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地把奶瓶扔了。
  “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父母: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小故事
  在很长一段时间,法国都没有推广土豆的培植。因为,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只因它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医生认为土豆是在土里生长的,由于像附在根上的瘤,于是认为它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由于土豆大量吸食土壤中的养分而会使土地变得贫瘠。所有这些断言和假设为“鬼苹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彻在德国当俘虏时,有幸亲自吃过土豆,从而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回到法国后,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鬼苹果”的害处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人。面对人们的偏见;他一筹莫展。
  后来,帕尔曼切决定借助国王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787年,他终于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栽培土豆。帕尔曼切发誓要让这不招人待见的“鬼苹果”走上大众的餐桌!他耍了小小的花招。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2)
帕尔曼请求国王派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卫队,每个白天都在那块田地严加看守。这异常的举动撩拨起人们强烈的偷窃欲望。当夜幕降临,卫队撤走之后,人们便悄悄地摸到田里偷挖土豆,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将它移植到自家的菜园里。每晚,土豆田里都能迎来一些轻手蹑脚的偷窃者。就这样,土豆在法国得到了推广。
  帕尔曼切终于夙愿得偿。
  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一天天长大,父母会突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想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这一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开始日益明显,很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很多孩子则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其实,对于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并不是表示对父母的厌恶,而是出于独立的需要。做家长的,不能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更不能强行压制,以免矛盾激化。父母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在心理上对孩子多加关心和爱护,使之能健康成长。
  ⑴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行为不要妄加干涉,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如果需要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也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如“一定要这样”或“不许那样”等,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征询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留出选择的余地。
  ⑵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要求是否合理,语气是否容易接受,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就不至于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无所适从,也能更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家长和教师不应太主观,对孩子的威信并不表现在孩子一定要服从命令。
  ⑶少命令、少说“不”。经常发命令给孩子,会让他们感到太受控制和约束,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经常地否定或者对孩子说“不”,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增强固执的强度。教师还应分出轻重缓急,平时不轻易命令,一旦比较严肃的命令,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必须遵守的事情,也就比较容易服从。
  ⑷用语言和行为鼓励孩子。常用口头赞扬、满意的表情,拥抱加以赞扬鼓励。及时肯定孩子的恰当行为,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坚持的,什么是不应该坚持的,从而有利于良好行为的巩固。当命令和讲道理无效时,可设法转移注意力,用另一种使孩子感兴趣的事来吸引他。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3)
家教故事
  宋朝时,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不爱读书,老苏劝说多次也没有效果。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
  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角落里看书。而当孩子们一跑过来,他就马上把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很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仔细研究,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
  待苏轼和苏辙长大后,由于学识渊博,和父亲一起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青春期的性心理教育
  古人曾说“食色性也”,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可是在中国,家长们仍然是谈“性”色变!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对性的了解是水到渠成的事,无师也能自通。据一项调查显示,1/3的母亲在其女儿初潮前没有告诉过孩子如何处理。这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破坏孩子的纯洁性,会在无意中起到不良的教唆作用。甚至在学校,老师对性教育也是讳莫如深,上生理卫生课时,一讲到生殖系统,老师就不讲了,让学生自己看。即使在大城市,虽然有的学校开设了性教育课程,可是大多数仍停留在生理知识讲授上,而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及性道德教育,性教育的内容和效果非常不理想。
  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太多的性困惑。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学生性生理渐渐成熟,而性心理却是一片空白。如果学校和家长没有针对他们的成长发育进行性教育,他们便会主动去寻找。处在多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对来自各种途径的性知识很难分清良莠,他们容易在对性和两*往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去尝试、体验。如果在这个自我寻找的过程中,孩子从其他渠道接受片面的、似是而非的以及**的内容,很容易造成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偏离,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误入歧途,做出自己追悔莫及的傻事或错事。
  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遮遮掩掩、欲言还休,使“性”在孩子的眼中变得愈加神秘,偷吃“禁果”也就不难理解了。更让人心痛的是,青少年的性行为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媒体曾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一名13岁女孩生下足月婴儿,而婴儿的父亲是她的同班同学。据了解,在北京市妇产医院中期引产的病例中,未婚女青年接近一半,其中14%左右年龄在20岁以下。还有一个例子:一天,班主任收缴了一位学生的光碟,回家一放,简直不堪入目,里面是各式各样的*场面,而且还有人与动物的*,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争相传看的光碟!
  每个青少年到了青春期,都会遇到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因此,结合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对孩子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父母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也是承担子女教育的最佳人选。因此,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责无旁贷。
  ⑴对两性话题不能遮遮掩掩。对青少年性成熟所导致的各种行为不能感到大惊小怪,正视所谓“恋爱”问题。应该认识到,对性的需求是正常的生理需要,是不可压制的,违反自然规律去办事自然会造成内心的冲突和不安。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4)
当孩子问及有关性的问题时,父母应坦然面对,而不要总说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父母在性教育问题上羞于启齿、不知所措,就难以正确引导孩子,甚至有可能在青少年的性心理、性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投下阴影。
  ⑵性教育应从儿童期开始。儿童时期的小孩就对男女性器官不同产生了好奇心,父母应该多读一些有关性知识的书籍,或者向专家求教如何正确解答孩子提出的有关性的困惑。
  在幼儿期和小学一二年级时就可以让孩子知道性生理,如性器官、生殖原理,这时的儿童自身的性觉还没有形成,父母也不会面对性生育发育成熟的孩子遭遇“性”的尴尬。随着年龄增加再逐步开展性心理和性伦理教育,可以造就孩子健康的心灵和人格。
  ⑶鼓励孩子要“走出去”。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与大家交朋友。不能仅与一个异*往,要接触更多的异性,要与所有人交往。在这样的交往中,看到的是众多的优点的集合,如开朗的性格、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孩子不用幻想和谁独自相处,每天都与“他”(或“她”)在一起,每一个“他”(或“她”)都能给予自己很多帮助。这样会消除异性之间的神秘感。
  ⑷让孩子从正确渠道学习性的知识。比如从网站学习,从家长那里,从老师那里,从朋友那里。多学些心理学知识,克服羞怯的弱点,以务实的态度积极面对人生。不妨从进书店,上网络,看书报开始了解正确的性知识,满足对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故事
  在一次防艾宣传活动上,著名演员濮存昕谈到,自己25岁的女儿正在美国读书,现在也交了男朋友。在女儿离家时,他将一盒安全套放进了女儿的行李箱,他认为作为一位父亲,有责任让女儿了解这些性知识。
  18。 晕轮效应:评价孩子要避免以偏概全
  有这样一则笑话:
  有一天,一个老师上课,发现两个学生在睡觉,他们都把书铺在自己的面前,结果老师把其中的一个差生叫起来批评说:“你看看人家(指着另一个睡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优秀),人家睡觉还看书呢,你倒好,一看书就睡觉。”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却经常发生。
  认识“晕轮效应”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提出“晕轮效应”的概念。桑代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事物的某种品性或特质有强烈的自我知觉,印象比较深刻、突出,这种强烈的感觉就像月晕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我们完全可以把“晕轮效应”通俗化为“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是说,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第四章 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5)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曾做过一个心理实验:让一位演讲者在某大学两个班级分别做内容相同的演讲。演讲前,凯利对甲班学生说演讲者热情可亲,对乙班学生说演讲者不易接近。演讲结束后,甲班学生与演讲者亲密攀谈,而乙班学生则对演讲者冷淡回避。同一个人做同样的演讲,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受凯利的引导后戴上了有色眼镜,使得演讲者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光环。
  在现实生活中,晕轮效应随处可见。热恋中的两个人,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双方就会被理想化:男方变成了白马王子,女方变成了仙女下凡。此时,在恋爱双方的眼里,对方都变得完美无瑕,即使有某些缺点也变成了情人眼里的优点:脸色苍白称“洁白无瑕”,脸上黑痣称“美人痣”,纤细瘦弱称“苗条匀称”,身材肥胖称“丰满*”。
  在教育中,晕轮效应也很常见。当老师对某个学生有好感时,会觉得这个学生什么都好,吹牛说大话是口才好,善于表现则是表演能力强,即便是犯了错误也会给予最彻底的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
  小故事
  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一艘船上有75条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
  专家断言,如果有学生做出答案,那说明学校把孩子教笨了。结果,超过90%的学生做出了答案,有的用减法:75…32=43(岁);也有的用加法:75+32=107(岁)。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此题非常荒谬,无法解答。
  当然,认为这题无法解答的学生是正确的,因为这道题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这些做出答案的学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
  家庭教育要避免偏见
  “晕轮效应”是一种对人、对事物最原始、最简单的认识。它是以直觉代替周密的观察、用情绪体验代替理智判断的认识方法。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父母很容易在评价孩子的优缺点时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这种由“晕轮效应”带来的教育偏见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人们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优秀表现,往往使父母们忽略或原谅了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足,却有可能对孩子健康性格的培养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如,有个孩子生性调皮,爱吃零食,甚至通过借钱、骗钱来满足自己贪吃的欲望,可父母却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种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会助长孩子恶习的漫延。
  面对自己的孩子,爱会让许多父母“失明”,使他们的评判标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孩子是延续血脉的小火苗,在父母眼里就是美好的未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多半会看到自己孩子的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博闻强记、英猛神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