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向左,清华向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大向左,清华向右-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极限,超越自我”是车协的一贯追求。
  台湾研究会
  台湾研究会原来知道的人不多,这两年在北大风头正劲,在2007年,评选的北大品牌社团中首次当选。台湾研究会主要是为大陆学生和宝岛台湾学生架起友谊桥梁。台湾研究会定期邀请台湾知名人士到北大进行交流活动,最近一次邀请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北大演讲活动,受到北大学生欢迎。每年遴选会员参加两岸青年夏令营活动也是协会的一大手笔,我有幸在2005年参加过。
  学生书画协会
  学生书画协会是北大老资格协会,也是历次北大十佳社团之一,但在2007年品牌社团和十佳社团评选中不幸落选。弘扬传统艺术任重道远。我有幸成为协会会员,并参加多次书画笔会和比赛,颇有感情。协会办有会刊《未名书画》,我的作品也有收录。
  

第二章  北大“赛道”
近年流行比赛,动不动就PK,超女刚PK出冠军,快男又在PK。有比赛就有输赢,好在大学里的赛事,更多时候可以愉悦着欣赏,想参与的时候,也不必计较结果,大可在舞台上显身手。PK下来也没关系,换个领域,依然是注目的焦点。这是北大的“赛道”。
  欣赏赛事
  北大演出多,作为学生很多时候能够作为观众,坐在台下欣赏精彩的演出。演出的场地大多是在大讲堂,当然也有在室外的。
  印象深刻的是,每当有重大演出活动,大讲堂外总是人满为患,门前停放着一辆辆大客车,当然也少不了名牌私家车,往往我会看着名车,对照着当晚来的名人,猜测会是谁的坐骑。
  感谢大讲堂,带给了北大师生那么多的欢笑,多少美好记忆凝结在大讲堂的空气中。还记得2004年教师节前夕,北京电台艺术团来到北大进行专场慰问演出。当晚,总是在电波里《零点乐话》的主持人伍洲彤现场献歌《十年》,水木年华带来《一生有你》,忧郁的朴树唱起了《Radio In My Head》,连老歌唱家朱明瑛都带来了欢快的《回娘家》。当晚,无疑是轻松和快乐的。类似的还有2003年12月28日晚上,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台标启动晚会在大讲堂上演,黄征、零点乐队、郭峰等明星献艺,现场每人还得到了一枚新台标,至今我还珍藏着。
  相比在大讲堂室内的舒适欣赏,我到想起了烈日下,在北大一体操场上的演出。2004年9月11日下午,央视《激情广场》奥运大型演出在北大录制。烈日下,我们早早搬着凳子赶到现场,景岗山、祖海、李玲玉、尹相杰、于文华、黑鸭子组合、沙宝亮、斯琴格日勒、梦鸽等各路明星依次登场,引得现场一片叫好。现场由黄健翔和刘璐主持,当时黄健翔的主持很文雅,没想到两年后,他竟闹出了“解说门”事件。虽然被大太阳炙烤了数个小时,但能在北大近距离欣赏这样的演出,也是一件难忘且愉悦的回忆。
  北大PK赛
  相较坐着舒心欣赏的赛事,北大里也有不少PK赛,最著名当属“十佳歌手”、“十佳主持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赛事。
  “十佳歌手”大赛是北大的传统赛事。每到赛前,选手的“娘家人”(院系)便会派出亲友团,在三角地制作大幅海报呐喊助威。印象深刻的是北大2002~2003年度“北京移动杯”校园十佳歌手决赛,地点同样在大讲堂。十几位选手拿出看家本领,有民族风、有流行风、有日韩风等,引得来现场的著名音乐人伍嘉冀都难做出裁判。“十佳主持人”虽不及“十佳歌手”历史长,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记得2004年11月23日晚,大讲堂上演年度十佳主持人大赛,当晚由校友主持人张羽和耿姝担当主持,选手以北大电视台主持人居多,有几位我在校园采访中认识。其
  进入新世纪,北大里的“演讲赛”、“辩论赛”关注度大不如从前,留下的是少数人的角逐。当然,北大里的比赛还很多。我个人参加比较多的是书画比赛和征文比赛。在2005年,北大第二届北大学生书画大赛中,我的一副行楷书获奖,后来还在三角地展出,装裱后成了北大宿舍的艺术装饰品。我还多次涂鸦,在高手如林的北大获奖。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在“我体会的北大精神原创作品”大赛中获奖,颁奖典礼在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颁奖嘉宾是老艺术家于蓝和北###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
  当然,北大和清华每年的赛艇PK赛也吸引两校师生眼球,赛事仿照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模式。每年总有输赢,但也许永远都跳不出老命题:北大第一还是清华第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百家讲坛”
近两年央视《百家讲坛》异常火爆。记得刚开播那会儿,我有幸充当过几次观众,当时栏目组为凑观众而到处拉人,录播场地也选在中科院一个研究所报告厅中。不曾想数年后,栏目火爆大江南北,走出的易中天、于丹等人身价倍增。关键是选对了人,找到了观众的兴趣点。
  北大讲座多,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不仅北大学生爱听,校外学生也常常是大老远慕名而来。在北大听“百家讲坛”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用手脚说话
  北大学生是挑剔的,无论是名家大家,还是无名小辈,站在讲坛上,只要讲的精彩,同样会给予热烈的掌声。要是耍些雕虫小技糊弄人,北大学生定会报以著名的“嘘”声,然后用脚说话——开走。
  敢在北大开讲座的,想必都有些来头,绝大多数都是“物听所值”,每位北大学生一学期怎么也得听上几场讲座洗洗耳。我也数不清曾听过多少位各路名人的讲座,真正谓“百家讲坛”。
  北大讲座地点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在理教教室,小型讲座就开在中等教室,大型讲座就开在两三百人的阶梯教室。最著名的要数三教讲座,以一楼教室居多,虽然教室条件不太好,但对于老北大人来说,这里最有感情。小教室也有小的好处,互动性更强。最奢侈的要数英杰交流中心、图书馆南北配殿、大讲堂,那里条件好,当然大多时候付费不菲。
  热门讲座,大家都是提前到场,或是让同学代为占个“宝座”,去晚了只能站着听讲,甚至席地而坐。记得有一次台湾诗人余光中到北大讲座,地点设在理教二楼大教室,当晚去得晚了,还没到教室,楼道里已站满了学生。我只好绕到理教后门,竟发现窗户后排都站满了学生,无奈只得在楼道里聆听余先生的“讲座”。冬日一晚,香港导演王晶的讲座设在光管管理学院二楼,准点去位置已被“瓜分”完毕,只得站在后排挨着暖气烤了两个多小时。2005年10月,电影《神话》在大讲堂首映,成龙大哥给北大师生进行了近四个小时讲座,当然成龙大哥是站着讲的,激动的台
  当然,好讲座是要宣传的,北大三角地就是最集中的信息地,北大校园网上也有讲座预告。新东方名师徐小平一次帮一位艺术家朋友在北大理教开讲,可能宣传不够,加上艺术家名气不大,结果临近开场上座率不佳。情急之下,徐小平屈下大驾,挨个教室动员学生,最终热闹起来。还有些企业家、教学机构办的所谓讲座,没有实质内容,但宣传时会许诺发精美纪念品,不少学生到场后,领到纪念品后,听两句发现没内容,立马闪人。当然,更多的学生连纪念品都不感兴趣。
  

第四章  寻找“无底碗”(1)
诺贝尔奖世人皆知,但每年评选的“搞笑诺贝尔奖”却没几个人知晓,它旨在表彰另类的科研成果。在2007年“搞笑诺贝尔奖”评选中,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万辛克研究出的“无底碗”理论中标。
  万辛克让研究对象用一种特制的碗来喝汤,碗装有导管,它会在你喝汤时慢慢注入更多的汤,但你丝毫不会觉察。“用这种碗喝汤的人,会比正常情况下多喝73%的汤,可还是不会觉得饱。”万辛克说,“这说明,我们是用眼睛来看社会,而不是用自己的身体。”
  正如万辛克实验所示,在大学阶段融入社会实践多么必要,尤其在北大,天时地利,正是锻炼自我的绝佳舞台。春天的桃杏藤萝,夏天的绿叶风荷,秋天的红叶黄花,冬天的青松瑞雪,一年四季,都值得用双脚去丈量社会,收获力量。回想北大岁月,我从事的实践还真不少:校刊记者、院团委宣传部长、协会宣传部长、院学生党支部副书记等,一路风风火火,收获良多。
  锤炼能力
  毕业典礼上,我拿到了两本证书: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和北大优秀毕业生。这两个奖项名额极其有限,尤其是市级优秀毕业生更是难得。我在欣慰同时,也在反思,我凭什么能获得垂青?
  梳理北大生活,学生干部经历和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入学之初,我凭着书法和写作特长,成功竞聘为院团委宣传部部长,虽然是个很累的活,但很锻炼人。院里的大小活动,别人参观完可以一身轻,但你的职责要尽快写出新闻稿,在北大新闻网、北大校刊、北大青年等校内媒体见到“影子”。至于院内举办的活动,还要亲自上阵,挥毫泼墨Copy数份“书法海报”,再骑着破车,乐颠颠跑到三角地“糊”在展板上。
  凭着对文字的热爱,我还成为北大校刊的学生记者。虽为校刊,但她前身为《北京大学日刊》,由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创办于1917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四开大报,颇有气势,也是“激扬文字”的舞台。于是,就有了到301医院采访国学大师季羡林、随许智宏校长视察工作、采写身边的师生??临近毕业,剪贴本上已有了几十篇“大作”,成为我就业新闻媒体的“敲门砖”。
  开阔眼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科阶段,正是快速成长期。步入“一塔湖图”的燕园,面对每年两个长假,没有理由不多去“瞟”几眼,多去“走”几步。
  周五傍晚,推车来到三角地旁,一群小伙子正“热火朝天”地检修数十辆自行车,旁边的旗帜迎风飘展——“北大自行车协会”。“同学,要不要检车拉练?”一个男生热情的问候,我摇头谢过,心头却涌出一丝温暖。曾经的百团大战热闹景象,再次浮现眼前。我想起了自己参加过的两个社团——北大学生书画协会和北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书画协会,和“墨”友们策划去敦煌莫高窟采风,忙着为书画展览提供作品;在青马研,忙着联系名家开讲座,忙着召开全国高校理论社团大会。2005年夏日,我和几名队友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社会实践,在新落成的“大包干纪念馆”会议室,我们有幸见到了当年的“大包干”几位健在的发起人。一位黝黑的老人,手裹白毛巾,回首往事,偷偷地用毛巾拭去眼泪,我不经意的一瞥,成为心灵最深的记忆片段。
  北大是个大舞台,舞台中央舞动的人太多。在这里,我见识了太多的名人大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当代毕王选、铁面署长李金华、航天英雄杨利伟、影视明星成龙??见得多了,北大学生对名人也有了“免疫力”,但视野宽了,想得也远了。
  收获友情
  拆开包裹,抽出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刻着发亮的英文单词“cross”,盒子里躺着一支黑色的“cross”笔。中文译为“高仕”的原子笔,是世界顶级大牌,喜爱书法的我,自此爱不释手。这是我在北大期间认识的台湾姐妹陈慧菁、陈慧娟寄来的。
  轻轻写几笔,流畅的笔迹将我思绪连到了那个夏日。七月北京,流淌着火热。当年全国台联举办的两岸青年夏令营正如火如荼上演,我作为北大一名志愿者融入其中。短短一个星期,我和台湾同胞结下了深厚友情:万里长城争做“好汉”,北大校园当东道主,为大家佩戴北大校徽。分开后大家并没有断了联系,我们时常互寄礼物,互邀再次相聚。
  北大国际化程度高,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可以结交到很多异国朋友。同学也是来自大江南北,操着南腔北调,你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收获更多的友谊,甚至是生死朋友。北大山鹰社的社友,每年都会远足雪山,相信这样的朋友一辈子都不会忘。
  当然,北大校园里少不了浪漫故事,友情浓度再醇点,就成了爱情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前程Discovery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职业教育如果从进入大学的第二天开始,就已经晚了。”国外高校重视学生职业教育,往往从中小学就开始了。即便在大学也都有相关的机构。哈佛大学每个学院都有Career Office(职业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工作,包括尽最大的努力来联系校友,邀请他们回学校聚餐、讲座和咨询,甚至带回一些工作机会。
  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凸显,职业教育已被推上课堂,即便是北大、清华等名校也开始重视起职业教育。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有探索前程意识。
  兼职工作坊
  兼职,不仅能靠双手为学业、生活“埋单”,而且还能锻炼能力,为探索前程打头阵。大学校园,兼职机会还是很多的。
  家教VS抄写
  低年级学生多会选择家教和抄写来兼职,刚入学没有特别经验,不妨从这类兼职做起。北大学生罩着名校光环,家教行情和薪金都不错。以前三角地常常会征求“抄写”的活,字迹秀美的学生不妨一试。
  状元报告会VS新闻观察员
  北大每年都会“引进”众多状元,大到国际奥赛金牌、省级状元,小到地市级状元、省单科状元,多分布于光华管理学院、元培学院等热门院系。每年寒暑假,大牌状元总是教育公司的拼抢焦点,状元们被请到全国各地做报告,有不菲收入还能免费旅游。北大总是媒体关注焦点,北大评出了“十佳菜肴”、公益广告上了北大学一餐厅等曾被媒体热报,留心的学生不妨做媒体的“新闻观察员”,提供线索也能收获线索费。
  主持人VS翻译
  北大不乏美女和才女,对于有文艺或外语特长的学生,课余选择做主持和会议翻译都是不错选择。从北大已经走出了张羽、张泉灵、撒贝宁、耿姝、阿忆等知名主持人了,还在校园的北大艺术系才女李思思也已是央视《挑战主持人》八任擂主。
  出书VS写作
  北大盛产作家、诗人,当还处在求学阶段时,不妨以“文”谋发展。北京媒体众多,知名媒体都会有副刊,稿费颇丰。北大每年还有类似“等你在北大”、“圆梦北大”等学习集,也可以撰文赢取稿费。同是李思思,不仅主持好,她还把自身经历写成了《未名湖畔的玫瑰》,名利双收。
  夏令营辅导员VS北大校园导游
  每年暑期,名目繁多的夏令营会充满校园。夏令营组织方也多会请北大学生充当辅导员,让营员和北大学生零距离接触,也是个赚钱和免费旅游的好机会。北大校园游一直火爆,纵然北大校方发出了禁客令,但游人还是不少。身为北大人,当个称职的业余导游还不难。
  

第六章  爱情魔法杖(1)
“世界上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风景如画的燕园,青春浪漫的年纪,难免会上演风花雪月般故事。大学的爱情正粉饰着青春的我们。
  爱情如哈里·波特的“魔杖”,大家都追求着幸福,就连哈佛大学当前最热门的课程,既不是商学院的课程,也不是政府管理学院的课程,而是“幸福课”。有人说:“我的大学爱情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