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关于文化要素的“复杂个体”
我仅是一个读者,郑波在广告业的一名同道,而非诗人或从事诗学研究的专业者。所以在本文中我不是亦不可能亦学术的标准来透析诗人郑波的作品,而仅是单纯的对其诗歌中有关都市、社会、情感等内容的所思所想,我对郑波诗歌的理解,首先因为我是一个近距离接触他的忠实读者。其对生活的直接的情感情感宣泄、创作背后的细腻含蓄;对爱情、友情、政治、城市、商业等多个角度的观察体悟,我认为其是现实的而非空洞的,真切的而非藏于象牙宝塔中矫揉造作的。因此,我想对于任何鉴赏行为,尤其的批判行为非常有必要在很大程度上去深入的鉴赏,批判、审美对象的内心,并做出比较准确、公正的结论。
著名文艺批评家管郁达先生视郑波为“半梦半醒的歌者”,我个人对此是十分认同的,因为一直认为郑波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人,他的“两栖性”并不仅仅表现在诗歌的风格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前卫艺术家,贵阳的刘海滨因此把郑波称作“贵州文化圈外的文化人士,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游弋飞‘两栖动物’”,这也算是迄今为止对郑波究竟为诗人还是广告人,是设计师还是商人的较好注解了。但同时还想要说的是,刘海滨并没从名分上给郑波一个具体的定位,他给出的一些注脚文字并没有给出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这是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的个人理解是,刘海滨认为郑波非“主流文化”潮流中的人,故才有文化圈外的文化人士之说。但尤其该去注意一点,“文化圈外的文化人士”事实上亦可理解成“不是文化人我文化人”,这不是又是应当如何理解呢?难道不是基于对所谓“主流文化”定义的反叛而试图亦一直巧妙的方式重新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时代性的大文化理念吗?
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一次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得来的,Cultura的含义虽然甚多,入土地耕种、动植物培育,神明祭祀以及人的精神修养等,但在总体上开阔起来,文化的核心应指人的创造性行为。在中国,通常认为文化一词的出现与《易经》有关,故有“文明已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以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际,这是人的文饰。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常次序,以教化天下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是文治教化。那么,谁是主流文化,谁的东西能达到文治教化之目的,靠何标准来评判?是话语内容,还是话语方式?很显然,以一成不变的批判思维(如:过多拘泥于形式结构或非要以传统的所谓意境、意向等)和审美思维来决定一个人,或一个门类的艺术(如;被称为垃圾的网络文化,有很多就是不拘一格,没有严格的形式却有令人震撼的内容,没有含蓄的表示,而是直白的大喊)的价值命运是不客观的,更何况,审美已经从主观论向客观论发展,倘以一人之审美意欲代替普遍性是审美观念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
因此,我认为,在如此一位诗人面前,我们只能置身于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多个角度去感受作品之真味,洞悉诗歌话语之玄机。
本文正试图紧依作品中的情感潮流,把握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意识和情绪”的运动轨迹,从一个读者就诗中的有关政治、都市、情感题材的作品进行品读赏析。
二、在斗智斗勇中成长,我们失去得太多
首先,在其部分政治题材中,郑波以其特有的经历为创作基础,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先导,似乎将诗歌话语诗歌话语奇迹般的幻化为武器一般,再现和勾勒出一幅幅官场的丑相,譬如:“含着泪水的欢笑/忍者伤痛的坚强/在换了一套时装的体质下/呼吸变革特色的养份/在关怀与爱护的口号中/我们丢失得太多/修炼的日子总是默默的/让翅膀更坚挺/禁锢中无法裂变/苟且偷生中/斗智斗勇的成长。。。。。。”。诗人以精炼的笔墨点化出一个鲜活的政治人物形象,他告诉我们在绝对权利面前,作下属的似乎只能阿谀奉承,甚至只能奴颜卑骨!除了虚伪的陪笑,除了将痛苦与委屈深埋与心底之外别无选择。诗人更是以形象生动而又更具讽刺意义的描写,一针见血的将最富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形象”栩栩如生的刻画在我们的面前:“在关怀与爱护的口号中/我们丢失得太多”,是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致憎诗人之所憎!要知道政治投机与权术玩弄向来都被中国部分为官者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哲人说:“卑鄙与智慧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官场上,智慧往往借着权术斗争而得以彰显,并成为实现荣誉的垫脚石,但这样的智慧往往建立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这岂不视为是卑鄙?由于诗人郑波敢于正视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并予以无情揭露和鞭挞,他才可能写出官场上的人们一直“斗智斗勇的成长”这样精辟的现实主义诗歌话语。诗评家张嘉谚说:“情感的真实性是郑波的诗中最基本的品质。。。。”,我以为,这既是郑波诗作与其他一味追求形式、强调表现手法、雕琢性话语之根本迥异;同时,其感情的真实性虽然在表达上常因失控而一泻千里,缺乏技巧,但也因其是社会情绪的反应而非空穴来风,故奠定了诗歌与读者沟通的话语权。这样是诗作,其显见的力量是真实而富有穿透力的,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引导人们对现实问题是思考和关注。在这一类诗中,既有对生命同生存环境的冲突的描写,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体制的不满和强烈的反叛。
迫于世俗的重压,诗人努力建设属于他自己的“精神领空”。但遗憾的是正如诗评家张嘉谚所言:“郑波意识到了自由的重要意义,但是始终没使自己解放。”不过,向另外角度而看,对“精神领空”的向往和追求,又自觉地化为诗人在现实面前思考变革的反叛力量。尤其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反叛是与一个人的自我利益。其实很应当看到,这样的反叛是与一个人的自我利益受到侵犯是所不同的。郑波诗作中体现的反叛多能深入于事物的本质,揭示社会、制度给大多数人带来的苦与乐!它是个体对社会,局部对整体的反映,个人在社会环境或制度环境中对共性话题的发现,揭示并引发人们去思考。而后者则是以私利为轴心的小我行为。郑波的诗作,折射处文如其人的深刻道理,往往把一个文化人的社会良心与责任感通过现实矛盾得以展现,并寻求对“小我”的突破,实现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法则。不难理解,郑波通过诗歌来实现他对官场的透析是叫成功的。他从一个角度入手,发现并提出另一个角度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政治体制、社会良心、党风建设等,从而使人们去思考关乎国民命运的社会公共问题。这当中也折射处诗人对规范、廉洁、民主的社会环境的期望和在现实环境中的无奈! 。 想看书来
霓虹灯下的城市,空虚装点成时尚
当整个中国都在把农村城市化视为人类向文明靠近的航标时。诗人郑波却以犀利的笔锋对城市生活状态的鄙夷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揭示“都市的繁华与多彩/是一张充满诱惑的网/总让青春虚掷/而价值概念的单一/已完全被金钱主宰/我便只有拨开钞票的缝隙/呼吸~!”(节选自《现代都市》)。我们总是向往城市的生活,总是认为城市之后存在不由甚多的美丽风景!在郑波眼中,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却暗藏的是空虚和寂寞,无数哼唱悲歌的孤独灵魂。所有的价值观念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与那么的单一,诗人没有把这种价值观念作直接的表白,但却让你从其整体的基调中感觉体味而出,那般自然溢出的情感清泉,正是这种“半直白”的魅力。这种被抨击的价值取向其实便是惟利是图,这样的城市其实也是被金钱这张欲望大网所笼罩的城市,并随着网罩之下极具的人口的、欲望的膨胀,让每一个个体渐渐感到喘不过气,令人生出了窒息感~!在诗人眼中;似乎城市生活的一切都是假的,甚至没资格谈得上是赝品,“在霓虹灯是闪烁下/咖啡厅、夜总会、茶楼、酒廊、迪高、桑拿。。。。/把寂寞、空虚装点成时尚/让青春亦变得颓废”(节选自《现代都市》)这种通过诗歌话语对城市生活的一阵轻描淡写,好像撩开长久披盖在城市浮华之上的那层巨大面纱,使城市生活一切虚假的本来面目完全暴露于读者面前。现代城市生活,在郑波笔下没有一点粉饰,当人们在为一种单一的价值观而拼命奋斗之时,但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时,当人们把夜总会、咖啡厅、桑拿视为一种时尚,甚至是有品味的生活时。。。。。。诗人却以特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帮助我们去认识部分城市生活的本质,用他锋利的刀笔一层层削开世俗的外衣;从而缓存一个本真的心灵世界给读者以作为暂时歇脚之地~~
读郑波的诗,我体会到了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诗人在对现实积极而自觉的冥思,其比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不知又要高出多少。或许有人因为郑波亦商亦诗而视其为不伦不类!但是,他的作品尤其是有个有关都市生活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诗人对现实的感受和冷静观察就不可能有入木三分的诗性话语。在描写夜总会的场景时,诗人并没有滞留在表面的影响克隆层面上,而是穿越表象,洞察本质,深入交织于舞池中央的人之内心世界,去揭示他/她们的颓废,乃至堕落、扭曲的内心:“。。。。。。身体是扭曲的,心灵也是扭曲的”(节选自《夜总会》)。
当今文坛,不知道读者需要什么也不知应给读者的所谓作家大有人在。他们高谈阔论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却又自命高雅,深居浅出,浅唱低吟,却也常常讥讽别人";轮落流魄";,斯者,岂成大器乎?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在你心灵的窗前,站成一尊雕像
读郑波的情诗,很容易产生怀旧的浓浓情绪。这是因为他所抒发的感受情真意切,没有雕琢的缘故。“不敢追忆/只希望有一天/在你心灵的窗前/站成一尊雕像/永远注视你的美丽”(节选自《你的美丽》)。这是多么美丽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情感生活写照!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刻骨铭心的爱的体验,不管能否拥有,只在乎自己真切的感受!为了心中之爱,我们都愿意以最虔诚的态度把他当成神来崇拜!为了注视你的美丽,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春夏秋冬,即使站成一尊雕像也无怨无悔!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更将思念描写得集缠绵又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现代诗人郑波却这样写到:“思念是一种无言的凄凉/像一条船/停在湖心不肯靠岸/内心紧锁的禁地/缄默的相思成林/所有的日子都被拉长”(节选自《思念》)。同样的离愁别怨,同样的思念在不同诗人的心里有不同的表现。在这一类题材的诗歌创作中,诗人郑波不仅仅擅长于对心灵深处悠悠情愫的细微描写,同时他还擅长于通过对环境的渲染加强整个诗歌忧郁的调子,并藉此表达相思之苦。入:“在心灵/荡漾成一簇孤独的风景/满是烟蒂的屋子/思念堆积成林”(节选自《记忆》)。孤独的风景,满是烟蒂的屋子,这些都是相思题材中难得的意念,由思念加特别的场景和特殊的心境,共同烘托处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情感!在郑波的大量情诗作品中,除了温情微和的一面,也有悲壮、唯美,含带殉情色彩的篇什。像:“在心中的那段诱惑重新复燃/我便开始追逐你的脚步在心中倒下/最接近你脚边的地方”(节选自《希望重燃》)。在心中倒下,既可以理解为无奈、屈服,有可以理解为悲壮的殉情!其实,悲剧往往是把人生最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丽,悲剧则越惨烈!自古以来,这样的“毁灭”常常通过男欢女爱得到最典型的体现。
人总存在内在的愤怒
我们知道,精神活动取决于目标,社会分工为庞大的人类群体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个体为解除焦虑获得安全感,渴望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探寻一条通往理想的光明道路。在源源不断争取独立和自由的追求中总有机会经历挫折,也不可避免要与外部环境产生对抗,遭遇内心的冲突,陷入难以排遣的烦恼。假如一个人的性格中超凡脱俗的品质占据优势,他会如何保护自己?
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一个人作为人的潜力的逐渐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序言中流光溢誉或个别拳脚相加的评论还是对身份…是诗人还是广告人,是设计师还是商人的争议并不重要;对于我来说,郑波(下文中用诗人代称)的诗是一种自我表达,是在表达自己内心挣扎的个人体验,这些感受直接来自他在商业与艺术上并驾齐驱的成长经历,也得益于喜欢夜深人静用文字记录内心感受的积习,以诗为材料,读到一个真实的内心世界。我想做的是希望在这条通往他人的心路历程中分享内在感受的同时寻找坐标,进行一场考古式的挖掘最终还原出一幅接近真实的性格图画。
在诗集的开头部分,有一个装扮另类桀傲不训的少年,这个少年在意气风发的学生时代就开始反叛自己赖以成长的传统,想在将来有所作为。模糊不清的理想在这首言志的《小溪》中可窥见一般:
小溪
小溪 你不甘寂寞
但也不用呻吟
你羡慕那
骚动海洋掀起的蓝色狂想
海浪喧嚣的自由个性
潺潺之声中
流露出无以言传的苦衷
你不奢望廉价的怜悯
只想离开禁锢你的土地
到大浪的咆哮中去享受自由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思想海浪是否从未能漫过自己思想的海滩
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定位,海浪喧嚣的自由个性表明自身的理想化形象是:我行我素、自立自强、自信、独立、不依赖。出于对束缚、压迫的敏感,只想离开禁锢你的土地/到大浪的咆哮中去享受自由,自由在这里可以理解成做自己想做的事,过没有痛苦没有磨擦的轻松生活。
从诗集提供的信息来看,诗人把摸爬滚打的艰辛和汗水筑成塔砖一块块垫在脚下,终于守望到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光明。他骄傲于自己超然、坚韧不拔、自信、自立的品质,厌恶威胁,拒绝改变,优越感的表现方式可见于自认为的“独一无二”感这直接产生于他对“与众不同”的追求中,(见《故事》),并保持一种基本的诚实和率真,这存在于最深的思想与感情中;它们不会受到权力、成功、谄媚的引诱而被收买、腐化(常被说成孩子气),但是尤其害怕淹没在变动不居的人流中(见《物质。自由》),主要是怕失掉了自己独特性的恐惧,无情的时间以其必然性使他感到是一种强迫,我从来都不戴手表/在我不写诗的日子里/日子照样地时紧时慢地走/似乎与我无关,他善于思考,但敏锐的洞察力与情感分离…带着一种客观兴趣观察自己就像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换言之他对自己持旁观的态度,这与他对生活总的态度一样。重要的是他依然小心地保卫其超脱,对整个世界的态度是防卫的斗争的。先来关注一下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