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珠仙子就是黛玉,神瑛德才就是宝玉。然而在程、高本《红楼梦》中,他们凭空添上了几句话,石头就成了神瑛侍者,也就直接变成了贾宝玉:
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那么这个神瑛侍者,是曹雪芹随便给的名字吗?不是。瑛,是一种玉;侍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他对绛珠的灌溉,一是他在女孩面前惯于“低声下气”。这个例子再次说明,雪芹从来不肯随便落笔。
第三,“石头记”不是“记石头”,而是“石头之所记”。还是第一回: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后来,空空道人将石上所记的文字“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曹雪芹先生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是为《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
第四,蠢物是石头,不是宝玉。第一回: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什么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扔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卿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待蠢物”三字之后,脂批批道:“妙谦,是石头口角”
第五,石头、蠢物只能约等于宝玉,可以作为宝玉的一个象征。不少读者受程、高本的影响,把石头、蠢物直接等同于宝玉,认为宝玉是石头下凡,这是错误的,原因上文已明。但从另一方面说明,宝玉和无材补天的石头,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石头可以作为宝玉的一个象征,但决不能等同于宝玉。
明白这五点后,我们再来说说雪芹为什么要弄出这么多名堂。
上文说到,程高本《红楼梦》篡改了文字,让石头到了赤瑕宫,变成了神瑛侍者,最后下凡历劫,成了荣国府的贾宝玉。有人认为,程高本这样处理使问题得到了简化,反而脂本把石头和神瑛侍者弄成两个角色,使人搞不清宝玉究竟是石头投胎呢,还是神瑛投胎。其实,作者设计出“石头”这个角色,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叙述的需要。
大家知道,写小说有一个人称的问题,要么是第一人称,要么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是亲历者的口吻,用这个人称来叙述故事,使故事显得亲切、真实可信,但“我”的活动范围有限,不能做到全知全能,对作者的发挥有非常大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小说不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是旁观者的口吻,这种叙述方法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 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
石头这个角度的设计,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两种叙述各自的缺点问题。它被宝玉带到这个世上之后,决不同于宝钗金项圈和湘云的金麒麟,由于它通灵的缘故,它是有思想意识的,所以它是全知全能的;同时,它又象一个宝玉的随行记者,“追踪摄迹”地观察记录它所看到的一切。这样一种构思,充分发挥了两种叙述各自的长处,既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又避免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局限。
。。
第二节 甄与贾
《红楼梦》中写了一个甄家,写了一个贾家;写了一个甄宝玉,写了一个贾宝玉。他们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前八十回中,甄家和甄宝玉都写得很隐约,提到的大约只有三四处。
第一处在第三回,泠子兴与贾雨村在乡村酒店里闲聊:
雨村道:“......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可知么?”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雨村笑道:“......但这一个学生(甄宝玉――笔者注),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有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更尊荣无以呢......”
第二处在第十六回,元春被皇帝批准回家看看,贾琏、凤姐、贾琏的乳母赵嬷嬷三个人在谈论此事:
赵嬷嬷道:“......还有就是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
第三处在第五十六回,探春主政大观园,兴利除弊,大兴改革之风。江南甄家进宫朝贺,派四个女人到贾家送礼。贾母与四个女人拉起了家常:
贾母笑道:“你们大姑娘和二姑娘这两家,都和我们甚好。”四人笑道:“正是。每年姑娘们有信回去说,全亏府上照看。”贾母笑道:“什么照看,原是世交,又是老亲......”贾母又笑道:“你这哥儿也跟着老太太?”四人回说:“也跟着老太太。”贾母道:“几岁了?”又问:“上学不曾?”四人笑说:“今年十三岁。因长得齐整,老太太很疼。自幼淘气异常,天天逃学,老爷、太太也不便十分管教。”贾母笑道:“这不成了我们爱的了!你们这哥儿叫什么名字?”四人道:“因老太太当作宝贝一样,他又生的白,老太太便叫他作宝玉。”
贾母一时高兴,找来了自家的宝玉。四个女人一见,吓了一跳,以为是自家的宝玉来了。后来宝玉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到了一个和大观园一样的园子里,里面有一群女儿,一见他以为是自家的宝玉,宝玉说明,又叫他臭小厮。后来宝玉又在一间屋内看到一个公子哥儿,丫环们都叫他宝玉。
第四处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到了探春处,遭到探春的严厉痛斥:
“......你们的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
重要的大概只有这四处。从这些内容来看,贾家与甄家像是两家,老亲世交,还经常走动;可两个宝玉实在太像了,长得都漂亮,性格也一样,连名字都一样。甄家的女人和丫环见了贾宝玉都当作是甄宝玉,像是镜中影、水中花。
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还记得甄士隐在太虚幻境见过的那付对联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大家知道,贾,就是假;甄,就是真。作者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你把“贾”当作“甄”时,“甄”就是“贾”啊!两个宝玉不用说,都一样。那么,甄府和贾府呢?
原来,曹家的史实大多隐写在甄家的事情中。第一,甄家的女人进宫朝贺,说明他爱是皇亲国戚。而曹雪芹的姑母也嫁与平郡王纳尔苏为妻;第二,甄家接驾四次,而康熙的四次南巡都住在曹家;第三,甄家最后被抄家,而曹家也是被抄家。第四,写甄家接驾像泥土一样花银子,是在暗示曹家被抄的真正原因:因为接驾大量的亏空无法还上。甄家、贾家,都是曹家。
现在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甄家的写法可以理解,这是作者为解决既要实录其事,又必须有所避讳将“真事隐去”所创造的一种艺术手法,就像是创造“石头”这一特殊角色一样,把曹家的“真事”中的“大关节”,通过甄家透露出来。但甄、贾宝玉的写法,就有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不少人绞尽脑汁作出猜想,笔者认为可以作为一说的有下几种。
(1)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前八十回中,甄宝玉本人从未出现过,他就象一个影子。贾宝玉在梦里见到了甄宝玉,也可以说贾宝玉是甄宝玉之梦。甄宝玉代表现实中的人,他虽然痴狂但为生计所迫,必须走仕途经济之道,然而骨子里却又向往像贾宝玉一样的生活,做贾宝玉一样的人。简言之,就是贾宝玉代表梦,代表理想;甄宝玉代表现实,代表梦醒。甄宝玉、贾宝玉是一个人理想与现实的两面。
(2)认为甄宝玉才是神瑛侍者。这是大红学家周汝昌的观点。他说,贾宝玉是通灵宝玉成人入世,而甄宝玉是神瑛侍者。那么他们为什么样子一样呢?那是因为通灵后的石头见过神瑛,便“克隆”了神瑛的容貌。而黛玉错把石头当作神瑛,所以他们有缘无份(无婚姻之份)。笔者认为,周老完全正确搞错了,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石头不是宝玉,而是宝玉嘴里的那块石头。
(3)出于小说结构的需要。这一观点以红学家蔡义江为代表。他认为,在八十回后,甄家和甄宝玉将会正面出场,也就是说,小说的重心要由“假贾”转移向“甄真”。他的依据是几条脂批。这个问题后来我们会讲到,这儿不详细说。 。 想看书来
第三节 红楼里的时间问题
任何故事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展开的。了解一个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对作品的理解非常重要。对一个故事的发生的时间地点,有的作品中有明确的交待,有的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人情、风俗、器物等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红楼梦》的时空背景是什么呢?
先说时间。对一般的读者而言,读《红楼梦》总觉得里面的人长不大或者说早熟。比如说贾宝玉,第二十五回,他和凤姐被赵姨娘请来的马道婆施魔法中邪,百般医治无效,后来来了一僧一道,批评贾家有宝不用。那僧摘下宝玉项上的那块玉来,长叹一声:“青埂峰一别,展眼十三载矣”,说明宝玉这时是十三岁;到了第五十六回,甄家来了四个女人,介绍他们家的宝玉也是十三岁,这样岂不是贾宝玉这时还是十三岁?宝玉在第六回中就与袭人有了云雨之情,按这样估算,此时他不过一个七八岁的小屁孩吧,可能行云雨之情吗?
再往前看,第二回,黛玉拜贾贾雨村为师的时候,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光阴”,黛玉的母亲贾敏病逝,这时黛玉应该六岁,后来黛玉便随贾雨村到了荣国府,所以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大概不过六七岁。可是第三回中这样写道:
(凤姐)问:“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十三岁了。”
这就出现了两个矛盾。一是自身的矛盾。黛玉怎么从六七岁一下到了十三岁呢?二是与宝玉相比,书中讲得清楚,宝玉比黛玉大一岁,怎么反倒是黛玉先到了十三岁呢?
可以说,《红楼梦》中这样时间错乱的问题比比皆是。再举几个例子。
第六回说,“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
到第十九回,宝玉去袭人家,见到一名穿红衣服的女孩,回来向袭人,袭人说是她两姨妹子“如今十七岁”。按此说法,袭人此时至少十七岁了。然而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说:“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袭人)同庚。而香菱、宝钗均比宝玉大两岁(确定的两岁!)如果此时宝玉十三岁,袭人应是十五岁。
再看凤姐的年龄。凤姐究竟多大?书中始终没有明文交待。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凤姐如今已娶了两年,当是十*岁,比宝玉大十一二岁。第六回又有刘姥姥因说:“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可到了 第四十九回,凤姐又变小,小得和宝玉相差无几:
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许多。以李纹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和宝玉,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
等到了第五十四回,凤姐却又一下子变大了许多,变得和贾珍差不多大了:
凤姐笑道:“外头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一处淘气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如今立了多少规矩了。……”
文章来自艺术中国
按第二回和第六回的说法,凤姐大约只比贾蓉大两三岁。这样,凤姐一两岁时贾珍已经结婚,又怎么能“从小一处淘气了这么大”呢?
再举一个事情发生时序错乱的例子。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宝钗二十一日过生日,次日当是二十二日,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然而,本回中又有这样一段话: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为戏耶?”
明明是上元佳节,正月十五呀,怎么是二十二日呢?这位娘娘怎么会于二十二日送个灯谜来呢?
可以说,《红楼梦》中这类时间上对不上茬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低级”的问题呢?。有人认为,这是《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一个旧稿的基础上加上整理而成的一个铁证;有的人则认为,这是因为有些回数的稿件在传抄的过程中,把次序弄错了。不少学者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把《红楼梦》中发生的事情都排成年表。然而功夫虽然花了不少,但乱依旧是乱,至今没有一个人能把《红楼梦》中的这些人物年龄忽大忽小、事情发生忽前忽后的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其实,《红楼梦》中的时间问题,还存在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这就是它到底发生在什么朝代呢?是清朝还是明朝?到书里去找答案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第二回,贾雨村介绍甄宝玉家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查遍史书,也没有这样一个官职。书中人物的的穿着打扮也是半明半清,喜欢宝玉的那个北静王的穿着呢,专家们经过考证,竟然是一个梨园妆!这个问题似乎好解释一些。第一回已经说得很清楚:“不过取其事体情理罢了,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矣。”朝代纪年正是雪芹要瞒住的啊!
第四节 何处大观园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时间上它总是对不上茬,在空间上也常是忽南忽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有时故事象发生在北方,或者更准确说是北京。
(一) 第三回,泠子兴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家老宅门前经过......”贾家的老宅在金陵南京,那么故事发生时贾家必然在北京都中。
(二) 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见过众人,来到王夫人的房间: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瀱......
大家知道,“炕”是北方所独有的,南方决没有“炕”这个东西。炕于书中屡见。如第八回宝玉到薛姨妈处,听说宝钗在里面,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