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ju52机舱内的戈培尔兴奋的来回走动着,嘴中不停道:“齐格飞,你真是个大好人,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帝国谎言大师”那职业天赋上的敏锐直觉在不停告诉戈培尔,对德国来说这是一次粉碎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好机会。只要自己操作得当,就能让苏联在欧洲大陆上被孤立。说不定还能与英国停战,让英国人与德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苏联。只要一想到自己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戈培尔整个人都兴奋的微微颤抖起来。
当戈培尔一行人到达斯摩棱斯克的时候,原本停留在卡廷森林的“瓦露基利”在任海济的指挥下,已跟随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去参加“基辅合围战”了。被留在卡特森林的是第502工兵团。他们负责守护这片在历史上有着无数争议,直到苏联解体后真相才被昭示天下的土地,同时向戈培尔传达副元首的口头命令。
戈培尔在听到502工兵团团长传达的副元首口谕后一愣。那条严禁他现在就找人继续挖掘的命令让戈培尔一时难以不理解。能展示给各国记者看得就只有“瓦露基利”的小伙子们挖掘出的一部分。如果戈培尔想要继续挖掘,必须有“国际红十字会”的人在场。这让戈培尔有些不知所措。
发生在卡廷森林的事虽然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苏军所为,但就目前副元首送来的情报来看还不能肯定。哪怕就是万分之一的可能让“国际红十字会”的人做出否定的判断,那自己根本就无法完成元首的任务。“国际红十字会”可不是自己能操纵的。
副元首的命令让戈培尔很不理解。
经过再三考虑,权衡利弊后。戈培尔最终还是决定照副元首说的去做。戈培尔毕竟是任海济最早的战友,两人相遇的时间比希姆莱还要早。戈培尔很清楚这个年轻的副元首隐藏在微笑下的疯狂,如果没有必要还是不要随意触怒他。在戈培尔看来副元首敢要求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就算最后“国际红十字会”的人得出了一个并不能让元首完全接受的结论,德国也可以一意孤行,一口咬定就是苏联人干的。管它真相如何,只要将这盆脏水泼到苏联人身上就可以了。这就是所谓的政治。
特别说明一下,与我们现在对“国际红十字会”的认识不同,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只与《日内瓦公约》挂钩。它们只负责战俘。因此,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能够开展活动以保护和援助战俘。但它为平民所开展的工作,在二战期间是非常有限,甚至是不存在的。
因此一接到德国人送来的,有关苏联人可能大规模屠杀战俘的报告,立刻引起的“国际红十字会”的重视。工作职责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派出了代表团。
“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团的先行人员在戈培尔一行人到达卡特森林的两天后便乘坐德国人为他们提供的专机匆匆赶来。而在等待“国际红十字会”的人赶来卡廷森林的两天内,戈培尔操纵着德国各传媒机构大肆抨击苏联屠杀波兰战俘的消息。同行的各国记者也不停的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写成稿子,发回国内。
由纳粹党控制的“走狗”——《人民观察家报》在第一时间便对卡廷森林挖掘出的500多具波军尸体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附上了大量现场拍摄的照片。迪姆凭借着与希特勒小姐的良好关系,成为《人民观察家报》的特遣记者。当他出发的时候还引来报社内一群同僚羡慕与嫉妒的眼神。《人民观察家报》的主编更是一脸阴沉,心情复杂。那个自己当初根本不放在眼中的外来者,恐怕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在希特勒小姐的支持下取代自己的位置。
迪姆送回的文字报道与大量照片立刻在德国引起轩然大波,《人民观察家报》当天的报纸总共用了8个版面来刊登这些报道与照片。尽管在文字报道中出现了大量“可能”,“或许”,“我猜测”这样并不确定的词。但这份报纸依然在德国民众手中疯传,因为迪姆在书写文字内容的时候,引用了大量希特勒小姐的话。对于曾一度陷入绝望的德国人民来说,元首与副元首更多是通过行动带给他们胜利的荣光,而希特勒小姐却是通过言语给予他们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的人。
德国人的报纸发行没过几天,几乎全欧洲国家的报纸上都出现了有关卡廷森林的报道。当然在重视程度上远比不上德国。有的国家报纸甚至只是略微一提,毕竟在“国际红十字会”的调查结果出来前,除了德国,谁都不愿把话说得太满。以免日后一旦出现差错,难以自圆其说。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德国人的报纸居然在英国与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人向德国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德国政府能允许更多美国人前往卡廷森林参与调查,并保证这些美国人的安全。
海峡对岸的英国人虽然不像美国那样要求德国政府允许自己的人入境。除去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严防对方间谍外。英国人眼下最重要的是处理英伦三岛上的问题。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当初被视为一场伟大的胜利。不过随着“格陵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败,这场原本的伟大胜利逐渐向麻烦转变。
德国海军庞大的潜艇数量在最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线上肆意出击。德国海军中的伪装袭击舰与大型水面舰只,外加“齐柏林”的空中侦察,又几乎掌握了所有盟军运输船的动向。于是由加拿大与美国运往英伦三岛的物资大部分都被击沉在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
英国地中海航线,虽然没有德军潜艇的埋伏。但由克里特岛,马耳他岛以及托布鲁克上起飞的轰炸机几乎涵盖了地中海以东所有区域。妄图趁夜闯过德军的空中封锁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速度缓慢的运输船队不可能在天亮前到达英国空军的活动范围。运输船队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德军在天亮后开始的空中侦察没有发现他们。于是由东南亚与澳大利亚送往英伦三岛的物资只能绕道波涛汹涌,惊涛骇浪随处可见的好望角,经过非洲航线前往英伦三岛。
与德军潜艇密布的北大西洋航线相比,非洲航线显然要安全的多。不过由爱尔兰岛南侧开始,依然是德军潜艇的活动范围。商船还是需要经历这段恶梦的航线,才能抵达英国。在德军严密的封锁之下,英伦三岛获得的物资补给量每天下降。如果不能尽快打破德军海上封锁,那不用等德军登陆,他们就自己先崩溃了。
由敦刻尔克撤回的近30万各国联军每天都在消耗着大量补给。反攻欧洲大陆的日子遥遥无期,物资又日益匮乏,多国联军中有些部队的士气开始下降,然后这种悲观的气氛迅速在联军中蔓延。外加英国人与法国人与本就不和,先前还有共同的敌人——德国人在面前,他们才能暂时抛弃成见,团结在一起。不过现在看来,想在1、2年内与德国人交战是现实的。当内部矛盾无法转化为外部矛盾的时候,丘吉尔内阁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缓和内部矛盾。
现在德国人有关卡廷森林的报纸出现在英国,立刻让丘吉尔急的上串下跳。波兰流亡政府在第一时间,语气强硬的向苏联寻求真想。大有一副:你不给我个合理的解释,我就和你断交的气势。
丘吉尔深知想要对抗德国,必须联合所有国家。因此在5月22日,当他得知德国入侵苏联的消息后,这个光头立刻兴奋的大叫:“这太好了。”随后在第一时间便让人前往苏联,寻求共同对抗德国的可能。
现在卡廷森林的事很可能让原本齐心对抗德国的联盟迅速分裂。这种事不是丘吉尔希望看到的。因此丘吉尔急的每天出入波兰使馆。在丘吉尔发表声明:这是德国人故意散布的错误消息,意图分裂反法西斯同盟的卑劣行为后,波兰流亡政府暂时缓和了自己先前的强硬态度。不过对苏联政府的猜忌与不信任,却深埋着各国心中。
在“国际红十字会”的先遣团还在卡廷森林为真相而不停调查时,苏联政府也发表了公告。
苏联的《真理报》也花费了大量版面来抨击德国。他们用一张德国人自己拍摄的照片举例。从后脑开枪是德国人处决战俘时用的手段,绳子的捆绑方式也是德国人使用的方法。通过放大头骨后脑的照片,可以判断子弹口径为9mm,这与德国人的卢格p38手枪的口径相同。所以所谓的卡廷森林发现大量波兰高级军官的尸体,根本就是德国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意在嫁祸苏联,孤立苏联。
“国际红十字会”还在调查,苏德双方自顾自互相抨击。今天我咬你一口,明天你反咬一口,真相已被双方故意忽略。
卡廷森林事件的真相苏德双方已没人在意。现在双方所想的就只有将这盆脏水泼到对方身上。
这就是政治!
;
第三十八章改变与未变的历史(7)
第三十八章改变与未变的历史(7,到网址
………【第三十九章 改变与未变的历史(8)】………
苏德双方在各自媒体上,关于“卡特森林事件”的报道,由最初针尖对麦芒的争执,逐步演变成现在毫不顾忌风度的谩骂。双方都好像自己早已掌握真相。真理与正义都站在自己这一边,也不顾“国际红十字会”还在卡廷森林继续挖掘,努力寻找真相……
在“国际红十字会”成员的注视下,驻留在卡廷森林的第502工兵团快速挖掘着。随着他们的挖掘工作不断深入,更多的尸体被发现。每当新的一具尸体被挖掘出土后,一旁等待着的“国际红十字会”成员便会在第一时间上前检查这具尸体,仔细查看着从尸体身穿的军装口袋内找到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张早已泛黄,字迹已化成一团,又满是破损的纸张也能让他们看上半天。
“国际红十字会”在努力寻找真相,他们甚至要求苏德双方政府分别提供一份,39年被他们俘虏的波兰军官名单。同时让工作团前往苏联与德国的集中营,对照名单进行核实。
德国人很干脆的答应了这个要求,他们甚至还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团出行安排好了一切。
德国人之所以这么干脆,因为他们不像历史上那样,有着太多见不得人的事。一直被笼罩在,由任海济刻意营造出的,强势统治阴影下的海德里希远没有历史上那样疯狂。这个天才在知道有副元首这个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时刻盯着自己。海德里希便会强迫自己放弃某些想法。越是聪明的人,顾忌的东西就越多。海德里希可不想被副元首抓到对自己不利的证据,所以他每一天过的都过的提心吊胆,又异常小心。在被任海济栓上项圈与铁链后,他更不可能瞒着副元首,去做那些没有明确命令的事。历史上的“布拉格屠夫”,“最终解决创始人”现在更像个老实的乖宝宝,低调得几乎都让人忘记了他的存在。只有当你与他交谈时,你才会发现那一闪而逝的疯狂眼神,不时出现在他的双眼中。
与德国人的表现相反,苏联一口回绝了“国际红十字会”的要求。用斯大林的话说:谁知道德国间谍是不是会混在工作团中。
于是苏联以严防间谍为由,回绝了“国际红十字会”的要求。事情到这里虽然有些奇怪,但至少还在情理之中。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共产主义国家,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敌人。苏联担心会让间谍趁机混入一点也不奇怪。不过苏联人这么做,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为自己澄清的机会。
只是在德国放开让“国际红十字会”调查的情况下,苏联人拒绝配合的回应立刻迎来德国人劈头盖脸一顿乱骂。所有脏水都朝苏联身上泼去,大有不将你名声搞臭,我名字就倒过来写的气势。恩……好吧。其实在任海济眼中,苏联在斯大林的统治下,名声早就臭了……
对于苏德双方互相扯皮与对骂,任海济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从没想过光靠卡廷森林挖掘出的那些波兰高级军官尸体,就能孤立苏联。因为英国人在绝望前,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德国作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任海济知道,德国人无法得到决定性证据。
德国人只能证明这件事不是自己干的,却永远都无法证明这件事是苏联人干的。因为具有决定性的证据,被保存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档案库内。这份有着斯大林签名的处决命令书,在任海济所知的历史上可是被整整封存了近半个世纪。如果不是91年苏联解体,真相恐怕将被继续掩盖下去。不过……除了波兰人自己,谁又在乎真相呢?
所谓的政治,追求的就只有国家利益。真相什么的,滚一边去吧!等到它不再产生或损害任何利益的时候,如果还有人记得的话,到那时再来讨论吧。
德国政府与苏联大打口水仗,他们军队的行动却没有丝毫延迟。
南方集团军群在乌曼地区完成包围后,希特勒将视线放在了克里米亚、顿涅茨盆地以及高加索地区。为此中央集团军群的2个主力装甲集群分别北上与南下。
古德里安指挥着他的第2装甲集群,心不甘情不愿的放弃以莫斯科为目标,调转90°南下。为此第2装甲集群后被改名为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用以安抚古德里安不满的心情。
“巴巴罗萨”行动中……不,可能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最大的包围圈终于形成了。“基辅合围战”就像任海济所知的那样开始上演。
在第2装甲集群的冲击下,朱可夫向斯大林提议让基辅的苏军撤退。不过斯大林帮了德军一个大忙——他拒绝了朱可夫的撤退建议,并将朱可夫下放到预备队。改由沙波什尼科夫接替朱可夫的总参谋长之职。同时让叶廖缅科担任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总司令,负责保卫布良斯克,消灭古德里安的主力。
布良斯克位于斯摩棱斯克以南,但严格说来与基辅还是有段距离。
因此当古德里安与霍特分别南下与北上的时候,斯大林还以为古德里安将走南面的布良斯克,而霍特走北面的加里宁。最后以莫斯科为终点再发动一次钳形攻势。
斯大林猜错了德军南下的意图,叶廖缅科也猜错了德军南下的意图。
古德里安一路南下,根本没有转向向东的趋势。第2装甲集群不停在布良斯克方面军身上挖出一连串伤口。等叶廖缅科发现,古德里安的目标其实是布良斯克南面,基辅地区的西南方面军后已经太迟了,这个时候布良斯克方面军已没有足够的战斗力去阻止德军南下了。
斯大林下达了严禁放弃基辅的命令,整个西南方面军在第2装甲集群与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的共同努力下,被德军一股脑装进包围圈中。
8月10日,德军包围圈完成。至少70万的苏军被德军包围,整个西南方面军的主要战斗力都在其中。顺带着布良斯克方面军被古德里安揍的千疮百孔,南方方面军则在克莱斯特的冲击下遭到重创。
整个“基辅合围战”的过程与任海济所知的历史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硬要说区别的话,那就是因为任海济的出现,德军的表现比历史上还要疯狂。
与白俄罗斯密布的丛林、沼泽地形相比,大部分是平原的乌克兰在地形上理应更适合装甲部队高速推进。
不过我们都知道,乌克兰是欧洲粮仓。在乌克兰肥沃的黑土地上,麦田一片接一片。放眼望去,成片的金色麦穗在夏季微风中掀起一阵阵麦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