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宗-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市场,中国人民很不欢迎这个东东?
  

(6)第六章 弘忍
让时间愉快的过去吧。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盛世大唐。中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南北朝时期,经过了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对佛教也比较支持,原因之一是少林寺的一些和尚曾经救过李世民的命。
  达摩是初祖,慧可是二祖,僧粲是三祖,道信是四祖,弘忍是五祖。
  传了五代,到了弘忍时代,禅宗经过了一些变化。上课地点不在少室山的那个洞里了,改到了湖北黄梅县的东山寺。弟子也多了起来,好几百号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弘忍作了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在原来只有《楞伽经》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金刚经》。
  转眼间,弘忍在东山寺已经有些年头。他的弟子们都很勤奋,学习刻苦,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是,弘忍心中还是有一丝不安。
  之前禅宗的每一次传位,师傅总要将衣钵传给自己最得意的弟子。
  弘忍座下最得意的弟子是那个大弟子:神秀。
  神秀天资聪颖,学习也刻苦,人又谦虚,应该是最佳人选。
  其他弟子们心中也深知这一点,神秀确实比自己厉害,而且师傅应该早已经内定好了,他们也有自知之明,不去瞎掺和。
  可是,弘忍总是觉得这个大师兄的身上少了点什么。
  那本新教材《金刚经》,神秀总能倒背如流,甚至标点符号也不差一个。
  可还是有什么问题。弘忍似乎知道问题在哪里,但又不敢确定。
  说起《金刚经》,那可是相当重要。《金刚经》与禅宗的关系,就好比《圣经》与基督教,《可兰经》与###教的关系。但是《金刚经》只有几千个字,《圣经》和《可兰经》都是厚厚一本。
  佛教与基督教、###教不同,至少在教材上也有很大差异。《圣经》,《可兰经》全世界只有一个版本,不管来自哪里,大家有同一个上帝,同一个安拉,做着同一个梦想。
  但佛教经典不同,佛教的书汗牛充栋。不同的人拿起不同的书来研究,最后成果也不一样,所以有什么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华严宗,法相宗…………也许一个人从旧书摊找到一本佛经的上册,经过自己的理解,也创了一宗。
  禅宗只是其中一宗,但也是最特殊的一宗。它也有自己的教材,那就是《金刚经》
  据说晚上睡觉的时候,枕头旁边放一本《金刚经》,不但恶鬼不敢靠近,噩梦都不会做了。这本书到底有啥奥秘,又为啥有如此之功效呢?
  

(7)第七章 诘难
《金刚经》,全称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两个字念“般若(bore)”。一种说法是成书于3000年前,那可是周穆王时代,乔答摩·悉达多还不知在哪里呢。但佛教也有解释,说那本书是佛祖的前身的言行的。但更可信的说法是成书于释迦牟尼之后,他的弟子阿难根据他的一次讲课所整理的笔记。
  这本书用“文字艰涩”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一眼看过去,似乎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是合起来不知所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佛教经典翻译的时候,翻译家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术语要音译,而非意译,以免让人产生误会。比如“般若”,意思是一种“妙智慧”,比智慧还高级的东东。“波罗蜜”,意思是“彼岸”。“经”一般理解是“经典”,比如圣经,诗经,但这里还有一种理解,叫“径”,就是途径。“金刚”倒是容易理解,就是金刚石,比喻非常坚硬,暗示本书包含的道理是真理,能够持久,不容置疑。合起来,书名的意思是“通向妙智慧的彼岸的途径”,或者商业一点,“你想到达秒智慧的彼岸吗?”,或者干脆“妙智慧指南”。就一个书名就要折腾半天,内容更是让人抓狂。
  说起“般若波罗蜜”,可能不会那么陌生。看过《月光宝盒》的都知道,要让时光倒流,除了有月光,还要念一句话,那就是这句了,就是“妙智慧彼岸”。念完之后,就可以“哇,又升天了!”
  书名就研究到这里,还是赶快看看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一天,佛祖给几千多号学生上课。有一个叫须菩提的学生站起来,向老师发问了。其实,他们的课一般都是学生问老师答,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笔记。
  须菩提问:“老师,怎么才可以让人的心平静下来呢?
  须菩提问的这个问题,似曾相识。不错,它就是神光向达摩请教的问题。看来,似乎这个问题是个FAQ。就连诸葛孔明,也经常“需要冷静一下”,后来还写出“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千古名句,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不过,他用的工具是扇子。就连《大学》,开篇就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国人起名字,尤其是女孩子,也喜欢用“静”。看来,确实有很多人关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来看看佛祖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佛祖没有像达摩一样一句“你的心在哪?”就把学生打发走,毕竟已经是师生关系,要教的仔细点。
  佛祖说:“你要勤加参悟,最后到一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境界,就可以了。”
  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东西?看似很拗口,的确也是。这也是音译惹的祸,意译的话是“无上正等正觉心”,还是不明白。反正这是一种至高的妙智慧境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既然无法形容,就不形容了,凑合着看。下面没有这种很拗口的文字了。
  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个基本概念,老师应该给他们讲过,因为之后需菩提没有问这个到底是什么东东。
  须菩提又问:“那,怎么参悟呢?有没有什么要诀呢?”
  佛祖回答:“你要记住两句话:1,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幻的,都是空无一物的。2,你在参悟的过程中,什么都不要执著,不要执着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摸到的,甚至直觉到的。因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所以你感觉到的这些,也都是不可靠的。”
  到这里,差不多有点佛教的意思了,什么四大皆空,什么一切都是虚幻,什么一切不可执着,常常听到的这些佛家常常提到的老生常谈,都差不多是佛祖说的两点这个意思。
  须菩提又问:“你这里说的‘一切’,也包含你刚说的参悟到的那种叫什么来着的那种至高境界吗?”
  看来,须菩提是个很好思考的学生,在反问老师了。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啊,咱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佛祖的刚刚教导确实有问题啊。如果包含了那种境界,那就说明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那还参悟个啥呀,整天参悟个不存在的东西,老师忽悠学生呢!要是没包含,那就说明有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他的学生天天要参悟的那个&;*%(心。这?##皇切榛玫模敲捶鹱嫠降摹耙磺卸际切榛谩钡慕崧鄄还プ云啤?/p》看来,佛祖这时候是不是应该面红耳赤:“这个……这个………下课吧,下堂课再讲这个问题。”
  但是,佛祖毕竟是佛祖,不是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佛祖会怎样面对这个难题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第八章 传道
佛祖打心眼里为这个学生高兴,为的是他敢于思考。
  他答道:“你的问题很好,我给你解答。刚才讲的那种心境,其实也是空的,是虚无飘渺的。刚才提到有这么一种心境,而且还起了很长一串名字。其实,只是有一个名字而已,本质上什么都没有。”
  须菩提略有领悟,说:“你经常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空的,那张桌子是空的,那把椅子也是空的,是不是那种心境也跟这些一样,也是空的?”
  佛祖答道:“正是。桌子椅子,都是空的,只是起了个名字而已,其实什么都没有。”
  须菩提说:“好,我记住了,这些都是空的。是不是我时时刻刻铭记这个‘空’,就达到你说的那种境界呢?”
  佛祖说:“不完全是。那种境界,需要你什么都不要执著。如果你这样,那就又落入另一个执著了,执着于‘空’。再说,那个境界也是空,你也达不到。”
  须菩提又有所领悟,说:“知道了,空也不能执著。”
  佛祖继续说:“总的来说,万事万物,都是空的都不是这种事物,仅仅只是个名字而已。总结成一个公式,那就是:X,即非X,是名X。这个X可以套用万事万物,包括眼前的桌椅,也包括宇宙间星辰,也包括刚刚讲的那种心境。就是要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执着。”
  须菩提微微点头:“我知道了。”
  毛主席在会见赵朴初的时候,一见面就对他说:“你们佛界有个公式,就是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是吧?”
  赵朴初是一个僧人。他跟北航倒是还有一些关系。当初北航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时候,小明就是这个僧人题词的。现在,这个题词在校门口,主楼上,本子上,饭卡上,还有个各部门,旗帜,校徽上,到处都可以看见。
  佛祖似乎想考考他的这个学生,看他理解的怎样。
  佛祖问:“你说,我现在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没有?”
  须菩提说:“佛祖你也没有达到这种心境,因为这种心境根本就不存在。”
  佛祖又问:“那我再问你,我今天给你讲了佛法没有?”
  须菩提说:“佛祖今天什么也没有给我讲,因为佛法本身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所以佛祖今天什么佛法都没有讲。”
  佛祖满意的笑了。最后,他总结了一下,说:“这堂课的主旨,就是两句话:1,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的。2,你的心要达到境界,就什么也不能执著。用文言文说呢,就是: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堂课终于结束了,从头至尾,都是师徒两人云里雾里的讨论,什么虚幻呀执著呀,听着都很头疼。
  但是,佛祖的弟子阿难把他们的每句话都记了下来,就是后来的这本《金刚经》。
  既然都是虚幻的,就当这堂课是虚幻的吧。不用研究他们到底讨论了些什么东东。
  好了,大家知道了,弘忍的教学改革所引进的教材,就是这么一本书。弘忍还让弟子们日日诵读,几乎每个人都会背了。
  佛祖最后总结了两句话。一千多年以后,正是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一个文盲顿悟,从此皈依佛教,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的佛教的新天地。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他的功劳,虽比不上佛祖,但也不亚于达摩、道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9)第九章 顿悟
前两篇写着头疼,看着也头疼,不高兴看可以跳过去了。下面又是轻松愉快的故事。
  说起南方,人们想到的是富有,经济发达。说起广东,那更是富有,更是经济发达。
  但是,隋唐之际的广东,可不比现在。哪个地方还属于未开化的地区,虽然也属于泱泱中华的一部份,但是科教文卫事业都还不发达,文盲率都比较高。
  广东在南岭的南面,属于岭南地区。
  就在这么一个地方,我们故事的主角出场了。有一个姓卢的打柴小伙子,祖上北京人,不知何故迁到这么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他估计连名字也没有,要名字也没什么用吧。就叫他卢生好了。
  他很很多人一样,是一个文盲。都二十大几了,大字不识一个。
  按说想这种人,一辈子打柴就完了,做官经商都不行。连字都不识,恐怕被人卖了还不知道。
  打柴干吗?赚钱。
  赚钱干吗?娶老婆。
  娶老婆干吗?生娃。
  生娃干吗?打柴。
  这就是卢生的所有追求吧。
  也许在佛看来,“众生平等”,文盲和博士生都是一样有机会的。
  卢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一切皆有可能”。
  契机就是《金刚经》里面的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话说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卖完拆,要回家了,偶然听到有朗朗读书声,他听到有人在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许人聪明了没办法,文言文也能听得懂,而且也能深深地领会含义。
  他立刻觉悟了。觉悟了啥?就是那种所谓的佛心吧。就在一刹那间,好像所有的疑难问题都立刻豁然开朗。
  用佛学里专业点的词来讲,这就叫“顿悟”。
  只见他当即找到那个人,问道:“你读的是什么?”
  像他这种文盲,肯定不知道《金刚经》的。
  那人也客气,告诉他这是《金刚经》。
  卢生又问他,这书是哪里来的。
  那人告诉他,是从湖北黄梅县那里得到的。而且还告诉他,那里有个东山寺,寺里的住持弘忍门下几百号弟子。不但学术氛围很好,香火非常旺盛。
  卢生立刻打定主意,放弃了打柴的营生,一路直奔湖北黄梅县而来,要拜师学佛。
  从广东到湖北,大家可以在地图上看看,那可是相当远的距离啊。
  不知这个文盲到了黄梅会整出点啥事来。
  

(10)第十章 推磨
卢生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好不容易来到了黄梅县。
  到了东山寺,见到了弘忍。
  弘忍问他:“你一个南方人,怎么能够学佛呢?”
  弘忍说的南方人,特指岭南。那时候说到“南方人”,可是严重的歧视。总归那个地方发展有限,全国人民都知道。
  也并非弘忍有意要歧视谁,其实这是一场面试,看卢生如何回答。
  卢生的回答,让弘忍非常满意,那是相当的满意!满意到什么程度?还记不记得他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是选一个继承人的问题。
  卢生的回答,让他吃的香,睡得好。弘忍见到卢生,就像孔明见到了姜维一样。
  可是,姜维凭的是文韬武略,武功高强,又非常懂得兵法。
  卢生凭的是一句话。
  只见卢生答道:“人有南北,但是佛无南北。在佛眼中,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一个南方人,一样可以学佛。”
  不是吧,就这么一句话,让老师这么器重?但是是不是器重,现在还看不出来。
  弘忍心下暗喜。他安排了卢生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不是教他识字,不是让他学习《金刚经》这本新教材。
  而是让他推磨。
  卢生愉快的答应了。于是就去磨房推磨,无怨无悔。
  让他干推磨这种活,可能不能算是正式被录取。也许跟现在的夜校,电大,网大,成人教育,自考什么的差不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两点。
  一点是,考研究生的同学可以考虑多学习学习面试技巧。面试是多么的重要啊!即使你不识字,也有可能凭面试的一句话,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虽然可能不被立刻重用,但至少被录取了。
  还有一点,现在还看的不是特别清楚。随着故事的发展,会越来越清晰。
  于是,东山寺除了多了一个整日推磨的人之外,没有任何变化。该念经的时候念经,该化缘的时候化缘。
  有变化的是弘忍的心。他想,自己收了一个好弟子。
  真是莫名其妙,奇了怪了,邪了门了,一个文盲啊!
  让博士们很惭愧!
  

(11)第十一章 徘徊
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夫。转眼间,八个月的光阴就这么平静的过去了。
  卢生也推了八个月的磨。学到了什么?学会了怎样多快好省的推磨。
  这一天,弘忍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