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东方危X(李君维)发表《《 太太万岁》 中的太太》对剧本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14日,《太太万岁》在全上海皇后、金城、金都、国际四大影院同时公映。桑弧导演,蒋天流主演。12 月下旬的《大公报》、《申报》、《新闻 报》都报道放映盛况。
同日,方澄《所谓“浮世的悲欢”——《 太太万岁》 观后》载《大公报·大公园》。
15日,徐曾《张爱玲和她的《 太太万岁》》载《新民晚报·夜花园》。
19日,沙易《评《 太太万岁》 》,载《中央日报·杂艺》。
1948 年
1月7 日,莘薤《我们不乞求,也不施舍廉价的怜悯——一个太太看《 太 太万岁》》,洪深《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一个丈夫对《太太万岁)的的 回答》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
母亲迁居英国,领养一个华侨的女儿。
张爱玲与姑姑由于经济拮据,搬出赫德路公寓,辗转搬迁过两处房子,最终在卡尔登公寓301室住下。
父亲与后母搬到意见14平米的小屋子居住,再没有搬迁。7月,弟弟在无锡分行工作。
1949 年
2月,参与桑弧创作的的电影剧本《哀乐中年》,在上海潮锋出版社刊 印,列为“文学者丛书”之七。
5月,上海解放。夏衍负责上海的文艺工作。对上海小报进行整顿,端正风气,要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多样化的趣味性内容。
6月,夏衍指示龚之方,要他与唐大郎一个能力强、素质好的小报班子。一个月后,《亦报》创刊,龚之方任社长,唐大郎任总编辑。向张爱玲约稿,张答应用笔名供稿。
是年,《哀乐中年》拍摄公映。仍由桑弧导演。
弟弟转上海中央银行总行人事处工作。
本年,胡兰成出逃香港,后转赴日本定居。
1950 年
3月25 日至 1951 年 2 月 11 日,张爱玲用笔名梁京撰写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在《亦报》上连载,至次年3月连载完毕,全文18章,25万字。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影响。不少读者天天抢读《亦报》,张爱玲在上海又引出一批“梁迷”。《十八春》还引起周作人的关注,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两次提及这部小说。桑弧在《亦报》用叔红的笔名发表评论《推荐》。张爱玲并参加《亦报》组织的“与梁京谈《十八春》讨论会”。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张爱玲年谱简编(15)
7月24——29日,上海召开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大会主席为夏衍,梅兰芳、冯雪峰为副主席,周信芳(麒麟童)为执行副主席,陈白尘为秘书长。张爱玲在夏衍的关照下,应邀出席,坐在后排,在一片灰蓝中山装的代表中,她身着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显得非常突出。这次会议对张爱玲的触动很大,也是她最终出走的原因之一,她发觉时代变了,而她自己却没有变,这中间就产生了难以逾越的距离,她是跟不上这时代的。
弟弟失业。张爱玲与姑姑搬到南京西路上的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黄河路65号)301室居住。
1951年
2月11日,《十八春》在《亦报》连载完毕。
因想要写的一篇小说需以西湖为背景,她参加了中国旅行社办的观光团体,到杭州去实地体验。
11月,《十八春》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单行本发行后,报社专门组织一次“与梁京谈《十八春》”座谈会,张爱玲到会并作了发言。
11月4 日至次年 1 月 24 日,中篇小说《小艾》在《亦报》第三版连载。上海市电影剧本创作所成立后,夏衍兼所长,柯灵为副所长,夏衍拟聘张爱玲为编剧,但因有人对她的背景持否定态度,只好等待时机。 张爱玲知道香港大学早已复学,写信联系申请继续因战争中断的学业,得到许可后,便积极策划离开大陆。
1952 年
1月24日,《小艾》在《亦报》连载完毕。香港大学批准张爱玲的复学申请。
7月,持港大证明从广州坐车经深圳赴香港,离开大陆。走时与姑姑约定互不通信。在香港先寄居于基督教女青年会,8月20日,在港大注册登记,香港大学注册表内,附有文学院长贝查的函件,指出:(一)张爱玲已是难民,生活困难;(二)她曾获得何福奖学金,证明她是当年最优秀的学生;(三)她申请重读,应该得到助学金。之后张爱玲得到一千元的助学金。由于经济困难,她读了不到一个学期便辍学。(出处见黄康显《张爱玲的香港大学因缘》)
11月8日,因好友炎樱在日本,张爱玲欲东渡日本谋职,并准备由日本转道赴美。遂放弃港大的学籍赴日,此行无果,三个月后又回到香港。找到一份在美国新闻署香港新闻处做翻译的工作,译过海明威《老人与海》,玛乔丽·劳林斯《小鹿》、《爱默森文选》、 华盛顿·欧文《无头骑士》等,并将台湾作家陈纪滢《荻村传》译为英文,书名为Fool In The Reeds。结识居住在香港的宋琪(笔名林以亮)夫妇,后来还参与宋琪主持的《美国诗选》、《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两书的翻译工作。这一期间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 The Rice Sprout Song(即《秧歌》)。
弟弟在郊区农村中学教书,住在学校。
1953 年
2月,就职于美国新闻署香港办事处,与麦加锡成为朋友。
《秧歌》中文本先在以美新处为后台的《今日世界》杂志连载,英文本在美国出版,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六文学评论》、《Herald Tribune》、《时代》周刊相继发表书评。 构思《色,戒》,只到 1957 年才写出发表。 同时以中文写作长篇小说《赤地之恋》。
父亲在上海病逝,享年57岁。
1954 年
《赤地之恋》先后在香港《今日世界》连载。7月,《秧歌》出单行本,《赤地之恋》由《今日世界》出版中文、英文单行本。(英文名 The Naked Earth。)
张爱玲年谱简编(16)
同月,《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由香港天风出版社出版。内容与《传奇(增订本)》同,加一篇序言。
10 月 25 日,张爱玲将《秧歌》寄给居住在美国的胡适,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
《五四遗事》刊于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
1955 年
1 月 25 日,胡适将《秧歌》“仔细地看了两遍后”,回信表示对此书的欣赏。在胡适为此书扉页的题辞上说“写得真细致、忠厚”、“近年我读的中国文艺作品,此书当然是最好的了。”并要她多寄几本给他。
2 月 20 日,张爱玲给胡适回信寄了五本中文版《秧歌》,及《传奇》、《流言》与《赤地之恋》的英文本。 秋,由麦加锡作保,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经由日本,移居美国。 入境检查时体重一百零二磅,身高五尺六寸半,被检查人员误记为身高六尺六寸半。经炎樱介绍,住在纽约救世军办的职业女子宿舍。到纽约后,11 月即与炎樱一道拜访胡适,自己又单独拜访一次。
11 月底,胡适又到职业女子宿舍来看她,这是她与胡适见的最后一面。 她后来曾写散文《忆胡适之》,追念这位长者。
英文版《秧歌》由纽约司克利卜那(Scribner)公司发表。
1956 年
2 月,获得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 Dowell Colony)写作奖金,搬到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的Peterborough居住,为期两年,张爱玲计划写一部长篇小说,名为《粉泪》,(即 Pink Tears),也就是《怨女》英文本《北地胭脂》(Rouge of the North)的前身。在这里,她结识了美国左翼作家赖雅(FerdinandReyher)。赖雅1891年生于美国,20几岁即有戏剧作品入选麦克道威尔基金会的戏剧节,1914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1917年赖雅与美国女权运动家吕贝卡·郝瑞琪结婚。20年代文名大振,结识庞德、乔伊斯、康拉德等欧美文学大师,与著名作家刘易士、布莱希特交往密切。
8 月14日张爱玲与赖雅在纽约结婚。
9 月 12 日,英文小说Stale Mates发表于美国The Reporter双周刊上。
从这一年开始,在宋琪安排下,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剧本,计有1957年的《情场如战场》、1958年的《人财两得》、1959年的《桃花运》、1963年的《小儿女》、1960年的《六月新娘》、1962年的《南北一家亲》、1964年的《一曲难忘》和《南北喜相逢》等。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开始摄制。
1957 年
1 月 20 日,小说《五四遗事》(中、英文)在台北夏济安主编的《文学 杂志》1 卷 5 期发表。
3月,《秧歌》由哥伦比亚公司改编成剧本。搬家到彼得堡松树街25号公寓。4月15日,《秧歌》在该公司的电视频道上播出。
5月,小说《粉泪》被司克利卜纳公司退稿,出版受挫,张爱玲沮丧病倒,情绪极为低落。《粉泪》后改名《北地胭脂》于1967年在英国凯塞尔出版社出版,之后张爱玲又将它改译回中文,取名《怨女》在台北出版。
夏志清《张爱玲论》在台北《文学杂志》发表,肯定张爱玲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本年,《赤地之恋》英文本出版。8月,母亲病危,张爱玲给母亲寄去100美元和一封信,年末,黄逸梵在英国逝世,享年61岁。
1958 年
7月,由胡适作保,申请到南加州亨亭顿·哈特福基金会(Huntington Hartford Foundation)的一个半年期的名额。该基金会是 A&P 超级市场后裔办的一个文艺营,专门接待文艺家。半年以后又与赖雅移居波士顿。
张爱玲年谱简编(17)
7月26日,赖雅67岁生日,赖雅在生日后立下遗嘱,他全部的个人物品都留给张爱玲。
11月13日,向亨亭顿·哈特福基金会报到住下。居留期间,将中文《荻村传》改写并译成英文。后在香港出版。
12月,胡兰成将《今生今世》(上)寄赠张爱玲。
1959年
5月13日,告别亨亭顿·哈特福基金会,前往旧金山。住在布什街645号公寓,月租70美元。
9月,收到胡兰成《今生今世》(下)。
11月,收到美国入籍通知书,开始办理各种手续。8个月后,取得美国公民身份。
1960年
7月12日,在旧金山加入美国国籍。
1961 年
10 月 13 日,为创作剧本《红楼梦》赴香港。取道台湾,由麦加锡安排与台湾大学的青年作家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王祯和等会面畅谈,又由王祯和陪同到花莲、屏东,观看当地的山地舞与民族风俗。
10 月底,赖雅在美国中风。由于身上的前已经不够回家用了,得知赖雅病情基本稳定,无生命危险后,她又乘飞机到香港,预备赚些钱后再赶回去。
11 月,到香港,努力撰写的剧本《红楼梦》未获通过,为了谋生给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改编《南北一家亲》、《桃花运》、《人才两得》等电影剧本。剧本中一些粤语对白系与宋琪合。
本年,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用专章论述张爱玲,称她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论述张爱玲的文章由夏济安在台北《文学杂志》发表,引起台湾学界对张爱玲的关注。
1962 年
3月16日,返回美国,精心照料赖雅。后与丈夫移居华盛顿,把根据好莱坞影片改编的《南北喜相逢》寄到香港。因剧本丢失,未拍摄。
7 月,译玛乔丽·劳林斯(Marjorie Rawlings)的《小鹿》改名《鹿苑长春》出版,附“译后记”。
10 月11日,《南北一家亲》在香港上映。王天林导演,雷震与白露明主演。
1963 年
3 月 28 日,在美国的《记者》杂志上发表英文散文“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重回前线》),记这次台港之行。《美国诗选》(与人合译)在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张爱玲译了爱默森5 首诗、梭罗的 3 首诗。《欧文小说选》(与人合译),在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张爱玲译了《无头骑士》一篇小说。
10 月 2 日,剧本《小儿女》在香港首映,王天林导演,雷震与尤敏主演。
开始与夏志清教授通信,直到1982年共100封。
1964 年
《爱默森文选》(翻译)在香港今日世界杜出版。分“计划”、“生活 方式”、“诗”、“人物”、“书信”五章,前有“译者序”。
4月,申请美国一所大学的教职,需要香港大学出具证明,港大仅只证明她“两入两出”,未提她拿过奖学金的事。
7 月24日,剧本《一曲难忘》在香港首映,钟启文导演,张扬和叶枫主演。
9 月,剧本《南北喜相逢》在香港首映,王天林导演,雷震与白露明主演。
《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在台湾出版。张爱玲译了辛克荣·路易士、欧纳斯特·海明威以及汤姆斯·沃尔芙三位作家的作品。
1965年
本年前后,由于麦卡锡帮助,张爱玲为*编广播剧,把莫泊桑、詹姆斯、索尔仁尼琴等人的小说改编成广播剧。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改写《十八春》为《半生缘》。申请迈阿密大学驻校作家,雇人照料赖雅,后来又将赖雅接到自己身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张爱玲年谱简编(18)
1966 年
4 月,《怨女》单行本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英文版次年在英国出版,名“The Rouge of the North”。是年,开始《海上花》的国语译注。
6月4日,为追讨在港大时所得奖学金的“名分”致函英国驻美使馆求助,这是张爱玲和港大最后一次的“沟通”。
本年,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主办中西文学关系研讨会,张爱玲应邀到会,谈香港的电影业情况。并结识庄信正博士。
9月,开始担任迈阿密大学驻校作家。
1967 年
在迈阿密大学做短期的驻校作家。
4月,到纽约康桥(坎布里奇),在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女子学院作驻校作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在哈佛燕京图书馆看了《红楼梦》许多不同版本和有关研究著作,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研究。在哈佛期间曾应华人女作家於梨华邀请到纽约州立大学做过演讲。
10 月8日,赖雅在波士顿病逝,享年76岁。 中英文对照的《睡谷故事》(即欧文的《无头骑士》)与他人译欧文的另一篇小说《李迫大梦》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出版。
英文长篇小说“The Rouge of the North”(即《怨女》)在英国伦敦出版,反响不佳。
1968年
台湾皇冠出版社重印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秋歌》、《怨女》、《半生缘》、《流言》先后在出版(《半生缘》在《皇冠》杂志 刊出),掀起一场“张爱玲热”。同时着手《红楼梦》与《海上花》的研究。
台湾记者殷允经夏志清介绍采访张爱玲,在他后来出版的《中国人的光辉》一书中,张爱玲作为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被描述。
1969年
3月,美国亚洲学会在波士顿开年会,张爱玲到场并参加夏志清主持的一个小组会。
6、7 月间,,移居美国西海岸柏克莱城,由夏志清推荐,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分校陈世骧主持的中国研究中心任研究员,为期两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