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前汉风云-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或许也是陈涉选择他的原因,怎么说,这也是个人才了。

  的确是人才。

  凭着一颗什么也不是的将军印,周文沿途就招了十万人,搞到战车一千辆,攻破了函谷关,到达了戏水(陕西临潼境内),离咸阳也就是一百多里地了。

  胜利仿佛就在眼前,秦朝要想从周边郡县调集军队戊卫咸阳已经不可能了,一是没有军队,二是没有时间。

  但是,历史终究是注定的,对于周文而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这六十多公里。

  因为另一个人才出现了~章邯

  要等造反的人到了家门口,胡亥才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着急。

  真的是很着急,胡亥也很清楚,要是等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伙人,黄花菜都得凉了,因此胡亥反反复复的就知道说一句话:咋办?

  没有人回答他,或许也是不愿意回答~巴不得你死了才好,反正也就是换个老板,到哪儿都能混饭吃。

  关键时刻,胡亥最宠信的死太监赵高也感冒了。

  小人,干起正事来全都是白痴。干正事,还得靠人才。

  章邯就发话了:我去搞定他们。

  如果对周文刚才简单的简历还有些许的印象,那么就会发现,这个人才,没带过兵。

  章邯也是。

  但章邯和周文不同,章邯是秦二世时期秦朝最杰出,也是唯一能称得上战将的将领,而且,章邯真的很有来头~他此时的官职是少府。

  章邯认为,他还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反击,因为他发现了周文犯下的一个错误,致命的错误:

  临潼境内有奴隶、接受劳改的、修陵墓的人一共七十余万(一说四十多万),周文这个拉壮丁的专家竟然没拉这帮人入伙。

  既然你不用,那我就不客气了。

  章邯建议胡亥赦免这些人,无论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还是无缘无故就被拉来干苦力的,都发给武器,让他们上战场。

  胡亥别无选择。

  决战开始。

  小小的临潼境内聚集了几十万的军队,要是平均计算下来,指不定就要得出个一平方米几百号人的数据出来,想不擦枪走火都难,更何况个个都是苦大愁深的主。

  不拼不行了。

  只不过无论是10万对40万,还是10对70万,人多的打人少的,怎么算周文也得吃亏。

  当然,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是没有,但必须得满足以下条件:

  A。人少的一方的领导很行,人多的一方的领导很不行。

  B。人少的一方的兵很行,人多的一方的兵很不行

  C。以上两条同时满足

  这绝对不是本人在瞎扯,本人以人格担保,无论是我们的老祖宗孙子,还是那个德国人克劳塞维茨,都会认同如上观点,打仗这个技术活,又费脑力又费体力,难呐!

  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据说是万岁军三十八军的一个范姓主力团长,对上司立下如此豪言壮语:愿以一个团,吃掉南朝鲜一个团。后果然如言,于是军中皆引以为傲。

  同样的建制,差不多的装备,但是南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和志愿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在同一级别的情形下,以同样多的人干掉同样多的人,已经是十分非常以及相当强了。

  又据说老祖宗孙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兵力要有对手的两倍,才有可能打败对手,至于要想达到李云龙同志所说包饺子的效果,那就得有十倍于对手的兵力(观点引述,请勿攻击)。

  所以解放军以60万军队打败蒋介石80万军队的淮海战役,一直让西点军校奉为经典。

  说这么多,其实简单点就是:同样多的人,干掉同样多的人,是很不容易的,而要是想以很少的人,干掉很多的人,那就更不容易了,周文要是满足不了ABC三个条件,那么他的结果只有一个。

  周文满足不了。作为领导,他干不过对方的领导,他手下的兵,和对手的兵至多也是个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那么,就只有一个结果供他选择了。

  决战没有任何精彩的地方,决战之后更是变成了一场长跑比赛,一个拼命的逃,一个拼命的追。

  在章邯的猛烈攻击下,周文大败退出函谷关,屯兵河南灵宝,但是主动权已经不在他手里了,过完年,章邯率部追到,周文又逃到黾池,这一次,章邯没有给周文再过节日的机会,十多天后,章邯攻破黾池,周文自杀。

  十万兵众,就此溃散,陈涉由此败落。

  周文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个人的成败,会决定一个王朝的兴替,他更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疏忽,会让陈涉和他的起义军就此退出历史舞能。

  但是他尽力了。

  他肯定想到过,孤身一人,凭着一个什么也不是的印章,就去攻取国都,就是去送死。

  但是他去了,因为那个国都里住着的人,亡了他的国家,杀死了他的君父。

  周文,楚国人。

  有语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前汉风云【8】王的归宿
前汉风云【8】王的归宿

  在陈涉队伍进行决定命运的殊死决战时,刘季依然在为一城一镇的争夺小打小闹,虽然在老家丰邑招降了一位不小的大人物,影响还算不小,但却没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因为大人物手下的兵却没能招过来。

  不是不想招,实在是招不了。

  因为这个大人物虽然是个监御史,专门监查郡守,权力很大,什么都管,但是就是不能自己做主。

  这话听起来有点怪怪滴,但并不矛盾。

  监御史真的什么都管,比如说郡守调动军队,监御史觉得日子不吉利不能调兵,那么他可以提意见,也可以向皇帝打小报告,但是他就是不能直接调动、管理军队。

  能调动军队的人自然是郡守了。

  郡守和他的军队在薛县。史书上没能记下这位郡守的名字,只能纳入路人糸列,编号路人丁。

  刘季也没得选,捉了人家的领导,打了人家的兵,事情都到了这份上,他要是不主动的去解决,那肯定只能人家解决他了。

  刘季安排了一个叫雍齿的同乡兄弟留在丰邑看家,自己和曹参、樊哙二大猛将,带着其余的人去攻打薛县。

  这个决定让他后来把肠子都悔青了。

  刘季来到了薛县,在项羽的项家班还没组建之前,刘季的刘家班是没有什么上档次的对手的。

  路人丁和他的军队被赶出了薛县。

  打不过,自然就得跑了。

  很遗憾,路人丁跑也跑不过刘季,刚跑到一个叫戚县的地方,刘季带着人追到,一个叫“得”的左司马把路人丁给解决了

  大功告成,刘季带着人到了亢父(地名),休息了几天后,回到了方与。

  现在可以喘口气,好好休息一会。

  就在刘季奔走于薛县、亢父时,北边发生了一件让陈涉且喜且忧的事。

  陈涉刚刚称王的时候,一个叫张耳,一个叫陈馀的人向陈涉提建议,他们认为燕赵之地的人很彪悍,应该很能打仗,希望陈涉能派他们前去招人。

  陈涉很愉快的接受了,派了三千兵给他们,任命张耳作左校尉,陈馀为右校尉,前文提到的武臣为将军,去山西、河南发展势力。

  将军自然要比校尉大。

  这就没意思了,主意是咱出的,当然得自己作老大、得好处了,干嘛无缘无故的派一个无缘无故的人作领导?

  张耳陈馀实在是很受伤。

  到了邯郸,张耳、陈馀、武臣三人已经发展了几万军队,占有四十多座城池,张耳和陈馀就耸恿武臣自立门户。

  武臣不敢,他老婆孩子还在陈涉那里。

  不敢就劝到你敢,张耳和陈馀都不是一般人儿,尤其是张耳,刘季以前还是跟他混的,他只说了一句话,武臣就打消顾虑,自立为赵王。

  当王谁还真不愿意干啊!

  张耳说的那句话很简单,他说:陈涉绝对不敢怎么样。

  武臣没有问为什么。

  他称王之后很正式的派人到陈涉那里,说自己已经单独干起来,和你陈涉没有关系了。

  陈涉很生气,后果很不严重。

  原因很简单,形式就摆在那了,吴广还在荥阳,半死不活,周文当时在函谷关,胜负难言,都吃力的很,要是再和什么劳子赵王的几万人马打起来,无疑是自寻死路。

  只能忍了,陈涉召来了武臣家小,并且封张耳的儿子为“成都君”,并派人跟武臣道贺,顺便叫武臣西进攻秦。

  武臣也不是傻子,蚌贝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他也会干。

  他没有理睬陈涉,而是关起门来一心一意搞建设。和陈涉一样,他也派出了三路人马。韩广被派去故燕国的地盘,李良去了常山,张魇到上党。

  可惜了。

  武臣要是能听从陈涉,合力攻秦,那么历史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他的命运,周文的命运,陈涉的命运,乃至于刘季、项羽的命运都很有可能被改变。

  很多很多年后,据说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蒋介石的*在国共内战中被赶到了台湾。

  张魇属于路人糸列,从头至尾他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因此可以忽略不计。而韩广到了燕国之后,用完全一样的操作手法,复制了一遍武臣称王的过程,自立为燕王。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武臣也完全经历了陈涉面对自己称王时要吐血的心情,也没敢对韩广老婆孩子怎么样,恭恭敬敬的送到了韩广身边。

  关键是去了常山的李良。

  常山是个好地方啊。

  常山出了个很了不起的大人物,名气可能要大过刘季。

  不错,就是常山赵子龙。

  记得还是初中的时候,借给同桌女同学一本《三国》,看完后很期待的问她有什么感受,答曰:

  好喜欢赵云哦,真帅!

  所以说,女人的感觉是很要命的。

  赵云在女性中受欢迎的程度,绝对盖过关公。

  李良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常山当时还没有什么大人物能大过李良,李良因此顺利的搞定了常山,准备再去太原,刚到石邑,秦兵在前边挡住了去路。

  这一挡,就挡出问题来了。

  李良以前在秦二世手下干过活,估计官还不小。因为挡路的秦兵将领虽然和李良不是老朋友,却很清楚的知道李良的经历,这说明李良是有一定影响的,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做过大官了。

  这个秦兵将领也属于路人糸列,但本人确实不知道路人丁之后应该是路人什么,只能改为数字了,重新编号为:路人001。

  路人001以秦二世的名义写了封信给李良,大意是:李良你以前给我干过活,现在要是能重新回来干活,就给你封大官。

  说不定路人001本人也未必清楚自己是真的想把李良招过来干活,还是只是想把人给骗过来做其它打算。

  李良就更不能知道了。

  于是他没怎么搭理,掉头就走。

  不要误会,他是准备回邯郸多拉点人马,再回来收拾路人001,打仗嘛,人多欺负人少呗。

  李良要真是这样回了邯郸,估计也没什么好结果。

  因为路人001写给他的信,是没有封口的。

  没封口又有什么问题了?

  当然有,而且是大问题。

  信没封口,那么李良看了也是看了,没看也是看了。

  回去怎么和赵王说?要是如实的说,那赵王一定会怀疑,为什么停止进攻?难道是回来多拉些人降秦?就算赵王不这样想,心里肯定也会有些顾忌、提防的。而如果不按实说出来,赵王同样也会知道,到时他会更坚信他上面的判断。

  怎么样都没好果子吃。

  这充分证明路人001的智慧是上了档次的,而且他肯定看了《孙子兵法》,着重研究过三十六计中的反间计。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意外发生了。

  李良回邯郸的路上,碰见一个很豪华的车队,几百人的仪仗和护卫,这样子的气派,那肯定是赵王的了。

  于是带着人全部趴在路上行礼。

  没想到不是赵王,而是赵王的姐姐,简称王姐。

  王姐喝酒醉了,不知道是李良,以为就一普通人,随便弄了一个人答了礼就走了

  这问题大发了,这样不被重视,当着这么多兄弟的面,实在太没面子了。

  李良一个手下当即就说,太可恨了,连车都不下,干掉算了!

  别以为这是在小题大作,是想找借口杀人玩。是问题真的严重到了这个地步。

  虽然现在我们实在不怎么配得上“礼仪之邦”这个尊号,但在那时,却是实至名归的。无论是生活、工作、交际,都有很糸统、很完善、很严格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在平民百姓中间,父母逝世,三年守孝,不喝酒、吃肉,连晚上娱乐也是要被禁止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同时走在一条路上;诸侯王、公卿、士大夫之间,平级和平级、上级和下级行什么样的礼,作揖、跪拜;用什么样的词自称、称呼对方,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是不小心搞错了,那丢官丢爵丢命,绝对是三选一,搞不好三个都得选。

  比如说,宣帝时的御史大夫萧望之,按照规定,上朝议政的时候,御史大夫应该走在丞相后面,丞相行礼后,御史大夫才能向前挪动一下,并且回礼答谢。

  萧望之看不起丞相,没按规定办事,结果由御史大夫空降成了太子的老师。在成帝以后,很多大臣都是这样被对手干掉的。

  说个直接点的,要是那什么萨科齐来中国访问,中国的接待规格是总理甚至更低级别,那他的回应肯定不是接见什么臭喇嘛了。

  所以要理解李良当时的心情。

  李良果真追上去把赵王的姐姐给杀了。

  这个血淋淋的教训教育我们,喝醉酒实在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杀了赵王的姐姐,要是不杀赵王,那肯定是不行的了。

  李良带兵回到了邯郸。

  张耳、陈馀在邯郸经营的很好,耳目众多,因此没遭到毒手。

  赵王却被干掉了。他是在陈涉起义后造反者当中被干掉的第一个王。

  称王还不到三十天。

  红颜祸水的故事太多了,而武臣的命运告诉我们,不仅仅是漂亮老婆可以误国误家误己,姐姐妹妹也可以。

  武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他的影响,实在不值一提,但他却告诉后世的造反闹革命的人,王的归宿永远是有一个:成者王,败者死。 。。

前汉风云【9】一个车夫
前汉风云【9】一个车夫

  周文死了,章邯知道,警报解除了,陈涉再也不能对咸阳造成什么威胁,主动权已经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说打,就打;说不能打,才能不打。

  反击开始。

  秦末唯一一位天才般的将领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军事表演。

  如流星般炫美和短暂。

  第一站:荥阳。

  因为吴广在那儿。

  吴广围荥阳已经很久了,搞不定的原因有二个,第一,他不行,第二,对方很行。

  守荥阳的是三川郡守李由。

  李由是李斯的儿子。

  吴广和陈涉一样,也是个农民,从来没打过仗,面对着数万人马跟着自己,吴广实在不知道如何摆弄。

  形式已经越来越差,只要不是用脚思考的人都能想到,章邯的下一个目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