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曾经生存过,这便是《未满都市》给我留下的启示!
韩兮
2005年于通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整容室》:血色与情~色的皮肤,疯狂与正常的交融
这是一部极炫的电视连续剧。
在镜头的光影之下,各种各样的皮肤充斥着整个画面,有美丽性感的,也有赘肉横生的。手术时的皮肤杂乱无章,鲜血与污晦刺激着你的神经,而*时的皮肤却又是光洁健康,汗水与激情拨动着你的器官。
这样的剧集无可避免地会吸引住大量的观众。但若以为仅仅是靠一种眼球效应使该剧收视率狂飙的话,这样的理解却是明显地错误了。
整容与我无关,但时至今日,整容好象就发生在我的身旁。我曾简单地认为整容只是人们为了寻求美的一种无可奈何举动,但看过此剧后,我突然发现整容的目的或说动机更多地是对自我的重塑,外表以及心灵,甚至还有历史地否定。
这否定极为强烈,强烈得可以使每一个整容的人重生或彻底被摧毁。据说,美国放了此剧后,许多本想整容的人都打消了自己的念头,大概的原因是由于被剧中大量的血腥的整容手术镜头吓着了。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人也许只局限于整与不整之间,整容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必须的,但剧情中的每一个整容之人却有着充分的理由,不整容,他首先无法面对地就是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皮肤,由骨胳与肉身撑起来的皮肤决定着你的容貌,这容貌则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一个佐证。整容手术可以改变这个体存在的佐证,那只是几个小时或几个月的事情,但整容手术能否改变作为个体曾给自己内心中留下的阴影吗?新的容貌难道就能抹杀过去所有不愉快的回忆吗?这部剧集探讨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
手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地改变令人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想,这绝不是皮肤所能替代的东西。
分析这部电视连续剧有一定的难度,原因在于它是一种大体上的单元剧形式,每一集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要通过手术来完成自己的改变。有人是胖了,想苗条一些,有人性意识错乱,想改变自己的性别,有人成长中遇到了困惑,想通过手术达到成人的目的,还有许许多多,但总的来说,这些目的都具有一种边缘性,这种边缘性将社会中各色人群都囊括在其中。而我们的主人公也在为这些人做手术的同时进行着自己心灵上的整容。
故事的主线是两个整容医师的心理历程,他们在家庭,事业,良心等各个方面的选择,其中也有背叛与无奈,也有激情与骄傲,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一种包容。我想,咱们就从两位男士入手来讲述这部极炫的剧集。
我所有想到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成熟。
一个成熟的男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成性,充满了野性魅力还是老实持重,一心为家庭着想呢?很明显,克里斯汀属于前者,而希恩则属于后者。
剧集中的两个人物都已是不惑之年,他们虽然是难以分开的好友,一起经营着一个整容室,但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态度。
克里斯汀是一个标准的花花公子,他相貌英俊,时尚甚至*,处处留情,然后用自己的下半身为整容室招揽顾客。这是一个能够令众多女性着迷的情人角色,来之则安之,走之则弃之。
看上去克里斯汀的独身主义显得极为潇洒,但实际上,他只是用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迷醉自己,逃避心中一份真正地爱,因为那所爱之人正是好友希恩的妻子。除此之外,克里斯汀这种魅力地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摆脱幼时曾遭受性侵犯的心理阴影。
逃避与摆脱令克里斯汀成为一个充满了魅力的花花公子,但这却不是成熟的表现,因为他无法真正地爱上一个女人,成为一个女人可以信赖的人。直到有一天,一个曾经*的女子说怀上了他的孩子时,他作为男人的那种责任感才油然而升,为了孩子,他改变了自己。
在克里斯汀的身上,成熟的含义便是责任。
与克里斯汀相反,希恩是一个品德高尚,但谨小慎微的男人。一方面,他在努力工作着,另一方面,他又希望把家庭,妻子及孩子都照顾好,但他没有做到。
希恩缺乏激情,他只能试图塑造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从而他不能敏感地接触到妻子的内心,妻子的追求,一味地维持造就了他家庭的进一步破裂。想成为一个好丈夫,成为一个好父亲,只能是一厢情愿罢了。家庭出现危机之时,希恩曾有过一段极为短暂的婚外恋,但这一段却更表现出他的懦弱来,于是,他失去了两个女人。
一个男人活得很累,他一步步地走向失败,而他真正地转变却在于一个毒贩地出现。在家庭事业均告要破败的时候,他终于鼓起勇气,站了起来,直面妻子,直面毒贩,而这个时候,妻子却回到了他的身边。
如果说勇气是希恩真正成熟的一个表现,那么这勇气地产生也多少有点被动的意味。
男人的成熟是责任与勇气,那么女人的成熟则是独立。
希恩的妻子朱莉娅便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朱莉娅由于未婚先孕而放弃了学业,一直以来就是以一个家庭妇女的形象生活着。当孩子长大了,丈夫的激情只能表现在希望她成为又一个孩子的母亲时,她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
平淡无味,于是,她开始重新上学,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她曾经走得很远,远到迷恋住一个比自己小不少的男孩子身上,远到与丈夫要离婚,要摆脱这个家庭。但最后,她终于回来了,因为她明白了,独立与家庭之间并不一定就是矛盾的。
在这部剧集中,马特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角色,他是希恩与朱莉娅的大儿子。
十六岁的他正经历着青春期的所有燥动,性以及做人。
在性方面,他希望自己象一个成年人一样真正地成长起来,他害怕别人的嘲笑,他渴望与自己喜欢的女孩*。这种极度地渴望令他走向了歧途,割包皮还有性的派对,这一切虽然有青春期冲动的原因,但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家庭中的隔膜。
好在马特终于在担惊中度过了这段日子。性方面的成熟使他开始向着做人方向努力了。
在马特的生活中,直接影响其做人的是他的父母和克里斯汀。父亲是马特的朋友,克里斯汀则是马特的偶像。马特生活在两个不同性格的男人之间,所以他的成长轨迹显得十分地微妙。
虽然马特的生活中有两面旗帜,但他还是慢慢地走向了独立的人格,有了自己的主见。这一点可以从马特对母亲的态度上表现出来。
朱莉娅对马特的态度是十分强硬的,她是唯一能说出“我是你母亲,而不是你朋友”这样话的长辈。但马特却不以为然,因为他看到了朱莉娅的言不由衷,看到了母亲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做事,所以,与母亲相反,马特却真是将母亲当作一个朋友,甚至可以劝慰母亲打掉肚子里那个她本来就不想要的孩子。
在独立方面,马特要比母亲朱莉娅更有先觉性。
如上所说了剧中主要人物的改变,仿佛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那整容室对皮肤的重塑只不过是一种影射的手段罢了。
但如果这样评价地话就低估了本剧的份量。
在本剧中,所有配角的出现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每一个人的改变不同,所以恰恰反映出美国一些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比如说同性恋的爱情观,变性人所受到的歧视,还有*行业以及运用身体贩毒等。这所有的一切将美国一些社会问题及行业问题都做了一定地披露。
编剧将这许许多多元素都揉和在一起,所以虽然只有十三集,但看上去内容极其丰富,人物性格也极为鲜明,再加上制作上的精益求精,可以说是一部相当好看的电视连续剧。
韩兮
2005年于通县
《大宋提刑官》:正剧的创意初衷
一部《大宋提刑官》正在热播,随之而来的口诛笔伐也是不少,主要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点:其一是节奏缓慢,剧情拖沓,第二是爱情戏少了,不够轻松,三是何冰象演话剧,字正腔圆得有些过了头。
有人把这部剧与港版的《洗冤录》作了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港版的好看。说句实在话,上述三个诟病本人还是十分理解的,但若说到还是港版的好看,笔者实在是不敢苟同!一部正剧,一部准戏说的剧情,两者比较显然不在一个层面上,这与创作者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如此比较,只能得出人云亦云的结果!
港版的看过几眼,实在不喜欢欧阳兄那派作风,所以并没有看下去,但这只是我个人喜好问题,也许它真的很好看,只是本人难以接受罢了。回到所谓的正剧上,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何冰所演的宋慈形象。
一直以来,大凡大陆所拍的正剧,在台词方面及表达方式方面都有演员在说话剧的意味。这几乎成了一个招牌式的风格。本人对此风格并无异议,尤其是该剧,把案情层层抽茧剥开之时,字正腔圆自有它的好处,让人听得明白清楚,有个思维续承的作用。
而从另一方面而言,字正腔圆不但是一种说话方式,更是一种威严,尤其此剧中的宋慈,言出必关百姓之生死,所以这样的威严更不可少了。哪怕说其是官架子,笔者也认为处于当时的社会,这样的官架子是在情理之中。想想包公,素来以铁面无私著称,金超群的准话剧作风更是明显!
纵观何冰以前的影视作品,话剧的痕迹并不是很重,包括《空镜子》等等,显然,《大》中的表演风格是何冰有意而为之的。如果从正剧的角度来说,何冰把话剧的对白及表演方式运用到屏幕之上,不但没有任何错误,而且完全符合剧中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应算是一种成功之举!
至于贯穿全剧的罗海琼,笔者却真是很难找到其表演方面的闪亮之处,也许她连花瓶的作用都没有起到,只是一个随时可以拿来接戏的道具罢了。当然,此道具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却是不能少的!
说到罗海琼,本人就该说说关于剧中的爱情戏份!一个那么有才华的提刑官大人,却是不谙风情,连泡脚时想的都是尸体与案情,的确有点失了风雅,令笔者都会为其惋惜!
不过,想到了宋慈,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那部传世之作《洗冤集录》,至于他的*韵事,子孙后代,甚至三姑六婆倒的确不在我的掂记之中。
关于爱情戏份的问题,编剧曾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正剧为主,主要表现宋提刑在验尸破案方面的高超技艺,所以爱情戏份自然就少了一些!本人深以为然!这样的创作初衷显然是与港版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过在编剧说明之外,个人还有一个以为,就是现在的古装剧,爱情戏份已经多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许多题材很不错的剧集,中间掺杂了许多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的爱情戏份,结果喧宾夺主,好好的一部剧就被糟蹋了!
爱情与死亡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两大母题,所以任何题材都不可能不涉及到爱情问题,笔者也无意将爱情戏份一棒子打死,但问题是任何一部剧,爱情戏份到底应该占多少呢?
就拿此剧来说吧,我倒有个假想,宋提刑由于不愿接受老丈人的荫泽,于是与徒弟瑛姑相慕,接踵而来的便是老丈人的压力(老婆贤惠,倒不一定),宋慈反抗,表现出不畏权贵的英雄气概。另一个版本是宋慈爱上了一个女犯人,在情与法之间终于做出了选择,却也抱憾终身,表现其情法难融!
以上两个假设均是许多电视剧中司空见惯的套路,虽然可能将宋慈这个人物更丰满化了,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其作为一个断案高手的知名度。毕竟,宋慈之所以传颂至今的根本原因是那本《洗冤集录》,而不是张生李生的*韵事,才子佳人故事!
这就是正剧与戏说的根本差别,正其典史,戏其野话!
话说到这里,编剧的创作初衷,演员的表演方式都是顺着正剧思路下来的,按理说这的确应该是一部不错的剧集,但十分可惜的是,导演的功力将这一节毁于一旦。
个人以为剧情拖沓,节奏缓慢的责任都推在编剧身上实在有失公允。诚然,一句台词在一集中出现三遍,这肯定是编剧的问题,但导演将各种案情的假设采取回放表现则是本剧中最大的一个败笔!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名片《罗生门》中将可能的情节演了三遍,但那是谎言而不是假设,所要揭示的是人性的丑陋!但本剧中,观众关心的只是最后的真相,至于那些假设,三言两语便可说清,根本就没必要用影像表现,本人实在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借用影像手段令案情显得更为复杂?
试想,观众看一段没有发生的作案情结,这对于以证据为重的宋慈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嘲讽,所以,导演此举不但不合剧情主旨,更造成了拖沓的后果。
本片的拖沓还不至于此,笔者看到许多案子里过多地描述作案人的心态及前史,这当然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东西只能反映案件本身的善恶,却无法印证宋慈的高明之处,显然又与所谓此正剧表现宋慈断案如神的创作初衷相悖!这样的拖沓肯定是编剧的责任,导演却没有把好尺度!
造成节奏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镜头。本剧的片花做得很吸引人,制片人说,由于宋慈的功绩,不得已要出现一些血腥,枯骨类的镜头。这是非常正确的,但片中这些镜头却少了许多!
笔者并不是一个嗜血之人,但宋慈最大的功绩是尸检,观众连尸体的局部都看不到,怎么能有更深的体会呢?只是几个验尸的方法做了说明与交代,视觉上没有冲击力,不但印象不深,也会无形中感到节奏的缓慢!蒙太奇与特写的最大好处就是将节奏提升起来,给人以最深的印象!(当然,不排除为避免血腥而剪掉若干镜头的可能性)
笔者对《大宋提刑官》一剧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说了一下看法,仅是个人意见,不足为虑。总的来说,在正剧的创作初衷下,虽然有些拖沓,但不失为一部能坐下来细品的电视剧!只是拿来与港版相比,这做法有些不伦不类了,就如张版《射雕》与83《射雕》所遇到的情况一样!
韩兮
2005年于通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启示录》:上帝与撒旦,复活与灭亡
虽然与宗教有关,虽然有神迹出现,虽然时常地引经据典,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部关于人的电视剧集,人的信仰,人的和平的愿望等等。
剧集中主要有三个人物,为了方便起见,我直接称他们为教授,修女和罪犯。
教授代表了科学,修女则代表对上帝的信仰,而那个罪犯则代表了敌上帝的,对恶魔撒旦的崇拜。
故事的开篇,在影射了世界上无数战争及杀戮后,便迅速地切入到主人公教授与罪犯的身上。教授的女儿被杀害了,教授在警方的帮助下终于将罪犯绳之于法。这看起来根本不象一个开篇,倒似故事的结局。但问题是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刑事案件,因为罪犯杀死教授女儿的目的竟然是为了祭献,那他又祭献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