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鞋与言高谭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孟鞋与言高谭马-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昆妻为姊妹行,所以马连良、马连昆是连襟。马连昆工架子花脸,非常渊博,文武昆乱不挡,戏路极广。他还擅武术,最早搭马连良班,还为连良个人保镖。就是人性太差,喜欢在台上恶作剧,在内行圈儿里人缘极坏;后来也因故脱离马连良的班儿了。他儿子马少昆,也唱架子花脸,来台后曾搭大鹏国剧队,十几年前就辞出改作外行了,人也发胖啦。王氏进门几年没有生养,就抱养一个儿子马崇仁。谁知崇仁进门以后,王氏就开怀生产了,生了三男两女。名字,随着崇仁排,依次叫崇义、崇礼、崇智。这时马连贵太太穆氏生产头胎儿子,也随着三哥屋里的孩子起名字,名崇信,排行“小五儿”,长大了入荣春社学老生,艺名马荣祥。他的面相和嗓音,与他三伯父(马连良)很像,在台湾大鹏国剧队有年,可惜没有把他伯父的戏往深刻处研究;否则马派传人就非他莫属了。马连贵太太穆氏,是北平前门外穆家寨清真馆的姑奶奶,穆家寨的“炒烙答儿”最出名,马太太当然也熟悉炒法了,马荣祥也学会了这独得之秘。在大鹏剧队时常请队友到他家去吃“炒烙答儿”。从二十年前起,他就曾虚邀了笔者两次,到他家去吃“炒烙答儿”,但是迄未实现;现在他已长期居留美国了,笔者更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才能吃到嘴了。(一笑!)倒是希望他在美国把“炒烙答儿”发扬光大,能大发财源就好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马连良独树一帜(2)
马连良的姑母适哈,生哈宝山,所以马连良与哈宝山是表兄弟。哈宝山是现在大鹏国剧队老生哈元章的四叔,于是哈元章与马荣祥也算是表兄弟。
  王氏所生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与黄元庆,系富连成社六科武生,外号“小老虎儿”。在笔者三十七年(1948)离开大陆时,其次女尚待字闺中,后来嫁与何人不明。王氏死后,马连良续娶陈慧琏,她是交际花出身,系前湖北省主席夏斗寅的下堂妾。连良娶她,很遭家族反对,但是马三爷是赚钱的当家主事人,别人反对自然无效。陈慧琏人很精明强干,也辅佐连良办不少事情,她进马家门时,连良已大红,所以她是多年来大家所熟知的马三奶奶,而对连良原配王氏,知道的人却很少了。马连良抱养,带王、陈二氏所生,一共有十一个儿子,也够得上是“多产作家”了。
  马连良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岁次辛丑正月十一日生,那年他老太太三十五岁。乳名“三赏儿”。自幼聪颖过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八岁,送入喜连成科班学戏,排名连良。那一科原有七十四个人,截止民国二十一年(1932),故去九位,就剩六十五位了,现在恐怕都荡然无存啦。富社学生,都经萧长华老师给起个“字”,按“如”字排。譬如侯喜瑞字“霭如”,社盛兰字“芝如”,李盛藻字“瀚如”,马连良就字“温如”。他成名以后,又自称“扶风馆主”,组的班名也是“扶风社”。他进科班以后,先学武生,教师是茹莱卿(茹锡九的父亲,茹富兰的祖父,茹元俊的曾祖父,茹家是四代武生),有《探庄》的石秀(严格一点说是武小生的戏)、《淮安府》的贺仁杰、《小天宫》的造化仙等,所以马连良的武功,是有良好基础的。后来又从蔡荣贵、萧长华等各位老师学老生戏。以前科班学戏的过程,是从底包、零碎儿、配角学起,逐渐再学正戏。不像现在国剧训练班的学生,一开始就打算学正戏,唱大轴;于是许多基本的小戏不会,却学些复杂见功力的大戏。就如同小学生念大学课本一样,那能念得懂吗?那么演出的成绩也就可想而知。这完全是“躐等躁进”,但现在已蔚成风气,而主其事者也都不懂,也就言之可叹了。马连良起先连学带演的老生戏,都是零碎儿、扫边、配角之类。如公案戏的施大人施仕纶,彭大人彭鹏,《殷家堡》和《落马湖》里的王殿臣,《取洛阳》里的刘秀等。但是在观众印象里,已经认为这个小孩子不凡了。到了演《金雁桥》的孔明,大露头角,从此科班老师们,就开始教他老生正戏了。
  有一出老戏《朱砂痣》(现在已经没有人唱了)是演叙韩员外因战乱失落一子,老妻亦已故去,后来打算纳一姬妾,生儿养女,接传后代香烟。凭媒将新妇江氏娶进门以后,新妇啼哭不已,询问情由,才悉是有夫之妇,因家贫夫病卖身。韩员外马上放弃身价银子,命家院将新妇送回夫家,另赠银百两。新妇感恩不已,复偕同其夫吴相公(名惠泉,内行称为病鬼)来谢。韩员外之子原名迈运,生下不久即丢失,被一老妪金氏捡去,夫名权在经,改名天赐。后来因家贫将天赐出售,途遇吴惠泉,吴以对韩深感厚恩,无以为报,知其乏嗣,遂价买天赐,赠与韩员外。此时天赐已十三岁,韩问其生身父母,天赐答以父亲去世五年,母亲现年七十六岁,韩问难道汝母六十三岁生你吗?天赐答以并非亲生,系自幼捡来的,韩盘算年岁,与失子同庚,又验左足有朱砂痣,遂告父子团圆,韩员外好心终有好报。唱全了称为“带认子”,也有称“带卖子”的。这原是孙菊仙的拿手好戏,但是谭鑫培也唱。以后时慧宝、高庆奎就都是孙派唱法了。

马连良独树一帜(3)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二日丹桂园春庆班的日场戏,谭鑫培曾在压轴演《朱砂痣》带“卖子”。他饰韩员外,陈德霖饰江氏,谢宝云饰金氏,贾洪林饰吴惠泉。大轴是余筱琴的《飞叉阵》(那个年月,压轴戏最要紧,大轴子演武戏,就为送客了)。又有一次在文明茶园义务戏里,谭鑫培又贴《朱砂痣》,配角仍是陈、谢、贾等原人以外,马连良饰韩员外之子天赐,那时他才十岁,表现卓越,被观众目为神童。
  有意思的是,民国三年(1914),马连良入科班学戏已有六年,经常参加富连成社的公演了,六月二十七日在吉祥园的日戏,倒第三是小连卿的《朱砂痣》,他已由饰韩员外之子,升任为饰演吴惠泉了。那年他十四岁。
  民国五年(1916),富连成科班已经长期在广和楼唱白天戏了,二月二十七日日场,马连良在倒第四唱《雍凉关》。七月三十日,在压轴唱《法门寺》,大轴是骆连翔的《两狼关》,送客的武戏。富连成当局已经倚重马连良为主角了。
  民国六年(1917)三月三十一日,岁次丁巳的二月初九日,马连良从富连成社出科,算是结束了十年的科班学戏生活。那年他十七岁。
  二、 搭班过程
  马连良头脑很新,他觉得打算剧艺进步,一方面要自己多走些地方多闯练;一方面要观摩先进,好来积累舞台经验,自然在剧艺上有进步了。他在民国六年(1917)春出科以后,就到福州去开码头了,以一出《珠帘寨》红遍了半边天。当然还跑了些别的地方(与其他演员比较起来,他这一辈子,跑码头的次数,和到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民国七年(1918)中秋节以前回到北平,仍旧回富连成社演戏,不过,这时社方对他已经是出科后的同仁待遇了。回来以后的头一天戏,是十月一日广和楼的日戏,他在大轴演《八大锤》,茹富兰饰陆文龙。十二月十六日,在广和楼白天,首次贴出《胭脂褶》,也就是《失印救火》。
  民国六年冬天,余叔岩在三天京兆水灾义务戏里,露了三出谭派戏:《打棍出箱》、《阳平关》、《宁武关》以后(这时谭鑫培已经去世三个月了),剧艺精湛,一鸣惊人,内外行都目为谭派传人,立刻杨小楼、梅兰芳、孙菊仙三个班,都托人来约他加入。余叔岩却一概婉拒,继续在家里吊嗓子、打把子,整理戏词,研究音韵,再下一番准备功夫,一直到了民国七年十月十七日,他才加入梅兰芳的裕群社,正式问世;而他这谭派传人的地位,就此稳固,而开始一帆风顺了。在他所露的戏码里,便有以后马连良称为拿手的《琼林宴》、《庆顶珠》、《铁莲花》、《九更天》、《宫门带》、《打登州》、《打严嵩》、《群英会》、《乌龙院》、《盗宗卷》、《胭脂褶》、《一捧雪》等在内。
  自民国以来,凡是唱老生的,自以学谭为正统;谭鑫培死后,便以学余为尚了,因为这等于间接学谭嘛,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马连良的学习谭、余,也自不例外。但是他聪明绝顶,自忖在天赋条件上,不能全宗谭、余,于是就选择自己相近的戏路,学余的唱、念、做表、身段,而再融会贯通,稍加改换;余叔岩因为演戏卖力,身体不佳,总是时演时辍,到了民国十七年(1928),索性谢绝舞台了。而前述那些戏,终马一生,时常演唱,所以后人不察,全以为那是马派戏了,其实,骨子里马连良全是以余叔岩的演法为基础,他又兼学刘景然、贾洪林的艺术,都融会在一起,而产生马派的演法罢了。 。 想看书来

马连良独树一帜(4)
他自从福州回来以后,虽然仍在富连成演戏,但却非学生时代,可以住在家里。没有戏的时候,可以尽量观摩余叔岩的演出;何况富连成以日戏为主,这时余叔岩所加入的裕群社,却是以夜戏为主,很少有时间冲突的可能。因此,马连良从此时起就猛看余叔岩的戏,同时他的领悟力强,深能体会,而也就日益进步了。
  《失印救火》是老生的念白戏,重做表,要把白槐这个多年猾吏的世故、机智表达出来,玩弄金祥瑞于股掌之上,还要使他浑然不自觉,这就要靠演员的火候了。马连良对这一出戏很下过研究功夫,可以说是他拿手戏之一。与他搭配饰金祥瑞的小花脸,先后有茹富蕙、马富禄两个人。论玩艺儿,茹富蕙的确规矩地道,尤其方巾丑,是萧长华以后第一人;马富禄则较为伧俗。但是马富禄的嗓音响堂,较易受台下观迎。马挑班后为了营业,就舍茹用马了。民国七年十二月十六日,他初演《失印救火》,码列压轴,大轴是小翠花、何连涛的《战宛城》。民国八年(1919)他演《胭脂褶》的纪录,是五月九日广和楼日戏,仍是压轴,大轴茹富兰的《八蜡庙》。八月三日日戏,他大轴唱过《焚绵山》,他饰介之推,马富禄反串老旦介母,这出戏的老旦要有许多跌扑功夫,马富禄那时年轻,还摔得动,后来摔不动了,马连良这一出也就挂了单了。十月八日日戏,唱过《审头》,十一月二十一日日戏,贴出新排首演的《骂王朗》,是根据三国演义编的小本戏。十一月二十七日,推出新排的《云台观》,也就是《白蟒台》。
  民国九年(1920)三月九日日戏,马连良初演《三字经》,这是一出纯念白戏,有如相声的《歪讲三字经》,把“人之初”和“人之伦”说成是兄弟二人等等,编成一个故事。听戏多年,只有马连良演过此戏,别人从未演过。也许别人有这个本子也不敢演,因为在白口上如果念不出彩来,是吃力不讨好也。八月十四日,演过《天雷报》,这也是以念做见长的衰派戏,后来成为他拿手杰作之一。
  民国十年(1921)五月三日日场,富连成在吉祥园和广和楼分包,也就是同时在两个戏院都有戏,富连成固然人多,但是有叫座力的主角,还是要两边跑,这一天马连良、何连涛、沈富贵、茹富兰四个人,要分赶两边,要怎么赶法呢?这里不妨说明一下,以资谈助。广和楼这边,派五出戏;吉祥园那边,派六出戏。广和楼开戏早一会儿;吉祥园开戏晚一点儿,也就是原则上在广和楼唱完了,往吉祥园赶。这要把在广和楼唱完了,卸妆,赶到吉祥园,化妆,再上台的时间都算好了才成;否则稍有脱节,台下就起哄不依了。单说马连良、何连涛两个人吧。马连良先在广和楼倒第四唱完了《天雷报》,赶到吉祥去唱倒第五《九更天》,因为吉祥倒第四是谭富英的《珠帘寨》,时间很久,就使马连良从容赶上了,这就是派戏的经验。如果派谭富英一出《黄金台》,那马连良要命也赶不上了。何连涛呢,在广和楼唱完大轴《铁笼山》,再赶到吉祥唱大轴《青石山》。这也就是五十多年前能这样赶;现在就没有这种状况了,万一有的话,演员也不肯这么干了。两个月演一次戏还嫌累得慌呢,一天赶两场?那就谈都不要谈了。十二月十日日戏,唱过《汾河湾》。到了阳历年,马连良便脱离富连成了。

马连良独树一帜(5)
马连良民国六年(1917)自富连成出科,他才十七岁,虽然到福州等地跑了一年码头,民国七年(1918)回来他才十八岁,一来剧艺还不算十分成熟;二来太年轻,也不敢搭外班,怕人家不考虑。因为那时候北平的名老生太多了,孟小如、贯大元、王又宸、高庆奎等以外,资深的还有王凤卿、言菊朋、余叔岩,所以他暂回富连成,一来可以继续学戏,二来可以观摩余叔岩和其他名老生的戏,在自己科班里借台实习练戏。等到在富连成唱到民国十年(1921),他已经二十一岁了,觉得这几年他进步很多,人家也不会把他视为小孩子了,不能再囿于母校,有到外边各大班进修的必要了,所以就在民国十年年底辞离富连成社。
  民国十一年(1922),先是搭沈华轩的临时班,短期合作,一月二十四日日夜两场,曾在城南游艺园,演过《南天门》和《戏凤》。后来三麻子自沪北上,由沈华轩帮他成班,七月二十六日在庆乐园演过夜戏,大轴《三国志》,就是《群英会》带《华容道》。三麻子饰关公,马连良饰鲁肃,朱素云饰周瑜,沈华轩饰赵云。究竟因为红生戏不多,也不好挑班,就由沈华轩把三麻子介绍给高庆奎,加入他的庆兴社,从八月初就演出了。
  到了十一年年底,马连良入了尚小云的玉华社,同班还有谭小培、王瑶卿等人,常川演出地点是前门外粮食店的中和园。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日场,大轴与尚小云合演《宝莲灯》带“打堂”,侯喜瑞的秦灿。二十三日日场,马连良与王瑶卿在倒第三演《珠帘寨》,尚小云大轴《奇双会》。
  民国十二年(1923)一月十日日场,尚小云、马连良、王瑶卿、谭小培合演全本《红鬃烈马》。一月十四日日场,马、王再演《珠帘寨》,不过这次是压轴了,大轴尚小云《游园惊梦》。尚小云此时演些老戏重排和新编的本戏,马连良也加入演出了。一月三十一日日场曾演过《福寿镜》,尚、马以外,还有王瑶卿、谭小培。这时马连良在老生地界已经声誉鹊起,在春天和尚小云被上海戏院邀请,两人联袂赴沪,唱了快半年才回来。
  尚、马回北平以后,被俞振庭邀请参加他的双庆社,同台还有王又宸、小翠花诸人,而以尚挂头牌,马挂二牌。八月十五日首在广德楼夜戏演出,尚、马大轴《宝莲灯》。九月七日夜戏,尚、马大轴《戏凤》。十月十六日夜戏,马连良压轴《定军山》,尚小云、王凤卿、朱素云大轴《御碑亭》。十二月七日,尚小云推出首演新戏《红绡》,又名《青门盗绡》,马连良也加入配演。
  十三年(1924)一月二十日夜戏,尚小云贴本戏《刺红蟒》(《混元盒》里一折),马连良加入配演。一月二十五日夜戏,尚小云初演新戏《张敞画眉》,马连良则在倒第三唱《八大锤》,由小振庭(即孙毓堃,他是俞振庭的外甥,所以有小振庭的艺名。现在大鹏国剧队的孙元彬、元坡兄弟,是他的哲嗣)为配。
  十三年春,马连良个人又应聘赴上海公演,秋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