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滔进行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徐滔进行时-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5年,王卓来到《法治进行时》当记者。他一米八的个头,之前一直在北京首钢篮球队打篮球。因为有运动员的底子,来到《法治进行时》后,王卓被分配到了一个既艰苦又危险的岗位——专门和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联系,做缉毒新闻。
  王卓第一次接触“冰妹”是在2007年6月。当时,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得到丰台公安分局洋桥派出所民警的通知,在丰台区洋桥附近的一个宾馆内有人在吸毒。接到线索后,王卓和组里的另外一个记者*跟随禁毒处的侦查员以及洋桥派出所的民警赶到了宾馆,将正在吸食冰毒的三名男子以及两名卖*抓获。经过讯问,三名男子承认那两名卖*是他们找来的。在吸食冰毒的圈子里,陪着一起吸毒的卖*叫“冰妹”。冰妹中的“冰”就代表着冰毒。
  冰毒和K粉、摇头丸一起被称为新型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于一些“传统”毒品而言的。一般来说,传统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大麻等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药物,而新型毒品是指经人工化学合成的兴奋剂、迷幻药类型的毒品。现在已发现的新型毒品主要有四个种类:(1)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兴奋感的,冰毒就是属于这一种;(2)通过使人出现幻觉来产生“飘飘欲仙”感觉的,像氯胺酮;(3)兼有前面两种作用的,比如摇头丸,服用以后就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出现幻觉;(4)和第一种相反,通过抑制中枢系统而产生所谓的兴奋感。
  冰毒的化学名称叫甲基苯丙胺,是透明的结晶体,状如冰,极易溶于水,也叫去氧麻黄素。它有抗疲劳作用,能使人体处于亢奋状态。正因为如此,吸食冰毒的人*旺盛,冰妹也就因此产生了。可以说,冰妹在吸食冰毒的圈子里就是男人的玩物和泄欲的工具。
  这是王卓第一次接触到冰妹,如果说这次经历让王卓感觉到惊心的话,那么2007年11月的一次突击行动,则让王卓感觉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
  王卓参与的那次行动,是警方对丰台区某宾馆的突查行动。事后王卓说,那3个未满18岁的女孩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充满了青春气息,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桌子上的冰壶联系在一起,更不敢想象所谓的Party是什么内容。然而,让王卓不敢想象的事情远没有结束,很多类似的案件还在继续发生。打开王卓电脑里的文件夹,一系列的冰妹案件让人触目惊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冰妹”报告——冰毒带给人类的原罪(2)
2008年3月我们栏目报道了民警在北京市怀柔区的一个小区里抓获冰妹杨某。在她随身的提包里,民警发现了几小包冰毒。经审讯,杨某原来是一个卖*,后来成为了一名冰妹,但是她觉得做冰妹赚钱不如贩毒来得容易,于是干脆当了一名毒贩。杨某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绰号叫“天使”,然而这个天使并不能把人带上天堂,而是用毒品把人送进地狱。
  2008年12月我们栏目报道了民警根据举报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高档公寓里抓获两名吸食完冰毒的女孩。经审讯,这两名女孩是2008年从外地来北京的,打算进军娱乐圈。不久后,她们认识了一个姓赵的女子,赵某自称曾经在娱乐圈混,和圈里的人很熟,可以做她们的经纪人。可实际上,赵某不但自己吸食冰毒,还给吸毒者介绍冰妹。而那些怀着明星梦想来找赵某的少女,渐渐地也走上吸毒的道路,沦为了供人淫乐的冰妹。
  2009年1月,我们栏目报道了19岁的女孩刘某因为吸食冰毒被警方抓获。刘某原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在航空公司做地勤。可是刘某觉得工作太累,2008年年初辞职后在一些夜店内专门陪客人喝酒聊天,以此赚取小费。在娱乐场所,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其中就有一些吸毒者。时间不长,刘某开始和客人一起吸食冰毒。不知不觉间,刘某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冰毒了。由于承担不起购买毒品的费用,她开始主动加入一些客人的吸毒聚会,成为了一名冰妹。
  2009年5月我们栏目报道了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的民警在突查朝阳区的一处豪华公寓时,发现了险些沦为冰妹的李某。和刘某心甘情愿参加吸毒聚会不同,21岁的某艺术学院学生李某则是被骗到了吸毒者家里的。想进入演艺圈的李某一直渴望拍摄一套顶级的艺术照片,但不花个几万甚至十几万块钱是根本办不到的。后来,李某通过朋友结识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老板姚某,姚某爽快地答应为李某安排顶级摄影师免费拍照。随后,姚某把她和另外一个女孩带到了一所豪华公寓。在这里,李某见到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以及房主朱某。在他们的威逼下,李某和另外那个女孩吸食了冰毒。幸亏民警及时赶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纵观我们报道的这些案件,不难看出这些寻找冰妹的人,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吸食冰毒的场所集中在宾馆、公寓、豪宅等地。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寻找的冰妹就是卖*,渐渐地,他们邪恶的目光盯上了花季少女,随后他们像残忍的猎手一样,精心地设置陷阱,以威逼、欺骗等手段诱惑一些涉世未深的女孩吸食冰毒,成为他们的玩物。
  2。 小丽:我没有自己的目标
  2007年12月,北京市公安局展开了第一场针对冰妹的打击行动。12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联合海淀公安分局对一所高档住宅进行了突查,当场抓获了10多名正在吸食冰毒的人员,其中有4名女孩。随即,她们被带回了海淀公安分局海淀派出所。王卓和栏目组的同事一起来到了派出所,试图和这些女孩进行一次近距离沟通。
  在派出所,民警告诉王卓,经过讯问,在这4名女孩中;一个是车模,一个是从外地来北京自考的学生,一个是在娱乐场所推销啤酒的女孩,还有一个名叫小芳的女孩身份比较特别,是某个身处要职的官员之女。

“冰妹”报告——冰毒带给人类的原罪(3)
在派出所的羁押室,4名女孩被关在同一个房间里。小芳才19岁,圆圆的脸上一说话就露出两个酒窝,显得非常可爱。小芳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政府官员,听说记者要采访,小芳本能地用双手挡住了自己的脸。小芳说,自己做的事情,如果让父母知道,她就没脸再活在世上了;如果让外人知道,父母也会颜面无存,所以她不同意接受采访。
  坐在小芳旁边的是一个身材高挑的车模,她明显见多了场面,以一句“没什么好说的”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或许是记者难堪的表情打动了另外的两名女孩,她们以“只能录音、不许摄像”为条件,同意和记者聊一聊。
  “是知道自己不该干这些,但是又控制不了,就像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样。一个小人是天使,一个小人是恶魔。天使是纯洁的,但恶魔却会引诱你去玩。”小丽以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开始了对话。
  小丽22岁,中等身材,五官端正。因为是冬季,她穿着一件绣花的小棉袄,走在街上,怎么看都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小丽的家在辽宁省沈阳市,父母都是公务员。几年前,小丽高考落榜,一直待在家里。2005年初,她觉得在家里待烦了,就向父母提出要来北京上学,拿个自考本科学历。小丽的想法让父母一阵欣喜,于是亲自开车送她来到北京。在一番精心的挑选后,他们给小丽选中了一所著名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2005年7月,小丽离开了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北京,住进了学校的宿舍。
  因为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每个月给小丽寄来5000块钱作为生活费。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不为生活犯愁,踏踏实实上学,毕业后在北京找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小丽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在前几个月里,她还老老实实地在学校里学习,但很快就管不住自己了。
  小丽的同学和她的情况都很相似,她们的家庭条件都不错,不用为吃穿发愁。她们来北京读书,与其说来学习,不如说找点儿事做。到北京后,突然降临的自由让女孩子们欢欣雀跃,城市夜晚五光十色的生活向她们敞开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对于这些在家憋坏的女孩子们来说,一切都那么新鲜,一切都那么有趣。小丽不再去听课,她白天躲在宿舍睡觉,晚上和同学们一起去网吧、迪厅、酒吧,尽情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年轻人总是不缺乏朋友,在网吧、酒吧里,她们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着共同的爱好——玩。小丽说,有了朋友的陪伴,她着实过了一阵子快乐的时光,似乎这个世界上的快乐都属于她。
  2006年,小丽干脆搬出了宿舍和同学们一起租房子住。而到了2006年年底,小丽瞒着父母退了学。“所有人都有目标,但我根本就没有去想,吃喝玩乐的时候,我的目标就是开心。我觉得,我的人生就应该这样快快乐乐的。家里给的条件不算太优越,但最起码比那些打工的人要好得多,我坐在家里,不用去劳动,就可以有吃有喝。”
  2007年初,小丽玩累了也玩腻了,一种无法排解的空虚在她的心底慢慢滋生出来。“可能我是想找一个出口吧,找一个目标,让自己投入到别的地方去。我来北京没有自己的目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想挣脱父母的束缚,就跑到北京来了,然后就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一直在矛盾中过日子。”

“冰妹”报告——冰毒带给人类的原罪(4)
2007年5月,正当小丽觉得空虚的时候,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一个朋友神秘地拿出了一包结晶体,让大家尝尝。看着身边的朋友都在跃跃欲试,小丽毫不犹豫地吸了两口。
  “就是对这个东西好奇,就像抽烟一样,第一次抽烟也不是为了真正去抽烟,就是觉得好奇,看别人都在玩,我也想玩玩。别人说玩毒品是寻求刺激,或者说是为了什么,我也弄不明白,但我就是想试试。”小丽说,她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追求新潮和时尚,而是在那个场合、那个气氛下,自然而然的行为,至于后果,她压根儿就没有想过。
  “我觉得这个东西(冰毒)有好处。比如说我第一次玩了之后,我就特别喜欢收拾屋子,收拾了一天也不觉得累,干得还特别细致,把地擦得特别亮,一点儿灰尘都没有。以前我也收拾屋子,但是从不会投入。吸了之后,我做事情会特别专心,然后我就钻进去出不来了。”
  刚开始接触冰毒,小丽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事后她才知道那东西叫“冰”,也就是冰毒。“他们觉得这个东西可以让两个陌生人很快熟悉起来,好像是认识多年的亲密朋友,特别容易拉近人的距离。”
  尝试了第二次、第三次后,毒品的危害性开始慢慢显现。随着吸食冰毒的次数越来越多,小丽发现自己上瘾了,看到别人划着火柴或者拿出打火机,她就有无法控制的吸食冲动。可是,父母给的生活费已经不够她来买毒品,她只能去一些朋友组织的聚会,免费吸食冰毒。“毒品这个东西,它会控制你的思想,到时候就不是说你自己想什么就干什么,就会像我说的,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天使,一个是恶魔。前一段有一个电影《门徒》,里面有一句台词:空虚可怕还是毒品可怕?我看了之后就反复问自己:空虚可怕还是毒品可怕?我觉得空虚比较可怕,它会导致你想去吸毒,但是你吸了毒之后,你还是空虚的。”
  小丽告诉记者,从小她的家教就很严,她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素质的人,可是自从上瘾后,许多宝贵的东西都丢失了。现在她不敢把真相告诉父母。“可能是我把自己伪装得比较好,也可能是我的父母没有想到我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去说这样的谎。我每年放假的时候都不回家。其实,我是一个很恋家的人,但是我对父母说了谎,说了一个谎之后就要用很多的谎去圆,我怕自己说错了,所以我不敢回家。”停了一停小丽又说,“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我可能会恨第一个让我吸毒品的人,也可能会恨那些卖我毒品的人,但到头来我还是恨我自己,如果我自己没有这个想法的话,他们不会拿着刀架在我的脖子上硬逼着我。”
  接下来,小丽不再说话了,用手抚摸着棉袄上淡粉色的雏*。
  3。 玲玲:从啤酒女郎到冰妹
  在采访小丽的时候,玲玲以一种看怪物似的眼神看着记者,似乎记者都是土包子,对于现在的社会一点儿都不了解。
  玲玲当时是24岁,职业是在三里屯、工体等地的酒吧推销啤酒。玲玲明显比小丽成熟许多,对于冰妹,她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应该是‘冰’催生了冰妹,这其实也挺正常的,像出台什么的,一直都有,但自从‘冰’出现以后,更多人成为冰妹,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有可能一开始是因为钱沦落成为了冰妹,可是最后呢,可能就是因为她喜欢‘冰’,然后就一直做冰妹。”

“冰妹”报告——冰毒带给人类的原罪(5)
玲玲的工作场所就是各种形形色色的酒吧。在夜色的掩护下,她见过各种各样的人、五光十色的事,用她的话说,玩冰的人大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否则根本就买不起。按照市面价格,冰毒一克能卖到*百块钱,警方打击严厉时,能达到一千多块钱。这一克,多则能玩10多个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这样算下来,带着十多个朋友一块儿玩一次,怎么也要上千块钱。这样的花费,一般收入的人承受不起。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挺排斥‘冰’的,因为都知道它是毒品,是违法的。”玲玲告诉记者,但不少人告诉她,冰毒不会像海洛因那样让人上瘾,是可以放心安全使用的。
  等玲玲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时,她已经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了。因为随着吸毒次数的增加,要吸食更多的冰毒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冰毒同样是会上瘾的。
  采访到最后,玲玲神秘地告诉记者,这次被抓纯粹是她点儿背。因为,随着警方打击力度的加强,已经很少有人在娱乐场所聚众吸食冰毒了,越来越多的人把吸毒场所搬到了宾馆、公寓、豪宅里。这就是一些明星都是在家里被警方查获的原因。
  4。 请记住电影《门徒》里的台词
  我是在制作机房里看到对小丽和玲玲采访的,这段采访让我的心里很难受,我不知道她们两个人现在过得怎么样,我只知道她们的人生已经注定充满了苦难。因为科学研究证明,在各种神经性毒品甚至所有毒品中,冰毒能够被称为“毒王”,不光是因为它绵延、隐蔽而又强烈的毒性,还在于它能导致超强的心瘾。服用冰毒后,短期内自我感觉意识特别清晰,疲劳消失,精神饱满,信心十足,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昂,话语增多,反应机敏。但药性过后会出现反应迟钝、疲劳乏力、头痛头昏、心悸气怠、全身难受、心境恶劣、焦躁激动等症状。
  而长期服用冰毒会导致体重减轻,体质明显下降,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皮肤破损后难以愈合。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多种脏器感染和多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病和艾滋病。冰毒还会使人出现幻觉妄想和极度恐慌,因吸食冰毒自杀或杀人的案件屡屡发生。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法治进行时》报道过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案例。
  所以,我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年轻的女孩子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聚会邀请,在歌厅和舞厅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品、香烟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