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戎-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折彦冲听了不禁皱了皱眉头,萧铁奴见到,斥道:“我新汉正是开国立朝之际,你献上这亡国之论作什么!”

    赵佶大惊,慌忙跪下道:“这、这……大将军恕罪,大将军恕罪。”

    折彦冲淡淡一笑道:“好了,我不怪你。起来吧。”

    虽然只是两句话对答的功夫,但赵佶父子已是汗流浃背,

    折彦冲道:“应麒已经去见过你了?”

    赵佶忙点头道:“是。”想起了什么,忙道:“不过他只是陪我们吃个饭,并没有什么,并没有什么。”

    “你紧张什么,他去见你们,又不是背着我去。”折彦冲笑道:“不过看你这么回护他,那是真将他当作亲人了。”

    赵佶忙道:“赵宋气数早尽,我等能蒙折氏荫庇,免于餐风饮雪之苦,已是过望。从今往后,自当谨守臣分,如昔日柴家之侍赵氏。杨相与橘儿结亲,那是我们赵家沾了杨相的光彩,我赵家虽有已亡之国号,其实却无增于杨相。”

    折彦冲笑笑说:“你能这样想最好。虽然我也不怕你起乱子,却怕你万一走上了邪路,到时候我不动你时不合律法,要动你却会伤了应麒。若你们父子能安分做人,我便保你们安享晚年,泽及子孙。”

    赵佶父子连忙道:“是,是。”

    他们磕头之际,折彦冲看着赵佶鬓边的白,看着赵桓未老先衰的容颜,颇为感慨道:“一朝权柄失去,便成俎上鱼肉……这个世界可真残酷呢。”

    赵佶听得全身一阵颤抖,萧铁奴却笑道:“然一朝权柄在手,那便风雨任左右了。”

    折彦冲一听哈哈大笑,对萧铁奴道:“行了行了,我虽然喜欢你不似应麒那样迂腐,可也别给我太放纵!”

    萧铁奴微笑道:“大哥你这是什么话!我便放纵,也是在外人那里放纵,在大哥跟前,从来都是极老实的。”

    “你老实?”折彦冲笑道:“你若老实,天底下便没凶险的人了。你可知道这次……”说到这里顿了顿,挥手示意赵佶父子可以离开了,赵佶赵桓赶紧起身告辞。

    等他们下去后,折彦冲才道:“你可知你这次在这边大肆杀戮,中枢有多少人弹劾你?”

    萧铁奴问:“那些腐儒的话,我就当它是耳边风。不过……大嫂那边是不是还在怪我?”

    折彦冲眼中闪过一丝愧疚,说道:“你大嫂什么话也没说。”

    萧铁奴哦了一声,又道:“应麒那边呢?”

    “他也没说什么。”折彦冲道:“老七毕竟是明白道理的人,知道什么叫不得已。”

    萧铁奴哈哈笑道:“若是连老七也知道这是不得已,那大哥就更应该明白我是不得已啦!只要大哥明白我,那其它人怎么说,由他们去!”

    折彦冲作势敲他的额头,不过并没有敲实,只是作个样子,微笑道:“漠北那些人你可得看紧些,现在还用得上他们,不过可别让他们窜入腹地为乱。”

    “是,是!”萧铁奴道:“我向来都是这么办的,大哥你不用担心了。不过……大哥,你到底什么时候登基啊?老叫大将军,不够威风!”

    折彦冲微微一笑道:“我都不急,你急什么?在关外登什么基!等进关内再说吧。”

    “也是,也是。”萧铁奴笑道:“等我们打下了燕京、汴梁,大哥再登基,那才是实至名归。然后我们再到漠北去,让大哥称天可汗!”

    折彦冲哈哈大笑,手一挥,那册《劫后余思》脱手而飞,随风不知落到何处。( )

第二七八章 无望之城竖降旗(上)

    东北的重建工作,杨应麒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全面安排了,他能做的就是定下大方针,抽调能够信任的重臣来执行,之后的事情,便只能靠杨朴等人的努力了。不过让杨应麒放心的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锻炼,新汉政权早拥有了一个庞大的人才库,加上国家气象正新,所以很多事情交待下去都进行得非常让人放心。

    折彦冲登台接受众王公、将帅的朝见后,杨应麒便匆匆赶往辽阳,在辽阳停留了几日,又匆匆赶往辽口,五日后又到达津门——接下来的中原大战,将有许多事情要准备!

    在宁江州时,折彦冲便和杨应麒、萧铁奴定下了攻略燕云的全盘计划。对于金军的路线,军方参谋本有人建议渡海奇袭,折彦冲却反对这样做,他认为汉军无论兵力还是兵势都已经大大优于金军,由于燕云金军已经成丧家之犬,汉军的士气也整体压过了金军,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正不用奇。诸将听了无不凛服。

    这时东北的战局已定,汉部的兵力相对来说已显得大大有余。如今汉部在东北的军力,主要可以分为六大部。

    第一是折彦冲亲自统领的北伐军势,这部人马除了前来会师的阿鲁蛮部以外尚有八万人:其中三万人是汉部主力军事系统历年磨练出来的精兵,多年来南征北战,是汉部的中坚力量;两万人是攻打辽阳府时才上战场的“新军”,但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实战也已渐渐跟得上那三万精兵的步伐;此外就是攻打辽阳府之后6续收编了包括契丹、女真、渤海诸族的归降部队约两三万人,经过这半年多来的去芜存菁,战斗力也相当可观。在会宁覆灭以后,各地、各族投降归附的兵马又有将近五万人。

    第二部,则是是阿鲁蛮所率领的安东军团。安东军团的军官大多是从会宁时代就跟随阿鲁蛮战斗的汉部元老,而核心战斗力则是阿鲁蛮于曷苏馆部、东海汉部中挑选的壮丁,在上十二村成立以后,阿鲁蛮所部将领又大多进入其中重新训练,并以其中一部分兵将和辽口军进行交换,所以无论在军制上、训练上还是补给上,都和辽口军十分接近。此外,安东军团还负责节制东海汉部各族人马。

    第三部分是折彦冲攻下辽河流域以后,安排在显州、遂州一带以防备挞懒的兵马约三万五千多人。

    第四部分是扼守辽西走廊东部的兵马,人数约两万,由石康统领,是辽口军的一支。

    第五部才是萧铁奴所统领的漠南军团,包括他直系的四万萧字旗将士,以及他节制的四五万漠北诸部。其中萧铁奴为了攻打会宁带走了四万部队,剩下的部队以及漠北诸族的家眷都留在了临潢府。

    第六部,则是在这次北伐大战中一直没有用上,却对宁定辽南、威慑高丽起到极大作用的北海水师。

    这时汉部才取得一场决定性的大胜利,兵将士气高昂,纷纷请战。折彦冲便命阿鲁蛮以本部镇守黄龙府,增益石康兵马两万人,让他在辽西走廊步步为营、反守为攻。主攻队伍以萧铁奴四万人为前部,折彦冲领五万人为中军,显遂战线两万人为后军,大军在十月于显、遂战线集合,直奔大定府。由副总理大臣韩昉全面负责这次战争的后勤工作。

    此外,折彦冲又从各军中调出大约四万人的兵力从海路进,分别进入塘沽和山东。山东北方由王宣负责守护黄河、济水一线,以巩固面向金军的防线,山东南面由赵立负责监督徐州,以防南宋再次背后捅刀子,塘沽方面则由杨开远派遣兵力,一方面牵制宗辅对东北的增援,另一方面则派遣游骑从塘南出进攻河北东西路,以削弱金军在这一带的控制力。最后四面兵力大合,先下燕京,再取云中。

    而早在萧铁奴从显遂战线出之前,种去病就已经奉命率领胡汉兵马两万余人,占据了大定府北部的高州、惠州、恩州,又派出一部胡骑骚扰大定府西部的归化,其锋芒甚至在大定府还没攻下之前就逼近北安州,和银术可的前锋有了接触。

    萧字旗占据临潢府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显遂战线上的挞懒都没有弄清楚他在临潢府的对手究竟是谁,而金人在燕云的两支精锐,也还没有及时而充分地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一开始虽然也有一些风言***吹到挞懒耳中说临潢府已被汉部控制,但挞懒也以为那是临潢府的汉民在响应折彦冲而已,等到他彻底弄明白了占据临潢府那支军队的来历,不要说惊讶,连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没过几天会宁陷落的消息也跟着传来!

    这时挞懒在大定府一带所控制的总兵力不过五万,除了分布各据点的兵力外,聚集在大定的兵力不过两万人。挞懒手下的兵马直系女真不过五六千人,加上关系较为密切的胡种部队也不过万人,而且他的部队又远不如宗翰、宗弼所部善战,所以布置在外的部队一遇到种去病要么投降,要么溃败,竟然未能形成比较像样的抵抗。种去病沿途南下,如疾风扫落叶般扫除了挞懒在旧辽中京道北部的种种布置,抵达大定府时城内只有守军一万多人,而且无论军民都是人心惶惶。

    而汉军的兵力则一拨又一拨地向中京道开来,种去病得到大量援军之后也不贪功,只是分遣兵力,以主力阻绝银术可和挞懒,以偏师监视大定府出入的交通要道,又传布檄文,要求大定府以及临近州县投降。大定府是折彦冲驻防过的地方,当地权势人物有不少都和折彦冲有过来往,这时东北会宁已灭,显、遂大军压境,川、建、利、榆诸州先后易帜归诚。萧铁奴的前部大军在十月底便已抵达大定府城外,但他也不攻城,只是会合了种去病以及一路降伏的兵马围城。

    到了十一月,银术可眼见中京道势不可为,不进反退,缩至北安州一带,大定府便成了一座孤城。

    挞懒曾试图以精锐袭扰,但他的人哪里是萧字旗精锐的对手?一出城便被吃得干干净净,城内人见到萧字旗这等战斗力无不丧胆,从此不敢出城迎战。

    萧铁奴也只是围城,并不攻打,直到十一月间折彦冲引兵来到。

    折彦冲与萧铁奴会师后,带着萧铁奴到当初他被困的地方故地重游,叹道:“可惜,可惜”

    萧铁奴奇道:“可惜什么?”

    折彦冲道:“我是为宗翰他们叹息。若他们知道今日之事,当初就该不顾一切杀了我,以绝后患!”

    萧铁奴哈哈笑道:“当阿骨打尚未成大患时,辽帝要杀他如屠一狗,可他也没杀!”

    折彦冲点头道:“你说的也对,当时我对局势也没有完全把握,只是冒险一博罢了。天下的事,又有谁能未卜先知呢?”

    萧铁奴道:“便未卜先知了又如何?杀了一个阿骨打,说不定还有另外一个冒出来啊!”

    折彦冲笑道:“不错!”便要下令攻城,忽然种去病派人前来,却是挞懒派人出城来议和。折彦冲哼道:“议和?议什么和!要么投降,要么受死!是死是活都是我们说了算,议什么和!”但仍然接见了挞懒的使者,见面后也不让那使者说话,只是冷笑道:“去告诉挞懒,看在一场亲戚的份上我且不攻城,再给他三日的时间考虑,若不想死便投降!他是阿虎的堂叔,所以我不会杀他,还会让他做个富家翁。至于其它条件,半个也休提!若三日后他不出城,那会宁便是大定的榜样!”

    使者入城复命,挞懒听了又急又怒,此时折彦冲手下有十几万的大军,单论人数,大定府城内连居民都凑上也没对方多,而且士兵的战斗力也是远远不如。挞懒知道,他无论如何不是折彦冲的对手,对方若是攻城,大定府的陷落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而更要命的是,挞懒完全看不出整个局势有扳回来的可能,若要叫他死守,他却为谁死守去?为宗翰?为宗辅?为宗弼?若是会宁还在,挞懒也许还会坚定些,可是现在整个会宁都已经在大火中消失了,连吴乞买都死了,他却还为谁守去?宗翰和宗辅可不见得就会对他多好啊。

    就战术层面来讲,这几乎是一场必死的战争;就战略层面来讲,这又是一场无论守不守得住都毫无希望的战争,对挞懒来说如此,对城内军民来说更是如此。折彦冲的条件,对挞懒来说是苛刻的,可对城内军民来说不是。这些将士、民众对折彦冲没有像辽阳府军民那样的心向往之,但也没有黄龙府、会宁那里的人那样有坚决抵抗的意志。如果他们还有胜利的希望,那他们也许还会守下去,可是现在他们却看不到这种希望。最可怕的是,一旦战败城陷,折彦冲会怎么样对待他们呢?从辽阳府的经验看来,投降是不会遭到报复的,但从黄龙府和会宁的情况看来,抵抗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场守城战争,要么就是胜利,要么就是全城沦亡!

    “我们还要守下去么?还要为谁守去?”

    城外招降威吓的箭书不断射进来,诱惑着城内的军民,也打击着城内的士气,一些和折彦冲有过往来的权势者已经准备呼应城外军队了,就是一些兵将也露出了反意。

    挞懒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知道自己必须赶紧决断:以雷霆手段镇压城内的反叛,再与折彦冲决一死战;还是顺应“军心民心”开成投降呢?

    也许他该做个忠臣,可他该向谁效忠去?

    第一日,第二日,第三日……

    当汉军准备起攻击,当城内权势者准备响应汉军时,城头竖起了降旗。( )

第二七八章 无望之城竖降旗(下)

    折彦冲大军西进的同时,杨应麒也率众南下,整个军事布局是折彦冲在安排,而政务、后勤的统筹则是杨应麒在处理。在这个非常时期,杨应麒的五个副总理大臣除了要各自负责部分中枢政务之外,还要分别节制部分地区的行政权。

    东北二三千里的土地,这时以通州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副总理大臣杨朴负责北部,针对这片地区在战火之后满目疮痍,所以杨朴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抚和重建。副总理大臣张浩负责南部,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是新汉政权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政治中心,东北大军的后勤全从此出,虽然新汉政权在这里的统治已十分巩固,但仍然半点也马虎不得,因为这个地区一有动摇,那就是牵动国本的大变。副总理大臣陈正汇则负责山东方面的政务,东海经济圈的政令也多由其手,近年来山东经济展迅,所出赋税已经渐渐赶上辽南。副总理大臣陈显则已前往塘沽,他的任务也不轻,因为汉部上下从士人到商人都已经准备着进入燕云了,所以他必须为汉部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和人才进入这片地区做好种种准备。新汉政权最后一个副总理大臣韩昉,才是直接负责这次东征的后勤,并承担部分参谋工作。

    在五个副总理大臣里面,韩昉正式进入汉部的时间最迟,但眼下却和折彦冲关系最为密切,这一点大多数人也都很能理解,毕竟,在折彦冲脱逃回归辽南这件事上,他可算得上是第一功臣,因此他一到辽南便居高位,就连杨朴、陈正汇也没话说。

    韩昉不仅功高,而且能力也极强。论学问底子,他是大辽的状元,文才便捷,经史娴熟;论行政能力,他既然做过地方官,行过枢密权,又做过使者,各种各样的内外事务都亲炙过,所以进入新汉中枢后稍加适应便得心应手;论权谋法术,他更是了得,光看他在辽政权、北辽政权、金政权底下都能左右逢源便可窥见一斑。所以这次折彦冲提议让他来主持整个东征的后勤工作,自杨应麒以下均觉得他堪当重任。

    韩昉又是大辽时代的北国文人中的魁,他儿子又在几年前就易名进入管宁学舍读书晋身,再加上得折彦冲信任,新旧诸方面原因一凑,很快便建立起非常广泛的人脉来。这次东征时,他是带了一个不小的文官队伍和参谋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