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开阔的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迎向开阔的人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不下工夫,功课奇烂。到社会上,也难得专注,到头来没一样专精。
  我儿子有位绝顶聪明的同学就是这样,高一、高二时猛玩,只要考试前看看书,就能拿满分。可是上了高三、高四(美国高中为四年),成绩却一落千丈,后来连人都不见了。原因是,有些东西可以靠聪明,有些东西不能只靠聪明。当他每样都“十窍通了九窍”,学问做得不踏实,到头来反而“一窍不通”。
  所以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劲,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就去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可以成为牛顿。那些自恃聪明,就不学不思的,则成为了“钝牛”。至于天生愚笨,却能用这与生俱来的“空空头脑”,不断努力,往里面堆学问的,也能有过人的成就。
  人的伟大,在于自我的超越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高中做导师的时候,班上有个学生,手指总缠着纱布,不是这根指头,就是那根指头。有一天,我好奇地问他原因。他说:
  “因为当我不用功的时候,就恨自己,用刀片割一下手指。过不久,又不用功,我就又割一下,所以总是有手指包着纱布。”
  我把他训了一顿,不准他再用这种苦肉计,并偷偷观察他。我发现他其实很用功,当别人睡午觉或打球的时候,他还猛K书。只是他可能真不聪明,就是考不好。
  我偷偷盯着他,看他皱着眉,读两句,就扬起脸想,想不通,摇摇头,又低下头念。有时候,还不断用拳头敲自己脑袋。
  起初,我觉得同情,觉得好笑。但是渐渐地,我对他产生一种敬意。
  世上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呢?我们长得聪明、漂亮,都不值得骄傲,因为那是父母给的。真正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
  当别人读三遍就会的东西,我要读三十遍才通。我就硬是读三十遍,用我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这,才是我之为我啊!
  向迟钝处下工夫
  有一天读到曾国藩的话:
  “为学不可全恃明快,要思量到迟钝处。”
  真是拍案叫绝!曾国藩是何等智慧、何等学问,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许也正因为以他的聪明,还能如此想、如此下工夫,才能有曾国藩的成就。中国绘画理论说:“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一个人无论天生聪明或驽钝,他如果能有过人的成就,必然在“迟钝处”下过苦功。别人不去想的,他去深思;别人不曾做的,他去尝试;明明办不到的,他硬去办。
  我相信,这些成功者之中,必定有许多带傻劲的天才和下苦功的笨蛋。但是,他们的成就,可以完全一样。
  

谈创造(1)
为什么运动会上,
  我们的“草上飞”“翻江蛟龙”和
  “铁布衫、金钟罩”都不见了呢?
  为什么我们后门的喜马拉雅山,
  总由外国人征服?
  写一本我们的秘笈
  初中时,我常偷看武侠小说。母亲一不注意,就掏出武侠小说,听她走近,再把小说藏起来。
  武林盟主
  看武侠,我最爱的情节,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年,被仇家一掌劈下悬崖,醒转时,发现自己正巧掉进一个洞穴。突然闻到异香,循香找去,原来是由一个奇怪的果子散发出来。这时正饥肠辘辘,也顾不得那果子是否有毒,一把摘下来吃了。突然腹痛如绞,拉了一泡奇臭的大便之后,居然觉得身轻如燕,原来吃的乃是千年才成熟一次的灵芝仙果,不但脱胎换骨,而且顿时增加了一甲子的功力。
  接着往洞穴深处走去,看到一位坐化的老僧,身边留下一本秘笈,或在岩壁上刻着许多图像。少年磕头拜了师,把师父埋葬之后,便照着秘笈和图像练功。由于灵芝仙果的帮助,没多久就练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于是轻轻一跃,便飞出洞穴、飞上悬崖,以少年英雄之姿,锄恶去奸,雄霸武林。
  “多好啊!”我常阖上书想:“谁能猜到这迷倒天下女子的俊美少年,竟是不久前,被仇人追杀落崖,手无缚鸡之力的笨小子。而当他一出手,各大邪派的高手掌门,就一一倒下,又是多么过瘾的事?”
  我想,这正是青春少年,都爱看武侠小说的原因吧!那里面有另一种公主和白马王子,让我们幻想自己也能这样一步登天。
  他可不是一步登天吗?那是多么亿万分之一的机运。落进山洞、吃到灵芝仙果,得到武林最高的秘笈,天下最美好的事,全落在他身上了。
  只是,我偶尔也会想,他自己的努力在哪里?难道一本秘笈、一个仙果,就能把一个毫无武功的人,一下子送上武林盟主的宝座?
  “壁虎功”与“传音入秘”
  那时候,同学们也常在一起“臭盖”,有人拿出《易筋经》,说练了之后可以缩骨,连手铐也铐不住,监牢也关不了。
  也有人说书上讲,在地上挖个深坑,脚上绑铅块,每日站在洞底,试着往外跳,有一天跳出来了,“轻功”就练成了。卸下铅块,能一跃就上房顶。
  还有人说练“壁虎功”,是先拿一条木板,斜靠在墙头,每天走上走下。隔一阵子,就把木板靠近墙,立得陡一点,还是在上面练走。就这样,木板愈立愈直,最后根本贴在了墙面,那就是练成的时刻,可以像壁虎一样,“吸”在垂直的墙壁上游走自如。
  更有人学着尖声讲话,说这是练习“传音入秘”,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之外,跟特定的人说话,而旁人听不见。再不然,则是拿树叶扔来扔去,说有一天可以练到“飞叶伤人、米粒打穴”的境界。
  说者目光如炬:“要知道,中国高手若是跟洋人过招,一拳打过去,表面没事,却能让对方五脏移位。西方拳王如果一拳打来,中国高手根本不用躲,一运气就能把对方弹出几丈;再不然用吸星*,让敌人的拳头被吸在高手的身上,怎么用力也抽不走。”
  跟着有人附和:“可不是吗?别以为洋人篮球打得好,据我老头说,以前某队有个点穴高手,洋人运球到篮下,高手轻轻一点,洋人就像个雕像一样不会动了。”
  大家都眉飞色舞、眼睛冒出奇异的光彩,好像中国突然变成天下第一强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谈创造(2)
只是,有时候我也想,为什么运动会上,我们的“草上飞”“翻江蛟龙”和“铁布衫、金钟罩”都不见了呢?为什么我们的“异人”都在高山,而就在我们后门的喜马拉雅山,却总是由外国人征服呢?
  我们在哪里?
  几十年了,这些疑问总袭上我的心头。每次在运动场上,看中华健儿败下阵来,我都这样想。
  近几年研究中国体育史,看早期“马王堆”出土帛画上的“道引术”,我更想:为什么中国人有那样玄妙的吐纳、采补的功夫和“炼丹”“辟谷”的方法,却在以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呢?
  学国画时,我们要临摹“名家巨迹”,学习古人创造的各种“叶点”和“皴法”;学书法时,我们要临法帖,学“永字八法”;学功夫,我们要练拳法,跟着师父摆出“白鹤晾翅”“抱虎归山”;学京剧,我们常分“梅派”“程派”“谭派”的不同唱腔。
  那些都是前人创造的典范,古人多伟大啊!如同“武林秘笈”,只要一本到手,就能雄霸天下。
  问题是,那伟大的是古人,还是我们?
  请问:我们自己在哪里?
  祖传秘方与武林秘笈
  前几年,去北京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走进一个“四合院”,经过一进门的“照壁(又称“影壁”)转入“垂花门”,到达内院,我突然有了领悟。
  看!在这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四合院里,每一扇门、每一个窗,都对着中间的天井。想想,一家几代,每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敢多表现自己?
  你必须收敛,做到长幼有序;你必须收敛,做到敦厚自持。在这院里,最权威的话是爷爷、爸爸说的;在这村里,最权威的话是族长说的。
  如果你位卑,就算你有理,也很难表现。
  你学会了标榜。说这样是对的,因为爷爷说的。说这规矩不能改,因为是祖宗传下的。说那个药方包治百病,因为是家传秘方。说我的画法最好,因为是临摹古代名家的。说我的“字有出处”,因为我是练王羲之的《兰亭序》。
  我相信,这种崇古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连汉代刘安写的《淮南子》都说:
  邯郸有位乐师,因为名气不大,很少人学唱他的曲子。有一天,他谱了个新曲,骗说是古时名家李奇写的。果然一下子,众人争唱,而且认为这是首少有的好曲子。后来知道真相,又再也没人唱了。(语译)
  古人倒是对这种现象有个说法,是“尊古卑今,贵耳卑目”,也就是宁可重视听说的,而不重视亲眼见到的。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感觉,这种“言必称尧舜,事必称古人”的态度,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呢?
  当八国联军来的时候
  更大的问题是口耳相传,最能渲染扩大,于是以讹传讹,把许多真实的事,加油添醋地说得玄而又玄。人们也就宁信那玄而又玄的东西,如同我年轻时,在武侠的浪漫与奇遇中,满足自己的空虚与幻想。
  只是这样做会不会造成不务实?会不会有时在骗自己?当自称不怕洋枪洋炮的义和团,引来八国联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后,我们有没有记取历史的教训,好好检讨我们文化中“虚夸”的部分,再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东西?
  古人很伟大,我们写的字,都是他们创造的。但是我们也要很伟大,我们要用祖先传下的字,写出一本“我们自己的秘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谈朋友(1)
小时候,我们有妈妈推动摇篮的手,
  有爸爸牵引扶持的手。
  然后,
  我们离开了父母,父母也离开了我们。
  我们再能靠的,
  是伴侣和朋友的手。
  第三类接触
  在美国大学教“东亚美术概论”的时候,我都会顺便介绍一些中国文字,像是地平线上出现太阳是“旦”,太阳落在草里是“暮”,人被一个框框关起来是“囚”。
  教了几十个字,你知道洋学生最记得的是什么字吗?
  不是最简单的“日”“月”或“上”“下”。他们居然最记得朋友的“友”。因为“友”的古时写法是“”,我只要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
  “看!两只朝同样方向的手,一只是我们的,一只是来帮助我们的。那个人,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就一直点头、一直笑,好像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
  第三类接触
  用“手”来表现朋友是多么神妙啊!
  小时候,我们有妈妈推动摇篮的手,有爸爸牵引扶持的手。然后,我们离开了父母,父母也离开了我们。我们再能靠的,是伴侣和朋友的手。
  他们原本可能是跟我们毫不相干的人,他们原本可能与我们是异国人或异乡人。但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手。
  多么陌生又亲切的手啊!那是朋友的手!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朋友的手,就像“第三类接触”,是何等地感动!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长得很矮。连抓公共汽车上的手环都吃力。有时候更惨,因为连手环都没有。如果加上没空位,又挤不到有“直杆”的地方,就只好随着车子东倒西歪,好几次摔到女生身上。
  有一位同学,天天跟我搭同一班车,他比我还矮、还惨。一天,我们突发奇想:
  “当我们一只脚朝车前、一只脚朝车后站立的时候,比较不怕煞车启动,而怕左右摇摆。相反的,两条腿横着站时,则不怕左右摇晃,而怕煞车启动。既然如此,我们一人‘横站’、一人‘直站’,两个人再紧紧抱着,不就很稳了吗?”
  一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当我直着站,他横着站,煞车时,他把力量全加在我的身上。当车子左右摇摆时,我又靠着他的支撑,而没有摔倒。
  从这件事,我了解——朋友是可以相互扶持的。
  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中时,我很爱登山,记得有一次跟救国团的登山队,去乌来内山。那时候“娃娃谷”的瀑布还没开发,不但要办“入山证”,而且连路都看不清。
  愈看不清路,愈过瘾。我们一路攀爬,居然站到了瀑布最上方。但是,当大家都绕路下山时,我却看见瀑布旁边有条粗铁丝,而自作聪明地抓着铁丝往下滑。
  突然间,我发现错了。因为我的手会出汗,根本抓不住铁丝。我开始顺着铁丝向下溜,愈溜愈快,眼看铁丝已到尽头,下面却不是陆地,而是山涧。
  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我居然停住了,先是在铁丝的尽头,不知被谁弯了个钩钩,使我的“冲势”能止住。接着又有一只脚、一双手伸了过来。
  “那人”把脚横踏在山壁上,要我用脚勾住他的脚,又把我拉到悬崖边的石头上。
  我吓死了!隔了半天,才知道说声“谢谢”。而他居然笑笑,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三十多年来,我常想到那一幕。想到他的表情。心想:难道他不知道他救了我一命?也想,是谁在铁丝的尽头,那么有心地“做了一个钩钩”?
  我进一步了解:朋友可以是完全不相识的,可以是只见一次,便一生再不会相遇的。也可能——

谈朋友(2)
是个根本不曾见过的善心人。
  君子之争
  大学,我成了班上郊游的领队。
  有一次全班出游,我居然在半夜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到脱水的情况。幸亏一位姓王的同学,当机立断地带领几位男生,把我抬下山。
  山道是泥泞而漆黑的,我浑身因为发冷而颤抖。他用厚厚的衣服盖着我,还一路安慰我不要怕。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此刻,我的母亲、我的妻子(那时我已结婚)都遥不可及,只有我的同学,是我的依靠。
  我也惭愧,自己过去为什么总暗地里与那位姓王的同学为敌,只因为他是班上能与我一争长短的国画高手。从这件事,我又了解:
  朋友间固然有竞争,但那竞争的是“事”,不是“情”。无论在功课、在事业上多么竞争,都不应该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做一只“雁奴”
  这也使我想到有一次在美国大烟山进入森林,外面是阳光普照,森林里居然暗得像电影院。
  一根根又细又直的松树干,向上伸出几十尺,再横生出密密的松针,交织成一片不透光的“屋顶”。
  “大家拼命往上长高,否则就争不到阳光,所以每棵都又细又长。”同行的美国朋友说:“幸亏聚在一起,风多大,都吹不倒它们。”
  这不就像人类的朋友吗?我们一方面竞争,比着长高,但也相互扶持、守望相助。
  又使我想起大雁。每年春秋,总有许多过境的加拿大雁,在我家附近的公园里栖息。
  它们总是成群地聚在一处,把脖子弯进翅膀间睡觉。但是在那一群“睡雁”间,总会看见两只醒着的,高高地伸着颈子,保持警戒的状态,一有特殊情况,立刻发出声音,叫醒大家。
  书上说,那守望的叫“雁奴”,多奇怪的名字啊!它为大家守夜,居然被称为“奴”。但是再想想,公“仆”,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一头幸运的小象
  不久前,我还看了一个有关非洲大象的报道。
  几十只大象,穿过苦旱的地区,寻找远方的水源。
  一头小象在行程中诞生了,原本应该马上就能行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