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1)
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自1992年3月爆发持续了40个月,成为二战后在欧洲延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约20万人死于战乱,近200万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给前南斯拉夫地区和巴尔干邻国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95年12月,解决波黑危机的《波黑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字,这场骨肉相煎的战争终于结束。然而,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还需要波黑冲突各方和国际社会继续作出努力。有关波黑内战详见马细谱《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68~412页。
  内战爆发和迅速蔓延
  波黑内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在一场婚礼上引起的。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这次有634%的选民参加全民投票,投票的结果是:近63%的人赞成独立。穆斯林族*行动党和克罗地亚族*共同体获胜,而塞尔维亚族*党抵制公决,塞族人没有参加投票。在投票处于高潮的3月1日,一对塞族夫妇在萨拉热窝东正教堂为儿子举行婚礼时遭穆族袭击,新郎父亲当场丧命,塞族旗帜被焚。这一消息引起塞族人的愤怒。当晚,塞族和穆族的武装居民在萨拉热窝市各自构筑街垒,设置路障。3月5日,两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3月26日,南联邦人民军驻波黑部队出面干预,穆族武装同其交火,出现伤亡。4月5日,波黑进行总动员,指控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侵略”波黑,并邀请克罗地亚正规军支援。克族武装站在穆族一边向塞族发起进攻。从此,武装冲突开始蔓延,成为一场以争夺领土为目标的内战。
  波黑暴力事件演变为武装冲突,又迅速升级为旷日持久的内战,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积怨,也有现实矛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
  第一,民族和宗教矛盾是波黑发生内战的根本原因。波黑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全国共有435万人。其中,穆族1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7%),塞族1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13%),克族7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1991年5月21~23日〔南〕《战斗报》。,还有若干其他民族。
  穆族是15世纪以来被*化了的斯拉夫人,他们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族信仰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在历史上,穆、克、塞三族居民都先后遭受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他们依次既当过“优等民族”,也曾沦为“二等公民”,又同是外来势力的受害者。5个多世纪的共处和恩怨的历史,为这三个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矛盾。
  图14…1波黑冲突中被炸毁的家园
  穆、克、塞三族争论的实质是“波黑的归属问题”。塞族认为,“波黑早就是塞尔维亚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波黑居住的本来是塞族居民,后来将他们人为地分裂为塞族、克族和穆族。克族强调,自古以来“波黑就是克罗地亚的一部分”,波黑境内的斯拉夫人就是克罗地亚人,并称这可以从波黑行政区域的名称和考古出土文物得到证明。穆族则认为,既然塞族和克族都有自己的“母国”,那穆族作为波黑的主要居民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二,波黑独立问题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波黑三族在关于波黑独立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对立。1990年底,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1991年波黑境内的穆、克、塞三族及其政党就独立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2)
塞族因担心波黑独立后会沦为少数民族而受制于穆族,因而主张波黑独立后应由三个彼此主权独立的国家结成邦联;或者留在南斯拉夫境内,同塞尔维亚一起组成新南斯拉夫;克族基本上同意维持现存地域的三族国家的邦联,但担心受控于穆族和塞族,更反对加入新南斯拉夫,故倾向于独立;穆族对事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穆斯林民族”起主导作用的*国家。穆族反对形成由三族国家形成的邦联,并于1992年2月底就独立问题强行举行全民公决,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
  塞族抵制全民公决,为了牵制和反对穆、克两族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的独立活动,塞族遂宣布建立自己的议会和在波黑境内各塞族聚居区实行自治;接着,又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国”,占据波黑60%的地域。克族组建了“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族共同体”,拥有波黑20%以上的土地。穆族控制各大城市,占波黑国土的15%左右。这样,独立后的波黑实际上处于“三分天下”、三族鼎立的局面。三族都采取以武力手段抢占和固守各自的地盘,内战进一步扩大。
  第三,外部干预给内战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波黑位于前南斯拉夫联邦心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是前南斯拉夫主要军工基地,有许多军事设施。
  波黑邻国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首先卷入波黑内战。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时,塞、克两国都力图把波黑境内的塞族和克族聚居区分别纳入自己的版图。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曾提出,前南斯拉夫联邦境内“所有塞族人有权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度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则声称,瓜分波黑是“解决前南斯拉夫联邦危机的最佳方案”。为此,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从波黑撤军后,波黑塞族士兵就地改编成波黑塞族共和国正规军。克罗地亚为帮助波黑克族作战,派出了数万名正规部队。穆族政府军则得到*世界“圣战者”和西方军火商的支持。仅在战争的头两年,波斯尼亚就从沙特*得到了价值16亿美元的武器;1993~1995年又从沙特*获得了3亿美元的军火援助,还有5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这种外界的干预和支持为波黑境内三族进行内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西方国家从政治上承认波黑独立导致了全面内战。西方大国承认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三国独立后,波黑境内三族在独立问题上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正当波黑境内三族谈判取得某些进展而尚无结果时,欧共体/欧盟和美国建议波黑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并于1992年4月6~7日相继匆忙承认波黑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被此举激怒的波黑塞族决心加速军事行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所以,西方国家的直接插手对波黑内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使这场内战蔓延到波黑全境。
  波黑宗教团体相互为敌
  波黑在历史上形成了三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天主教、东正教和*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政治生活及宗教文化的变化,逐渐在波黑的不同地域内发展为相对较为单一的宗教和单一文化的区域;而且,三个民族、三种宗教、三种文明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和谐相处。但是,在外部势力的挑唆下,他们又极容易相互仇视,彼此对立,发生冲突。。 最好的txt下载网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3)
塞尔维亚族信仰的东正教在波黑冲突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一直认为它是国教,扼守着东正教在欧洲的西部边界,既面临西方强大天主教的挤压,又受到*教的蚕食。东正教领导人感到塞尔维亚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天主教和*教出卖,肉体上被消灭,精神上被禁锢。现在在波黑冲突中又遭到失败,失去的太多。所以,他们称要高举十字架,同“受苦受难”的人民站在一起,主张前南斯拉夫联邦境内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和东正教徒都应该生活在一个国家里。
  塞族东正教高层人士称其信徒是受到天主教和*教打击的牺牲品,因而支持塞族领导人拉多万?卡拉季奇对“异教徒”的清洗和屠杀活动。他们甚至反对国际联络小组关于停止战争的和平谈判协议,拒绝接受世界基督教联合会对他们的批评。他们的座右铭是:“教会同塞尔维亚人在一起”。但是,一旦波黑的塞族控制区被穆族或克族的武装力量占领,教会却将所有的主教和神职人员撤走,使教堂和修道院空无一人。塞族东正教并没有履行它向人民和信徒作出的承诺。
  克罗地亚天主教及其主教们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一直有一种优越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里,克罗地亚天主教曾合法存在。所谓“克罗地亚独立国”同样把天主教视为国教。梵蒂冈教廷和萨格勒布大主教斯特皮纳茨都对杀害波黑的塞尔维亚东正教信徒无动于衷,甚至认为这是战后天主教在波黑大发展的“好时机”。克罗地亚天主教会的主教们总是把克罗地亚民族跟天主教等同起来,认为他们被东正教包围,面临塞族和穆斯林族信徒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威胁。所以,他们提出“教会存在于所有克罗地亚人中”,全力支持克罗地亚*共同体及其民族主义领导人对波黑境内塞族和穆族的*。天主教神父也同波黑其他两种宗教的神职人员一样,在部队训练和作战中充当“保护人”,祈祷平安和胜利。
  波黑穆斯林认为,他们受到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全面夹击,是真正的受害者。穆斯林在波黑几乎占一半的人口,认为*教是他们的生命。当波黑内战爆发时,*教号召信徒们向东正教和天主教徒发动“圣战”,还指责“基督教欧洲”对他们的生存漠不关心。
  波黑穆斯林得到穆斯林世界提供的资金和武器,组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抗击“种族灭绝”行动。国外的*宗教极端主义分子为帮助波黑的穆斯林兄弟,还组织成千上万的“志愿兵”参加*其他宗教徒。对穆斯林来说,他们认为这就是一场种族之间的战争,是一场宗教战争。
  我们说,波黑内战不休,宗教不是首要的或直接的原因,但它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持续几年的战乱中,无论是联合国派往波黑的特使还是新闻记者的报道,都认为宗教在加剧冲突中“起了破坏作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宗教分歧被内部和外部势力所利用”波尔?莫伊泽斯:“波黑的宗教与战争”,载伊娜?梅尔贾诺娃编译《巴尔干地区的宗教与政治》,锡里斯特拉:“德莫斯”基金会,2004,第39页。。在战火中,波黑三大宗教拒绝进行合作,而是支持和鼓励各自信徒发生冲突。对这三种宗教在整个波黑危机中的作用和影响,确实值得认真思考。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4)
国际社会调解的多种方案未果
  波黑内战爆发后,为了防止战火波及被称为“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进而威胁欧洲的安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进行了大量的调解工作,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解决波黑境内三族冲突的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1)欧洲共同体/欧盟的方案。1992年3月,欧共体调停人、葡萄牙外交官库蒂莱罗提出解决波黑冲突的第一个和平方案。该方案的实质是将波黑按民族分成三大区域,依瑞士模式组成新的邦联式国家。塞族和克族表示同意,但穆族感到“三国分治”模式对本族不利,主张维护波黑领土的完整性。三驾马车南辕北辙使欧共体调停人提出的方案搁浅。
  1992年10月,前南斯拉夫联邦问题国际会议两主席万斯(代表联合国)和欧文(代表欧共体)提出了解决波黑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即著名的“万斯—欧文计划”。该计划打算让波黑成为一个统一的分权制国家,各省实行高度自治。全国版图划分为10个省,其中3个省划归穆族,占波黑总面积的27%;3个省划归塞族管辖区,占波黑总面积的43%;2个省为克族控制省,占波黑总面积的15%。此外,第10个省为穆、克两族共管区;第7省首都萨拉热窝为非军事区,由三方共管。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穆、克两族接受这项计划,但塞族认为已控制全国70%的领土,让出的地盘太多,以全民公决的形式拒绝了该项议和计划。于是,这一计划也功亏一篑。
  1993年8月,欧文和斯托尔藤贝格(当年4月取代万斯)就波黑问题再次制定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即“三分模式”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波黑按民族划分为3个“共和国”,各自具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但不具有国际法地位。3个实体组成共和国联盟,波黑版图也按民族一分为三,塞族占国土面积的52%,穆族占31%,克族占17%。实际上,这一新方案是根据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联合提出的“三分方案”制定的。所以,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谈判,塞族和克族接受了《欧文—斯托尔藤贝格计划》,但是穆族因要求40%以上的领土未得到满足而拒绝了该计划。国际调停再次受挫。
  为了打破波黑境内三方和谈的僵局,欧盟于1993年11月底又提出分阶段解决波黑境内三族冲突的办法:第一阶段,通过逐步解除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制裁,换取波黑塞族对穆族做出领土让步,以达成版图划分协议;第二阶段,召开前南斯拉夫联邦问题国际和平会议,采取国际监督措施和制定前南斯拉夫联邦地区安全机制,以保证协议实施。在欧盟的压力下,波黑冲突三方在日内瓦恢复谈判。塞、克两方向穆族做出让步,同意穆族可拥有波黑1/3的领土,并获得亚得里亚海出海口。但穆族要求再增加1%的领土,遭到塞、克两族的拒绝。
  (2)五国和平计划。早在1993年5月,在俄罗斯的推动下,美、俄、英、法、西班牙5国推出了以建立穆斯林安全区为主要内容的“联合行动计划”。该计划意在“扑灭波斯尼亚战火”,而未触及波黑制宪原则和版图划分等实质问题,它只能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没有引起国际社会重视。
  1994年4月,美、俄、欧盟和联合国四方代表在伦敦协调在波黑问题上的立场。这种做法是波黑危机爆发以来的第一次。5月中旬,美、俄、英、法、德5国倡议成立关于波黑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并就政治解决达成如下共识:(1)要求波黑交战各方停火4个月;(2)波黑版图应以欧盟的计划为基础,即穆、克两族将获得全国领土的51%,波黑塞族将得到49%的领土。12月,5国联络小组对和平方案又做了修改,增加了以下内容:尊重波黑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允许波黑塞族将来同塞尔维亚组建邦联,波黑边界和领土划分比例不变,但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相互交换领土。波黑塞族对此持赞成态度,但穆族反对修改和平计划,强调只有塞族愿意接受5国和平计划才能恢复谈判。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5)
1995年2月初,在征得5国联络小组同意后,法国提议波黑、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三国总统会晤,以讨论下面四个基本问题:(1)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在国际承认的边界范围内相互承认;(2)3国首脑确认接受由5国联络小组提出的波黑和平计划;(3)讨论解决克罗地亚境内克拉伊纳塞族控制区问题;(4)取消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国际经济制裁问题。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表示了积极的态度,但波黑的伊泽特贝戈维奇总统和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总统则以对此建议需要进行研究为由,采取拖延策略。
  (3)美国方案。两年多来,国际上政治解决波黑危机的主张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对波黑的军事干预主张遭到欧洲盟国和国际社会的抵制后,开始调整政策,推出了“联邦+邦联方案”。1995年3月18日,波黑的穆、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