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疯狂-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制度去做的话,他们将顺利的享有江山,安安稳稳地把大明朝万世的传递下去。

    朱元璋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小特点。比如说,他特别的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明朝的赋税十分的低。商业税只收三十分之一(想想现在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税)。所以,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也没有人敢造反。因为没有老百姓会支持他们。

    由于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威望和威信,所以他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大大地影响了明朝以后政府的决策。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可能符合他执政年代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明朝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所制定的政策已经不能够解决这些新出现的情况了。但由于后来的明朝政府要保持祖制,因此,这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也得不到改变,最终,这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民间的大商人和大地主手里很有钱,但明朝政府却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可以向他们收税,导致了政府的破产。再加上,明朝政府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向广大的自由农民征收巨额的税收,恰好又遇上了灾荒,造成农民的大造反。真是标准的官逼民反。

第三十二章魏府聊天(二)

    朱元璋驾崩以后,通过靖难,明成祖朱棣成为了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的实力都得到了加强。明成祖朱棣在文官中设立了大学士一职,这也就是变相的重新设立了宰相。虽然,当时的大学士权力还不大,但是文官们总算是有了领导的核心。而一大批靖难的功臣武将也加入到了贵勋的行列。不过,由于明成祖朱棣比较强势,所以,在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实力均衡对抗下,朝堂上的局势还能够保持平稳。

    但随着明成祖朱棣的驾崩,文官集团和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实力均衡的局面得到了打破,文官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因为文官通过兵部掌握了武将的调动和升迁,通过户部掌握了军队军饷的发放,使得以贵勋为代表的武将集团处于弱势状态。又因为,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是个皇帝中的劳模,能够把全国所有的大小事务包揽一身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明宣宗朱瞻基设立内书房,在内书房里培养太监读书和理政能力,把那些太监作为皇帝的助理和秘书来使用。这样一来,明朝的宦官集团崛起了。

    前文介绍过的王振就是当时的内书房首位老师,因此,他对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可王振想做一个有作为的坏太监(当年明月大大的话),于是,忽悠着明英宗朱祁镇出征蒙古草原。明军在土木堡惨败,以当时的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勋贵集团的一大批精英在此一役中战死,从此以后,勋贵集团在明朝政治中的地位是一落千丈。这从皇宫里皇后的挑选就可以看出。在土木堡事变前,皇后基本上都出自勋贵家庭。而之后,基本上出自民间小户人家。从此以后,明朝朝堂的局面,基本上是一部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争斗史。

    在这里,笔者要纠正一些人对明朝太监的一些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明朝的太监都是好财如命、不学无术的。这话的前半句基本正确,后半句完全错误。在明朝,司礼监的那些秉笔太监的文化水平都很高(魏忠贤是个例外,他是个文盲),有的水平已经到了举人和进士的水平。而且他们的执政水平也很高,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完全就是当时的一群治国精英。在皇宫里,每年要挑选一批小太监到内书房去读书。而他们的老师是从翰林院请来的大儒。经过很严格的文化教育以后,他们还要到各个衙门去实习,了解各衙门的运作和规则。只有了这样的资格的太监,才能够进入到司礼监做秉笔太监。

    所以,如果光看治理国家的水平的话,宦官集团的水平最高,还超过了只知道苦读书,通过科举成为官员的文官们。当然,能够做到大学士的文官治国水平也都很高。更有一些文官的水平是出类拔萃的,比如说张居正,比如说沈默(很喜欢《官居一品》)。反而,治国水平最低的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皇帝。崇祯皇帝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所以疏远了宦官集团,而他又频繁地更换大臣,得不到文官们的支持,他只是凭借着自己那破烂的治国水平,拖着大明朝这辆破车在泥泞中奔跑,怎么会把这辆车不拖散架呢?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说实话,如果崇祯皇帝把国家完全交给任何一个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或内阁的大学士治理的话,明朝的灭亡进程都会大大的减缓,甚至不会灭亡。

    第二个误解就是,明朝的太监权力很大。这说法也不完全对。明朝的司礼监有点了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司礼监的太监发布的命令也一定要文官们去执行。如果文官们不执行的话,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太监们最多掌握着厂卫这些特务部门,他们可以派这些特务去抓不听话的文官,但他们没有办法让这些特务到府或县里具体的执行某项政务。这有点象现在的法院执行一样。如果有一项民告官的官司,法院判决机关败诉,但这机关拒不执行,那法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还有的是,太监的权力完全来自于信任他们的皇帝。如果某位太监得到了信任,那他肯定是风光无限的,但一旦他失去了皇帝的信任,那他立刻会坠入深渊。比如说:正德年间的刘谨,正德皇帝一声令下,刘谨就被千刀万剐。又比如魏忠贤,崇祯皇帝下了命令,魏忠贤就吓得上吊自杀。太监有极大的权力是在汉朝和唐朝。他们这时候的太监可以软禁皇帝,操纵皇位更换,掌握御林军,诛杀大臣等。

    那么明末的文官有什么特点呢?有很多作品都已经介绍过,这里也就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文官们的政治手腕都很高超。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的,所以咬文嚼字是他们的强项;

    其次,文官们做为地方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言人,所以他们竭力维护着某些对国家不利,但对大地主和大商人有利的政策。比如:商业上的低税收,甚至不缴税;士绅群体的免税政策;海禁等;

    第三,明末的文官们因为师生、同乡和同年等关系,组成了一个个政治团体,其中的代表就是东林党。这些团体不仅和宦官集团斗,而且相互内斗。以致于达到了不管某项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家,只要对方赞成我就反对,这种是非不分的地步;

    最后,文官们因为基本上是地方上的著名学者,所以他们的言论很被老百姓所接受。而且,他们的文章也会广为传播,因此就把持了舆论宣传。

    明末的勋贵基本上没有了任何的权力。除了某些特定的场合,特别的人。如南京的魏国公徐家就是南京城的守备。不过他们还是拥有着巨大的财富,保留了某些特权。反而是那些武将,因为手中掌握着军队,而明朝的中央政府发不全军饷,导致他们对民间财富的抢夺或自行开发财源,形成了军阀化。如吴三桂和左良玉。当然,本书的主人公——吴世恭今后也会如此(喜欢争霸天下和战争内容的朋友们可以高兴了,本书以后会有很多的精彩战争场景的)。

    (啰嗦了这么多,是不是有些看《百家讲坛》的味道?言归正传吧。)

    到了魏府以后,魏忠贤交待手下的小太监快去准备酒菜,接着和薛濂来到了书房。俩人坐下以后,看到薛濂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魏忠贤笑着问道:“薛侯,有什么事这么高兴啊?”

    薛濂笑着点点头说道:“魏公,救灾的事总算是有些眉目了,本侯已经有了一个方案。”

    “哦?说来听听。”

    于是,薛濂把方才商量的方案详详细细地说给了魏忠贤听。等听完了方案以后,薛濂看向魏忠贤,等待着他发表些自己的看法。没想到,魏忠贤紧皱双眉,一声不吭,好像在仔细地琢磨着些什么。过了好一会儿,魏忠贤突然一拍大腿,说道:“好!很好!太好了!”

第三十三章魏府聊天(三)

    薛濂被魏忠贤的激动神情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他奇怪地问魏忠贤说:“魏公为何如此神情?”

    魏忠贤没有回答薛濂的疑问,笑眯眯地反问道:“薛侯有此方案,那现在又有什么打算呢?”

    “当然是向皇上写封自辨的奏章。”薛濂立刻十分肯定的回答道。

    听了薛濂的话,魏忠贤立刻哈哈地笑起来。他摇头感叹道:“薛侯还是如此忠厚老实啊!现在,有此利器,何不把那东林贼一网打尽呢?”

    薛濂更摸不着头脑了,他好奇地接着问道:“魏公为何如此说?”

    今天晚上,薛濂来找魏忠贤是有原因的。刚才,吴世恭和薛濂商量出的那个救灾方案其实并不出奇。按照这个年代的人的智慧也可能会想得出。就算是想不出,作为一名官员,暴虐地从灾民头上征收银子这方法,难道还想不到吗?但这做法有几个难点,一个就是灾民已经受灾了,你再去收银子,容易引起灾民的哗变;另一个就是灾民已经受灾了,他们本身的余财也就不多了,因此,收不上多少银子。所以,没有人愿意采取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方法。

    而吴世恭和薛濂商量出的那个救灾方案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让灾民出让一部分房屋地皮的方法解决了银子的问题。更妙的是,这方案的每一个步骤都可以说出道理来,而从灾民所得来说,按照大明朝的救灾标准来说,也可以获得一部分利益。

    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有理智的。如果有些灾民就是不愿意付废墟清理费,但也不肯自己清理废墟,怎么办?有些灾民就是不愿意出让地皮,怎么办?有些灾民虽然肯出让地皮,但他要向官府狮子大开口,怎么办?对此,薛濂拿出的对策就是,利用魏忠贤所领导的厂卫和自己可以直接命令的各个兵马司,这些暴力部门,对这些刁民进行严厉的镇压。这样的做法也有说的响的理由。官府已经贴钱给你重建家园了,你还要做“钉子户”阻挠官府救灾的工作,对你们这些刁民不镇压怎么行?

    因此,今天晚上薛濂来拜访魏忠贤的目的就是,希望魏忠贤掌握的厂卫配合自己的救灾工作的。至于那些官员对自己救灾不利的弹劾,因为有了现在的救灾方案做为底气,薛濂将上奏折到皇帝面前做自我辩护。最多是和这些官员们口沫乱飞地互相打打嘴仗,最终谁也不能奈何谁。让薛濂大吃一惊的是,没想到魏忠贤听了自己的方案以后,在长考后,提出了一个政治解决方案。那就是利用自己的救灾方案作为武器,彻底地把那些弹劾自己和魏忠贤的官员们打倒。

    魏忠贤详细地向薛濂说出了自己拟定的政治方案:魏忠贤把薛濂负责的救灾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时间就是从王恭厂发生爆炸时到清理废墟的开始。这阶段,薛濂进行的主要救灾工作就是救助人的工作。比如:供应给灾民饮食;救治伤员;防止死尸腐烂带来的疾病传播等。他让薛濂不要忙着上自辨的奏章,依旧做出那些踏实肯干的行为。魏忠贤会在皇帝面前找机会述说薛濂的功劳的。毕竟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什么灾民在灾后饿死。也没有发生疫情的传播。这就是薛濂的大功劳。要知道,王恭厂大爆炸发生在五月,五月天不仅会唱歌,而且因为天气炎热,容易让瘟疫发生的。

    第二个阶段薛濂的工作就是废墟的清理和房屋的重建。等废墟清理得差不多了,灾民房屋重建的契约在薛濂手中也有了一部分了以后,这时,薛濂再上自辨的奏章。因为有了灾难现场废墟清理的实际成绩和房屋重建契约的材料证明,薛濂的自辨将会很有说服力。而且,魏忠贤已经从东厂得知,这次对魏忠贤和薛濂发动的政治风暴的,主要就是东林党官员串联发动的。到了那个时候,所有那些串联的东林党的官员的弹劾奏章也已经基本上都提交到了皇帝那儿。到那时,魏忠贤把薛濂踏实肯干的行为向皇帝一说,又对比着那些官员的弹劾,皇帝肯定对那些东林党官员的只顾打击政治对手,不顾救灾大业的行为表示极大的恶感。魏忠贤也会有选择性地把那些弹劾奏章中言词比较激烈的,甚至有些冒犯皇帝尊严的奏章交给皇帝看(明朝的官员都有些以冒犯皇帝尊严为爱好的恶趣味,代表人物就是海瑞),龙颜大怒之下,皇帝肯定会让魏忠贤对这些官员进行严肃的处理。到这个时候,捧着尚方宝剑的魏忠贤将充分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厂卫,抓捕这些官员,并在对这些官员的严刑拷打和株连之下,把东林党官员在朝堂上一扫而空。那几个领头的东林党官员骨干将会被整治的家破人亡。说到最后,魏忠贤都有些咬牙切齿了,他的心中想道:“哪个敢和我斗狠?”也确实没有人比狠比得过魏忠贤。不信?那么有种大家脱下裤子来瞧瞧!

    薛濂听了那是目瞪口呆。魏忠贤从一开始的引蛇出洞,再后发制人,再一锤定音,最后乘胜追击。简直是一本完美的政治斗争的教科书。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魏忠贤是从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机会的地方发现了这样一次绝杀对手的机会,那政治嗅觉和手腕绝对是一流。

    吴世恭也在家中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作为这次政治博弈棋盘中的一个小卒。只是为了自己的捞钱大业,提出了这个救灾的方案。却被魏忠贤这个政治博奕的顶级高手,立刻发觉了自己这个小卒提出的方案的重要性,并且把自己这个小卒的方案中的政治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真可谓是:高手一只兵,低手一条命啊。

    不过,对魏忠贤最后这样的下狠手,薛濂心中也是有些不忍。近二十年的交情下来了,魏忠贤当然立刻发觉到薛濂那犹豫的神情,他也明白薛濂的想法。他对薛濂说:“薛侯,杂家给你看一样东西。”接着,从身边摸出一串钥匙,走到旁边的一个柜子旁,打开了柜子上的锁,从里面拿出了几张纸对薛濂说:“薛侯你看看,这些都是东厂的孩子们搞来的,都是这次那些个东林贼准备着,将要弹劾我们俩奏章的抄本。”

    薛濂接过这些纸,仔细地看了起来。越看神色越激动。到最后,要不是知道这些纸就是重要的文件,薛濂简直就要忍不住怒的把这些纸撕碎了。在这些内容中,充斥着对薛濂和魏忠贤的辱骂,当然,写这些骂人的话的人的水平也很高,骂人都不带一个脏字。不愧为都是学富五车的进士出身。但骂骂自己和魏忠贤也就罢了,薛濂也有这个思想准备。更令人恼怒的是,在这些内容中,还有对皇帝的竭力指责,甚至有些话就是对皇帝的诅咒了。这让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薛濂怎么受得了?薛濂把那几张纸摔在地上,对魏忠贤恨恨地说道:“就该把那些乱臣贼子给千刀万剐了。”

    得到了薛濂的赞同,魏忠贤也很满意。这时候,安排晚饭的小太监敲门进来,抬进一张装满菜肴的小桌子,再在桌子旁面对面放好了两张椅子。魏忠贤和薛濂面对面做好。

    魏忠贤对薛濂说道:“薛侯这些天救灾也辛苦了,今天和杂家好好地喝两盅。”

    薛濂也笑着回答道:“现在,本侯也算是放下一件心事了。今天和魏公是不醉不归。”

第三十四章魏府聊天(四)

    魏忠贤和薛濂都端起了酒盅,俩人先干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