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斗点,卖油烟,
油烟化,种芝麻。
芝麻利,锄田地,
大米,小米,
二只毛蹄圪撩起。
每说一个字,手指点孩子的脚丫子一下,说最后那个“起”字的同时,母亲把孩子的一条腿架在另外一条腿上,这就算是完了一局,然后接着再来,直到双方累了为止。这个游戏的目的,一是锻炼孩子的手脚运动,二是培养孩子认字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有几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所谓毛蹄,指得就是小孩的脚丫子。圪撩,意为将孩子的脚架起来。
等孩子长大一些,然后就教孩子猜谜语,记得小时候那谜语真多,现在能想起来的就有这么几个。如:
盆盆扣盆盆,
盆盆里面有两条龙。
谜底是甚?核桃。
红嘴,扁肚,黑尾巴。
谜底是甚?土炕。
俺家有条黑狗,
卧在地下不走。
谜底是甚?是家家炕火门口的那个放煤的黑坑子,老家叫炭扒子。
俺家有只黄草鸡,
见人来了绕炕飞。
谜底是家家扫炕用的条帚。
有些人们故意编一些荦谜语,让不知深浅的小孩子来猜,小孩子猜不出来,那些人们还故意让小孩子回家让其父母猜,其中我记得就有这么几个,比如:
姐妹十七个,
围着铜盆坐,
她妈跟人亲过嘴,
她们叫人揣摸过。
谜底是民间乐器:笙笛。
还有一个是:
搬开你的,
塞进我的。
谜底是衣服上的扣子。
还有一个是:
上炕亲亲嘴,
下地扒开腿。
谜底是葵花籽儿。
再就是到了晚上,那时没有电灯,家家一盏煤油灯。吃过饭,人们一时半会也睡不着觉,父母就在灯的一边做手影,只见他们两只手不知怎么弄得,在墙上就跑出许多老鹰,或者是一只狼嘴,或者是一只小兔子,要不就是一个马头,所有这些还会动呢!
现在村里人都不用煤油灯了,人们也不玩这些了,偶尔想起来,却又忘了该怎么做,现在的小孩子见了以为稀奇,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电视里的动画片,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动画片”。
再有就是掏牛槽槽。这也很简单,有一根细绳子就行,两个头打结,往两只手上一架,左右穿插,便成了许多图形,有菜畦形状的,有山字形状的,有凤凰双展翅形状的,等等。听老人们说,玩耍掏牛槽槽这种游戏,越掏越穷。所以一般情况下,老人们是不让小孩子玩这种游戏的。话虽这么说,小孩子还是照样玩,只是不在老人们跟前玩而已。
还有一种游戏叫小鬼搬砖,这种游戏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人们一般不玩。要玩的话,也是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取题为藏书,整篇却是游戏与谜语,可见我这散文之散,也在人们的想象之外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乡情:常牵挂,在梦中……
乡情:常牵挂,在梦中……
村里人有句俗话:人不亲土亲。意思十分清楚,意义却广泛而深远。说它广泛,是指它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多于想象。比如村民的婚丧嫁娶,比如村民的生老病死,无不渗透着这个亘古不变的主题。说它意义深远,是相对于如今的风气而言,在经济社会谈论乡情,甚至与人谈论亲情、爱情、友情时,其中也夹杂着许多经济成份,所有带情的词语,似乎成了哲学里的形而上学。
在此意义上谈乡情,其意深远啊!
比如娶媳嫁女,全村人无不为之欣喜若狂,从张罗婚事到搭棚设宴,只要你喊一声:“来帮忙啊!”或:“来喝杯喜酒啊!”对方是绝对不会拒绝的。更有甚者,你不说,或你没请,他照样前来帮忙。即便不动手帮忙,他照样是大口大口地吃肉、大碗大碗地喝酒,然后再挑几个喜糕,好像办喜事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似的。
也有这种现象,三五知己,随份凑礼,也来热闹一番:一来高兴,二来想沾点喜气。猜拳行酒,嬉笑震天……此为乡村一景,别具风格,富于特色。
比如有人卧病在床,全村所有知情人都要登门看望。所谓登门看望,多指同性。异性之间也有,多指晚辈与长辈之间。登门看望时间,大多在正午之前。看望时,总要将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稀罕食物带上,比如鸡蛋、红枣、核桃等等,以示其关怀之情。贫困人家也来,说几句安慰宽心的言语,也让有病之人感动万分,病情减半。
有亲近人,将手放在病人胸口,轻轻抚摸;或将病人之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以示同心。平日之怨恨与误解,瞬间化为云烟。以上这个场景,在我脑海里浮现许久,印象极深,叫人感到乡情,好像水乳相融一般,说不完,道不尽,常牵挂,在梦中,是乡情啊!
比如女人生孩子,谁家媳妇五个月了,谁家媳妇过二个月就要生了,此类话题,常常挂在坐街女人们的嘴边,好像别人怀的是自己的孙子。关怀之心,甚于公婆。
村里人有“添丁加筷为大喜”之说,由此可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罪恶深重。此为传统习俗,却也根深蒂固。
一旦瓜熟落地,全村人奔走相告:谁家媳妇生了一个儿子!贺喜之人,不乏其数;亲近之人,不避禁忌,来往进出也要放轻脚步,贺喜或看望者以女性为主,多送一些“养月子”食品,过去是鸡蛋,现在是挂面饼干,依各家经济而定不等。
村里人有此乡俗,人们称之为“挂草”。如生为男孩,须用带根的谷草,用红线捆住,挂在大门左边;如生为女孩,不必用带根的谷草,亦为红线捆住,挂在大门右边,取意为“男左女右”。带根为传承之义。
在此又有一说,也可以称之为笑话。大意为某某粗鲁人,有意或无意跨进“挂草”人家大门,须将自己穿得裤腿扯开。如“挂草”在大门左边,扯自己的左裤腿;如“挂草”在大门右边,扯自己的右裤腿。所扯裤腿,长短不定。
比如丧事。一家如有亡人,亲朋好友悲痛之情,自不必言,就是全村村民,无不闻者落泪悲壮凸显。前来帮忙之人,大多默不做声。年青人多做一些跑腿营生,如担水借东西。老年人见识多,有经验,一般在旁边做一些指导工作,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之前或之后,主要是安慰劝说生者“亡者已亡、生者亦生”的道理。在此想起祖母走后,一位同族兄长的女人曾对人们讲过这样的话:“那(指祖母)可是一位好人,我们拉也拉不住。”此处的拉,取意为不让祖母“走”啊!
对于孝子来讲,村里人还有此说,人亡之前,须卧床数日或数月,由子女服侍为尽孝道,否则将给孝子孝女留下终生遗憾。
由乡情一词,引发我以上四个比如之说,其旨在于倡导与发扬。我在小说《我温柔我漂亮》中,曾有过乡村与城市之对比,现照录于后,以示乡情之重、为文之要:
站在太原迎泽大街上你丝毫感受不到秋天的气息。你感受到的只是社会的文明和科技的脚步。还有人与人之间那种特有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金钱交易。坐车给钱吃饭给钱睡觉给钱就是上一趟厕所也得给五角钱。一些偏僻地方乱收费问你要一元钱你都没脾气。金钱万能成了城市本性。人性在城市里暴露出极其肮脏的一面。在城市感情就是经济经济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不择手段互相利用。根本找不到乡村那份安静与祥和。
在乡村人与人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借个车吃顿饭甚至在别人家睡几天觉。这都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就是吵架骂人也是那么直来直去。事后不记仇还是好朋友。在乡村感情就是坐在一起吃肉喝酒经济就是下地干活劳动金钱就是娶媳妇盖房。至于借钱说成挪用借东西说成用一用雇个人说成帮帮忙这都是口语。丝毫不提钱的事儿。人们不提自有不提的道理。人家还会白用咱的东西?这就是乡下人特有的性格。你想进谁家门就推开门进想和谁说话就找他说。绝对不会像城里人那样一开门就问你找谁?
这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信仰:西沟娘娘洞的神话故事
信仰:西沟娘娘洞的神话故事
村民信仰,大多与神庙有关。
距村东十华里左右的西沟娘娘洞,为村民求子拜神之处。我小时候去过二三次,印象不是很深。后来在西沟水库上学(下佐公社五七农技校),曾寓居西沟村(又名清泉村),听村里人讲过这么一件事情,由此生出对神灵的敬畏、对娘娘的敬重,也就“情在理中”了:
西沟村有一位老人,小名叫老善有(取其音),住在娘娘洞,负责娘娘的生活起居。其主要事项之一,就是:晚铺床,早叠被。进洞前,敲钟示意,类似于凡人的“敲门”。
话说一天早晨,这位老人忘了敲钟,就推开洞门。刚揭开被子准备给娘娘收拾床铺,猛地看见被子里盘着一条蛇……吓得老人赶忙放下被子,跑出洞外。惊慌之后,才想起自己忘了“规矩”。
后来,鸣钟之后,等他再进去为“娘娘”叠被子时,已发觉那条蛇不见了。
此事被善男信女越传越神乎其神。
有人说,那条蛇分明就是“娘娘”的化身。也有人说,那条蛇是娘娘“现身”,来警告“守洞”之人的“失职”。
此事真伪,反正方圆十几里的老年人都有记忆。
今年(2008年)3月29日,我再次踏上这块神圣的土地。一为求神平静自己烦躁的心境,二为《香蒲草的记忆》添些仙气。
初春时节,还有寒意。背阴处仍留着些许积雪。
西沟娘娘洞,位于山西北面五峰山脚下,座东偏南,朝西向北。洞外的建筑,大多为近年来所修建。仅有的几块石碑,置于洞内。洞门外,立一石刻八角形灯架,高为119cm。上为莲花状,石刻,直径为58cm。下为正方形石桌,边长为48cm。中间为八角形,高58cm。八角之中,其中四角宽12cm,四角宽9cm。八角上刻石文,以下实录,原文为竖排。字迹不明处,以O表示:
忻州上佐西沟白马山黑龙池古刹
圣母龙王庙有洞南府陕州人在五台山受业法号惠圆游于此处
悲叹O神殿前急缺樵盆内火灯磬净(原字:争前偏旁为三点水)钟云牌殿内OO依时置
就同功德王杨交仓募化O众仍备石座灯架上刊姓名于后
昔大明万历二十年岁次王辰秋仲庚O月丁已日立
铁笔人O科
查我国历代纪元表可知,碑文中所记“大明万历二十年”,为公元一五九二年。立“石座灯架”之人,为五台山一名和尚或主持:惠圆师傅,陕州人氏。
洞外有正殿三间。上书四字:恩泽万民。正殿外左右各立二块石碑。靠西一块碑文如下:
石碑正上方自上而下书四个大字:万古流芳。石碑正面两侧有一副楹联。上联为:普济禅寺年年香火旺。下联为:四方施主代代人才多。石碑正面右侧书:普济禅寺修庙碑记。靠左为正文。原文无标点、无段落:
普济禅寺,据碑记建于汉朝少帝刘义符景平二年,原名西沟洞。圣母杨氏乃古太原阳曲县杨兴一都杨庄村民杨全之女、母傅氏所生也。母系杨兴水头村人。幼有女德,禀质温良,赋性明O,及长未婚配。汉光武帝龙兴初年十二月十四日,闻母命于归刘门。圣母有脱凡通O之机,一早奔于忻州上佐清泉白马山之阳,不偏不倚,面南而坐,以化神也。时有黑龙显化,因名之曰:五龙圣母。
郡人闻之,皆此非常也,敢不罄心建庙?由西沟(清泉)苏村寨上为一股、上佐一股、下佐一股,村民共建,迄今香火不绝。福善福恶,殆无虚日,时旱也,祷之而即应。不惟古忻州一郡为然,则阳曲辛庄高村等处一皆应之,其感应入人心也。深旧化之远矣。
普济禅寺,经历朝维修扩大,香火越盛。后经战争,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又遭破坏,庙宇毁坏,塑像无存,但感应仍在。改革开放,国泰民安,由虔诚者率先建庙,O年维修,原三股村民共响应,推选杨白亮、潘先润、杨和旺为领导,年年修缮,义务投工,并得到上级批准。蒙四方施主捐资出力,真诚支助,使普济禅寺面貌一新。圣母龙王,神盛显赫;如来佛主,佛法无边;佛主普萨神灵将保佑施主虔诚者、做善事者,获福无量。
公元二00二年壬午五月十七日
撰文 下佐 张选民
书 阳曲 薛敏政
查我国历代纪元表可知,碑文中所记“汉光武帝”,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初年”,为公元二十五年。碑文中所记建寺时间为:“汉朝少帝刘义符景平二年。”
阅《二十四史》得知:“少帝刘义符”(公元406…424年),为南朝宋高祖刘裕长子,小字车兵,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即位,年号“景平”,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第二位皇帝,而非碑文所记“汉朝少帝”。刘义符在位时居丧无礼,在景平二年,被辅政大臣徐羡之废为营阳王。
景平二年,为公元四二三年,也就是建庙时间。也就是说:西沟娘娘洞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洞门两侧,有两条木刻楹联,书为隶,字不识。时为:光绪丁酉季秋上浣。敬书人为:知州事许涵度。
查《万年历》,光绪丁酉为光绪23年,也就是公元一*七年。农历七、八、九月的雅称,分别是孟秋、仲秋、季秋。上浣,指每月初一至初十;中浣,指每月十一至二十;下浣,指每月二十至三十。
百度“知州事许涵度”,有以下解释:“《三朝北盟会编》现存通行本,有光绪四年(1878)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的校刊本。”可见其人亦为文人。
“知州事许涵度敬书”时间为:一*七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十中的某一天。
所谓“知州事”,应该与如今地级市市长同级。
铁路留给我的记忆
铁路留给我的记忆
印象中,我村南面就有一条铁路。
老人们讲,铁路是阎锡山一九三四年修成的,他怕日本人火车开进来,专门设计了一个窄轨。要想火车进来,就得换车头和车厢。他万万没有想到,人家火车进不来的同时,他的火车也出不去呀!或者说,他原本就没打算出去,山西就够他折腾几年的。
我想在这儿,有必要讲述一下阎锡山这个人,因为后面还要叙述村里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曾担任过阎锡山的文书。阎锡山,字百川,生于一八八三年十月八日,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人,九岁入私塾,二十一岁赴日本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任山西都督,一九三一年被蒋介石委任为太原晋绥主任。“九&;#8226;一八”事变后,与共产党对抗,摧残山西抗日*政权,长期盘踞山西,号称山西土皇帝。一九四九年三月逃出太原,后在广州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当年十二月逃往台湾,一九六零年五月二十三日病死于台湾,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老人们说,修铁路时,线就划在村里张姓始祖坟上。正巧有位测量员,他老家是河南人,也姓张。看到石碑上的文字,他说:这还是我的祖先呢!然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