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显落后了;《中流》、《越秀时报》、《江南日报》、《正气》;这几份国中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地在首版社论中提到一个问题:宰相呢?
宋既是元月告病请辞的;皇帝依惯例挽留;但病情摆在那里;也只能受了辞书;那一日是……二月三日;到今天正好一月;怪不得各家报纸再不理会登闻院关于勿谈宰相事的禁令;群起违令;要搞个法不责众。
依照《新闻管制令》;登闻院恐怕要高举杀威棒;狠狠罚一通报业了;可也就是罚钱而已。李克载在这份份报纸上;看到的不是文章;而是街头巷尾;高堂陋室里;千千万万国人的疑惑和忧虑。正是有这样的底气撑着;各家报纸才敢于集体行动起来;冲破登闻院禁令。
李克载感慨道:“绝不是几百人的事啊。”
“北人回归十八年;为何还要训宪?”
“海外走私猖獗;朝堂到底管不管?”
“为何不重理吕宋户籍;剔除狼子野心之辈?”
社论力数国中诸多政务难题。已不是在谈宰相空缺问题;而是谈宰相的权责问题;《越秀时报》雷震子亲自捉刀。刻下一句“外有大战;内有纷争;宰相当执铁腕”
李克载的感慨更是百味杂陈。看似大家都不愿或者不敢劳动父皇;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未尝不是不想呢。英华立国四十三年了;国政归相也说了四十三年;到现在终于有了鼓噪之声;父皇也许会释然;可身为下一任皇帝的他;未尝不感到失落。
“父皇在宏德祠?”
李克载在未央宫扑了个空。宫门侍卫亲军告诉他了去向;转到宏德祠;步入祠堂中;走过一尊尊真人尺寸的石雕;李克载心虚越来越凝重。
祠堂深处;一个老者正举着抹布擦拭一尊雕像;看着那秀雅出尘的人像。李克载心中一酸;那是德妃萧娘娘之像。她亡故时举国皆哀;都请入祠尊奉;父皇在宏德祠立像;面上是彰其医学之功和仁善之心。可很多人都知道;这才是“盘娘娘”的真身。
老者擦拭雕像的动作极温柔;仿佛他所触摸的并非冷冰冰的石头;而是真实的血肉。见他脸上更满溢着爱怜和追忆之色;李克载不忍打扰;就静静侯在一边。
这个服色寻常;乍看就像是一位教书夫子的老者正是大英天朝圣道皇帝;在位四十三年;今年已六十七岁的李肆。
“汉翼;别封祠了;早上来的人诚心最重;可不能伤了他们的心。别担心;难道祠外的儿郎们会玩忽职守吗?”
李肆吩咐着;身旁一个看起来还比他老的削瘦老头点头应是。于汉翼;在北海和唐努乌梁海呆了十年后;又再度回到李肆身边;但卸掉了所有职守;以陆军上将;开国侯之位致仕;然后转入皇室内廷;成了李肆的贴身跟班。
“克载啊;昨晚上没来?”
李肆也早看到了李克载;但擦完雕像正面后;才淡淡开口。
李克载赶紧道:“兹事体大;儿臣去请教了宋相;想先有自己的计较。”
李肆点头:“说说看……”
李克载一边说着;李肆一边擦拭;表情依旧专注在雕像上。
宰相之位空缺月余;牵起的问题可是一大串。首先是宰相权责问题;两院组党;各找人选;却都避开程映德、杨俊礼和向善至三人;这说明什么?说明两院不满过去与政事堂苦苦纠缠之势;希望打开新的局面。
在野民声沸腾而起;又是问题的另一面;民间渴望国家上层治政更为主动;就算不领着国人走;也不能继续扯后腿。诸多事务;桩桩纷争;有识之士都看出了问题症结;都在主政之人权责还不够大;掣肘之力太强。
当然;皇帝愿意;或者太子能够多担当一些;算是暂时性的解决方案;可民智已开;至少是士人之智已开;都希望能多担当一些;能不劳动太子或皇帝最好;甚至就此划定皇权和相权之界。
两院组党;共和会和同盟会出现;推他们各自中意的人选争相;该怎么争才能兴利去害;奠定百年之制;这只是变局的表层。
扩及一国;从政治根基看;变局更广一层还在党争之局到底该是个什么体制;只能先确立了党争之制;然后才谈得上宰相推选。而从政治之巅;也就是“政权”来看;宰相权责到底又该怎么变;这上下之动;才是变局的里层。
再由这政治之巅;推及皇权;皇帝权责又该怎么变?这就是变局的核心了。
“父皇;这一环若成;我英华的国政之体就完全立稳了。只是这一环所涉太广;儿臣怕仓促成事;遗患不绝。”
李克载讲清楚了自己对这桩变局的理解;末了还道出自己的隐忧。
“便有遗患;也是屑;若是变局始终不成;其害更大啊。”
李肆擦完雕像的裙角;直起身来;抹了抹额头汗水;看着雕像的背影;嘴里这么说着;心中却闪过四十多年前的旧日场景。那高挑绰约的人儿;怀揣一颗恨天绝心;来到自己面前。那时的自己;还靠着穿越者之能。带着乡亲们一步步地挣富贵呢。
穿越者……自己几乎都已忘了这个身份;在此世活了将近五十年;另一个位面的二十多年已朦胧破碎。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这个位面土生土长之人。那一世不过是黄粱一梦。到底是人在梦中见蝶;还是蝶在梦中见人;这种恍惚感越来越深。
“只有你。只有你们;才时时提醒着我;我到底来自哪里;我当初的梦想又是什么。”
李肆摩挲着雕像的肩头;眼中迷蒙;仿佛这背影下一刻就会转过身来;显出一张清丽容颜;朝自己嫣然一笑。深泓眼瞳投来无尽崇仰和爱恋。
天竺皇冠到手;却再增不了半分他在国人心中那至高无极的荣光。二十五年前北伐复土;他的功业已登巅峰。自那时起;他就开始有些迷失了。
并没有如旧世帝王一般;大兴土木;扬功赫绩;也没有酒池肉林。夜夜笙歌。但他确实迷失了;已完完全全视自己为这个时代的帝王;就顺着历史大潮;跟着英华一国滚滚向前;再无领潮逐浪之心。
他觉得他已作得够多了。所以他沉醉在安逸享乐之中;沉醉在帝王贤名之中;想将手中的帝国雕琢得更为完美;想更真切地感受这个自己所造出的帝国。他以安国院为手;不断插手国政;他也一直亲自掌军;注视着每一场战役;他还一直紧盯外交;推着英华在东西大局中争到更多利益。
他渐渐已经习惯以这个时代来看时势;习惯依靠手中的权力来下棋;而忘记了自己本该是局外之人;自己的目的本该是鼎革棋局。这十多年来;是宰相、政事堂和两院在拖累国事吗?不;是他这个皇帝在拖累。
英华虽立起天人大义;但政治格局却还是新旧交替之制;越来越不适应不断膨胀的国势。南北矛盾该如何调节;地方中央该如何分利;本土海外该怎么平衡;该怎么将更多阶层卷入狮虎相争相持之局;让这相争利于国家和民人;让这相争不破底线;这已不是靠皇帝;靠他一人之心;一人之力所能揽下来的。
他迟迟没迈出这一步;而他的权威光环又太过眩目;以至于责任没能落在他身上;是宰相和太子接下来了。宰相之咒就是这么来的;李克载在朝野间落下“聋太子”一名;也是这么来的。
爱人们已经老去;先是宝音;再是萧拂眉;萧拂眉的离去;让他终于醒了过来;而之前与胤秅的会面;让他心绪更为清灵。他终于找回了身为穿越者的自觉;但这层自觉之外;还是不可避免地裹上了一层厚重时光;以及对妻子们数十年相守的不舍之情。
“你是不是还担心;当你作了皇帝时;就成了一尊摆设?”
收回微微激荡之心;李肆这么问李克载。他现在已是三代同堂;皇长孙;也就是李克载的长子李明綦已经十三岁了。李克载这老太子能十数年谨慎居位;不涉政过深;也得有非凡心志才能办到。
就因为对李克载有很高期望;李肆说话也很直接;直接到李克载都想跪拜而下;自陈心志。不是跪皇帝;而是跪父亲;英华国政体制能延续至今;托起今日变局的根基;是他们父子两人携手而为;李克载当然不愿被父亲误解。
“父皇的告诫;就是李家子孙的祖训民智皆开之日;我李家这皇帝之位就会成了摆设;甚至会退位去帝;那一日;我李家就该功成身退;不可妄阻时势之潮……”
“但父皇也说;时势非鼓噪之声;而是寰宇东西之局与国家之局的内在;我们就得看清到底是祸乱之迹;还真是大势所趋。该我们李家站在国家之前时;我们也绝不退缩”
“依父皇之言;儿臣认为;百年之内;大英皇帝也绝不会是一尊摆设儿臣忧心的是;皇权的边界会在哪里?会不会因这消长无界可依;以至乱了人心”
李肆欣慰地点头;不枉段国师和他的教导;李克载的政治见识足以跻身国中贤者之列;当然这也有国中天道之学越来越昌盛的大背景。这种认识;李家皇子皇孙们多少都有;甚至还因与今世武人之道契合。而有更深的感触和把握。
“你问到了问题的实质;皇权的边界该在哪里?”
李肆拍拍李克载的肩膀以示抚慰;再恋恋不舍地看了看萧拂眉之像。招呼着于汉翼向深处走去;那里还有宝音的雕像。她本在蒙人心目中就有很高名望;因调解藏蒙教俗之争亡故。也很受国人尊奉;在这弘德祠里也留下了她的雕像。
踏在祠堂如镜般的水磨大理石地板上;李肆的问题也像直接敲在李克载心口:“谈皇权之前;先谈谈国家的治权。你以为;这天下是何人治政?”
没等李克载回答;李肆沉沉道:“我英华大义是君民相约;共有共治;里面含着一个永远只可趋近。不可为真的理想。若是去除这个推论;大义之下的实质;就如宋时文彦博所言那般;皇帝非与民治天下;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此言别说百年;千年都为真理。”
李克载欲言又止。这不是旧世之语么?难道父皇还要重提法家之途?
“当然;这是从政体之制上来看文彦博之言。皇帝会怎么变?士大夫是谁;又是怎么来的;这就另有计较。在我来看;若是将皇帝与士大夫并为一体来看。就国体实质而言;旧世与今世之差;不过在于皇帝之权有边界;士大夫可以拆成士与大夫;士大夫与一般民人相接更紧;不仅有考来的;有选来的;还有依靠舆论而参于治政的民间之士。士大夫所仰大义来自民意;而非学术、世袭或者帝王恩荫。”
听到这;李克载松了口气;凛然静听。
“孟子言民为本;民意才是国体大义的根基。但民意是否就无边界呢?自然不是;民意的边界很清晰;那就是民人之利;而且是不害他人之利。具体要怎么办;得靠士大夫来解决。”
李肆的话题很有些远:“民意不是绝对正确的;民意很容易被煽动;被诱导;被蛊惑;民意更是躁乱的;尤其是某些人认为自己的利被他人夺去;或者是本该有更多的利时。古往今来;人人不劳而获的大同之说是一面;弱者天生为强者血食的自然之说是一面;民意总在这两面之间摇摆;而且很易因两面对立而走向极端。天人大义下;人人皆一越来越深入人心;民意也会越来越沸腾;这摇摆也会越来越剧烈。”
“士大夫不仅要治天下;更要调和人心。最佳的调和之途是什么?就是老师时时口边所提的‘人人成士’啊。”
李肆感慨道:“大办教育;广开民智;这仅仅只是基础。学校只能让人得知;要有智成士;还需要有德、有行、有思;因此‘人人成士’就只能是一个永可趋近;不可为真的理想。”
“人世间;即便百年;乃至三百年之后;民与士依旧是不可重合的。我们可以指望在百年里;百人中有十人成士;可到三百年之后;百人中也没办法有二十人成士。但一士领十人之心;百人十士;已足以稳天下;护大义;因此……”
李肆停步;看住李克载:“不要被民意遮蔽心眼;该看的是两点;一是士大夫;一是民人转为士大夫之途是否通畅、宽阔。”
李克载沉吟着;就觉豁然开朗;父亲这话并没有针对眼下课题给出具体意见;初听似乎还是玄之又玄;可这邪却将“最后一环”所处的大环境描述清晰了;本质解释清楚了。
“要划皇权之界;就先得把治权之界划清楚;现在宰相推选之变;就是办这事的;党争之制也只是手段。”
李肆还是作了说明;话题也落到了实务上。
李克载眼中发亮:“儿臣就在想;如报纸所提的一国大议;普选宰相;似乎将这治权之界扩得太开;藏污纳垢;根骨不实。而党争若只在两院和政事堂;这治权之界又太小;立不稳当。因此……宰相推选要向内收一些;党争却要往外扩一些”
李肆道:“这只是细节;注意应需而生;应时而变就好。划定了这治权;再来划皇权;就一目了然……”
说话间已来到舒妃宝音的雕像前;雕匠显然是位大师;即便毫无色彩;只是朴素的青石人像;也将一位亮丽而活泼的草原女儿生动地展现在观者眼前。手扶毡帽;正要上马的少女满脸欢笑;让李肆心神也骤然一晃;话语也猛然停住。
此时祠堂中已进了不少人;一尊尊雕像地观览着;他们就在李肆父子和于汉翼身边走过;并没察觉到;正盯着舒妃雕像沉默不语那个老者就是圣道皇帝;而一边恭谨立着的雍容中年;就是当今太子。
“克载;四年;四年后;这担子就该你挑着了;皇权要怎么划界;你自己来。”
李肆低声嘀咕着;李克载两眼圆瞪;难以置信。
“不管怎么划;你且记得;国宪是皇帝的权柄之根;大判廷是皇帝的责任之根。”
李肆对李克载的震惊视若未见;道出这话后;从于汉翼手中接过抹布;开始擦拭宝音的雕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
第一千零三章 政党大爆炸
() 当李克载来到政事堂时,见到的是一派杂乱景象,阁臣们吵得天翻地覆,周煌是一副慷慨赴义之状,袁世泰也一脸坚定地高声嚷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见李克载出现,众人目光全投了过来,不少人脸上还有不忍,似乎想为周袁二人说清。在他们看来,周袁两人勾连两院,钻宰相推选制的空子,是败坏朝政之始,皇帝该是不容旧局崩解,太子定已领了皇帝之令。
“还有袁世泰么?好,这下两边齐了……”
袁世泰是典型的王道派,政见偏向狮党,认为国家该尽量对工商放手,上层的精力该集中在军事外交上,争雄寰宇,跟周煌正好针锋相对。
“陛下就只说,既然大家都争起来了,就去中极殿谈个明白吧,选个合适时间,主题么……”
面对股股期盼的目光,李克载给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中极殿大议。而大议的主题该是什么,父亲之前在宏德祠里的话又回荡在李克载心中。
让士大夫守住天人大义,让民人通往士大夫之途径宽阔畅通,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宰相提领两院和政事堂的治政格局,建立以党争为骨的权柄格局,胜败不破底线,这就是英华政体的最后一环。
“宰相将掌财权,总揽国政,皇权只顾军权和外事,议的就是这宰相之变。两院和政事堂之隔,宰相推选旧制。都得应此而变。”
这一环涵盖太广,格局纷叠,李克载选择了这一环的提手作为题眼。这也是他这个未来的皇帝,在为自己的权柄漫天开价,到底最后相权会升到哪一步上。他拿捏不准。
饶是如此,周煌、袁世泰以及其他阁臣都纷纷变色,陷入震惊之中。相权的范围比之前并没有太大外扩,但财权彻底放手,已是绝大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