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克麦赖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克麦赖夫-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伯龙尼根的指环》中,那也是一个爱情悲剧,但这个爱情悲剧却是影片的灵魂所在,一个谎言,一个小人,这颇似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即爱情完全融进了戏剧之中,于是,我们在看《玉战士》的时候发现爱情并没有起到推动魔幻故事的作用,只是在最后决定了一下那个英雄的选择,而且事情看起来还是如此的平常,甚至乡间野情的感觉。

  再说到人物塑造上,大凡一部史诗性的巨作,都有英雄地出现,或者枭雄,更或是一名无名小卒的黑色经历。这些主人公起到的最大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推动剧情,即绝大多数的情节点可能都是因他们而起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得到观众的认可。对于推动剧情,《玉战士》中似乎只是用语言来交待背景,换句话说只是推动了整个影片,而对一些小的细节毫无推动作用(当然本片小细节的设置也是极度苍白的,所以主人公的无为也在情理之中),主人公的能动性不够,让我们看不到他的风采。第二方面则是观众的认可。看本片,主人公显然属于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但很不幸,我们看不到这个英雄,他在担负使命的时候想着个人的承受,更主要的是那个女英雄却似乎对其不感冒,只是为了拯救村中人被迫答应我们主人公的要求。在这点处理上,我们的主人公绝对不会让观众们认可的,相反,张静初所扮演的角色倒是应该成为主角,成为一个英雄,她的舍义,她的找回自己爱情都显得是那么地正常,是那么的值得同情。另一方面,由于上述的所讲的那段沼泽之会,我们发现我们的主人公仅仅将自己的本身用在了与张静初纠缠中,毫无英雄事迹可言。虽然最后在现在时中有一番打斗,但怎么看也不象是英雄,仿佛只是一个自救的行为。

  有许多朋友说到中西方文化的问题,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玉战士》这部影片在中国受冷落的原因。说句实在话,本人不能苟同这个观点。首先我必须承认影片中带有许多符号性的东西,比如说铁匠的儿子,这是西方文化中常用的一个角色,比如说那些中文字(象不象姑且这么认为),这是很东方的东西,还有一些,不一一尽述了。但主要问题是两者根本没有结合在一起,我们试想一下,抛开东方的一切,此片肯定能够继续讲述下去的,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东方在影片中只不过是一个多余的点缀,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影片真的是西方思维吗?恐怕也很难说,首先,我们看不到西方人性中那种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不容置疑的英雄事迹,当然我们也没有看到恶魔产生的真正效应,甚至我们没有看到诅咒,没有看到小人的欺骗与误会,一切都是那么匆忙,一切都没有在叙述之中。于是,西方的一些符号并不能给我们展现一个西方的故事。而东方元素的介入使得本片更为混乱了。

  故事节奏拖沓,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细节,人物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还有对文化底蕴的表面挖掘造成了此片的失败,这似乎说明导演的水平有着极大的问题,但事实上,导演最根本的解释都没有做到,即导演能否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我们都有些怀疑。纵观此片,似乎在讲述了一个主人公如何抉择的问题,一方面他杀死恶魔获得永生,但却因此无法与自己相爱的女人长相厮守,而另一方面,他将恶魔的种子埋藏于心中,与其共生,通过那个器具便可以释放出来。显然,这似乎的确是西方人喜欢的自己与自己较劲的套路,但无论是现在时还是古代时,这种较劲的感觉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找到,所以当他真正地杀死恶魔的时候,我们找不出他战胜的理由,换句话说,故事杀死了恶魔但并没有证明他内心中也杀死了恶魔,故事与内心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统一,这就说明导演并没有处理好这个故事本身,所以混乱的故事造成混乱的心理变化也是必然的。

  综上所述,这部道理根本没有讲明白的影片其故事的可观性也很难让观众找到,所以一番恶评也是在情理之中。

  收尾之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此片是中国导演来拍将会如何呢?只是一想,没有答案。

  韩兮

  2006…11…24于通州

《赛末点》:运气?
灰姑娘之所以成为灰姑娘的主要原因是她是一个美女。

  这是童话,童话中也有灰小伙的故事,先提是灰小伙一定要善良勇敢,比如说《国王与小鸟》中那个扫烟囱的穷光蛋还有《怪特史瑞克》中的史瑞克先生。

  但这些都是童话,现实可比童话实际得多了,灰姑娘即便是个美女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灰姑娘,灰小伙也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善良勇敢,还缺一个词,就是正义。

  很难让人相信这是那个干瘦老头,被人称为怪才的伍迪艾伦拍的作品,《赛末点》,一部标准的剧情片,没有喜剧,只有郁霾,可怕得令人不敢再面对现实。

  剧情很简单,一个灰小子运气好接触到上流社会,又运气好得被上流社会的女儿看中,于是顺理成章地挤身于上流社会,而且越混越好。但灰小子找了个情人,情人不合时宜地怀孕了,于是,灰小子杀了情人,然后有运气极好地摆脱了嫌疑,而且生了个胖大小子。

  说实话,伍迪艾伦拍剧情片已经令人难以置信了,而这个剧情又是如此地普通,更是让人跌破眼镜。

  据说本片好评如潮,笔者于是便细心地寻找着片中的优秀之处,但很不幸,由于水平的问题,怎么看都不没瞧出伍迪艾伦的智慧来,看来还是俺太笨了。

  闲话少说,看看那个叫威尔顿的灰小伙吧!

  前面说了,灰小伙在许多童话中要具备许多优良品质,善良勇敢和正义等等,当然,长得帅也是必要的,史瑞克是个例外,不在讨论范围内。

  帅气自然不用说了,威尔顿是网球选手出身,运动员的身材当然不会差到哪去,于是,我们知道灰小伙肯定不能长得太丑,这与灰姑娘是同样的道理,猪八戒在高老庄还要变个人模狗样才能入赘,这是天生的优势。

  于是,威尔顿被富家女克罗伊看中了,开始走进上流社会。

  灰小伙会好色吗?传统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情愿把威尔顿对诺拉的感情归结于同命相连,多少有点善良的意味在里面,权且可以这么认为。

  诺拉是克罗伊的哥哥汤姆的女友,作为一个灰姑娘,她走入上流社会的方法几乎与威尔顿一模一样,但和威尔顿不同的是,诺拉有着自己的理想,她不想因为要进入上流社会而改变自己,于是,她受到了汤姆母亲的敌视。想一想灰姑娘,那王子估计是没有母亲的,所以凭着水晶鞋,王子可以一意孤行地寻找灰姑娘,但汤姆不行。

  也许是寄人篱下的那种同样感受,威尔顿与诺拉有了私情。

  看到这里,笔者对此二人深表同情,这种私情的产生合情合理,如果发展下去,这将是一部很不错的爱情片。虽然与善良已经有些差距了。

  但生活是残酷的,爱情与道义要同时放在两边。

  于是,威尔顿与克罗伊结婚了,这个婚礼将威尔顿的身份确立在上流社会中。虽然谁都知道,威尔顿的身份多少还是受制于克罗伊的,但成为上流社会一员,这是主要的。

  但诺拉与汤姆到底还是分手了,原因自然不必多说,自古以来,灰姑娘想成为王妃最难过的关自然是王子的母亲。而且,诺拉还总是寻求自己的梦想,这与上流社会根本就不是一种思维。

  威尔顿便开始了寻找诺拉的旅程。婚前的私情我们可以看做是爱情,但当威尔顿接受了本来并不喜欢的婚姻而寻找诺拉的时候,爱情其实已经没有了,只剩下*。

  *出格的结果自然是惹来了麻烦,当克罗伊为能否怀上孩子而担忧的时候,诺拉却怀孕了。这对于威尔顿来说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消息。

  威尔顿徘徊了,一方面是诺拉,象征着爱情或*,另一方面是克罗伊,象征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如何选择呢?

  最后,威尔顿决定以禁欲的方式选择了上流社会的生活。

  他杀死了诺拉,还包括一个额外的受害人,还包括一个没有出生的孩子。

  这是本剧的高潮所在。

  诺拉在威尔顿心目中处于几个阶段,初见时有种*,那是男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当*发生的时候,诺拉成为威尔顿的寄托,同命相连而产生的爱情是可以相信的。但当威尔顿再次寻找到诺拉的时候,爱情与男人的欲望是交措的,随着镜头所表现出来的诺拉与威尔顿的若干次激情会面,欲望更突出了,于是爱情反而退而求其次了。

  而导演这时候让威尔顿连杀三个人,无辜的老太太,象征着威尔顿良知的泯灭,诺拉,象征着威尔顿作为一个男人的欲望功能地丧失(潜台词就是他已经不配做男人了),而诺拉肚子里的孩子则象征着威尔顿爱情的毁灭。

  杀人很可怕,对于威尔顿来说,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一场梦中的对白,则将他灵魂最深处的那些许良知(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观)彻底抛弃了。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威尔顿杀死诺拉的几乎同时,克罗伊怀孕了。笔者并不想说这个孩子意味着威尔顿的罪恶,这多少有些牵强,但这个孩子的出世则很清楚地告诉威尔顿,他再也没有灰小子的背景了。出生在大富之家的孩子无遗给威尔顿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增加了法码。当然,那群高兴的人群中并没有威尔顿,他呆在一旁与其说是想着诺拉的死莫若说他还是被抛弃在上流社会之外。

  有句古语叫母以子荣,现在是父以子荣。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关于导演开篇时所说的运气。

  威尔顿的运气好吗?好,他能认识汤姆,克罗伊能喜欢上他,甚至最后无辜老太太的戒指竟然成为他洗脱罪名的证据。这样的运气的确是好的不得了。

  但仔细一想也不对,当他与诺拉有私情的时候,他选择了与克罗伊结婚,当他无法忍受诺拉怀孕将会给他带来的后果时,他选择了杀人。

  这些都与运气无关。

  那什么是运气呢?其实本片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告诉观众,运气存在着,有可能决定人生,但运气必须与自己的选择有关。

  本片大受好评的确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影片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甚至是镜头语言上看起来都是那么地完美,那么地平稳老练,但我还是认为本片是一部好片但并不是那么好的影片。

  回过头来再看看那些赞誉之词,绝大多数放在了伍迪的身上,这令我颇有些怀疑,本片是因为伍迪的名气好呢?还是因为伍迪有意识地跳出个人标签而好呢?

  运气的概念也许是本片中伍迪风格唯一的闪光点,但这对大众意识下的剧情片有什么帮助呢?少了伍迪的闪光点,这样的好片似乎真正的价值并不大。

  还是套用老话,大师就是大师。

  伍迪是大师,所以影片也是大师级的,这与小偷的孩子肯定是小偷恐怕没有什么两样!

  在此,向大师致敬,向那些赞誉得过头的话致敬!

  韩兮

  2006…9…4于通县

风向标吗?金球奖还是中规之举!
金球电影类奖项终于颁完了,看着奖单令人最赏心悦目的是简单两个字,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颇有些早期电影中的纯粹感,编导演以及音乐,仅仅这几项,其实已经足以体显电影本身了。当然,笔者并不反对电影产业的日益机器化,只是更看到了金球奖与奥斯卡的最大不同之处。

  闲话不必多说,老马丁终于得到了最佳导演的奖项,《通天塔》也得到了最佳电影,还有斯特里普,《汽车总动员》,海伦&;#8226;米伦,他们得奖都在情理之中,细想起来,其它的奖项似乎也没有太出乎人们的意料,所有得奖者几乎都有着实力的保证,整个金球将看起来颇显平淡,没有任何让人惊喜的地方,更没有所谓的黑马,看来江湖不乱,没有故事可言。

  对于老马丁的得奖,笔者一直认为这多少有些照顾的意味,将一部东方式的无间地狱改编成自己风格的作品,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剧中人物而言,那种个体的境遇却失去了很多渲染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一贯的街头风格,混乱肮脏,如《出租车司机》在车窗里向外所看的那一切仿佛同出一辙。老马并没有进步,他只是延续了自己的思考,但这种思考让其获得最佳导演也是应该的,只是笔者颇有些不平,由于导演这种一贯的风格,令影片烙上了深深的马丁之印,如此一来,莱昂等人将永远与奖项无缘。其中颇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作为一个好的导演,固然在其手法上有非常独到之处,但同时也要彰显出影片各部分的色彩来,不留丝毫痕迹地将影片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从这点上来说,李安显然要高出马丁许多,他几乎没有过份标签式的镜象,无限的流畅是唯一能说出的李安特色,正因如此,李安片子中其它各部分也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这是老马极度欠缺的地方。

  《通天塔》获得最佳影片是本人感到最为高兴的事情,毕竟相比较而言,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新的东西,虽然多线交叉的叙事手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导演以他娴熟的手法让我们再一次为这种叙事方式所带来的感觉而兴奋,这是《无间风云》几乎不可比拟的。

  一直以来,最佳剧情与最佳导演两个奖项都是各大电影颁奖中的重中之重,而金球奖的得奖情况几乎直指一个月后的奥斯卡。此时,笔者大概可以放胆地预测一下,由于暂时未见黑马的出现,所以奥斯卡极有可能复制金球奖,即最佳导演给了马丁,还是照顾之意,而最佳影片恐怕非《通天塔》莫属,当然,在这一个月中发生什么又另当别论了。

  前面说过,斯特里普,《汽车总动员》以及海伦&;#8226;米伦的得奖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于是我们大可看看这几个奖项的得奖理由,斯特里普的高超演技将那个女魔头几乎摆在了众多白领的跟前,这是谁都不能与之抗衡的。本人在预测中曾说过,贝宁虽然有与斯特里普旗虎相当的实力,但无奈《夹缝求生》的确比不得《穿普拉达的女士》,所以斯特里普获奖可谓是天经地义的。而《汽车总动员》的获奖则多少带有些功利色彩,金球奖第一次注目动画界,对皮克斯这样的公司当然不能小看,《欢乐大脚》输得也不算冤枉。至于海伦&;#8226;米伦,本来就毫无悬念可言,而这次《伊丽莎白一世》的最佳电视电影女主角的获奖不但未能影响其电影的角逐,而且还颇有增加了砝码的意思,但实际上终归是实力代表一切。

  《硫磺岛家书》获奖是我最感意外的,虽然伊斯特伍德在我心目中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但此片绝不是他最好的作品,相比起《神秘之河》恐怕都是不及的。但最佳导演中两部影片入围,却肯定没有收获这个即定的事实恐怕也是造成了此片获得最佳外语片的原因之一。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寻平衡的心态在奥斯卡时恐怕就不会那么走运了,不过但愿笔者只是一片妄言,与评奖无关。顺便说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与《夜宴》的奥斯卡之旅基本已显败象,即便入了最后提名也只是陪太子读书而已。

  但还是很高兴加入了中国元素的音乐能够获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