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风云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忽必烈风云传-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细节,在《忽必烈风云传》这部长达8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开国皇帝的形象,再现了忽必烈风云激荡而又充满矛盾的一生,展现了中华民族从长期分裂、混战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忽必烈风云传》是一部历史传奇小说,作者在写作中特别注意运用中国传统的历史传奇写法,突出表现一个时代无数英雄豪杰的风云际会,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征伐、流血、正气、阴谋、凯歌高奏与哀婉叹息的历史时空当中,创造了形形色色个性鲜明、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而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恰为小说提供了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以及引人入胜、悬念迭起的叙事结构,显示出一种恢弘的史诗般的叙事风格,是诗和史的完美结合。                             

  著者介绍

  禾青  本名刘拴虎,祖籍河北晋县。国家一级编剧。

  禾青自幼喜爱文学,初中时就开始发表诗歌,后就学焦菊隐先生任主任的北京艺术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一直担任专职编剧。

  主要作品有:京剧《雨花案》,评剧《三家同喜》、《神箭奇花》,话剧《不听话的剧中人》,科幻卡通剧《保卫地球》,电视剧《罗衫恩仇记》、《宦官小章子》、《玉帝传奇》等。已出版长篇小说《陈毅和他的小部下》、《辽宫遗恨》、《圆梦紫禁城》、《坎坷风尘女》、《柳如是》、《玉皇大帝传奇》等十部。

'书评' 一粒悬浮在半空的尘埃——读禾青先生的《忽必烈风云传》
一粒悬浮在半空的尘埃

  ——读禾青先生的《忽必烈风云传》

  王 飞/文

  
  在我的眼里,历史中所有的英雄都是一粒永远悬浮在半空中的尘埃,他们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跳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不时挑逗着我们神经的末梢,让我们为之痴迷。

  ——题记

  
  禾青先生新近出版发行的小说《忽必烈风云传》在年前头就摆放在我的书桌上了。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走亲访友,各种聚会,各类应酬是必不可少的。还是利用散碎的时间将这部达85万字之多的长篇历史小说读完了。醉意朦胧时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好,虽然因为年纪关系没有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却也有坐看风起云涌的快意!

  通观中国历史,除了清史还没有官方的正史以外,各朝各代都有了一部“标准”的正史。在这些史记之中,元史应当是最“残缺不全”的了。当时的统治阶级,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包括成吉思汗及其他贵族的真实历史随着一个王朝的灭亡而消亡了。留下了一片空白。想想这片空白太可怕了。我们只知道他们来的方向和去时的方向,其他基本上一无所知。据说那本《蒙古秘史》一直在流行着。

  许是政治原因,外蒙即蒙古共和国在1945年宣布独立,台湾一直不予承认。后来中苏关系恶劣,苏联在外蒙驻扎军队,今天在外蒙还可以看到前苏联的军营呢。外蒙的首都乌兰巴托的一切似乎都是很西化的,咖啡,西餐比比皆是。在酒店的酒吧,咖啡馆,茶馆里上演着各式的“脱衣舞”。就连蒙语的音标也是前苏联制定的,很多的读音与内蒙的读音是完全不同的了。此时我的手边还有一本《中蒙边贸用语》的小册子呢,时常拿出来翻看,想着在中蒙边境的那座小城——二连浩特。

  这么些原因的存在,才少有关于忽必烈的小说出现,禾青先生的这部书的确填补了这个空白。

  在冷兵器时代,蒙古草原的铁蹄似乎一直把中原的人们从梦中惊醒。秦始皇没了办法,修了长城。汉武帝也是没有丝毫的办法。到了所谓的大宋更是不值得一提,与大辽国签订“城下之盟”,割让十六州。又与金国媾和签订“海上之盟”。金国灭辽,占据幽云十六州,直至把宋徽宗父子逮了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南宋后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灭金打宋。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一统江山,建立元朝。为什么说了这些呢?因为金国的后代努尔哈赤后来也学着成吉思汗的样子,统一部落,进关灭明,建立了清朝。

  没有大量的历史知识是无法写就这部《忽必烈风云传》的。禾青先生从搜集资料算起,写作,直至出版,用了十年啊,真算的上是“十年磨一剑”了。

  禾青先生,本名刘拴虎。祖籍河北晋县,现居北京宣武区。国家一级编剧。这部书有着编剧的特质,故事性很强。禾青先生还揉进了戏剧的某些技巧,使可读性增强了许多。这是一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却用了现代的小说语言。在我的印象中“章回体”似乎只属于武侠小说,还有各类传奇小说了。禾青先生的这次探索确实为“小说中国话”提供些许的可能。

  朋友会说,你就会帮着吹捧,就没有不足之处?说实话,的确是有的,那就是“节奏感”略显“拖”了些。这也许是受到了“章回体”这种表现形式的制约吧。俗话说,瑕不掩瑜。《忽必烈风云传》是一本好看的书!我敢保证,它不会是一本“畅销书”,但一定会是一本“常销书”的。

  套用汉娜﹒阿伦特在《罗莎﹒卢森堡》开头的一句话,这是一部用汉语写成的完整传记小说,乃是最佳类型的历史小说之一种。详尽的行文,彻底的考证,繁复的史料,以使人物丰满立体起来。                         

  王飞  

  2008…2…13 于京东平谷 。。

'书评' 简评《忽必烈风云传》
简评《忽必烈风云传》

  孙青瑜

  历史小说不好写,光从字面义上来看:它既是历史,也是小说。这个双重的属性无疑是给小说家的“自由创作”戴上了一个“筋箍咒”:既不能独立于历史之外,又要重铸出新的历史精神。这就要求历史小说中的大事不能太虚,小事不能太实,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间的穿梭始终要沿着“历史真实”的大脉络去走,大到故事走向,小到情节构筑都要与“历史真实”保持着“似是而非”的联系,用郭沫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失事求似”。其实真的拈起笔来,这个“似”字并不那样容易把握,因为不知有多少目光在等着审视小说中的历史真实度问题。在一般人的审美倾向里,历史小说中的“历史真实”要远远高于“艺术真实”。这无疑就把历史小说的虚构空间和小说家的主体性创造固定进一个笼套里:只能依附于细微之处。

  最近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忽必烈风云传》,是禾青先生积十余年的心血打造出炉的一部传奇力作,作品气魄的确非常,内容的确丰厚,故事的确牵人,足见作者十余年的功夫没有白费!再加上禾青先生是写剧本出身的老将,他把历史知识和文学想象融合得浑然一体,用质朴的语言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牵人心弦,这等安排故事冲突的能力是剧作家的专长。故事不好编,在一个即定的“框子”里编故事更难。这部洋洋洒洒长达80余万字的小说,是用传统的“章回体”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章每一节都要给读者留一个环扣,埋下一个悬念,这无疑增加了小说的创作难度。禾青先生在撑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把故事讲述得紧锣密鼓,处处涌动着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故事中有故事,情节中情节,展现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并用现代人的目光对“一臣不保二主”的儒生进行了批评,写出了中华民族从分裂混战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部历史传奇小说写得非常成功。

  小说的题材取向不仅仅是在面向历史,还有对人性的关照,这一点无疑是超越了“传奇”的地界,跨进了“纯文学”的大门。比如忽必烈这个英雄人物,禾青在安排故事冲突的时候,没有把他英雄化,没有把他写得如何的雄才大略,而是把他当作活生生的人来写:从故事冲突引出人物的内心冲突,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矛盾,有痛苦,有无奈,也有手足之情的人物形象。当我们的目光从英雄的群体聚焦到英雄的个人时,面对的不再是脸谱化、传奇化的“书本英雄”,而是千姿百态的,千人千性的,带着人间烟火的“生活英雄”,他们有着寻常的感情经历和精神痛苦,还有处世的无力。把忽必烈塑造成“生活英雄”大概是禾青创作时的努力方向之一。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虽然不是那么恒定,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书本英雄”之外的忽必烈,而非无所不能、高不可攀的超人。禾青对“英雄”的思考和书写产生的文学潜质和艺术力量,为这部传奇小说增添了艺术色泽。

  小说中故事的行进基本上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这也彰显了禾青先生作为剧作家在“对话”上的功底。人物对话不好写,用对话推动故事更是不好把握。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但要推动故事发展,还要担负着塑造人物性格,反映场景和气氛,以及艺术真实的问题。对话作为叙事语言的一支,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艺术标尺的。有时候它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整部小说的艺术真实问题、影响着人物性格的清晰度问题。这就要求,小说中的人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附合人物的身份、场景和心情,不但需要作者来来回回的推敲和揣摸,还要看作者是否过了“生活到艺术”这一重要的文学关卡,两样缺一,必会导至艺术失真,换句话说,会让读者感到“假气”。这部长篇小说在这方面也是需要斟酌的。对话过于急促是一,再加上禾青先生从事舞台剧写作习惯了,不知不觉在小说的写作中流露着舞台剧写作的痕迹,比如说语言介绍性、说明性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真实感。

  总的来说,禾青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确实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传奇佳作,为改编电影、电视剧备下了坚实基础。

“天下第一长联”与“元跨革囊”
“天下第一长联”与“元跨革囊”

  兴 安/文

  云南昆明滇池岸边的大观楼有一副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上联是: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为:“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共180字。

  据我所知,在字数上超过此联的还有,比如四川江津才子钟耘舫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字数竟高达1612字,绝对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但从意境来看,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更胜一筹。它上联描写的是滇池的风光,下联记录了云南的历史,文字精美,意境深远,情景交汇,艺术上足可以和苏东坡的《赤壁怀古》相媲美。其中“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更是道出了人间世事的沧桑和无奈。郭沫若先生曾赞叹此联是:“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对联出自清朝乾隆年间的寒士孙髯的笔下。孙髯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1711年,故于1773年。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自小随父寓居昆明。他博学多识,一生特立独行,青年参加童试时受到无理对待后,拂袖而去,从此不复与考,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孙髯一生不得志,可他并没有陷于愤世嫉俗,更没有沉沦和堕落,而是写出了如此悲天悯人,宁静致远的浩荡文字,可见他的开阔胸怀和人生境界。

  长联中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四个朝代在云南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两个典故恰好在我最近审阅的《忽必烈风云传》(《忽必烈风云传》同心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上下卷定价78元)中有过具体的解读。“宋挥玉斧”说的是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后,曾试图一举收回大理,但由于大渡河水流凶险,宋军无法涉水渡江。传说赵匡胤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叹曰:“此外非吾所有也。”由此轻率的一句话,就将云南的大片土地排除在了宋朝的版图之外。而“元跨革囊”则记录了元朝对大理的收复的过程。1252年忽必烈向其兄蒙哥汗提出了征服大理国,然后从侧背形成对南宋包围的战略构想,初步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第二年,忽必烈便率十万大军经四川,翻越瓦哈山(今大药山),来到今宁蒗县境内的金沙江边。此时,忽必烈同样面临着当年赵匡胤的问题——进或者退。大渡河地势险恶,亘古闻名,水流湍急,宛如天堑。忽必烈利用牛羊皮制成革囊,将革囊用绳索绑在纵横交错的木棍或竹子上,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宋挥玉斧”注定了赵匡胤和大宋朝先天的软弱和不思进取;而“元跨革囊”则不仅概括了忽必烈轰轰烈烈、气势磅礴、横渡金沙江的壮举,更预示了忽必烈胸怀远大,统一中国的雄心和功绩。

  《忽必烈风云传》生动描写了这一过程。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经六盘山、走塔拉(甘肃与四川之间的要道),又通过当时吐蕃诸部控制的雪山草地、大渡河、金沙江等复杂地理条件的地区,然后以闪电般地攻势进入云南,收复了大理。这次远征被史学家和军事家称为史无前例的全天侯艰苦行军。据说在世界历史上,大概只有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尔率军在安第斯山艰苦行军,突然出现在智利境内,痛击西班牙殖民者的那一次成功的战役可以与忽必烈的远征大理相提并论。

  1253年12月,忽必烈大军兵临大理城下。当时,大理国由高祥、高和两位奸臣把持,他们不但不投降,反而杀了蒙古的信使后逃跑。忽必烈大怒,下令屠城。好在张文谦、刘秉忠、姚枢等随军儒士的及时劝柬,忽必烈才“裂帛为旗,书止杀令,分号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引子
引   子

  紫檀殿,煌煌灯烛终熄灭

  忽必烈,铁血英魂留世间

  
  

  结束了自唐朝中后期以来三百余年分裂混战局面,使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了大元帝国的忽必烈,即将走完他生命的最后途程,昏厥在紫檀殿。弥留之际,他最感激和怀念两个人……

  

  
  已是八旬老人的忽必烈,昏厥在大都皇城内的紫檀殿。

  时间是元朝至元三十一年正月癸酉日申时。

  要是在平时,这时候太阳才刚刚落山,屋子里还是明亮的。可是今天,因为天空密布着浓重而低沉的阴云,不但把太阳遮了个严严实实,屋里黑黢黢的,伸手不见五指。而且,似铅的云彩压得人喘不过气,憋闷得烦躁难受。

  紫檀殿里燃着巨大的纱灯和蜡烛,灯捻和蜡烛上结满灯花和蜡泪,噗噗喷吐着浓浊的烟气,弥漫在屋子里,发出呛人的气味。

  忽必烈处在弥留状态,时尔昏迷时尔清醒。

  他再次昏厥过去以后,突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强烈的光线刺得他睁不开眼睛。他觉得自己象是飘荡在空中,象雄鹰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