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党政体制。联邦党政部门已难以正常运作。
  1989年1月10~11日,黑山共和国因对塞尔维亚在联邦的强硬政策不满,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活动。时任塞尔维亚共和国共盟主席的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借口“人民的不满”迫使黑山党政主要领导集体辞职,并将自己的亲信扶上台。
  1989年2月中旬,科索沃自治省煤矿的阿族工人举行大*,成千上万的工人、职员、学生加入*活动,整个自治省陷入瘫痪。联邦主席团宣布在科索沃自治省实行*,派特种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进入*地区。这时,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和克罗地亚共和国的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组织大型*支持和声援科索沃自治省阿族的*活动,谴责塞尔维亚共和国实行“沙文主义政策”。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还公开声称,“塞尔维亚对科索沃阿族的态度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政策毫无二致。每一个塞尔维亚人都可以辱骂阿尔巴尼亚人,而不用担心会有什么后果。”1989年3月1日〔保〕《祖国阵线报》(Отечествен фронт),索非亚。
  这时,塞尔维亚共和国强调要加强内部(包括两个自治省)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于3月28日通过了修改宪法的决议,取消了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的地位,宣布这两个地区完全由塞尔维亚司法部门管辖。这实际上是否定了1974年宪法所赋予这两个自治省的所有权利。这对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1989年上半年,南斯拉夫联邦的党政领导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塞尔维亚共和国在联邦的垄断地位已严重动摇。1月,克罗地亚人安特?马尔科维奇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总理,年仅39岁的斯洛文尼亚人亚内兹?德尔诺夫舍克代表斯洛文尼亚担任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主席,南共联盟主席团主席则由较为中立的马其顿人米兰?潘切夫斯基担任。在社会和政治形势对塞尔维亚不利的背景下,新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的米洛舍维奇决定利用“科索沃战役”600周年纪念日的机会,显示塞尔维亚共和国在联邦中的强势地位。6月28日,他在科索沃有近百万人参加的*上发表演讲时强调说,“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心脏”,“科索沃历史性战役六个世纪以来,我们又面临新的战斗……而且,不排除有新的战役。”韦?恩切夫:《南斯拉夫——最后一个巴尔干帝国》,第424页。他的这一讲话激起科索沃、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人们的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在煽动塞尔维亚人同联邦内其他民族的矛盾,为南斯拉夫联邦解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4)
在这次*之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要求恢复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并向美国国会和欧洲议会投诉,称塞尔维亚共和国侵犯了科索沃阿族的*。这为后来的科索沃问题国际化迈出了第一步。
  1988年底至1989年初,克罗地亚共和国发生了数起要求实行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的政治性示威活动。1989年上半年,在对待科索沃自治省*事件的态度上,克罗地亚共和国反对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做法,趁机决定从联邦派往科索沃自治省的特种部队中撤回全部克罗地亚人员,并停止缴纳援助不发达地区的基金。
  1989年9月27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通过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确认共和国的自决权和同联邦的分离权,并禁止联邦机构和军队在该共和国实施*的权利。修正案决定在宪法中删去“南共联盟的引导作用”的条款,为成立其他政党铺平了道路。当时,除了克罗地亚共和国以外,其他共和国和自治省在塞尔维亚的带领下向斯洛文尼亚群起而攻之,攻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出卖国家”、“肢解南斯拉夫”,认为鼓吹“多党制才是唯一的拯救办法”是“不折不扣的分离主义”。1989年10月8日〔南〕《政治报》,贝尔格莱德。
  接着,塞尔维亚共和国的许多大型企业宣布断绝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经贸联系,塞尔维亚居民开始抵制斯洛文尼亚生产的商品。克罗地亚共和国则表示站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一边。
  众所周知,斯洛文尼亚是南斯拉夫联邦的第四大共和国,也是联邦内最富有的共和国。失去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的联邦制就难以存在下去。20世纪80年代末,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内部关于同经济上无能的“南方”(即欠发达的共和国和自治省)断绝经贸关系的观点已占上风,越来越倒向西欧。1989年末和1990年初,米洛舍维奇代表塞尔维亚共和国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领导人举行了多次谈判,试图改善南斯拉夫联邦政府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关系,但未取得预期效果。
  面对国内外出现的严峻形势,1989年1月底2月初,南共联盟召开了13届20中全会,但领导层内部对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严重分歧。南共联盟中央委员德鲁日奇曾形象地把当时的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比作两列开往不同方向的火车:一列火车的火车头是塞尔维亚,另一列火车的火车头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双方争论的焦点是南共联盟“联邦化”和南斯拉夫联邦“邦联化”问题。
  早在1989年上半年,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就多次开会研究在东欧和南联邦正在发生和将会发生的事态。3月和5月,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和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曾先后表态,认为多党议会制不适合南斯拉夫联邦宪法,在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成立各种政党会激化民族矛盾,甚至导致分裂联邦国家。
  所以,南共联盟和联邦政府一开始不主张实行多党制,只赞成实行“政治多元化”。然而,面对东欧国家掀起的多党制狂潮,国内一部分反对派政党的进攻和西方国家的施压,南斯拉夫联邦党政领导人不得不步步退让。起初,他们只同意成立各种政党,想把反对党的活动限制在统一战线组织——南斯拉夫“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的范围之内,但这种想法已抵挡不住反对党发起的公开挑战。南共联盟在1989年10月召开的13届23中全会通过了《政治体制改革纲领》,表示愿意放弃“一党垄断”,接受多党制政治模式。自打开这一缺口后,南共联盟领导层内的分歧日益严重,共盟的“联邦化”问题更加突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5)
南共联盟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即使在这时,南共联盟领导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90年初,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书记科罗舍茨乐观地预测,南共联盟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各共和国多党议会选举中获胜。南共联盟领导人还认为,南斯拉夫人民夺取政权跟其他东欧国家不同,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打出来的,是用自己的鲜血赢得的,战后又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所以,即使实行多党议会选举,南共联盟也能稳操胜券。然而,此后的事态发展却令南共联盟领导人措手不及,使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
  其时,南共联盟第14次非常代表大会的召开就标志着南共联盟和南斯拉夫联邦的终结。1990年1月20日,南共联盟在内外压力下召开了这次非常代表大会,旨在制定新的纲领和提出克服危机的基本措施,特别是要挽救这个拥有200万盟员的共产主义者组织。但是还在大会开幕的当天,在讨论南共联盟的改革和作用以及南斯拉夫联邦的命运时,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代表在会上抛出了《关于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的声明》,要求大会讨论该议题并作出决议。
  会上的冲突主要发生在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和其他共和国共盟代表团之间。从表面上看,争论是围绕新形势下南共联盟的作用、社会生活*化和实施多党制等问题,但就其实质而言,是各共和国的共盟要求取得更大的权力,脱离南共联盟中央和南斯拉夫联邦政府。这也是以斯洛文尼亚为代表的共和国同塞尔维亚共和国之间矛盾的发展与延续。实际上,对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不满情绪最早是从南共联盟内部产生的,一批年轻的激进民族主义共产党人反对南共联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反对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政策和联邦制。这从该次非常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一些有代表性代表团的表态可以看得出来。会前,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共盟中央委员索尼娅?洛卡尔建议斯洛文尼亚共盟代表团捍卫如下原则:“我们要求代表大会进行*变革,要求给予公民和工人更多的*和自由,要求南斯拉夫加入统一的欧洲。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解散南共联盟!”1990年1月17日〔南〕《事业报》(Delo)。与此相对立,贝尔格莱德共盟组织领导人拉多什?斯米尔科维奇提出了塞尔维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的纲领:“我们要求14大之后南共联盟更加强大、更加团结一致。塞尔维亚不害怕多党制,将积极参与平等的竞争。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和统一的南共联盟。”1990年1月19日〔南〕《战斗报》。
  这就是说,在非常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南共联盟内部已经形成了两条政治路线。在会上,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代表提出南共联盟不应该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党,而应该成为独立的共和国共盟的联盟,即曾经一度提出的“共盟联邦化”,按联邦的原则,南共联盟不应成为全南斯拉夫的统一力量,而应成为一个“自治协商”机构。他们还要求南斯拉夫联邦也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实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非政治化,取消工作场所的基层党组织,放弃*集中制等。这实际上是要求南斯拉夫成为由各独立的主权国家组成的邦联。他们的这种观点遭到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共盟代表团的反对。当时的马其顿共和国共盟代表团也反对这一主张。。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6)
在1月23日的会议上,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提出把南共联盟变成“各平等共和国共盟组织的联盟”的建议,在1601名代表中只获得了150票的支持,1165名代表投票反对。〔南〕米奥德拉格?泽切维奇:《南斯拉夫1918~1992——南部斯拉夫人国家之梦与现实》(Jугославиjа 1918~1992;jужнословенски државни сан и jава),贝尔格莱德:教育出版社,1994,第259页。于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宣布无限期退出代表大会,并终止了同南共联盟中央的一切联系。这时,塞尔维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提议大会继续工作,克罗地亚共和国共盟代表团主张休会,波黑和马其顿两个共和国的共盟代表团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军共盟代表团也同意暂时休会。
  1990年5月26日,休会达4个月之久的南共联盟第14次非常代表大会继续举行。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的共盟代表团拒绝出席,因为这两个共盟组织已成为*反对派。于是,这次非常代表大会改变原先的议程,变成了一次对形势的讨论会,既没有选举新的中央机构,也没有作出任何重要决议。大会虽然建议在1990年9月29日举行正式的*重建代表大会,但这一天并没有到来。南共联盟就这样在走过70年的艰难而光辉的里程之后,结束了自己的活动。由于这个强大的政党退出南斯拉夫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所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面对东欧剧变的困境,经过两年的拼争后亦宣告解体。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的共盟不仅消灭了它们自己,也灭亡了它们的共同国家——南斯拉夫联邦。
  内战爆发
  原来的多民族国家一旦分裂成多个国家,往往就不是一场“和平的”、“温柔的”革命,也不是一般的家庭式“离异”,而是在瓜分昔日的财产和分担债务,尤其是在领土、边界、民族和国家地位等问题上,会产生重重矛盾,相互指责和攻击,从而演变成流血冲突或战争。
  在南斯拉夫联邦解体过程中和解体以后,在南斯拉夫联邦爆发了四场带有民族冲突和领土纠纷的战争,它们是:南斯拉夫联邦同首先宣布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战争、克罗地亚共和国同其境内塞尔维亚族的内战、波黑内战和北约侵略南斯拉夫联盟的战争。
  南斯拉夫联邦对斯洛文尼亚的“十日战争”
  斯洛文尼亚于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后,立即自行划定“国界”,它与当时尚未完全解体的南斯拉夫联邦在边境通道的控制、海关的管理、境内军事设施(如机场、兵营等)的归属等问题上发生争执。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地方防御部队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之间爆发了一场“十日战争”。
  1991年6月27日凌晨,南斯拉夫联邦警察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奉命出动坦克、飞机向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进军,封锁和控制了南斯拉夫联邦与奥地利和意大利的边界,以维护联邦国家的“边界安全”与“领土完整”。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进行总动员,反击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的“占领”和“侵略”。双方展开激战,互有伤亡。这样,一场反对“独立”和维护“独立”的战争爆发了。
  6月28日,双方的武装冲突仍在进行,尤其在边界地区的战斗更为激烈。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地方防御部队在许多地方设置路障阻止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的前进,并向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兵营发起进攻,逮捕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的家属。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依靠空军的空袭,清除障碍物,控制了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境内的南斯拉夫联邦国界。当天,欧洲共同体最高级会议做出决定,向南斯拉夫联邦派出由卢森堡、荷兰和意大利三国外长组成的和平使团,并冻结对南斯拉夫联邦的一切经济援助。29日晚,欧共体和平使团紧急飞抵南斯拉夫联邦,促使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立即停火。

南斯拉夫联邦解体(7)
随后几天,由于停火协议无法实施,双方战斗进一步升级。期间,欧共体三国外长多次进行调停、斡旋。在他们的反复劝说和调解下,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联邦政府代表团、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代表以及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等有关各方的代表于7月7日在布里俄尼岛达成协议,原则通过了由欧共体拟定的《和平解决南斯拉夫危机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双方立即停火;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尽快返回兵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两国推迟3个月执行其国家独立的决定;尽快就南斯拉夫联邦未来体制问题进行谈判。在协商过程中,南斯拉夫联邦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由斯洛文尼共和国控制南斯拉夫联邦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边界和海关。双方停止交火,互相释放了全部战俘。7月10日,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议会经过激烈辩论后批准了这个宣言。7月18日,南斯拉夫联邦同意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要求,决定在3个月内全部撤出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部队。至此,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境内的战火才完全熄灭。据称,在这场“十日战争”中,双方约有60多人死亡,几百人受伤,物资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克罗地亚与境内塞族的战争
  据克罗地亚共和国1991年的统计,其共和国境内人口中,克罗地亚族为370万人,占779%;塞尔维亚族为58万人,占122%;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