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风云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忽必烈风云传-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失去控制,厉声弹压,大喊:“保持队形,不要乱!让扛木板的先走!搭木板!快搭木板!快把木板搭在沟上!”

  木板刚架在壕沟上,心急的士兵便蜂拥着冲上去。因为木板架在一层薄土上,承受不了多大压力,噗地塌了下去。这些士兵可惨了,像煮饺子一样噗噜噗噜掉进沟内,你踩我压,哀号惨叫。后面的士兵因为跑得太快收不住脚步,像没头苍蝇全都栽进沟内。有的止住了脚步,急忙转身往回跑,与后面冲出的士兵撞在一起。有向前冲的,他往后跑的,乱冲乱撞,乱成一锅粥。

  阿术一打仗就兴奋,跳出掩体,命令士兵:“放箭!快放箭!”

  箭镞像雨点般向乱成一团的反军射去。反军完全暴露在北军弓箭射程以内,顿时大慌,失去控制。尽管李璮和田都帅拼命弹压,叫大家镇定,不要乱。但是毫无效果,没人能听他的指挥。李璮自己也险些被混乱的人群挤倒,好不容易才撤进城内。

  李璮担心北军打进城来,进城以后立即下令关闭城门。

  田都帅刚逃进来,说:“大帅,不能关!外面还有不少人!”

  李璮说“顾不了啦!快关!不能让北军打进来!”

  “吱呀呀……咣!”的一声,两扇巨大的城门重重关上

  被关在外面的士兵拼命砸门,叫骂:“开门!开门啊!把老子关外头啦!狗娘养的!只管自己逃命,不管老子死活!”

  有人更破口大骂李璮:“李璮!你个王八蛋!你不得好死!”

  这些可怜的无辜士兵全被飞蝗般的箭簇射死了。

  李璮、田都帅和几位将领逃回大元帅府,有的受了伤,衣冠不整,十分狼狈。

  测量沟宽的黑衣人是李璮的心腹,知道闯了大祸李璮不会放过他,想悄悄溜走。

  还是被李璮看见了,李璮憋着一肚子气,脸色很难看,神情阴冷地叫住他“站住!想溜啊?回——来!”

  黑衣人吓得浑身哆嗦,急忙退回来。

  李璮一把抓住他的脖领子,恶狠狠地说:“你他妈怎么丈量的?你一定是北军的奸细!”

  “啊!?”黑衣人吓得脸色煞白,“咕嗵!”跪下,磕头如鸡啄米,哀哀求饶:“小的冤枉!小的冤枉呀!小的怎么会是北军的奸细呢!小的没有量错,那沟真的是一丈二呐!”

  李璮大怒,骂道:“你还嘴硬?它怎么一夜就变宽了?”

  “这……这……”黑衣人有口难辩,“说的是呢?它怎么会突然变宽了呢?”

  “你少跟我装糊涂!”

  李璮抽出佩剑,“噗!”地将黑衣人捅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 40 回  兴水利倡农桑稳固国本  志恢弘修燕京国都南迁


  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和李璮以后,采取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政策,将首都从漠北南迁至燕京,废除忽里台大会制,策立太子稳定国基,千方百计聚敛财富……为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天下做准备。

  ……

  第 40 回  兴水利倡农桑稳固国本  志恢弘修燕京国都南迁

  这两年来,忽必烈的心情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刚继承汗位便接连发生了阿里不哥擅自称汗和李璮山东叛乱,一南一北,首尾难顾,形成夹击之势。幸有姚枢献计,先平定了阿里不哥,继而又剿灭李璮。只有到了现在,忽必烈紧张的心才真正平静了下来,唿唿一觉睡到大天亮。在打仗的那些日子,忽必烈把朝政的日常事务交给了宰相孛罗,以及姚枢、子聪、张文谦等人处理。

  今天的天气也和忽必烈的心情一样格外好,亮丽灿烂的阳光把草原映照得熠熠生辉,新鲜的空气里散发着青草的气味。忽必烈起床盥洗以后,骑马在郊外风驰电掣般地跑了几个来回,浑身沁出热汗,骨节也都活动开了,身心感觉到从来没有的轻松和舒适,精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沛。

  忽必烈回到汗廷,宰相孛罗、大司农姚枢,以及子聪等人,早已在大殿恭候。

  忽必烈很兴奋,对众人说:“这两年来我光顾着打仗了,朝政全由你们处理,真是难为你们嘞。如今,这两大后患总算除掉了。从今以后,该集中精力好好处理处理朝政了。你们说,眼下,咱们最该做的是什么呀?”

  姚枢说:“大汗志在一统华夏,华夏历来以农耕为主。要想国基稳固,必须赢得华夏之民心。要赢得华夏民心,必须倡导奖掖农耕。”

  忽必烈连连点头:“嗯,有道理。”

  姚枢摇着头,感叹地说:“不过,蒙古部族世代游牧,轻贱农耕,要他们重视农耕恐怕很不容易啊!”

  忽必烈颇有同感,问:“你有什么好主意?”

  姚枢说:“臣请辞去大司农之职……”

  忽必烈大感意外,不等姚枢说完,便说:“诶?你刚说倡导农业的重要,朕重要倚重你去倡导推行呢?你怎么反倒要辞职呢?喔?你是嫌官职小……”

  姚枢笑着说:“您误会了。臣的意思是,要想使王公贵戚重视农业,必须由一位威望高的蒙族重臣主管这件事。不然,倡导农耕很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

  忽必烈觉得姚枢说得有道理,心中暗想,姚爱卿说得很对啊,那些宗亲王爷我是知道的,骄横跋扈得很,一般人他们根本不放在眼里。忽必烈想到这里,对众人说:“姚枢才学出众,博古通今,为朕出过不少好主意,称为朕的智囊,是毫不为过啊!朕想让他腾出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地参谋国事,教好太子。朕封他为太子太傅,免去大司农一职。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朕决定将劝农司改为大司农司,由御史中丞孛罗兼大司农卿。”

  忽必烈话刚出口,一位蒙古老王爷立即站出来反对,说:“大汗,本王以为不妥。”

  “不妥?”忽必烈一怔,盯着他问:“怎么不妥?有什么不妥的?”

  他说:“御史中丞位列六卿,乃汗廷重臣,兼任微不足道的大司农卿,实在大材小用,应当选品位低的官员充任。”

  一些守旧王公大臣纷纷点头附议。

  “王叔所言差矣!”忽必烈态度明确而坚决,说,“本大汗让御史中丞兼任大司农卿,是经过反复而慎重考虑的。经过平定阿里不哥和剿灭反贼李璮,朕深深感到粮食的重要啊!它是打仗,也是治国安邦,必不可少的啊!农业丰收,则万民安乐,国家富足。而农业歉收,则民穷国困!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所以,必须由重臣掌管,才能引起朝野上下足够的重视,不至于轻农桑,辍耕织,造成国穷民困。这件事就这样定啦!”

  那些反对的王公大臣觉得忽必烈是小题大做,很不以为然,但见忽必烈态度坚定,便不再说什么。

  孛罗出班领命,说:“臣孛罗接旨。臣虽不才,但完全能体察出大汗重农桑奖耕织的深意。臣定竭尽全力,做好此事,为大汗分忧。”

  忽必烈忽然想起什么,急忙从书案上翻找出一个奏折,对众人说:“打阿里不哥时,张文谦大人向我推荐了一个叫郭守敬的年轻人。当时因为忙着打仗,没顾上召见他。前些时候,他给朕上了个折子,没想到这个年轻后生会农耕有如此精到的见解。他说有水没水对于庄稼的收成至关重要,水浇地比旱地能多收三四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呀!他建议要多开河渠,把旱地改成水浇地。我看这个建议非常之好啊!大家想想,如果按照郭爱卿的想法,把全国的旱地都改成水浇地,那得多打多少粮食呀?朕还告诉你们,这个郭守敬,不仅精晓农桑水利,还对天文历法有精深的研究。真是太了不起!太了不起啦!不愧是名师出高徒哇!”

  张文谦、姚枢、窦默这些来自中原的儒生,知道郭守敬是子聪的徒弟,其他人不知,疑惑地问:“大汗主,这个郭守敬的老师是谁呀?”

  忽必烈也幽默了一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呐!就是咱们的和尚子聪。”说到这里,忽必烈故意装成不高兴地样子,对子聪说:“和尚,本大汗待你不薄,信任有加。你可太不够意思呀。”

  子聪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说,“大汗错怪小僧了,小僧对大汗从来都是够意思的。”

  忽必烈故意夸张地说:“嘿,你还说够意思?你有郭守敬这样的好徒弟,不但不向本大汗举荐,还一直瞒着本大汗,你够什么意思?”

  子聪笑了,说:“大汗真错怪了和尚。不是小僧隐瞒与郭守敬的师徒关系,是郭守敬不让小僧向外界宣扬。”

  忽必烈不解地问:“为什么?”

  子聪说:“小徒少年立志,绝不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才能闯出一片天地。故而不愿暴露与为师的关系,更不想凭借为师得到重用。”

  忽必烈就喜欢这样有志气的年轻人,连连点头,说:“好!有志气!年轻人就应当这样。宣郭守敬上殿,本大汗要亲自接见他。”

  郭守敬应召走进大殿,向忽必烈施礼参拜:“草民郭守敬参见大汗,大汗万岁万万岁!”

  忽必烈急于想看看这个郭守敬是何等样子,忙说:“平身,起来,起来说话。”

  “谢陛下。”郭守敬站起身,垂手恭立。

  郭守敬是顺德邢台人,大父郭荣精通五经,尤其对算学,天文,水利有很深的研究。与子聪、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人既是同学,又是挚友。郭荣与子聪交往尤密,特令守敬拜子聪为师。

  忽必烈举目向郭守敬看去,但郭守敬约莫有三十多岁,高挑身材,体态清癯,面容消瘦,眼睛虽然不大,却灼灼如电,炯炯有神,透着精气和灵性。

  忽必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对郭守敬说:“郭守敬,上的折子本大汗看过了,你说得好啊,正合朕意。朕就任你为河渠使,全国修河开渠之事,都由你主持掌管。修河开渠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了使这件事进展顺利,叫张文谦大人任河渠副使,帮助并保障你的后勤供应。有需要我出面的,你可以直接向我禀奏。希望你们能挖更多的河,开更多的渠,把旱地都变成水田!”

  郭守敬和张文谦出班领旨:“臣领旨。大汗主如此信任微臣,微臣绝不辜负圣恩!”

  姚枢说:“臣还有一个建议。”

  忽必烈说:“什么建议,姚爱卿请讲。”

  姚枢说:“臣以前曾向大汗建议过。自五代十国到现在的三百余年间,战争从未间断,百姓不堪其苦。尤其是中原,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很是可惜。如今,江北大片国土已无战事,如果迁北部边民前去垦荒,肯定能多收不少粮食。”

  老王爷按竺尔说:“姚先生这主意不错。我虽然没去过中原,但是听说过,中原人住在用砖瓦盖的固定房子里,又结实又暖和,还有固定的田地可以耕种,不用像我们样子逐水草而居,常年奔波劳碌。那样的生活当然好嘞。可是,咱们牧民从来没有种过地,就是给他地也不会种呀!”

  游牧部族过惯了游猎放牧生活,叫他们去种地就如同让鱼上岸爬树一样。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中原的良田沃土都改为牧场,供他们骑射游猎。

  忽必烈顿时火了,大喝道:“胡闹!都给我住口!把良田都改为牧场,你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吗?我早就告戒过你们,我们不是打家劫舍的强盗。朕的宏愿是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朕不仅要做蒙古部族的大汗主,而是要做全中国的皇帝!知道吗?愚蠢透顶!”

  那些竭力反对的王公大臣见忽必烈真的发了怒,吐舌头做了个鬼脸,老老实实地低下了头。

  忽必烈对姚枢说:“姚爱卿的这个主意,朕经过了反复考虑,觉得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不过,这些王爷们讲的也是实情,世代游牧,从来没有种过地,有的连庄稼地是什么样子都没有看见过。别说他们不愿意,就是愿意,也不会种呀?”

  姚枢早已胸有成竹,笑着说:“这些,臣都想到了。臣有一个主意,可以解决牧民不会种地的问题。”

  “喔?”忽必烈半信半疑,用开玩笑的口气问,“怎么?你是种地高手?能教会牧民种地?”

  “大汗说笑话了。”姚枢说,“臣一介书生,四体不勤,哪里会种地呀?不过,我们可以编一部书,教牧民种地。”

  “编书?”忽必烈觉得很新奇,眨巴着眼问。

  “对!”姚枢早已思虑成熟,说,“大汗可以以汗廷的名义,邀请全国对农事耕织有研究有经验的人,集思广益,共同编一部关于农桑耕织的书,把从耕地、播种、间苗、浇水、施肥、收割、储藏、加工……等等等等所有环节应如何做,都明白详细地写清楚,让不会种地的人一看就明白,就能照照去做,就像有个老师在把着手教他一样。”

  “哈哈!姚老夫子!可真有你的!”忽必烈大喜,激动兴奋溢于言表,“这主意太好喽!真没看出,姚老夫子对农事还这么内行?是因为看陶渊明‘种菊东篱下’看得太多了吧?”

  忽必烈听姚枢子聪他们说过陶渊明菊花什么的,便风趣了一把,说了句“种菊东篱下”。

  姚枢向以认真著称,纠正说:“大汗,不是种菊东篱下,是采菊东篱下。”

  忽必烈大大咧咧地说:“差不多,差不多,不种怎么采呀,得先种才能采,对吧?”

  忽必烈万万没想到,他这句并未认真的话,却招来不少王公大臣的谀美声:“对对,先种后采,大汗说得对。”颇有不问事实,忽必烈说圆是圆说方是方的架势。

  忽必烈听郝经讲过赵高指鹿为马欺负秦二世胡亥的事,心里一激灵,脸色一变,说:“得了吧你们!什么一样?我是在说笑话,种和采怎么能一样?差老鼻子呢!”

  众大臣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都缩颈低头,不再言语。

  忽必烈对姚枢说:“姚爱卿,你这主意很好,准奏。这件事就由你主持,争取尽快编出来。”

  姚枢答应:“是,臣领旨。”

  忽必烈见天色不早,对大臣们说:“诸位爱卿还有什么事?”

  子聪站出来,说:“臣有一个建议。”

  “说吧和尚,你有什么好建议?”忽必烈总是叫子聪和尚。

  子聪说:“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大半个中国,统一华夏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而现在的国都开平,远在漠北,距离中原十分遥远,管理很是不便。臣建议,应该将国都南迁至……”

  子聪的话还没说完,那些王公贵戚们便炸了窝,纷纷表示反对,脾气暴躁的武夫莽汉虎视眈眈地逼视着子聪,大有把他一口吞掉的架势。

  子聪、姚枢、窦默,包括滞留南朝的郝经,都不止一次地提过国都南迁的事。别说蒙古人中的王公贵戚,就是忽必烈本人一时也有些想不通。他们世代生活在漠北,漠北是祖先的发祥地,是世代生活的热土,习惯了游牧生活。真要离开,心里确实有些舍不得,觉得空落落的。再者,这些反对南迁的人不少是他的长辈,得罪了他们,他们会处处找你的麻烦,动辄拿祖制呀、族规呀……来压你。没想到,子聪又当着这些王公贵戚的面提了出来。忽必烈一时不知如何决断。

  姚枢的一句话,促使忽必烈幡然惊醒,下了决心。

  一句什么话?

  姚枢没有直接谈迁都的必要,只是说了句:“大汗,您还记得臣说过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吗?’”

  姚枢说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