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一个村子,朕就允许你们在这个村子里建一个教堂。”
听天启这么一说,几个外国人都站了起来,一个个神色激动的样子,有的当场就左右上下地在胸前画起了十字。邓玉函等几个都是欧洲耶酥会的人,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来东方传教,要让大明的臣民都成为耶酥的信徒。为了不被明朝君臣视为异端,他们先是苦学中国文字,然后准备用一些新知识和新奇器物打动明朝官吏,以免被驱逐。就这样低眉顺眼地样子都还数次被明朝官员苛责。
本来他们以为拿几本书和几样新鲜事物就能敲开明朝的门户,让明朝君臣都敞开大门任其在全国传教,谁知道没几个被他们的东西晃花眼。在明朝君臣的眼中耶酥跟如来佛祖、玉皇大帝等没什么区别,并没有批给耶酥特权,这些传教士也被人们都称其为外国和尚。这就有些不好办了,因为耶酥不喜欢跟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和平相处,在这方面可以说耶酥是很孤僻很排外的神。耶酥会的人自然不会满意,想要证明耶酥比其他神能耐大,最后还真找到了证据。
耶酥会的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明朝的人还不知道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更不用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事,于是判定明朝官员在历法上不如他们先进。经过几次对月食和日食的准确判定,耶酥会的人终于折服了明朝钦天监的官吏,获得了修改历法的差使。他们一边订历法一边苦想怎么打动明朝皇帝,现在听天启说只要他们满足几个条件就给予支持,一个个都激动不已,有几个人已经欣喜若狂不停向天启行礼。
天启示意他们坐然后问徐光启:“徐大人,这几个人都叫什么名字?不会都是些女人名字吧?”
徐光启笑了一下说:“臣给皇上介绍一下,这几位叫龙华民、金尼阁、罗雅谷、汤若望、傅泛际,他们都来自遥远的泰西。”
天启点了点头说:“你叫他们别激动,朕不会相信他们那个耶酥的,只不过想利用他们学点泰西的知识。其实互相学习知识就好没必要传什么教,当然真信了也没关系,毕竟这个教跟佛教差不多都是教人向善的,就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蛊惑人心作乱。”
徐光启说:“这个臣知道,臣会仔细看好他们,于情于理臣都不会让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
天启点头说:“那就不多说了,介绍一下新型农庄吧。”
徐光启点了点头指着图说:“皇上请看,臣等经过认真商讨,认为把所有沟渠都收为县管,根据历史记载或百姓口口相传的回忆来确定大致的水流量,再根据这个流量来确定沟渠的深度和宽度。为了避免水灾和方便疏导河道,所有沟渠都设定为双沟。”
天启不解地问道:“双沟?这双沟是怎么一个双法?”
徐光启说:“比如说有甲乙丙三个村,甲村和乙村之间用小河隔开,乙村和丙村之间也用小河隔开,这两条小河对乙村来说就是双沟。当河道有堵塞现象时就关闭一条沟进行疏导,而另一条沟可以保证在疏导时不影响正常用水。”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的意思朕明白了,就是说由县管的河流只能绕村而过不能穿村而过,每条河同时供两个村用水,保证每个村都有两条河可以取水是不是?”
徐光启说:“皇上圣明,这样做不但方便疏通河道还能避免争水。臣的意思是由县管的河流必须在宽度和深度上作规范,避免发大水时形成水灾。河流两旁修路,一是加宽河堤二是方便交通,每个村子挨着大路在本村的土地上还要修建池塘蓄水,保证池塘里的水够全村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缺水期尽量让池塘灌满保证村子不缺水避免争水,雨季等发水期尽量让路旁的池塘保持半塘水状态避免水灾。”
天启点头说:“这样做相当于把池塘作为保险手段了,而且还可以分塘满足百姓饮用、洗衣、饮牲畜等不同需要,这方法不错,就是占田了。”
徐光启说:“为了保证不缺水不受水灾,占点田是应该的。不过可以在池塘里养鱼虾栽莲藕,鱼、虾、藕可以吃,莲叶可以防止太阳把池塘里的水晒干,这样算来也不亏。在每个村头都建一个水车,邓玉函他们正准备设计一个水动水车,把水堵高后用水冲动水车自己提水灌塘,可以省很多人力。水塘满了还可以建水磨用水磨米磨面,这些都可以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增添。”
天启想了想问:“那田呢?你们是如何平整田的?还有人住什么地方?”
徐光启说:“皇上请看,我们把一个村子看作一个‘口’字,这四边就是绕村的河流和路,挨着路的是池塘,池塘后面就是人的住房,池塘间和住房后面广栽竹、木,既固土又遮阴。住房之后就是田,田与田之间用水沟接通蓄水的池塘保证灌溉。原来的地肯定是什么形状的都有,不过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规整,尽量保证足够多的田能够浇到水。实在因为地形的原因成不了水田,也可以做成旱田种玉米、土豆、甘薯等耐旱作物。”
天启说:“两条沟之间一村,这沟与沟之间有宽有窄,是不是要重新挖沟?”
徐光启摇头说:“因地制宜就好,沟与沟间隔宽的就建成大村,间隔窄的就建成小村。当然太宽了就需要重新挖沟,太窄了就要合并。这样一来也控制了一个村的人数,小村三到五百人,大村不超过一千人,以最后平整出来的田亩数为准,每人三亩左右为宜不低于两亩。”
天启想了想说:“如果增添了人口又怎么办?把多余的人强行迁走?”
徐光启说:“真多了的话可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去开荒,到时候允许开荒户几年不交税粮就行。”
天启说:“既然如此就再多想一下看还有什么缺漏,没有的话就立即写个奏表,朕到时候知会政务院,让信王命当地官府配合。这次朕要以公司的名义来搞这个新型农庄,听说你这最近来了不少人,替朕问问有没有人愿意到朕的公司里做事的。”
徐光启听了面露难色道:“来的都是原来国子监的学生,觉得科举没什么指望了就想来博学院中学点新东西,再加上听说皇上每月要投入三万两,所以来的人才显得有些多。不过他们对农活不怎么熟悉,估计也不会愿意去做。”
天启笑了笑说:“徐大人误会了,朕不需要干农活的人,需要的是能理解你们这个规划的人。赵率教那里有两万人,修房挖沟那是拿手好戏,耕田种地等事更是不在话下。他们连家属可能有好几万,几年后说不准能发到十万,朕准备把他们分一半出来沿着运河两岸安置,就按你们设想的这个新型农庄营造定型。一旦有效果且比老模式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徐光启想了想说:“原来是动嘴啊,那要问一问,估计想要多的人也很难,因为他们迟早都是要去参加科举做官的,没名没份的恐怕没人愿意。就算现在皇上强行要他们去,但也相当于绝了他们的仕途,想得通的应该不多。”
听徐光启这样一说天启觉得这是个问提,大明现在读书人的出路好像只有当官这一条,不当官就没待遇,要想解决好这问题估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好的,因为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已经深深刻在人心里。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可以这样跟他们说,就说推广新型农庄是为国为民的大事,同时也是在为朕做事。愿意参加进来的监生朕给他报酬不说还给他们时间读书,并允许他们几年后参加科考,一旦考上了在任用上朕会优先推荐。做这事的人既是忠君也是爱国爱民,无论是任免官员的都察院还是使用官员的政务院,都会考虑这一点的。”
徐光启听了说:“既然如此,那肯定有人愿意去,这相当于一边读书就一边挣俸禄了。”
184 泰西文明
见天启肯定了博学院这几天做的事。徐光启感到很欣慰。派人四处征求意见也还罢了,一大群中外友人连日商议,最后商议出这样一个方案出来,得到皇帝的首肯也算没有白费精力。假如真能通过对新型农庄的推广使百姓不受饥挨饿,那就是功德无量之举。同时还让不远万里而来的邓玉函等耶酥会人士有了希望,也算是对他们有了交代。徐光启本身是大明官员,同时又是受了洗加入了天主教的信徒,两面都有交代比两面不讨好要好得多。
天启这时候突然问徐光启:“徐大人,你开始介绍这几位都来自泰西,这泰西是个国家还是一个地方?”
徐光启微笑着说:“这个说法很多,有的说古书上就有记载极西之国为泰西,还有种说法是泰西一词是二十年前才有的,具体谁对有待考证。”接着就原原本本给天启讲了他所知道的泰西由来。
从徐光启的话中天启知道最早一批来大明的传教士并不是邓玉函他们,而好像是郭居静和利玛窦等人。利玛窦初来大明传教时被官府发现,后来据说万历皇帝都知道了,于是就问他是哪里来的来大明想干什么等话。利玛窦很谦卑地给万历皇帝上书,说自己是来自大西洋边的臣属之国,在万里之外就感受到大明皇帝的威严气势,特前来聆听教诲并希望今后能与大明长期互通往来。
其实利玛窦这话是相当不要脸的一句话,因为他的国家并没有给大明献过臣服的国书,他私自就替自己国家的国王作主,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了大明的臣属国,这确实有些不像话。不过他的不要脸又做得不彻底,居然在臣属之帮前面加了个大西洋边的定语,这就犯了中国人的忌讳。
中国人要尊敬某人就要在前面加个大字,比如说会耕田的大舜,会治水的大禹,除暴安良的大侠,能罩着自己不受欺负的大哥等等。一个臣属之国门边的水池子,其名字前面居然加个大字,这分明就是对大明的尊敬之意不够,有分庭抗礼之嫌疑。
这就像一个人希望上进于是苦练拍马屁献殷勤的基本功,既想有唾面自干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还想有拍起马屁来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深厚功力,这想法能不能实现要因人而异。如果不是有绝佳的天赋或者有高人在一旁冷眼指点,就不要想也不要轻易去尝试,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多了去了。还不如保持清高孤傲的姿态,还能给自己人不求人一般高的自我安慰。
利玛窦有理想有抱负不是清高孤傲的人,而且他还是有急智之人,听到有人对自己的话鸡蛋里挑骨头,连忙说是自己的笔误把“太”字写成了“大”字,不是大西洋边而是太西洋边。于是从那以后大家都把欧洲人称为太西人,久而久之就成了泰西,当然这话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
天启这边正与徐光启讨论泰西的来历,真正的泰西人已经忍不住了,邓玉函首先问道:“尊敬的皇帝陛下,你开始说满足几个条件就允许我们建教堂,不知道有哪些条件呢?”
天启看着邓玉函说:“邓先生迫切想传教的心情朕理解,不过朕更看重大明与泰西的彼此交流。你说你学了那么些专业还懂很多语言,朕就选几样你能做的事免得你认为大明为难你们。先把有关泰西的各种书都呈上来让圣学院选择,选上的你们要负责翻译,选不上的会还给你们。如果有你们懂的东西而书上又没有的,你们要自己写下来,朕最后根据你们所写的内容和翻译的书来确定能允许你们在多大范围内传教。”
邓玉函听了天启的话皱着眉头说:“尊敬的皇帝陛下,泰西是有着高度文明的地方,我们带的书和写的知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知道皇帝陛下具体需要什么,否则的话我们就算写到死也写不完的。”
天启想了想说:“佛教传到中土最后被认可也是陆陆续续经过了很多年,要你们一次性介绍完泰西的所有知识也让你们为难。这样吧,先把你学的专业知识仔细写成书介绍一下,比如说医学、机械、哲学、数学等,还要负责把大明的人教会教懂,当然你们可以夹带点私货把翻译过的《圣经》呈给大家看。当你们完成了这些事,朕允许你们在每个省城建大教堂,还允许你们在新型农庄里建小教堂,当然得在驻军或其他人监视下进行。”
邓玉函听了有喜有忧,对天启说:“皇帝陛下允许我们在全国传教是好事,主会保佑您长命百岁,保佑大明江山永固的。不过要把所有人都教会教懂就不敢保证,这需要很多很多人,而且皇帝陛下说我们修教堂传教必须在他人监视下进行,这样做会让我们担心的。”
天启不悦地看了邓玉函一眼说:“监视你们一是保护你们的安全,二是看你们是不是只顾着传教忘了提要百姓对朕忠诚之类的话。开始就说好你们的那个耶酥跟朕一般高,朕作为主人不排斥他他一个外地客怎么就敢欺负到朕的头上?既然是一般高朕也不稀罕他的保佑,朕是万岁被他保佑成百岁,他是要图谋不轨妄图作乱?”
邓玉函一听吓了一跳,急忙站起来躬身行礼分辩道:“在下口误忘了这是在大明不是在泰西,泰西的皇帝是长命百岁而大明的皇帝是长命万岁的。”
见邓玉函害怕天启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口误可以原谅,人少你们可以让耶酥会多派人来嘛,只要有知识大明的大门是对你们敞开的。不过没用的无赖文盲就不要来了,大明的粮食不够吃不养闲人。”
邓玉函说:“泰西距大明有数万里之遥,我们当年二十余人从里斯本出发,途中有疾病困扰、海盗滋扰、风暴袭击,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只有几个人来到大明,要多派人来很不容易。不过在下感念皇帝陛下的求才之心,可以写信让耶酥会建大船多派人来。”
天启想了想问:“远水难解近渴,你们几个先行动吧,该翻译的翻译该写书的写书。你这么有知识更不能闲着,现在在忙什么呢?”
邓玉函说:“在下在帮助徐大人编历法。”
天启问:“历法?编了好多年还没编好?看来你们泰西的水平也有限得很嘛。”
邓玉函略微尴尬地说:“在下只是略通,不过我的两个朋友是很精通的,可惜他们远在泰西也不能来。”
天启摇了摇头说:“这话就有点吹牛了,遥远的地方有多得数不清的全知全能的人,这话朕听了好多回。想我大明还传说有个女人会飞飞到月亮上去了,但是谁也没见过。”
邓玉函不服气地说:“在下的朋友绝对是知识最丰富的,可惜他不是耶酥会的人,跟天主教有很深的矛盾,不然真可以让他来给皇帝陛下见识一下。”
天启略微诧异地说:“敢跟耶酥会对着干,你的朋友胆子不小,他叫什么名字?你可以写信问问他是否愿意来大明发展,在大明朕说了算,什么耶酥如来观音的都得靠边站。”
邓玉函说:“一个叫伽利略另一个叫开普勒,他们的才华令我叹服,如果皇帝陛下能见到他们也一定会赞同我的观点,只不过他们都来不了。”
天启听邓玉函说起他的两个朋友叫伽利略和开普勒,不由得暗暗点头,这两人的名头他是知道的,只不过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还不能肯定,不过威名能传扬到几百年后,此两人的能耐不可低估。
天启点头对邓玉函说:“你可以写信给你的朋友,就算他们不能来大明,邀请他们的弟子来也一样。假如能请到他们的亲人弟子到大明来证明你的话不假,朕不但允许你们每在全国推广一个新型农庄就建一个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