本色,但最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影片结尾处厉帝的自杀,给人的感觉是母后的背叛令他绝望了,使他成为了爱情的沦丧品,这显然与前面铺垫出的枭雄本色明显不符。这种自杀是导演的一种自我否定,否定了前面辛辛苦苦确立起来的厉帝形象。因为我们看不到厉帝对母后的爱情,而厉帝却爱情而自杀,厉帝这个人物则变得彻底失败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至于影片中其它一些角色,太常,青女还有殷隼,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失误之处。

  所以,影片人物这一关由于厉帝的失败而影响了全局,也令一场夜宴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地惊心动魄,从而整个影片的故事变得有些荒诞。用句俗语,一马勺坏了一锅粥。

  记得冯导在阐述本片的时候提到过两个字“欲望”。那么我们可以看影片中的欲望到底是什么,爱情,肯定有的,还有就是对权力的争夺。

  这是一部关于爱情与权力的影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影片这方面又犯下了大错,最明显的问题是用力过均,即一场夜宴,上的是荤素对等的菜,这是令人感到十分别扭的地方。

  我们知道,爱情与权力有两个即定的形容词,尤其是这种剧情的背景下,五代十国也好,宫庭内幕也好,我们期望的是,即观众所期望的是爱情的悲剧或权力的残酷。传统的故事是权力的膨胀将爱情毁灭。虽然这是一个极为传统的观念,但不可否认,这是许多观众在潜意识中最乐于接受的故事主题。

  但很不幸,影片并没有完成这种走向,青女的爱情在权力争夺下被玷污了,在青女有限的出场细节中得到了充分演绎,也许由于青女这个角色十分地单纯,所以令观众极为认可青女的爱情,所以青女误服毒药的时候,她的爱情死于权力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关于厉帝与母后之间的爱情,前面已经说过了,那更是一种情欲的占有,有利于塑造厉帝枭雄的形象却不利于营造这份所谓的爱情,所以后来厉帝的自杀就显得突兀了。第三段爱情应该是母后与太子无鸾之间的。

  在观影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考虑这段爱情是否真的存在,还是导演要强加于我们的。三年前,由于章子仪成为前任母后,令无鸾只能流恋于山水之间,这似乎有着爱情的背景,当母后与无鸾的第一场对手戏时,剑舞的确也是爱情的象征,但再向下看去,爱情似乎突然停止了。母后对无鸾的训斥,母后在练舞之时出手救下无鸾,还有母后以青女要挟殷隼,这些真是爱情吗?这些情节的设立更象是权力争夺的表现,与爱情混在一起,变得暖昧了,从而令最后无鸾的死也无法造成爱情的悲剧效果。

  而影片还有一个更为暖昧的爱情,那即是殷隼对青女的,那个从背后搂住青女的镜头绝不是兄妹之情,而是爱情的再现。

  这样说来,欲望中之爱情真正成功塑造起来的只有青女对无鸾的爱情,只有这一段显出一丝悲*彩,也只有这一段能够让观众心有戚戚,越人歌因而能够留传下来。至于其它的所谓爱情,则都是导演强加出来的,与观众无关。此时我们设想一下母后如果真如《哈》剧中那样,即砍掉《夜宴》里的母后与无鸾的爱情,这恐怕更单纯一些,更令人信服。这种改动虽然不一定不正确,但至少笔者认为没有成功的塑造出来。

  欲望的另一点就是权力的争夺。

  片中关于权力争夺者有四个人,太常,厉帝,母后及无鸾。

  作为太常,老谋深算,闻风而动,情节不多,但符合人物及时代背景,这是成功的。

  无鸾的权力争夺更大的成份是一种复仇,杀父(也许还有夺妻)之仇。但显然无鸾没有哈姆雷特那么的懦弱,只是过多的有些文人气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的塑造也是相对成功的。

  至于厉帝,夺权不是他的目标,如何维护权力更要重要一些。影片中他首先掠夺了皇帝大权,其次是母后,而母后显然具有象征性,即对先帝一切地占有,无偿的,理所应当的占有,于是,影片前部那些具有*意味的场面更象是一种掠夺,并且通过这种占有而巩固这种地位。而且对于厉帝来说,巩固自己的位置是雷厉风行了,谋杀太子,诛臣试臣,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篡权者应做的,只是运气有些不好,太子始终活着。但问题是厉帝篡权的动机并不明确,是对权力的无限向望还是对嫂子的垂涎?影片并没有指向厉帝内心深入,所以造成了结尾处自杀的突兀。所有巩固权力的举措都显得十分地盲目,没有实质性的动机。

  母后对权力的向望实在不好说,由于影片将其与无鸾的暖昧情愫表现出来,这时母后对权力的争夺似乎也并不那么热衷,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成有了权力才能有爱情本身。于是,作为母后来说,保护无鸾是理所应当的,但夺权本身需要更主动一些。但不幸,影片到了结尾处,母后这种夺权谋杀厉帝的行为刚刚露出来,联络太常,下毒酒等等,而前面的对厉帝的顺从似乎只是一种缓兵之计,只是这缓兵之计明显得很,作为枭雄的厉帝一眼便可识破。这与常理上并不一致。还有一种可能,即母后对太子无望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地争取权力,即母后有个性格上的变化,但影片中所塑造的母后从开始就显得很具有心计,这显然也是不合常理的。因为如此,母后是否要夺权,恐怕只是一个疑问。即便她为女皇,也只是无奈之下被推上那个地位的,与谋杀厉帝并没有太大关系。

  总体来说,影片对爱情对权力的描写用力过于均匀,令观众有些寻不到主次,而为爱情为权力设计的一些细节又达不到极致,所以颇令人分不清楚,使得两者混在一起,也许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但这种表达方式令观众则产生多样的分歧。但无论如何,《夜宴》的故事除了在厉帝塑造上有硬伤以外,其余人物基本塑造了起来,大多赋与了游走于爱情与权力之间的痴迷形象,虽然有些混乱分不清主次,但并没有较大的诟病,应该能够令观众满意的。

  从影片制作来看,无论是面具的运用还是一些场景的设计实际都显现出导演冯小刚力求突破的决心。而且某些地方令人想到了1999年的大片《刺秦》,具有一定的传承,但并没有达到极致。

  未达到极致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是音乐的运用,就笔者看来,本片的音乐总体是一种失败,许多场景声画的感觉没有达到同步,音乐没有能够更好的渲染气氛,从而显得有些滑稽可笑。象这种大片,音乐上的失误会给观众造成很大的观影错觉,恐怕这一点是冯导都没有料到的。

  武打设计可以一观,但绝不是最好的,倒是舞蹈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但不可否认使得整部影片风格上难能达到统一,这一点远不及《刺秦》。

  所以,影片在制作上最大的问题就是风格的不统一与对故事辅助作用的不到位,这同样是《夜宴》给人感觉不太舒服的地方。

  最后说明一句,影片结尾张靓影的歌曲与整部影片脱离得太远,显然是画蛇添足,再加上片尾一干商业LOGO的出现使得一部大片变得如同电视剧一样地无趣。恐怕冯导在走市场化的时候还是不要被这些影响风格的东西所左右,否则,诸如“大寨核桃露”之类的文字出现在片尾恐怕是个人看着都会哑然失笑的。

  片头与片尾字幕同样是影片的一部分,这一点很重要!

  韩兮

  2006…10…5于通州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时空线索》:似曾相识的科学表述
不可否认,在任何领域中,一个不同寻常的观点的提出都会令人感到兴奋与惊奇,而这个观点的表述方式也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电影来说也是如此。各种形而上的观点的提出必将会引起观众们的思考,而直接造成这思考的表象即是一种电影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其实观点早已存在许久的,但表达方式上却极有突破感的影片,即《时空线索》。

  原片名是法语,译成中文就是“似曾相识”的意思,其实这是一个普通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感觉某人面熟或某个场景似曾来过,这所有的记忆都被理智的思维认为是无稽之谈,于是便留下了神秘主义的话柄。但此片却以一种准科学的方式解读了这种思维意识存在的原因,当然,在现在,我们只能认为这种解读是一种艺术上的创作,但事实上会不会如此呢,恐怕谁也不知道。

  回到电影本身,卡林由于码头恐怖爆炸案而参与到破案之中,在调查局的内部,他发现了一台可以全景记录别人生活的仪器,只可惜这仪器的时间是定在现在时的四天半前,即看到的事情都是四天半以前发生的。于是在卡林的指导下,仪器开始针对一个名叫克莱尔的女人进行调查。

  一件恐怖袭击案,此时由于这台仪器的出现变成了颇具人文色彩的偷窥影片。于是,影片开始从两条线索进行了。一条是案件的进展情况,另一条则是卡林的另类体验。但更重要的是,同样由于这台仪器的原因,出现了两个时空,即过去时与现代进行时。

  在现代进行时中,克莱尔已经死去了,由于其死因并不是由于爆炸,所以她成了破案的关健,那台仪器也开始追寻着克莱尔在爆炸前所经历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却恰恰引起了卡林的一种似曾相识的体验。他认为自己能够阻止这个惨剧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存在于那个过去的时空里了。

  这是一个很迷乱的故事线索,在现代时空中,卡林的痕迹布满在克莱尔的生活中,但卡林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曾经闯入过克莱尔的生活,于是他对这台仪器的性能实质产生了怀疑。一场关于这台仪器的解释便出现了。

  这段对话很重要,所有的理论并不在于其真实性与科学性,而是用一种科学的口吻来建立起这个故事的基础,美国影片中诸如此类的情节很多,换句话说就是解释导演与编剧在创作这个故事中的兴趣点,当然可以披上某个外衣,然后将观众说晕了算。所以这段解释对于观众来说只要能够理解这台仪器的用途就行了。原来这是一台时空机,估且这样通俗的解释,但这台时空机只能回到过去的四天半以前,而且不能再进一步地倒动时空。

  现代人对过去的窥视以一台仪器而完善了,于是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两个问题,即现在时中对罪犯的缉捕还是在过去时中阻止犯罪行为。所有人都认为现代人是无法对过去进行改变的,但只有卡林决定做一次上帝。

  这个决定显然不是卡林的意想天开,因为他在现代时中已经寻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首先是克莱尔家中的各种情况,自己的指纹还有受伤的棉布等等,这显然是过去对现代留下的痕迹。而另一方面,卡林利用一张纸条尝试了这种时空传递的功能,而且自己搭档的死可以说是来自于现代的原因。

  这个情节很重要,现代人改变了过去,以致于现代时空里不得不接受这种改变所引起的后果。影片在这点上几乎直接反驳了那种历史不能篡改的理论,接下来的事情便是将这种理论将继续升华,深入。

  卡林终于决定回到过去,以拯救克莱尔还有那一船无辜的人们,当然,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阻止犯罪,要将罪犯绳之于法。但现在时中,罪犯已经落网了,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如果阻止了罪犯,那么现代时中的罪犯将不会成立的,这是一个疑问,但导演在编故事时显然将这个疑问用罪犯的死亡而一笔带过了。

  于是,在卡林的拯救行动中,罪犯死了,克莱尔与全船的人都得救了,犯罪的事实没有实现。即过去终于改变了现代的结果。当然是朝着好的方向改变的。与搭档的死正好相反,现代对过去的改变是双向可能的,或者向好的方面或者向坏的方面,但事实上是一种无常规的可能性,即无法预测改变历史是否好或坏。

  卡林在行动中丧命了,此时我们会发现新的卡林出现了,在他的记忆中是否存在着这个拯救的故事,没有人知道,但事实上,这个拯救行动却体显在了克莱尔的记忆中,克莱尔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事实,而新的卡林会认为这一切都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已。影片到了结尾之处,也许是由于大团结的原因,卡林的出现变得很不合逻辑,尤其不合本片定义的逻辑。于是,便产生了回到过去的卡林是否真实这么一个疑问,还仅仅是克莱尔的某种记忆?

  由于将来对过去的改变,所以影片在结尾处产生了混乱,所有事情都改变的情况下,卡林的复生是最没有道理的,仅仅是迎合了商业影片中贯式结局,却抛开了本片所固有的逻辑。于是我们不得不抛开所谓的时空机器再来观看此片。将来的卡林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他只是一种幻想或是一种记忆深处的神秘体验。影片的时空线索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过去与现代,变成了现代与将来。

  许多影片都在探讨着过去现代与将来之间的关系,而此片中当罪犯在监狱里描述着他的理念的时候,上帝实际已经被无情地抛弃了,于是,那种所谓的似曾相识的记忆从神秘主义中被物理化了,但此片却在结尾处把这种探讨更加复杂化,从而难以达成自圆其说的状态。从这点上来说,这个故事虽然精彩,但却是一个不够完善的剧作。

  影片编导们把自身绕进了这个时空线索的迷局中,但不可否认,影片最了不起的应该是那场追车的桥断,白天与黑夜,过去与现在,繁华与宁静,所有的一切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正是由于时空错乱而产生的非凡吸引力,几乎可以列为经典。这时候我们不难理解,四天半中的这个半天显然是极有作用的。

  韩兮

  2007…4…10于通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