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风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旧时风物-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异,印体的材质和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它们不仅是一种个性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
  印章起于何时?从现存的印章实物来看,我们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从文献资料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已经有了关于印章使用的记载。那时的印章通常称为“玺”(音),有官、私之分。在现存的六千余方先秦古中,官约占二十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是私“玺”,多为金、银、铜、铁或玉石、陶泥及琉璃等材质符合。战国的官“玺”是为官吏衣饰佩戴、行使权力所用,战国时已经有了拜官授印、辞官交印、罢官收印的制度。官“玺”一般多镌刻官职名称,如“司马之‘玺’”、“司寇之‘玺’”,地方官也有在地名之下镌刻官名的,例如“沟城郡丞”一类。私“玺”是私人使用的印章,一般为姓名或闲文,姓名印章可以有姓
  有名,也可以单镌姓或单镌名。姓氏有以官名为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区或区域为姓的,例“司马”、“司徒”或“东方”、“东野”、“西郭”诸姓。
  秦统一中国后,印章在名称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官私印章统称为“玺”的习惯,规定只有帝、后的印章才能称之为“玺”,而百官与百姓仅能称“印”。唐代以后皇帝的玺也称之为“宝”,沿用千余年。印章在秦时,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改战国时阴阳文并用的形式,而是多镌以阴文,且印面施以界格,正方形施以田字格。在书体上以小篆为主,印形也以正方形为多。汉代虽蹈袭秦制,但废除了田字格,使字体更加明显洗练。两汉时,品秩不同的官吏在官印的质地、纽式上也有很大区别,皇帝一般为白玉质、螭虎纽,诸侯王为金质、龟纽,品秩二千石至千石的官员为银质、龟纽,千石以下为铜质、鼻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两汉以前,并没有纸,那么,要印章何用?原来,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为封发物件、简牍,把印盖在封泥之上,以防私自拆启。当时的公私简牍都是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绳的交叉处用潮湿的黏土粘牢,再在黏土上盖上印章,作为信验,这是那时印章的主要用途。当然,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和印记。后来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只是存在于某些物品之上。唐代的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不少地方进贡物上用的白石灰质封泥,上面除了有墨书的物品名称和简要说明,还有朱红色的地方机构或长官印章,形成“白泥赤印”的情况。彼时用在纸上的印章也已改为朱色钤盖,一直沿用千年。印泥也称为印色,红色印泥是由朱砂、油、丝织物和少量水银调制的,因为古代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因此至今仍保留了印泥的称谓。我们偶尔也可在信笺笔札上看到用蓝色印泥钤盖的私印或收藏印,这是因为修书人或收藏者正在服丧期间,红色便改为蓝色。除了公文和日常应用外,印章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起于唐宋,但主要是兴盛于元以后。因此我们在唐宋书画上看到的钤印不多。今天见于宋以前书画上的印章大多是后来的鉴藏印。例如宋徽宗时藏于内府,见于《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上的“宣和”、“政和”、“教主道君”和“天水双龙”等印玺多是那时钤上的。徽宗时还编有《宣和印谱》,收录了北宋以前的印章图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2)
自元代以来,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其鉴赏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印章本身,一是印文篆刻,而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石料为印,元代以后最为流行,这种石印章多取材于叶腊石,以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三大类最为人珍视。
  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县,故名。石色丰富,但以青色居多,是石印的常用材料。其中以“白果冻”、“兰花冻”和“松皮冻”较为名贵,色青质莹,是制印的上品。
  昌化石产于浙江省昌化县,故名。有红、黄、褐色,而以灰白色居多,也是常用的制印材料。其中质略透明,如熟藕粉的称之为“昌化冻”或“藕粉冻”。上有鲜红斑块像鸡血凝结的称之为“鸡血石”,少杂质,多红斑而质地纯净者为上品。
  寿山石的品种最多,因产于福建闽侯的寿山,故名。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以质地而论,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田坑中的冻石经过溪水、雨水的长期流浸冲淌,石质细洁晶亮,内里并有橘瓤丝或萝卜丝纹状的絮状物,细腻润滑,其中色白者为田白,色黄者为田黄,而黄白相间者为金银田,此三者出产甚少。其中*为田黄石,从古至今一直身价昂贵,有寸石寸金之说。寿山石中质色如羊脂者,称之为“白芙蓉”,质色如桃花者称之为“红芙蓉”,皆为寿山石中上品。另有一种通明如水晶,质腻性滑者,称之为“鱼脑冻”,也是寿山石中的精品。
  田黄由于其稀缺性和质地色泽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成为最珍贵的玩赏之物,甚至超过其他珍宝。据说乾隆皇帝曾在梦中看到玉皇大帝颁赐他田黄石,而民间也历来有田黄石可以驱邪消灾、延年益寿的传说,因此田黄被进一步神化,被尊为“石中之帝”。咸丰皇帝临终前赐给慈禧的一方“同道堂”印,即是田黄石制成。
  田黄石自开采以来,已经资源枯竭,总量加起来不过五百公斤。直到今天,就是勉强可以归属为田黄类的下品,如黑田、灰田,也都成为收藏者竞相追逐、搜求而致使价格一路飙升的藏品。而上等田黄作为印章、工艺制品而被辗转流传、买卖、交易、馈赠乃至损毁的全部,也完全在这区区五百公斤之内。
  田黄石的鉴赏,主要是从其质地来鉴别。章鸿钊在《石雅》中曾说:“首德而次符。”以玉石而言,“德”就是玉石的质地,“符”是玉石的光泽和颜色,也就是说,品评玉石,质地是第一位的,而色泽是第二位的。历代寿山石研究者总结玉石有“六德”、“三贱”。“六德”即为细、洁、润、腻、温、凝,六项标准均能达到,才能谓之“六德皆备”。“三贱”即是粗、松、脆,是石质之粗糙而疏松者。“六德”仅指一般寿山石而言,至于寿山之*的田黄,还要达到“结、嫩、灵”三德,“结”是相对“松”而言,也就是说要达到石质的组成分子紧密,石质坚硬,石坚则色正。但凡石质既细且结,入手则有滑润感。“嫩”是相对老而言,田黄石中的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等,其质地嫩如婴儿肌肤,柔嫩可爱,绝无老干之病垢。“灵”是相对涩滞而言,这是单凭肉眼难以判断的,而是要靠对田黄多年的体味玩摩才能领会到的,也就是对一种灵秀之气的感悟,或者是对一种生命之光的感悟。这种生命之光却又没有浮躁炫耀之气,是内敛的、含蓄的、蕴藉的。“灵”,应该说是*田黄的一种气质神韵,或者说是心灵与石质之间的交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3)
以此而论,田黄所具有的已不是“六德”,而是“九德”了。但是,天下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凡田黄石能具备八、九德,即为上品,如田白、橘皮红、黄金黄之属均为此类;能具备五至七德者,可算是中品,如桂花黄、鸡油黄等可算此类;四德以下者,为下品,如桐油地、番薯黄、胰子黄者,大约属此类中的石材。
  田黄石中除石质细腻晶亮外,内里并有桔瓤丝或萝卜丝的纹絮状物,一般呈透明或半透明。色泽虽是从属地位,但也是观赏和品评田黄石的重要依据,这种“黄”要显得浓艳俏丽,而不能是色黄而呆滞;同时,也要黄得明朗剔透,而不能混浊暗淡,否则即使是质地不错,体积硕大,也不能算是上品田黄。
  我们知道,通常的印章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大多是从不规则的石材上截取磨砺而成,但田黄石自田坑中出土时,大多为不规则的椭圆形,人惜其珍,不忍取其方正,如能是原生饱满、宽厚最佳,但如原生之时即是短小单薄的石材,为了凑重量而不加取舍修整的,也算不上是好田黄。
  在印章中,除了石印之外,还有象牙、玛瑙、水晶、犀角,等等,都可作为印章材质的选料。但此类材质不易凑刀,多为玩物,远没有石印使用广泛。
  印章的整体造型也有许多讲究,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戴而佩的地方称之为印纽。纽可有各种不同的造型,如螭、兽、龟、橐驼、罗汉、台、瓦诸型,具有装饰作用。穿纽的丝织物为印绶,置印的锦盒或木匣称为印盒或印匣,也都是印章的附属物。
  近年来,印章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者青睐,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但目光多注重于印章的材质,而轻视或不甚熟悉印章的篆刻艺术。其实,作为艺术鉴赏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恰恰是印章的篆刻。
  从现有资料看,印章用朱色印泥钤盖于纸上,大约始于六朝。而镌刻成凸形的印文,称之为阳文或朱文;镌刻成凹形的印文,称之为阴文或白文。宋元以后,私印的形式和范围逐渐扩大,已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姓名,字号印、斋馆印、收藏鉴赏印、逸兴词句印继而兴起,其镌刻也由工匠扩大到文人,成为士大夫阶层寄托情致的一项艺术修养和遣兴的技艺。元代赵孟对篆刻极力倡导,继之明代文彭提出复兴汉印的优秀传统,于是篆刻境界更为拓展。明代何震开创皖派,继有苏宣、程朴等人,专学秦汉风格,古朴苍秀。徽派篆刻家汪关、程邃、巴慰祖、胡唐以摹刻汉印为长,几可乱真,一时竞相争辉。直到清代乾隆时浙江派崛起,以丁敬为首,继而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他们宗法秦汉,善用切刀,博采众长,是影响清中后期篆刻风格的重要流派。清代后期的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更是各树一帜,异彩纷呈。
  近代篆刻家有盛名者,除画家齐白石、陈衡恪、陈半丁等影响极大外,当推王福厂、赵叔孺、童大年和唐醉石(源邺)、寿石工等人,他们的篆刻艺术都是值得收藏的精品。除了印文之外,名家刻印也多著边款,即在石材的侧面题写词句和艺术家的署名,这是明中叶以后一直流行的风气,也为后人了解篆刻艺术留下了资料。
  篆刻艺术作为一个艺术品的整体,必须具备三法,即篆法、章法和刀法三个方面。篆法即是印章文字的书法,明清篆法家大多为书法家,他们力求书法入篆,要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相辅。章法即是印文整体布局的安排,要做到分朱布白均称有秩,在参差之中求得统一与和谐。刀法即是篆刻家凑刀的功力和个人的风格体现,要达到线条挺拔、流畅自然、生拙古朴。三法的娴熟与运用得当,是篆刻艺术达到至臻完美的最高境界。
  闲暇中,整理了家中所藏的印章,尚得六十余方,是我家四代人的名章、闲章及鉴藏印。除先曾祖季和公印信已不存外,计有先曾伯祖次珊公“赵尔巽印”、“无补老人”二方,先祖叔彦公名章、别号室名章及鉴藏印和闲章四十余方,无论石材、篆刻都最为精致,大多为王福厂、赵叔孺、童大年、陈仲恕、张越丞、寿石工等人所制。先严及先慈印章十余方,有陈半丁、杨廷福、黄永年等人的作品。我和内子的印章、藏书章近十方,石材和篆刻水平自然是远逊于前者。曾钤印谱十数册,大多已分赠友人殆尽。
  印章,是篆刻艺术的载体;篆刻,又是印章的再创作,它们是相互映衬的艺术品,都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

温馨的彩笺(1)
如今网络时代,电子邮件逐渐成为人们互通信息的主要形式,手书信札已经越来越少,偶有友朋书翰,捧读弥珍,远比在电脑视屏上阅读亲切得多。至今,我和几位朋友往来尺牍仍然使用的是八行笺。
  日前,接到扬之水君的便函,她是中国历代名物的专家,文辞之美、法书之秀自是不消说了,单看那套封笺,清新淡雅,可谓是先声夺人。封与笺合为一体,浅粉色地子上是淡淡的樱花,素洁之中却透着温润,我想那大概是日本的出品。日本是高科技的现代社会,却依然保持着许多古代的书仪,就连彩笺的格式和品质都追求古雅,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去年内子去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临行前拟备些小礼品,考虑再三,决定选择惠而不费的彩笺带去。我们在荣宝斋发现可供选择的彩笺品种并不很多,且纸质不佳,包装粗糙。不得已选了四五个品种,每种若干套,聊以相赠日本友人。内子回国时,日本友人也以笺纸回赠,说来惭愧,那笺纸竟比她带去的要好得多,其中有东京楠堂的白云笺、鸠居堂的唐纸笺,最令人爱不释手的当属奈良唐招提寺宋版一切经表纸蕊文笺和金堂内陈天井板纹样笺,也是有笺有封,封笺一体,表里如一。
  什么是彩笺?说白了就是信纸,也就是书牍往还的载体。旧时公文私札大多使用行笺,可以是白纸,也可以是朱丝栏的行笺,一般公文多用十行笺,而私札多用八行笺,根据纸张大小和行距宽窄,多分为大八行、小八行。此外,如果寄笺人尚在服中(即为先人戴孝期间),也常使用青丝档八行笺书写信函。至于彩笺,又称之为花笺,除了其实用价值之外,也属于文玩之类。据传始于唐代才女薛涛,以彩色纸印制诗笺。宋代彩笺已十分流行,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即是此谓。后来彩笺的形式发展为多种多样,以淡彩印行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乃至宋版图书、博古文佩图案种种。
  北京琉璃厂的南纸店大多是出售彩笺的,品种最多的当属清秘阁、荣宝斋、宝晋斋、淳菁阁等南纸店,除了新印彩笺外,尚能搜求到明清彩笺,当然已经不忍使用,成为了收藏家的藏品。鲁迅与西谛(郑振铎)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在琉璃厂遍求彩笺三百余种,都是厂肆木刻水印的名家书画,可谓精美绝伦。后来在西谛先生的多方努力之下,终于在1934年制成《北平笺谱》。《北平笺谱》为线装,瓷青书衣,一函六册。那书衣题签出自沈兼士先生手笔,而书中引首则由沈尹默作率更体楷书。书后附有西谛先生的《访笺杂记》,书前序言是鲁迅先生所作,由魏建功手书,但只署“天行山鬼书”。此书前后两次共印二百部,今天,不要说那些彩笺原件,就是这部木板套色水印的《北平笺谱》也可以抵上明版图书的价值了。
  最近,见到三联书店为黄裳先生出版的《珠还记幸》(修订本),内中收录了数十位现当代学人的墨迹书札,且不言其文学与史料的价值,仅是作为这些文字载体的各色彩笺,就足以令人陶醉。
  民国时期许多画家都曾为琉璃厂笺纸店作过画笺,如林琴南作吴梦以宋版《宣和画谱》书影所制的笺纸以宋版《谢宣城诗集》书影所制的笺纸窗词意笺,姚茫父作西域古迹笺,陈师曾作花卉蔬果笺,齐白石作人物花鸟笺,吴待秋、汤定之作梅花笺。此外,当时居北平的画家王梦白、溥心、陈半丁、金拱北、张大千、王雪涛、萧谦中等都曾作过画笺,其中一些木版沿用至今。荣宝斋印行的《十竹斋笺谱》也是很通行的彩笺。溥心曾作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