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共和国(1)
塞尔维亚加速*化进程
〖1〗塞尔维亚出现选举危机2000年米洛舍维奇下台后,*党领导人佐兰?金吉奇在2001年1月的塞尔维亚议会选举中获胜,任政府总理。2003年3月12日,金吉奇总理遇刺身亡。3月18日,*党副主席佐兰?日夫科维奇在塞尔维亚议会以微弱多数当选为总理。
2002年9月29日,塞尔维亚共和国举行总统选举,全国选民的投票率为557%,但11个候选人中无一人得票率超过半数。根据选举法规定,得票率最高的两人塞尔维亚*党领袖、时任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的科什图尼察(得票率为313%)和“G17”集团领导人、时任南斯拉夫联盟政府副总理拉布斯(得票率为277%),进入了第二轮总统竞选。在10月13日举行的第二轮选举中,虽然科什图尼察的得票率为667%,拉布斯的得票率仅为331%,但因全国选民的投票率未超过50%(仅有455%),选举被宣布无效。12月9日重新举行总统选举,有3个候选人参加竞选,选举结果是科什图尼察的得票率为58%,塞尔维亚激进党的舍舍利得票率为36%,塞尔维亚统一党佩莱维奇的得票率为34%,这次选民的投票率仍然只有45%,因此一连三次总统选举均被宣布无效,总统选举出现危机,被迫中止。
2003年12月28日,塞尔维亚共和国进行议会选举,选民的参选率为5875%。这次选举共有19个政党或政党联盟参加竞选,争夺塞尔维亚议会中的250个席位。选举结果,共有6个政党和政党联盟进入了议会:塞尔维亚激进党获得2761%的选票和议会82个席位;塞尔维亚*党获得1772%的选票和议会53个席位;*党获得议会1258%的选票和议会37个席位;“G17”集团获得1146%的选票和议会34个席位;塞尔维亚复兴运动党和“新塞尔维亚”联盟获得76%的选票和议会22个席位;塞尔维亚社会党获得71%的选票和议会22个席位。
分析人士认为,塞尔维亚激进党在选举中得票最多的主要原因是,它反对北约1999年入侵南斯拉夫联盟,并要求北约赔偿对南斯拉夫联盟轰炸所造成的损失,反对塞尔维亚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政府进行的经济改革,从而获得了来自克罗地亚、科索沃、波黑等地大批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塞族难民的支持。塞尔维亚激进党的获胜引起西方大国对塞尔维亚前途的担忧,它们呼吁塞尔维亚进入议会的4个*党派迅速联合,组织政府,继续实行“靠近欧洲的改革”,“以便继续2000年10月开始的改革进程”。
由于所有进入塞尔维亚议会的政党均未获得单独组阁所需要的多数票,因此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单独组建新政府。塞尔维亚激进党虽得票最多,但其他政党不愿与它联合组阁。直到2004年2月18日塞尔维亚*党、“G17”集团和“新塞尔维亚”3个政党才原则上达成组建新政府的联合协议。随后,塞尔维亚复兴运动党也同意参加新政府,前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担任新一届政府总理。
科什图尼察总理在向议会作施政报告时,提出新政府的几项任务是:解决塞尔维亚的国家地位问题,健全国家机构和法制,继续加入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发展。舆论认为,新总理的施政报告是民族主义、*和亲欧洲思想的混合物,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塞尔维亚共和国(2)
2004年6月13日,塞尔维亚继续举行因2002年12月中断的总统选举。第一轮选举结果是激进党副主席托米斯拉夫?尼科利奇得票最多,时任*党主席博里斯?塔迪奇其次,两人进入第二轮选举。两周后,由于除塞尔维亚*党以外的其他政党都转而支持塔迪奇,所以塔迪奇在第二轮选举中得以战胜尼科利奇而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这样,持续一年多的总统选举危机终告结束。这反映出塞尔维亚多党政治体制和选举制度的不成熟,*化的道路曲折漫长。而且,西方国家也认为,2001年以米洛舍维奇为领导的塞尔维亚社会党丧失执政地位以来,塞尔维亚的政治*化仍然滞后,没有同西方全面“合作”。
2007年成立新政府
2006年5月21日黑山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国家共同体正式解体,塞尔维亚于同年6月6日正式宣布为独立主权国家。它继承了前南斯拉夫联邦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承担了前南斯拉夫联邦在国际上的义务。
2007年1月21日,塞尔维亚共和国举行了前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以后的第七届议会选举。这次共有20个政党参加竞选,其中6个为少数民族政党,选民参选率为6056%。1月25日,共和国选举委员会公布了选举结果:塞尔维亚激进党得票率为2859%,在议会占81席;*党得票率为2271%,占64席;塞尔维亚*党和新塞尔维亚联盟得票率为1655%,占47席;“G17”集团(又称“名人党”)得票率为682%,占19席;塞尔维亚社会党得票率为564%,占16席;自由*党、塞尔维亚公民联盟、社会*同盟和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者同盟的多党大联盟得票率为533%,占15个席位。此外,塞尔维亚少数民族政党都按比例在议会中拥有自己的席位。
塞尔维亚激进党尽管得票最多,但因票数未过半,不能单独组阁。而且,该党前领导人舍舍利正在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牢里服刑,其他党派不愿与它联合执政。5月15日,塞尔维亚议会在经过90天的讨论后,最终通过了由*党、塞尔维亚*党和“G17”集团三党联合组阁方案,新一届政府正式成立。*党领袖塔迪奇仍任总统,塞尔维亚*党领导人科什图尼察继续担任总理职务。美国、欧盟和塞尔维亚邻国纷纷祝贺“*的、亲欧洲的改革派政府”的诞生,认为塞尔维亚为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届新政府的产生是美国和欧盟施加压力的结果,它的组成完全符合西方大国的愿望和要求。对此,欧盟立即向塞尔维亚政府抛出胡萝卜和大棒,称只要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作出“明智让步”,并同海牙国际法庭“积极合作”,欧盟将向它敞开大门。与此同时,海牙国际法庭就1995年的波黑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为塞尔维亚洗脱了“种族灭绝”罪名。欧盟许诺2007年同塞尔维亚签订《稳定与联系协议》,塞尔维亚2008年可成为入盟候选国,2011年可望加入欧盟。显然,这是一种廉价的承诺和一支美丽的橄榄枝。
塔迪奇总统就新政府成立和塞尔维亚的内外政策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塞尔维亚反对科索沃独立,积极参加欧洲一体化的原则立场。他指出,新政府面临四大任务: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完成同海牙国际法庭的合作和争取更快的发展经济。
塞尔维亚共和国(3)
科什图尼察总理在谈到新政府今后4年的施政纲领时指出:在对外政策方面,塞尔维亚将捍卫得到国际承认的国家主权,解决科索沃问题的任何方案不得损害国家的领土完整;优先发展同前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的关系,继续加强同俄罗斯、美国、中国和印度的关系;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最后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国。在对内政策方面,新政府将努力建立有效的司法制度,反对*,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组国营企业,鼓励就业,节约行政开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加强同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过渡。
2008年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
2008年1月20日,塞尔维亚举行总统选举,结果亲俄的、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持强硬立场的塞尔维亚激进党领导人尼科利奇领先,而亲西方的*党领袖、时任总统鲍里斯?塔迪奇稍微落后于前者。由于两人所获选票都没有超过法定的半数,故在2月3日进行了第二轮较量。塔迪奇在西方国家帮助下以微弱多数勉强击败尼科利奇,获得连任。欧盟和美国对此欢欣鼓舞,认为“这是*派的胜利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失败”,这将“加速塞尔维亚的入盟进程,有助于科索沃很快实现独立”。
果然,2月17日科索沃在美国和欧盟的全力支持下单方面宣布“独立”,脱离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各党派和政治力量表示反对科索沃独立,但西方大国带头承认科索沃独立,并许诺将立即同塞尔维亚签订加入欧盟的《稳定与联系协议》。塞尔维亚各派政治力量之间出现严重分歧,以塞尔维亚*党领袖沃伊斯拉夫?科什图尼察为首的联合政府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3月8日,科什图尼察总理因“政府缺乏统一政策已无法运作”而宣布辞职。3月13日,塔迪奇总统签署命令,解散议会,并确定议会大选提前于5月11日举行。他说,“选举是*的道路,这是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机会。”他强调说,“塞尔维亚人民将选择欧洲道路”,“布鲁塞尔在等待我们的5月选举”。引自塞尔维亚共和国外交部新闻与文化中心2008年3月14日《新闻简报》,由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转发。
在选举前夕,亲西方派和亲塞尔维亚派(或称民族主义派)的争论始终围绕科索沃独立和加入欧盟这两个问题展开。亲西方派称,他们也反对科索沃独立,但主张搁置该问题,先解决塞尔维亚的“欧洲前景”(即“入盟”)问题;民族主义政党强调,当务之急是拒绝与策划并率先承认科索沃独立的欧盟合作,加强同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联系。
在这两大派力量交锋的情况下,西方大国站在亲西方派一边,号召塞尔维亚人民抛弃“民族主义的过去”,支持塔迪奇的“欧洲取向”,在科索沃问题和海牙国际法庭问题上同欧盟“全面合作”。为了给塞尔维亚亲西方派撑腰和争取选票,欧盟在塞尔维亚大选前夕向这一派赠送了三个“大礼包”:一是4月29日欧盟匆忙同塞尔维亚签订了《稳定与联系协议》,为塞尔维亚早日成为欧盟成员国开了绿灯;二是欧盟向塞尔维亚许诺将尽快取消“签证壁垒”,给塞尔维亚公民前往欧盟各国实行免签证;三是欧盟同塞尔维亚签订了临时经贸合作协定,并答应帮助塞尔维亚加入世贸组织。
塞尔维亚共和国(4)
显然,这些橄榄枝是诱惑剂,吸引了一部分选民尤其是青年人的选票,从而影响了选情,起到了转移大选视线的作用。在金钱的诱惑下,选民们更愿意投亲西方的*党的票。这正是塔迪奇竞选联盟胜选的一个重要原因。
5月11日,塞尔维亚举行议会和地方立法机构选举。5月21日,塞尔维亚选举委员会公布了选举结果:“支持欧洲的塞尔维亚—塔迪奇”竞选联盟获得3875%的选票,占议会250个议席中的102席;塞尔维亚激进党获得约30%的选票,占78席;“*党—新塞尔维亚”竞选联盟在议会占30席;“塞尔维亚社会党—塞尔维亚联合退休者党—统一塞尔维亚”竞选联盟在议会占20个席,等等。另外,塞尔维亚少数民族政党也在议会获得一定的席位。
塔迪奇总统称,选举结果表明,“选择加入欧盟的思想”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是一次“全民入盟公投”。欧盟委员会主席发表声明说,这是“亲欧洲力量”的“明显胜利”,希望塞尔维亚尽快成立“*的、亲北约和亲欧盟的政府”,否则,塞尔维亚将倒退到米洛舍维奇时代。
科什图尼察的塞尔维亚*党和尼科利奇领导的塞尔维亚激进党则对上述言论进行了反驳,认为在没有确认科索沃是塞尔维亚一个自治省的地位之前,不能向西方妥协。于是,各党为了获得议会126席多数组阁权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激烈较量,双方都把目光投向了以塞尔维亚社会党为首的竞选联盟。
如果塔迪奇的*党能争取到社会党竞选联盟的20票,再加上几个小党的支持,就可以获得组织新政府的权利。同样,如果塞尔维亚激进党和塞尔维亚*党联合,并赢得社会党竞选联盟的加入,则三党的票数将超过议会席位的半数,组建新政府不成问题。可见,社会党竞选联盟的倒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常理来说,社会党于2000年底被*党击败后便一蹶不振,它不会轻易站到*党一边。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塞尔维亚社会党为了表示同米洛舍维奇时代“一刀两断”,居然站到了同亲美国和亲欧盟的*派一边。
这样,7月7日塞尔维亚组成了以米尔科?茨韦特科维奇为总理的新政府。茨韦特科维奇生于1950年,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系,是一位经济学家,曾任上届政府财政部长。他是倾向*党的无党派人士。
茨韦特科维奇总理指出,新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1)全力以赴加入欧盟,争取2008年底或2009年初获得入盟候选国地位。塞尔维亚议会将尽快批准与欧盟的《稳定与联系协议》,在本届政府任期结束时力争加入欧盟。(2)发展经济,加速经济改革,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发展同东西方的贸易,并承诺塞尔维亚GDP的年增长率将达到7%。(3)主张社会公正,建立减少贫困的机制,关注经济转轨带来的后果,实行社会公平和改善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4)继续反对*和打击有组织的犯罪活动。(5)继续同海牙国际法庭合作,反对科索沃独立,动用“一切外交、政治和法律手段”,捍卫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6)在对外政策方面,同巴尔干地区各邻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重视和加强同欧盟、俄罗斯和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同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
塞尔维亚共和国(5)
科索沃战争和科索沃谋求“独立”
〖1〗阿族提出建立“科索沃共和国”方案科索沃自治省位于塞尔维亚西南部同阿尔巴尼亚东北部交界的地区,其西北和东南与黑山和马其顿接壤,面积10877平方公里,占塞尔维亚共和国领土面积的123%,相当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面积的37%。人口近200万,占塞尔维亚共和国总人口的20%强,相当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总人口的60%。在科索沃自治省中,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人口比例约为9∶1。布拉尼斯拉夫?克尔斯蒂奇:《科索沃处于历史和种族权利之间》(Brasnil* Krstic'; Kosovo izmedu istorijskog I etnikog pr*a),贝尔格莱德:“维德”书社,1994,第14页。
图16…2科索沃位置示意图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科索沃自治省要求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1年9月30日,科索沃自治省阿族举行“全民公决”,宣布科索沃为“独立的自由国家”。1992年,科索沃阿族通过秘密选举成立了所谓“科索沃共和国”的阿族“议会”和“政府”,易卜拉欣?鲁戈瓦当选为“总统”。因此,在科索沃自治省实际上形成了双重政权并存的局面。
其实,早在1991年10月12日,前南斯拉夫联邦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各政党协调委员会就发表政治声明,提出了解决科索沃地位问题的三种方案:原文见1993年科索沃新闻中心编《前南斯拉夫境内阿尔巴尼亚族*运动文件汇编1990~1993年》(英文版),第22~23页,转引自索尼娅?赫科娃《南斯拉夫现象——东南欧的种族冲突》,第120页。其一,如果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的边界不变动,那么科索沃就作为一个共和国留在南斯拉夫。其二,如果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的边界线变动,就建立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共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