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启风云- 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16 设立女官

    去年的某一天,天启偶然听到有宫女想家,推己及人一时善心大发决定改变宫女终身制。经过广泛调查后想把宫廷办成为培训人才的女子学校,皇后也一时冲动自任妇女联合会的会长。天启是个认真的人,知道要做事就得考虑长远,为了让培训过的宫女回到家乡后能够自立,天启当时承诺当她们回乡时给予一定的官职。这样安排一是为了让她们有一定收入不至于生活发生困难,另一个考虑是为了方便使用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

    见皇后话里提及这件事,天启点头说:“前一阵各地都派去了不少人,他们根据朝廷的意思在当地大量召人充实各府县,人多了才好配合官学、官医在全国范围举办,当然还有开矿、开工场、修路等事务的具体实施。朕仔细想过,等这次安排下去的辅助官员被认可后,马上就在全国各县都设立女官,跟那些人一样都为八品在该县拿俸禄,反正政务院已经决定给各地留存一部分税收用来给这些人发俸。”

    皇后想了想说:“臣妾愿以为五百余人不好安排正在为难,经皇上这么一说看来还不够,各府县都需要一个女官,那不怕要上千人?”

    天启说:“人不够还可以继续培训,不过她们也不是白拿好处不办事,不然的话这制度也不会长久。”

    皇后问:“皇上准备让她们做什么?”

    天启说:“先把缠足这一陋习废除了,然后办女学和女医,组织成立织坊和绣坊,让每家的女人也可以识字明理做事挣钱,最后实现男女平等。”

    皇后皱眉道:“皇上的想法很好,就怕不容易办好,先不说女医女学能不能办成,光是废除缠足这一项就很难。”

    三lang这时候说:“皇上这想法好,我们这些人中除了卫笑兰和我没缠过足其他人都缠过,看她们走路做事好辛苦。不过皇后娘娘说得有道理,天下的女**多缠足,马上要所有人都不缠怕很难。”

    天启见春英也张了张口像要说什么,就和颜悦色问她:“你想说什么?同意缠足还是不同意缠足?”

    春英说:“没有哪个女人喜欢缠足,想当年我缠足时疼得死去活来的情景现在还记得,不过我们老家的风俗是女子必须缠足,否则的话嫁都嫁不出去。像三lang爹娘那样疼自己女儿的父母天下少见,不过看三lang和笑兰两个蹦蹦跳跳的很是让人羡慕。”

    三lang说:“我爹是从小把我当儿子养,养着养着自己忘了,等他们想起来时我的脚已经不好缠了。笑兰妹妹从小寄居外公家,土司管的地方也不提倡缠足,所以我们才逃过一劫。”

    天启突然笑了一下说:“说起缠足这事让朕想起了一个故事,据说太祖之马皇后因为家里是军户也是天足,太祖得了天下后马皇后上街,不小心把脚露出轿外还被百姓取笑,人称‘露马脚’,说明百姓们是以缠足为荣的,要废除缠足这一陋习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不过朕有办法,朕会让百姓自己选择缠还是不缠,自己选择这属于人的权利。”

    皇后说:“说来说去还是废除不了,父母自己选择肯定会选择继续缠。”

    天启说:“皇后误会了,朕的意思是让这个女子自己选择,而不是让她的父母选择。而且还要加一句,一个人至少要成年才能选择,女子十五为及笄,所以缠不缠足必须要等这个女子十五岁后自己决定,这要从**的高度来规定,谁家父母强迫幼女缠足就是侵犯**,官府将会从严治罪!”

    三lang笑道:“这办法好,十五岁以前不许缠,过了十五也缠不成了,还说的是自愿不强迫,有道理!”

    皇后说:“那就试一试吧,皇上准备让谁专门负责此事呢?这些宫女去禁止缠足肯定会得罪人,臣妾可是给这些宫女说过要替她们作主的。”

    天启想了想说:“皇后是妇女联合会的会长,不过你肯定不能去专门管这些事。现在培训宫女都是在重华宫,不如把重华宫定为妇女联合会的固定办公场所,让宁德公主和其他公主都来做这件事,不适合公主们抛头露面的事就让附马去办,也免得这些附马一天没事干。”

    皇后说:“自从皇上不肯让西瓜或南瓜娶宁德公主肚里的女儿,公主认为你看不起她生气了已经好多天没来,皇上要让她做事怕有点难。”

    天启笑道:“她还没生怎么知道是女儿?就算是女儿也不能亲上加亲。”

    春英这时候不解地问:“这亲上加亲很好啊,皇上为什么不愿意呢?”

    天启摇头说:“你不知道,亲上加亲后代容易变笨,你看古代那么多皇帝,为什么他们的后代越来越窝囊呢?还不是因为很多人都是亲上加亲的缘故?”

    三lang见天启说得肯定,不服气地问:“我爹是镖局的趟子手,听我奶奶说我妈是我爹表姐,依皇上所说亲上加亲后代会变笨,那我怎么没笨死?”

    天启正色道:“据说你一直认为冯思琴比你聪明,其实以你的天份来看本是个聪明得不得了的人精,就因为你们家父母是近亲所以才成了现在这样子,否则的话冯思琴比你差远了。”

    三lang听了天启的话,不由得有些将信将疑,看了看皇后又看了看春英,像是想从她们那里得到证实。

    皇后也有些迟疑道:“皇上的话也不知是真是假,不过现在三lang都长这么大了,难道还能回去怪她父母不该近亲成亲不成?”

    天启说:“所以宁德公主结亲的事才不能同意,皇后还记得前几月我们去上林苑吗?周围的有些庄稼同样品种长的却高矮不同,那就是博学院他们正在搞试验。他们说要把不同特色的同一品种栽种在一起培育新品种,其道理就是说近亲培育的品种不如差异大的作物培育出的品种好。”

    三lang说:“皇上和娘娘去上林苑玩怎么不带我们?我和春英也想去上林苑玩。”

    天启说:“你们当时大着肚子谁敢让你们去?以后有空了再说,现在先把在各府县设立女官的事跟信王说说,再让他去请请宁德公主,兄弟亲自出马当姐姐的应该会答应。”

    当小太监把天启设立女官的想法告诉信王时,信王正在监政院中跟徐光启商议邓玉函等泰西人要去各地建教堂传教的事,刘宗周和高攀龙在一边听没有,除他们之外还有个人,是军务院军备处的倪元璐。天启半年前答应邓玉函只要能帮助朝廷造好新炮,再把新型农庄建好就允许他们去各地传教。现在新型农庄初具规模,赵率教的人马已经陆陆续续撤走,正准备把另外一半皇庄里的人安置回来。

    邓玉函等人跟倪元璐搞了几个月造出了新炮,几座大炮的炮口都差不多大,这样炮弹都可以做得标准,而且使手雷装入大炮发射理论上成为可能。大炮造成加上新型农庄建成和翻译泰西书籍也很顺利,邓玉函认为该办的事办得差不多了应该大明朝廷兑现承诺了,于是向徐光启提出要求并让他给信王转达。信王办事也很慎重,他除了问清农庄和翻译的事外,还把倪元璐也找来问大炮的使用效果。

    倪元璐以前在军务院军参处,自从他通过火枪炸膛原理发明了手雷以来,军务院很多人都认识到新型武器的威力,经天启同意后特成立了军备处。倪元璐知道信王叫他来是为了新型大炮的事,来了后坐在那里等大家询问,谁知道信**跟徐光启说了没几句就有小太监来传话说天启准备在各地设女官的事。

    皇帝的事肯定比外国人的事大,因此打发走小太监后信王转问高攀龙:“高大人,这设立女官的事你怎么看?”

    高攀龙想了想说:“皇上既然有这意思,我们就向下行文就可以,反正还差几个月,估计今年年底这些出宫的宫女要回家过年,明年年初才会上任,下面有意见再说。”

    信王问刘宗周和徐光启:“刘大人和徐大人对这事怎么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刘宗周说:“这些宫女如果在各县成了八品女官,恐怕那些县里的主簿等人又有意见了。不过如果真像皇上所说的那样,她们能在全国都建个专医女眷的女医馆也有好处,至于女学堂那就算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徐光启说:“能组织成立织坊和绣坊也是好的,现在都是各家做各家的衣服,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棉麻丝的产量就有缺口,各县归总一起做节约材料还好统一规划。”

    信王说:“那就这样办吧,女学堂也让他们搞,识字的人要明理些。先向各省、各府县行文,把各种利弊都说清楚看他们有什么意见再说。”

    见大家都点头,信王问倪元璐:“倪大人,新造的大炮好用吗?”

    倪元璐说:“非常好用,可惜只用得到几次就变得不好用。”

217 运筹帷幄

    信王听倪元璐说新造大炮不好用,大惊之下对倪元璐说:“为什么不好用?是不是泰西人在里面搞鬼?”

    倪元璐说:“造铁炮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把炮管做得极圆,下官跟他们商议试验过很多材料,发现铜比较好加工于是用铜造炮。造出来后用硬铁把里面加工圆,发出炮弹平稳准确确实不错,只可惜打几炮铜炮管就会变形。”

    信王想了想说:“新型大炮是大事本王不敢作主,倪大人还是跟我皇兄好好说说。这样看来这些泰西人做事是打了折扣的,那他们的事也应该打折扣,也就是说原来允许他们到各县建教堂,现在只允许他们先在各省建教堂了。至于说什么时候能向各府县发展,要看他们今后的表现,徐大人以为如何?”

    徐光启说:“这是自然,下官去给他们宣布政务院的决定就是。”

    徐光启回去把信王的话一说,本以为龙华民、邓玉函等人会不高兴,谁知道他们互相点了点头,认为逐步推广天主教是稳妥的态度,也是对耶酥和他爹耶和华的尊重。徐光启这才发现自己跟这些外国人的想法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取舍方面外国人比自己要灵活现实得多。

    倪元璐回到军务院把经过跟孙承宗原原本本都说了,孙承宗听完后立即叫人向天启报告,他认为这关系到军务院下一步的平叛行动。

    早在天启元年和天启二年,四川和贵州交界处分别发生了奢崇明和安邦颜两起叛乱事件,最凶的时候是占领了重庆,围困过成都,还几次攻打贵阳。亏得当时的四川布政使朱燮元和石柱宣慰使秦良玉忠于朝廷且英勇善战,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好几年,直到现在都还是个相持不下的局面。

    转眼就是天启六年年底,趁现在北方无战事军务院很多人都想把南方奢安之乱平定了,但天启一直没有同意,因为他想有绝对把握才行动。现在女真人和蒙古人正明争暗斗,虽说互相搞过几次大摩擦但还没到决死相拼的地步,如果征讨南方时不能做到一击奏功,把北方的人马拉到南方跟反叛拖延下去就不利。当然假如能多几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那就什么都不考虑了,但现在除了山海关周围的军队,放眼望去找不出几个能打的。

    天启的考虑是秦良玉和朱燮元就这样守着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好,等朝廷腾出手来再慢慢收拾判乱,孙承宗等人也认为不能冒险。但是在前一阵洪承畴和侯恂的向西巡查边军回来后,天启的态度有了转变,他认为现在可以把各地的军队都拿去南方以战代练,说不准比单一训练要有效果。

    军务院经过分析认为天启说的以战代练的方法可行,为了稳妥起见想等新型大炮造出来好再去平叛,有了不会炸膛且弹着点准确的新型大炮,平叛的把握又增加了许多。谁知道现在搞出来的铜大炮接近于一次性用品,虽不炸膛但会变形这就让人很失望,到底还打不打就得天启拿主意。

    天启接到孙承宗的报告后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老早就来到军务院听大家的意见。来到军务院后见大家都在,估计所有人都知道天启会亲自来过问这事,各人都准备好了说词以防天启问起来答不上话。

    待大家见过礼都坐下后,天启问孙承宗:“孙先生,现在叛军有多少人?围困他们的官军有多少人?”

    孙承宗说:“叛军主力并不多,奢崇明和安邦颜的人马加起来不到五万人,但他们很受当地百姓支持,那些百姓拿起刀枪就是叛匪放下武器就是良民,让人很是头疼。官军约有十几万人,但大多数都是守备部队,守在坚固工事里还能胜任,要他们去攻城拔寨就很难。能打的人官军也有,不过加起来也就是四万余人。”

    天启想了想问:“在北方朵颜部从两河口到喜峰口修的几道边墙修得如何?假如把修边墙的人马和张静安的山地步兵营抽走,防守的军队能不能防得住外面敌人的进攻?”

    孙承宗皱眉道:“朵颜部修的边墙上百里,要完全防守住有些困难。皇上如果要把张静安的三万山地步兵营抽到南方攻打奢崇明和安邦颜,那防守就只有再调马世龙的部队了,曹文诏的骑兵和左良玉的车炮营虽然都已经增加满员,但山地作战和防守不是他们所长。”

    天启说:“朕的意思是这样的,两河口是支撑点绝对不能丢,那里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应该问题不大,为了保证两河口万无一失朕准备让倪元璐带上足够的手雷亲自去坚守。两河口最大的危险是被人断绝粮道然后围困,曹文诏的三万骑兵就在大凌河古道沿途据守保证古道畅通无阻。至于说三道边墙容易被攻破,那不作为考虑的内容,边墙本就是沿山而建,攻上去了也不容易快速冲下来,边墙只起个预警作用。”

    孙承宗问:“皇上只保两河口和大凌河古道,把边墙作为预警线,是不是准备在蒙古人进攻时放他们进来打?如果他们真的进来了只有左良玉三万车炮营和从移民中征召的两万修城部队,能不能阻挡住数以万计的骑兵谁也不敢保证。马世龙的一万多人守山海关,辽东军区的人马要防守宁远方向的女真人,都不好拉过来支援。”

    天启说:“朕知道这些情况,原来听说新型大炮造好了,认为沿长城一摆上谁也攻不过来,于是想在北方抽个七八万主力去南方平叛,守备部队和修城部队到长城上也足够。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三大机动主力只能动张静安的三万人,其他六万人作为机动力量击杀突击过来的零星敌人应该没有问题,主要战斗还是应该在长城边上。杀敌最好地方既不是刚修好薄弱的边墙,也不是长城内的平原地区,长城上才是敌人骑兵最不容易发挥长处的地方。”

    孙承宗问:“张静安的三万人不走还可以这么说,现在蓟州军区的守备部队不过两万,左良玉的车炮营上不了长城,要在长城上决战人不够,除非有足够多的手雷。”

    天启说:“手雷还不能大量生产,现在的手雷只够守住两河口,不过朕昨天听人说倪元璐跟泰西人虽然造的炮不理想,但是新做出了一种武器,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听天启这样说大家都看着倪元璐,倪元璐被看得莫名其妙很是慌张,用手挠了几下脑袋都不知道天启的话是什么意思,他问道:“皇上听谁说的?臣怎么不知道有这回事?”

    天启笑着说:“你们所有的谈话都有内卫监督和记录,朕昨晚仔细翻阅了一下标明有价值的记录,发现有一项技术你们没有重视,就是撞压起火装置。”

    倪元璐想了想说:“臣想起来了,当时臣给那个邓玉函说过要把手雷装进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