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经-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葛生
  ——最是悲怆悼亡时
  【原文】
  葛生蒙楚①,
  蔹蔓于野③。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
  蔹蔓于域(4)。
  予美亡此,
  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⑤,
  锦衾烂兮(6)。
  予美亡此,
  谁与独旦?
  夏之日,
  冬之夜。
  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7)。
  冬之夜,
  夏之日 。
  百岁之后,
  归于其室(8)。
  【注释】
  ①蒙;缠绕。楚荆条。②蔹(lian)草名,即白蔹。③予美: 指所爱的人。④域:坟地。(5)角枕:有四个硕的枕头,敛尸所用。粲: 色彩鲜明。(6)锦衾:锦锻褥子,裹尸用。烂:色彩鲜明。(7)居:指 坟墓。(8)室:指墓穴。
  【译文】
  葛藤缠绕着荆树,
  蔹草蔓延上山野。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岭谁同住?
  葛藤缠绕着枣树,
  蔹草蔓延遍坟地。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滩同息?
  角枕颜色光灿灿,
  锦被鲜艳亮闪闪。
  我的爱人葬在此,
  荒郊野外独特已。
  夏日炎炎日子长,
  冬夜漫漫寒难耐。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室中。
  冬夜漫漫寒难耐,
  夏日炎炎日子长。
  待到百年身后时,
  同归到你墓穴中。
  【读解】
  这是迄令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悼亡诗。对已亡者的不绝哀思,深 切各念,在诗中表现无遗。
  睹物使人伤感,悼亡更让人悲励欲绝。谁都明白死人不可复 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无法超越的大限一样。然而,死者生前 留下的一切,在心灵之中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 以至让人无论如何无法相信眼前的事实。
  最无情、最冷酷的恰恰在于:铁一般无可更改和挽回的事实 就在眼前,迫使你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它面这冷酷的事实,没有 任何商量的余地。事实与意愿的尖锐冲突让人捶胸顿足,悲天怆 比,撕肝裂肺。
  最是悲伦悼亡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真切感悟到生命的 可贵,余清的难得,时光的无情,内心真诚的忏悔。这份真挚虔 诚,足以感天动地,惊泣鬼神。我们会为自己平时的哪怕极微小 的过失、伤害而后悔,为平时的不周到、不细致、不体贴而遗憾, 为种种的失职而自责。
  在悼亡故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在清洗自己的灵魂,使自 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和升华,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圣徒似的。人们常 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悼亡者而言,悼亡之时,其心也善, 其魂也洁。我们从亡者身上照见自己,自动剖析自己,去领悟生 命的意义和价值,去思索对死亡的超越。
  蒹葭
  ——不懈追求的精神
  【原文】
  蒹葭苍苍(1),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
  道阻 且长。
  溯游从之(4),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
  白露未晞(6)。
  所谓 伊人,
  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9)。
  蒹葭采采(10),
  白露未已(11)。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12)。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13)。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14)。
  【注释】
  ①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 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读解】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 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 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 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 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 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 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 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 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 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 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 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 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 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 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无衣
  ——雄纠纠的英雄气概
  【原文】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1),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2)。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3)。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注释】
  ①王。指国家。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泽:内衣。③偕 作:一起行动。
  【译文】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战袍。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戈矛,
  与你共同去杀敌。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穿内衣。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咱们的矛戟,
  与你共同去作战。
  谁说我没有军衣?
  与你共同守下裳。
  国家调兵去打仗,
  修好铠甲和刀枪,
  与你共同奔战场。
  【读解】
  好男儿赴疆场,理当雄纠纠气昂昂,披上战袍拿起枪,生死 决战样一场。这个时刻,最能见出男子汉大丈夫的英勇气概。流 血牺牲算什么,兵戎相见,勇者胜。
  当兵的打仗,骑马打枪,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注定只能由男 子汉来担当,正如织布绣花,注定只能由女子来进行一样。
  这一角色是由天性的决定的,无可争议的属于男子汉。英雄气 概的丧失,英雄主义的失落,也就是男子汉的失落;失落了男子 汉的社会,必定是个畸形的、变态的社会;没有英雄的时代,肯 定也是个诛儒充斥的时代。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这不完全对。在很多时候,是英雄造 时势。勇武的气概,一往无前的精神,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在精神 上的支柱。英雄主义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它在理想的召唤和指引 之下,敢于去抗争,进取,拼搏,并且敢于献身,由此造成一种 时代精神。
  可惜的是,英雄主义,英雄的时代已失落得太久了。
  权舆
  ——富贵显赫有尽时
  【原文】
  于我乎①,
  夏屋渠渠②,
  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
  不承权舆③!
  于我乎,
  每食四簋①,
  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
  不承权舆!
  【注释】
  ①于(Wu):感叹词。②夏:大。夏屋:大房子。渠渠:深而大的 样子。③权舆:起初,开始。④簋(gui):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译文】
  唉,我呀我呀!
  从前住深宅大院,
  如今吃饭无剩余。
  啊,可叹啊,
  再也无法比当初!
  唉,我呀我呀!
  从前每顿四道菜,
  如今每顿吃不饱。
  啊,可叹啊,
  再也不比当初好!
  【读解】
  太阳再耀眼,也有日落西山的时候。花儿再鲜艳,也有凋谢 的时候。人再显赫,也有失势的时候。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天 上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中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没有不倒翁。
  虽说我们已不太相信命运无常一类的说法,但新陈代谢的规 律却是亘古不变的,由不得你信不信。就连皇帝的江山都可以轮 流坐,更何况区区小民?昨日大鱼大肉,今日粗茶淡饭,更是不在话下。
  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看,大概很少有人会以非常平衡的心态 去面对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的一切。既然得到了,总想永远占有; 既然富贵了,显赫了,总想永远富贵下去,显赫下去。一旦既得 利益受到损害,就会暴跳如雷,拼死保护。这样的闹剧、悲剧和 喜剧太多了,不足为怪。
  太阳落了,还会照样升起。花儿谢了,便不会复现。大江东 流,不可能倒流回来。既得利益失去了,也难以再挽回。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地球依然在转。
  衡门
  —— 在欲望面前知止而退
  【原文】
  衡门之下(1),
  可以栖迟(2)。
  泌之洋洋(3),
  可以乐饥(4)。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鲂(5)?
  岂其取妻(6)。
  必齐之姜(7)?
  岂其食鱼,
  必河之鲤?
  岂其取妻,
  必宋之子(8)?
  【注释】
  ①衡门:横木做成的门,指简陋的居所。②栖迟:居住休歇。 ③泌:泉水。洋洋:水流不息的样子。④乐:疗救。⑤鲂(fang): 鱼名。(6)取:同“娶”。(7)齐之姜;齐国姓姜的女子。(8)宋之子: 宋国姓子的女子。
  【译文】
  木门简陋的住所,
  可以当作安身处。
  泉水流淌不停息,
  可以止渴还充饥。
  难道想要吃鱼时,
  定要吃那黄河鲂?
  难道想要娶妻时,
  定要娶那姓姜女?
  难道想要吃鱼时,
  定要吃那黄河鲤?
  难道想要娶妻时,
  定要娶那姓子女?
  【读解】
  食有鱼,可见不是平民百姓所能过的生活。然而,食有鱼便 知足,不求高档昂贵奢侈,却是在无止境的欲望面前知止知足知 乐,亦属不多见。
  在掉进欲壑不能自拔与知止退而求其次之间作选择的话,选 择后者的人不会占多数。欲壑难填,道出了人心的贪婪和弱点。掉 进欲壑,是异化的开始,是自投罗网和自我放纵。知止而退,是 拯救的开始,是自救和自我解放。
  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多数人都难以做到。没有富的,拼命 想富。已经富了的,拼命想更富。没做官的,一心想做官。已经 做了官的,一心想官帽更大。殊不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要想得救,唯有靠自己,他人帮不了任何忙。正如染上毒瓜 要想戒毒,虽然可以强制,最终还得靠自己痛下决心,洗心革面, 断绝欲念。知足常乐,已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更不只是对贫 穷窘困者而言;富贵者同样也当设立这样的警戒线。越过警戒线, 是无边苦海;固守在警戒线内,便是自我解放。
  墓门
  ——口诛笔伐的限度
  【原文】
  墓门有棘①,
  斧以斯之②。
  夫也不良,
  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
  谁昔然矣③。
  墓门有梅④,
  有 萃止⑤。
  夫也不良,
  歌以讯之(6)。
  讯予不顾,
  颠倒思予(7)。
  【注释】
  ①墓:墓道之门。棘:枣树。②斯:用斧头劈开。③谁昔: 往昔,从前。然:这样。④梅:应为“棘”字。⑤ (xiao):猫头 鹰。萃:聚集。止:语气助词,没有实义。(6)讯:劝诫,规劝。(7) 颠倒:指是非混淆。
  【译文】
  墓门有棵枣树,
  拿起斧头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东西,
  国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坏不悔改,
  从来他就是这样。
  墓门有棵梅树,
  猫头鹰来住上边。
  那人不是好东西,
  作歌规劝他悔改。
  规劝他也不悔改,
  不分是非和好歹。
  【读解】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对作恶者的诅咒。诅咒的作用是很 有限的,并且多半是在背地里进行,大概是迫于某种压力或威胁。 同时,事情尚处在诅咒阶段时,反过来证明了还未发展到绝对不 可忍受的地步。
  口诛笔伐便进了一步。敢于公开站出来进行指责、声讨,表 明被谴责者的恶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种形式来表达愤 慨。即使在这时,声讨谴责依然是一种彬彬有礼地表示愤慨和不 可忍受的方式。
  最极端的方式是揭竿而起,用强力或暴力除掉作恶者。这是 忍无可忍、迫不得已而行之,连根铲除,意在不使作恶者再行作 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必采取极端的除恶方式,总是怀 著某种善良的愿望进行指责、规劝、警告,“歌以讯之”。这对良 心尚存的人有效,对作恶成性者则难以见效。好事不过三,坏事 大概也不会过三。我们心理上的习惯,总以“三”为界,一次两次 尚可忍耐,三次四次就突破了可以忍耐的界线,使我们不得不考 虑别的方式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恶成性的人很难良心发现,立地成 佛;你不打,他就不会收手。“农夫和蛇”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也 告诉了我们这一历史经验。
  防有鹊巢
  ——鸟窝真会在河堤上
  【原文】
  防有鹊巢①,
  邛有旨苕②。
  谁侜予美③?
  心焉忉忉④。
  中唐有甓⑤,
  邛有旨鷊(6)。
  谁侜予美?
  心焉惕惕(7)。
  【注释】
  ①防:堤岸,堤坝。②邛(qiong):土丘,旨:美,好。苕(tiao): 苕草,一种长在低湿处的植物。③侜(zhou):欺诳。予美:我所爱的 人。④忉忉(dao),忧愁的样子。⑤中唐:庙和朝堂门内的大路。甓 (pi):砖瓦,(6)鷊(yi):绶草。(7)惕惕:心中优虑的样子。
  【译文】
  堤坝怎会有鹊巢?
  土丘怎会长美苕?
  是谁离间我爱人?
  使我心忧添烦恼。
  庭中怎会用房瓦?
  土丘怎会长美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