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予以改变,否则什么事情都会变得很糟糕。”
李二陛下赞许的点头:“这才是国士所具备的素质,看来我还是埋没他了,不过他自己一心要往军中钻,不愿意在朝廷上担任职位,这一点,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杜如晦笑道:“陛下,苏宁适合做什么,陛下一定比臣更清楚,照理来说,在明君的统治下,一定是政通人和,且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不用考虑木秀于林的问题,可是为什么如今世人都会觉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呢?而且也一定会做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的事情,以至于苏宁小小年纪先要学会自保而非治国。
陛下,苏宁是宰相之才,以他的天资,若是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保护,臣五个都不如他一个,但是如何在他还没有成长到那个地步的时候保护好他,给他最好的历练,那就不是臣应该考虑的了,而是陛下应该考虑的,陛下,臣言尽于此,还望陛下细细思量。”
杜如晦走了很久之后,李二陛下还是盯着那份奏折默然无语,也不动弹,也不说话,更不喝水,叫身边的赵琛非常担忧,好在没过太久,李二陛下轻笑一下,自己站了起来,轻轻地说了一句好像是自言自语的话……
的确,苏相公听起来比苏侯爷好听一些,小子,看你能走到哪一步……
苏宁自然听不到这句话,他也没心思听这句话,他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纵横司的事情上,如今一切都在顺利的开展,最难搞的朝廷方面都已经搞定了,至于那些交好的家族的商队问题也谈得差不多了,二十几家都愿意出动自家的商队,在西突厥经商赚钱,这个已经是定局了,而如今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民间商人对这个事情不是很热衷,以至于纵横司张贴了布告已经五天,还没有一家民间商铺过来应征,只有寥寥数人过来询问一下具体的事情,然后迅速离开,并不应征。
这个事情让苏宁很是头疼,没有百姓的参与,如何进行实验呢?没有民间商人的参与,如何促进民间商业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问题啊……(未完待续。。)
三百五十八 苏宁的想法
对于苏宁而言,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大量的民间商人去印证,加入远征西突厥商队,成功地在西突厥扎根发展,为大唐的商人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就是在国外肆虐,你在国外无论怎么肆虐都可以,用什么手段也可以,政府还要鼓励,但是在国内可就要注意了,那是会杀头的,所以与其在国内杀头,还不如去国外赚大钱,那赚的都是蛮子的钱,不赚白不赚!
苏宁特意安排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成天在东市西市这两个商业中心晃悠转悠,然后找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店铺去看看,买些东西,然后和那家店的老板商讨一些关于朝廷的征集令的问题,接着就把这些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纵横司的官员,苏宁安排给他们的任务就是每人至少说服一家商铺加入远征西突厥商队,就当做是学习那么久以来的考核,用你们的纵横术去说服他们,成功了,你们才算是踏入了纵横家的门槛!
你们都要知道,千年前,咱们祖先的说服对象都是国君,都是王公贵族,那些人都能说服,以连横合纵之策玩转天下,那是何等的雄姿英发?而如今你们的对手不过是一群商人,有什么好怕的?要是连一群商人都说服不了,还谈何说服国君和王公贵族?今后你们是要和各个国家的高层打交道的,如今连一届商人都说服不了,还好意思自称纵横家?别给咱们老祖宗丢脸了好不好?!
平常怎么教你们的?投其所好。什么叫投其所好?就是专门和他们商量他们最关注的事情!商人重利,你们就以利诱之!以暴利诱之,这是商人的本性,也是天下人的本性,而你们的第一步,就要从商人走起!
苏宁一声令下,一百多纵横家学徒们纷纷走上了劝说商人上当受骗……啊呸!劝说商人加入远征西突厥商队的道路,嗯,这才对,时代在变。纵横家也要变。以前的目标是各国国君以及王公贵族,现在的目标就要是面向社会各界的,纵横家要放低姿态,主动在社会各界发展。崭露头角。这样才有复兴的可能。尤其是在这个天下基本上都被儒家掌控的时代,想要获得一线生机,并不容易啊!
纵横学徒们感动的热泪盈眶。对此表示如果不成功,一定不会回来见苏宁,苏宁很激动的勉励了他们,表示一定会在这里设宴等待他们的胜利归来,等这帮热血沸腾立誓成为纵横家光耀先祖的年轻人全部离开之后,苏宁很激动的拿出了火锅套装美餐一顿,说实话,苏宁实际上不对这些新手有什么期望。
因为这个事情本来就是风险投资,说起来赚钱容易,实际上操作起来非常繁杂,首先语言不通的问题就很要命,这个倒还可以利用一下翻译,可是如何买卖呢?如何制定价格呢?这些问题不解决,只能是坑害了这些民间商人,损害了政府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威望和信誉。
最好的结果其实就是二十多家豪门贵族的商队先过去,打开局面之后在渐渐的把民间商人引入,可是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失去了最早的商机,但是这个就是规避大风险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承担了风险为你们打开了出路,你们就要付出代价,就这么简单,要是有些很有魄力的大商人愿意一起承担风险,苏宁也不会利用政治权力压迫他,而是会扶持他,树立典型。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这样威猛的民间商人有这样的魄力呢?赚钱估计是一定的,苏宁并没有指望第一批能有多少人,而是指望在打开局面之后,以第一批冒险家大发其财的事迹引诱商人们加入远征西突厥的商队行列,实现以商业控制西突厥国计民生的方法,商人重利,自古使然,所以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利益诱惑他们,他们才会自己入套。
等到第一批冒险家赚的盆满钵满的回到长安的时候,就是这些没有胆量的商人们挤破脑袋也要参加商队的时候,那个时候想要再参加商队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要付钱,要付出代价,要付出被监控的代价,控制商人的计划就要在那个时候展开,双管齐下,尝试一种新的方法。
所以苏宁就笑眯眯地吃独食,等着这些纵横家实习生们凯旋归来或者是无颜归来,这些日子的学习并没有多少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是一个大概,但是这些知识若是运用得好,自然也可以成事,主要就是看他们是否具备这个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真的说成假的这一类的能耐,若是这样也能成功,就会成为纵横司重点培养的对象,就会有机会成为真正的纵横家,而不是实习生。
一百三十人,又能有几个成功回来呢?苏宁觉得不会超过十个,而此次参加商队的民间商人恐怕不会超过二十家,也就是说此次第一批的商队总数不会超过五十,也就是一支中型商队,在这个时代显然是的,携带足够的货物去往西突厥开设市镇,然后还要保证运货的畅通,这里面自然少不了大唐驻军的帮助。
但是这个事情不单单是商业行动,也是国策,所以大唐驻军有义务帮忙,当然也有义务享受报酬,比如味仙居提供的报酬就是拿赚取的西突厥牧民们的牛羊马作为将士们的口粮,取之于突厥,用之于大唐,拿突厥的粮食为大唐养兵,而大唐将士们原本的口粮就可以储存起来冬天食用,因为草原上的冬天非常寒冷,一般而言很少有牧民会来交易,不过这个时候大唐的商队就可以推广大唐使用的取暖物件,比如煤之类的,相信也可以赚上一笔。
到时候苏宁还打算在西突厥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实用西突厥的财富出钱出物购买西突厥的水草丰美的放牧地。从根子上让西突厥失去生存下去的可能性,然后再一步步地掏空西突厥的财富,掏空西突厥的一切,使之再也没有力量对大唐造成威胁,乃至于成为大唐的雇佣军,大唐指哪打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直到全部死光为止……想想还有些小激动……
当然,事情不会这样顺利的发展下去,就算会这样发展下去。也需要一些手段来操作。没有那么简单粗暴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可这至少是一个用经济战争控制国家的先例,操作的好了,其他的国家也可以这样来。只不过需要军队的保驾护航。以免商队受到损失。各大国公和国侯们的私人商队都已经得到了李二陛下的审批,获准进入西突厥从商,同时得到大唐军队的庇护。也要为大唐军队提供粮饷……
说白了,就是拿突厥的钱和粮食,去为大唐养兵,表面上是大唐自己养兵,实际上还是西突厥出了钱出了粮食,这就是苏宁让阿史那泥孰签订《王庭条约》的意义所在,只要他签了,他就要遵守其中的条约,比如那条最终解释权归大唐所有,那才是整个条约的核心所在,有了它,不怕西突厥赖账,就算你赖,咱们也好收拾你们,大唐的三千驻军可不是吃素的。
纵横家实习生们上午出去的,一直到晚上敲响净街鼓的时候,最后一个才回来,回来的时候呢,基本上都是一脸无言去见江东父老的表情,很失落,很想死,认为他们玷污了纵横家的学问,白白学习了千古奇书《鬼谷子》,却没有掌握其中的精髓,连一个商人都无法说服,更别提以后去说服王公贵族了。
当然这是在苏宁意料之内的,出乎于苏宁意料之外的,有十五个人,其中最让苏宁在意的一个人,他一人说服了五家商铺加入大唐远征西突厥商队的队伍,而其他的十四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说服了两家店铺,其他十三个人一人说服了一家,最终的结果竟然就是二十家民间商铺愿意加入大唐远征西突厥商队,去遥远的西突厥淘金。
苏宁为此很是惊异,那个大约三十岁左右的男人,看上去普普通通,怎么就那么牛呢?一人说服了五家商铺,说服了五个民间大商,促使他们加入大唐商队一起去开拓新大陆,这样的本领可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拥有的,苏宁一方面安抚了一百一十五个失败而归的纵横家实习生,一方面奖励了十五个成功的人一人一贯钱,其中那个说服了两家商铺的名叫张苑的年轻人被额外奖励一贯钱,而那个说服了五家商铺的名叫刘仁轨的男人被额外奖励四贯钱。
对于这个事情苏宁有些好奇,于是单独留下了刘仁轨一个人,准备与他共进晚餐,反正这些日子这些纵横家实习生们都在纵横司里面苦读,很少有回家的,看起来这个叫刘仁轨的人也是从来不回去的,只知道读书。
这个人不简单,头脑灵活,能说会道,而且懂得藏拙,平时一声不吭,关键时刻拿得出手,漂亮的外交官人选,需要交流一下,就现在吧!苏宁就请刘仁轨一起到屋子里面享用火锅,十月份的天儿,北方已经开始有了丝丝凉气,虽然算不得多冷,但是喝些冰水,吃着火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刘仁轨欣然接受这个邀请,遂与苏宁一起坐了下来,相拥着美味的火锅儿。
吃了一会儿,苏宁才问出了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刘仁轨是如何说服那五家商铺的,因为一百三十个人里面,只有十五个人完成了任务,而只有他完成了五个人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刘仁轨笑道:“苏侯说笑了,只不过某在进入纵横司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官,自武德初年开始就一直在做官,当然官位很小,只是做一些打杂的事情,经常和形形色色的人来往,自然也少不了商人,苏侯所言商人重利之说仁轨颇有感触,之前也与商人多有来往,所以这一次才正好用上了,要不是时间不太够了,还可以多说服几家的。
说起来,某家对于儒家学说不是很喜欢,可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好的事情可以做,之前军事大学招生的时候某也曾想报名,但是公务紧急,便耽搁了,一直后悔,而此次纵横司招募人才的时候,某家决定辞掉那个小官儿,进入纵横司,学习纵横之术,,希望可以成为一名纵横家。”
刘仁轨的话儿说的苏宁有些愣神儿,这个家伙,难道就是?(未完待续。。)
三百五十九 抗日第一人
苏宁对唐代的了解自从一年多以前来到大唐之后就不断的加深,晚上也常常通过神机查阅资料,了解大唐的风土人情以及各位名人,但是正所谓百密一疏,总有些事情是记不住的,哪怕你拥有过目不忘的变态本领,所以一个并不是很出名很特别的名字就在苏宁的眼中一闪而过,没了消息,而如今再一次听到的时候,却又出现了一种莫明奇妙的在意。
这家伙还做过官,对的,差不多的,三十岁的年纪,要是没做过官,还有这种淡然的气质,苏宁还当真要怀疑一下这个家伙是不是山东世家打入纵横司的无间道,不过这家伙做过官,到可以查一下他的资料,查查他的底,毕竟一个官员辞官来纵横司,多少还是让苏宁有些在意,说到底,纵横司的诱惑力还没那么大吧?
不过和刘仁轨谈论了一会儿关于纵横术的事情,苏宁对刘仁轨就从疑惑变成了欣赏,他的文化素养很高,对于儒家经典有自己独特的看点,尤其是对于历朝历代那些腐儒误国的事情非常的不满意,由此他才产生了厌恶儒学的想法,当然,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在做官的过程里面,他发现,做官需要具备的才能,基本上都不能从儒学里面得到。
儒学讲究的做官的方法和目的就是教化,可是这根本就不实际,做官的初期他也试图像儒学经典里面讲述的那样教化万民,结果一个老百姓的一句话骂醒了他:“饭都没得吃。还读什么书?读书能吃饱肚子吗?饿死了读书有什么用?!”
刘仁轨的思想由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深入基层,这才发现一个真理,饿着肚子,怎么读书?饿着肚子满脑子想的都是吃的东西,哪里读的进书?就算是颜回也不至于没有东西吃吧?这些百姓是真的没有东西吃,他尝试了一下,一天之后放弃了,连喝三碗稀粥之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教化万民。就要先让万民吃饱。
也因此他对于儒家的学说产生了质疑。对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方法也产生了质疑,他不愁吃穿,虽然自幼只是平民,但是好歹有饭吃。所以读的进书。而像这些百姓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或者连着好几天没东西吃,一天不劳动就没东西吃,哪里读的进书。读得懂那些大道理?
这事儿放在今天也好解释,什么叫再穷不能穷教育?那就是说再穷也不能让教育的投资减少,再穷也不能让读书的孩子没饭吃,这也是有前提的,要有能力让读书的孩子有饭吃,不至于饿肚子,一旦饿了肚子,哪里还有心思读书?古代教育无法普及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部分老百姓吃不饱肚子,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无法满足,如何向上追求更高一层次的精神追求?
刘仁轨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就想带着百姓朝着可以吃饱饭的道路前进,但是随后他就发现,他根本做不到,父母为了让他安心读书好做个官,从来就没有做过农活,不知道如何种地,如何翻地,如何育种,如何耕种,如何除草捉虫,如何明白天时地利,如何灌溉,这些他统统不懂,那又谈何让百姓吃饱肚子?
他就学,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蹲在田地里面,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倒是博得了一个好名声,但是什么事情都帮不上忙,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