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情感解析(6)
中国女人的三座大山
  前面说完中国男人,现在就说中国女人。男人的第一座大山是成功,这主要指的是事业。女人也一样要成功,但这里说的是,要长得成功。
  所以,第一座大山无疑是容貌了。
  长得成功实质上是父母一辈共同完成的一项生物工程。而广告对美的界定也起到了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和手术刀的后天效果。容貌的喜好与歧视如此之普遍,它根深蒂固在人的动物属性上,繁茂旺盛于人的社会行为里。
  如果长得不成功,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成功,比如整容成功、减肥成功、隆胸成功。既然这成功是后天的,就有风险,就有失败的可能。整容失败了就是毁容,减肥失败了可能会得厌食症而死,隆胸失败了也许会变成坑洼的马路。
  如今,选美、选秀已如滔滔江水般泛滥。各种媒体宣传也让“美女”深入人心,逼得那些不怎么美又自以为是的女人转向了女权运动。当然,不是出于嫉妒而是出于两千年水深火热之感的女权人士也大有人在,她们对选美也相当不感冒,认为那是一种性别讹诈。比如:中国妇联和文化部就不提倡选美,才导致中国的选美行业没有国家标准。
  有一次看到电视上一位烧伤科大夫说,这个男的已经被毁容了,可这个女的还一心一意地照料他。
  女人爱的是男人的社会属性,而男人爱的是女人的自然属性。而上面那个例子恰恰说明女人对男人的自然属性是可以忽略的,而更看重其社会性,也就显得更势利。而男人与之对应的则是好色、见异思迁等。
  男人的社会地位、收入、工作等一旦一落千丈,就有女人先埋怨、再数落、最后跳槽的。因为她要为自己以后肚子里的子女找到一个可靠的所在。这当然是女人潜意识中所想的。在表情、行为的表现上,女人还是会把自己的幸福放在口头:
  你能给我幸福吗?
  你拿什么给我幸福呢?
  这样就够了吗?
  这是女人关于幸福的三句式,女人就是靠它征服了征服世界的男人。
  既然女人征服了男人,为何男人还是女人的一座山呢。借用一位登山运动员的话说,山在那儿。
  喜好登山的中国房地产大亨王石这么说,我能……
  有了容貌和男人,第三座大山就是婚姻了。
  女人自青春期开始就比男人更看重婚姻(家庭),就像中国的小孩从幼儿园起就忙着惦记着上什么样的大学。而女孩也比男孩更关注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社会性本能也促使她们更关注婚姻。
  婚姻不是家庭,但婚姻就意味着家庭。女人擅长双面语、话外音,就是因为她总是对结果有一种判断、有一个期待、有一份清醒。当女人说“我们不会有结果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未来”不能指向三个东西:婚姻、家庭、孩子。女人比男人更实际、更务实、更爱实惠。
  爱情,不过是婚姻的前奏。过程,总有目的来支撑。婚姻可说占据了女人精神的百分之九十,另外的十个百分点则用于唱爱情歌曲(这种歌的主人公永远是“你”)、看爱情电影、拍爱情照片。她们的生活气息也正表现于此,又从此表现出来。
  而女人要的浪漫其实也很实惠。它可以是一个吻,一朵玫瑰花、一份小礼物。这样的浪漫,成本可能并不高,但满足了女人对爱的渴望。爱从两性向婚姻、家庭、抚养子女扩展,这些才是女人认为自己应当且必须获得的最重要的人生体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春秋谭(1)
借古讽今的游戏
  司马迁批评了汉武帝,留下千古美名。但到了司马光,就只能资治通鉴。于是后来的人大多学会了司马光那一套,借古讽今的手法越来越精熟。至今,中国人借古讽今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必借着明清那点儿历史,像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吴晗的《海瑞罢官》。
  六十年代的人说事儿,先是说明清史,然后开始研究更加古老的宋元,钱钟书就是这样写下了《管锥编》。
  到了七十年代,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批林还要带着孔老二,借古讽今达到了最高潮,很多古迹文物因此遭殃。
  到了###十年代,说事儿必要上溯到“文革”,但下追也止于“文革”,因为“文革”就是离我们最近的历史了。
  这就是我们借古讽今的文字游戏。
  那些喜欢这种游戏的人抱着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自以为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却从来不喜欢、不敢于把现实问题说明白、说透彻。我们的民族就是在这样的游戏中一点点丧失了反思的力量。
  谁来监督皇帝
  谁来监督皇帝,这是一个亘古以来中国人都没解决好的问题。
  难道皇帝也需要监督吗?
  从传说里来看,三皇五帝时期,人人都不想做官,更别说做帝王。因为那时的帝王仅仅是劳累,得不到太多实惠。但还是可见人们趋利的本能心态。于是就禅让,一直到大禹。没人爱做得不到太多实惠的帝王,自然监督就不那么重要。
  等到了夏朝,夏桀的暴政被商汤所伐。这是暴力在监督着暴力了。此后,周武伐纣也是这样。在儒学当中,还曾经有过两种观念的交锋,就是这样的###到底是僭越犯上呢,还是替天行道。幸亏皇帝只是天子,而不是天,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还是可以推翻的。
  也就是说,监督着天子的是天。不道、不仁、不智的天子是会被天谴的,然后就是起义,就是天下大乱。
  那么,古人理解的天又是什么呢?或许就是道,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但肯定没把人民当做天。人民可以是莫非王土的大地,可以是亦可覆舟的大水,也不会是天。
  但,地法天,天人合一。因此人民的意见、人民的怨愤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像那些古装的电视剧里(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些朝臣(如纪晓岚)常常十分简陋地把民谣当做民声来看待。虽然滑稽,但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大地回音的重视。
  在朝堂上能监督一把手皇帝的有两种官,谏官和史官。
  谏官可以是丞相、御史这样的,也可以是专门管谏言的。皇帝不听就死谏,皇帝有时候也怕。但因没有弹劾机制,所以也可以不听,或者就敷衍,说那谏官谏得好,以后一定照办。谏官就说,我这是为了祖宗社稷。
  这里于是又出现了一个监督者,或者叫监督机制,那就是:祖宗、祖制。祖宗的理论地位肯定要比现任皇帝大,因为后者的权力宝座来自前者。而前者的前者来自天了。也可以说皇帝这个大家族就是天的血缘家族的一支。于是,祖宗、祖制里也暗含着天的旨意。那么现任的天子,从传承和君权天授来讲,就都要遵守祖制、受其限制与监督了。而具体实施这种监督的,就是那些重臣,尤其是几世老臣(他们的地位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史官可以监督皇帝。史官的监督方式就比较隐晦或者说间接一些,是通过历史来行使监督权的。皇帝对史官应该是比较尊重和重视的,他们也都希望留个好名声。即使他们想控制现任的史官,让其枉纵丹青,也无法控制后来的史官、改朝换代的史官来指指点点。这是很厉害的,很多皇帝都害怕历史,所以他们的解决办法就是烧。

一、春秋谭(2)
如此看来,似乎皇帝受到的监督还是很多的。可这里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如此重要,以至于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那就是:监督皇帝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其目的不是推翻,而且也一点不是为了推翻。监督是为了让皇权更好、更完善、更合理。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奸臣贼子,很多的贪官污吏,很多的冤假错案,很多的奸诈勾当。于是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的明察秋毫,很多的两袖清风,很多的铮铮铁骨,很多的朝堂栋梁。我们获取这些主要是通过史书和影视作品。渐渐地,在我们的银屏上,辫子戏、奴才戏多了起来。这些戏的基本主题就是:权、钱、色、奴。
  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权、钱、色、奴当中被演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奴了。这和中国蕴涵丰富的奴才史是分不开的。所有英雄的膝盖骨都是软的,都是要向皇权弯曲的。即使是那些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到头来还是要匍匐在新皇权的足下。
  在皇权之上,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是围绕皇权转的。谏官、史官、祖宗、民谣都是用来对付昏君的,是为了把昏君改造为明君。于是人们对皇权开始有了信仰。他们也只能信仰皇权了。
  那么朝代更迭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看到了更加神秘的力量。各种命数、气数、指数蜂拥而至,一起来解释这,解释那,东西南北中,总的意思就是说:
  天怒人怨。
  朝代更迭就是一种最最特别的监督。
  “中国智慧”
  总是有一些新出来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就像海归们贩卖西方理论一样,其作者以兜售本土文明为生。这样的本土文明多是些经典的回光返照,或者就是刚刚出土的古董级智慧。孔孟、老庄还有一本《易经》,似乎已经把“中国智慧”的轮廓勾勒出来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玩意儿已经混合到那些宣扬“中国智慧”者的口水、体液、血液里了。他们整理这些玩意儿,把它们一一晾晒到大众面前,似乎中国的文明就复兴了。
  中国最神秘的智慧莫过于《易经》。杨振宁说《易经》耽误了中国科学思维的形成和成熟,他其实说了一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易经》本来研究的就不是自然,而是天与人的感应关系——按照天的征兆来行人事。儒学很好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到了朱熹方有“存天理、灭人欲”。
  而老庄或讲治国,或论人生,与科学进化毫无关联。他们关注的是国家的长久和人生的快乐。相比而言,庄子更像一个艺术家。他只谈人生,几乎对政治抱着厌恶的态度,当然也就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了。老子相对沉稳,睿智而消极,如汉朝依旧施行黄老之学恐不会有四百年基业。老庄道学可以说是一种解构之道,对艺术创造非常有益处,却不能胜任国家、家庭和人际的复杂。
  诚然,“中国智慧”远不止这些,但百家争鸣也算是夸张了。墨家算是当时的科学技术人员的集团了,讲究一些科学技术上的研究与开发,以便提高农耕效率和质量。但百家争鸣而不是相互融合,导致相互排斥和仇杀,终究没有产生一个集大成者。如果墨家(科学技术)能和儒家(社会伦理政治)、老庄(人生艺术)相互融合,想必今天的中国会是另外的景象。
  于是,在这样的“中国智慧”里,当代中国人的贡献是极小的,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真的需要那些“中国智慧”贩卖者的贩卖吗?那些一版再版的“中国智慧”丛书,有的类似大型礼品装,有的装潢精美好似月饼盒,有的故作神秘像古墓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春秋谭(3)
我之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似乎我们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依旧是古人经典的注解。似乎我们的每一次言语不过是祖先古文的白话版。似乎我们的行事作为仅仅是为了弥补历史细节上的空缺。
  并不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先贤,我们就有任何的自豪。因为这样的“中国智慧”谈得越多,我们就越不自信,越发感到现时代的卑微。
  这种对“中国智慧”的发现,既源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泛滥,又是对文艺复兴的中国式想象。这样的“中国智慧”发现,跟刨祖坟窃取其中的宝物差不多,终究是文化的抄袭。以前抄西方,后来抄日本、韩国,如今就只得抄古典了。
  我们终不能从自身的感知出发,达成自身的理念。我们对古典的崇拜,是现代化带来的对文化归属的梦魇。当西方人把目光投向东方的时候,我们也明白,他们看到的是我们背后的历史和我们脚下的古迹,而不是我们本身。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只能捧出“中国智慧”来招待客人。
  封建的性感
  (在写出下文之前,我还是要再次声明:我所指的封建是在中国约定俗成的那个意思,不是“封而建之”。)
  为什么中国最有名的色情小说诞生在明朝这样的封建时代呢?在我看来,就根源于封建的性感。
  封建的性感,即封建时代才有的性感,其性感度比起现代社会来其实更强烈。当然,这里说的性感是指女性的性感。
  还是先来说说现代社会吧。
  如今我们以人造的方法来实现性感,就是利用现代材料、采取现代手法来实现的。
  这些现代材料包括了:
  时装系列:尼龙袜、高跟鞋、胸衣、内裤、蕾丝、裤袜、吊带、抹胸、垫肩……
  美容系列:润肤霜、乳液、睫毛膏、脂粉、眼影、口红、美甲、假睫毛、假发、假牙、假甲……
  整容系列:隆胸、隆鼻、抽脂、骨折增高术、削骨、割双眼皮、镶牙……
  这类现代手法囊括了美发、着装术、化妆术、现代光学、电脑制作……
  这些人造的方法改变了女性的面容、衣着和行为,就如同工业革命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在光鲜的表层下,涌动的是不断革新的激情。也许哪一天,人类就是这样获得了进化的机会,并一步达到火星人的级别。
  而中国女性向来也是以改变自己的形体来适应中国男权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性感要求与需求,这也是勤劳贤惠的中国妇女的另一面。
  如战国楚怀王时流行的瘦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唐朝的丰腴之美,以致男性的观自在菩萨到中国成了中年妇女形象的观世音。
  再有就是,缠足。中国古代的三寸金莲自南唐后主李煜宠爱的丽娘开始,从宫中传到民间,一时并一直成为美女的一个标准,不缠足唯恐嫁不出去。
  如今,很多女孩儿在未成年的骨骼发育期就穿起高跟鞋,导致大拇指骨变形。这和三寸金莲有异曲同工之不妙。
  看来,女性的性感(性文化)古今一也,既有古典的积淀,又有现代的发挥。其实不然。古代的性感是由于性压抑,而现代的性感是由于性开放。
  那么,哪一个更性感呢?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其实只需一样东西就可打扮起女性的性感,那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包含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子文化——性文化。至于儒家性文化的内容,则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置女性(尤其年轻女性)于一种性压抑的境地。 。 想看书来

一、春秋谭(4)
性感之一:贞节牌坊
  仔细观察贞节牌坊,能发现其色彩素朴,结构简洁,暗喻出被旌表者未来的基调。贞节是与忠诚相似的一个道德要求,是男性指向女性的,正如忠诚是男性指向男性的。
  若只欣赏这贞节牌坊,自不会有啥可性感的。但若从这牌坊的门下望出去,联想开,却是豁然开朗,得见真身。
  正是贞节牌坊这个十字架,让年轻女性孤老终身,她那丰腴的性器官也逐渐干瘪。也可以说,她在贞节牌坊下信奉了贞节的教义,使自己的身体在圣洁中麻木,而又敏感。一旦她破除了这样的桎梏,其所积聚起来的性热能就会喷发。因而,不妨把每一个背负了牌坊的女子看做一座火山,有的是活火山,有的是死火山,有的则是复活的火山。
  活火山,是拼掉了牌坊只要正常的性生活,或改嫁,或偷情,不为牌坊所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