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还有耳生的。《魏略》说,五帝之一帝喾的老婆患了中耳炎,后来从耳朵里挑出一只蚕茧一般的袖珍蛋,病就好了。从这个袖珍蛋里,就生出一条狗来。这狗就成了帝喾的宠物。这狗后来娶妻生子,他的孩子都带个尾巴。他们在各路神仙那里怎么也神气不起来,就成立了一个犬封国俱乐部,有了自己的民族性。
  而最奇特的要数单性繁殖了。《山海经·海内经》里说,鲧偷了黄帝的信息武器——息壤去堵洪水。这息壤可以自己无限生长,但还是没堵住洪水,因为情势紧急,鲧忘了在使用息壤前杀毒。黄帝听说之后大怒,靠,盗版盗到老子头上来了。他就派祝融在羽山杀死了鲧。鲧的尸体三年没腐烂,大概是先进行了自我杀毒。后来,孤独的禹就从父亲鲧的肚子里出来了。他长大后在舜的推荐下继续治水,居然就成功了。
  但据说禹的儿子启却和孙悟空是一个生法,都是石破而生。
  唉,神仙就是神仙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儒与道(1)
倒置孔子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的意思相当明白:不能确实地通晓生的意义,怎么能确认死的价值呢?孔子的所有思想、教义就是从这句话上起飞的,正是为了生,才有仁义礼智信。儒学也因此滥觞,逐渐渗入中国人的血液里、脑细胞里。中国以往的哲学都是生存哲学、生活哲学。中国人是不愿意思考死亡的,因而谈不上信仰。信仰是对死亡的追问。所以,中国人要把佛偷换成帮助芸芸众生具体生活的菩萨,从佛教发展出富于生活气息的禅来,而把死亡的问题悬挂起来。
  把“未知生,焉知死”倒置过来,就是:未知死,焉知生。从这个倒置出发,就是另外半个哲学的思想探险了。我们不仅要倒置这句话,还要倒置《论语》、倒置孔子、倒置儒学。唯有这样,才能找到新思想。
  孔子的学说只算得上半个哲学,也就是生的哲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前提是生,在生存之中才有仁者爱人。而后就有了我(仁者)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孝悌忠义信。对仁的倒置,就是要探求孤独。这里的孤独,不是为了达济天下修身准备,而是我与世界的赤裸裸的对视。
  “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可闻之道与死放在两头,以为求得生之道就可满足而死。这是孔子的典型做法。将之倒置过来便是:夕将死,朝可闻道。
  从死亡的地平线上传来的道虽然寒气逼人,却比暖洋洋的朝阳之道更清晰、更接近本质。死亡离人并不远,而且如影随形。每一个矿井里都有死神,它们吞噬矿工如家常便饭。每一条马路都有命案,如同刀俎鱼肉下的案板。但中国人总是避讳死,也就不能真切地认识生。于沸腾的热辣的兴高采烈的生存(生活)当中忘却死的必然和可能,又如何能以静观之心来体味死的境界。在中国鬼话中所包含的那些故事,不过是人间的一个副本。
  更为关键的是,要细致描绘的不是死亡的体验,而是死亡对于生存的价值。而在孔子看来,只有生存对于死亡的价值。
  更多地倒置孔子,就会发现人生更多的秘密。因这些秘密一直被儒学这片草皮所覆盖,就更显得神秘起来。在儒学的草皮上生长起来的,是规则的树林,有显、有隐。儒学的本来规则是礼教,但儒学也衍生出诸多的潜规则。二者被仁所发源出来的各个儒家理念所纠缠、所装饰、所解析,渐渐莫辨你我了。儒学的困境也就由此而来,君子是小人里的君子,小人是君子中的小人。
  我们历来喜欢从大门、二门而入厅堂,就如同学习、掌握、践行儒家的思想。可当将孔子倒置过来之后,尽管他老人家的脸憋得通红,他的双脚却为我们踹开了一扇思考的天窗。顺着这天窗望出去,是另一半的更大的视野。
  天人合一的两种解释
  古人提出了极富理想主义的天人合一学说。但何谓天人合一却语焉不详,是人合于天,还是天合于人,还是天与人合于一?
  天合于人是不可能的,人定胜天属于妄想。
  若天就是一,那么人合于天即可,人只须测知天命即可。若谁能代表天命,谁就能统治世间万代,因为天的旨意由他来解释,推翻他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任何人也不能代表天命了。那么,人又是怎样探求到天意的呢?
  一种方式是通过人,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术。
  通过人,就是要有一个能体现天命的人。这个人不是天神,而是人中的圣。他可以是道德上的权威,也可以是皇帝。更多的时候,他是圣人和皇帝的一体,即:圣上。。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儒与道(2)
通过术肯定比通过人来得复杂而成本高。开始是巫术,发展下去就可能是技术、科学。但中国人还是选择了更省劲的方式,通过人。于是,皇权被赋予了天的内涵,并对术加以节制,因为术影响到了皇权对天命的继承和传达。压抑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人们更醉心于通过人来达知天意。最后,就是一个皇权专制制度的赫然了。
  还有一种情形,天与人都不是那个一,一在天与人之外,是另外的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人不单单顺应天意,而是天与人风云际会,相互融合出一个新的自然来。比如人类社会,既是天作之合,也是人意之品。还比如科学,决非简简单单地是人对天意的揣摩与经验,而是人的思维结构与自然世界的互动构建。
  若仅仅把天人合一停留在人合于天,就只能视皇权如自然之父,并使术归于巫,让技术沦于工艺之流。
  内圣与外王
  没有现实力量的理想主义者或许会蜕变成梦想者,只懂得现实没有理想的人或许就是个务实派。中国社会允许并赞扬一个人是务实主义者、是事务主义者,却瞧不上一个只会做梦、胡思乱想的人。因而像李白那样的人也要求得功名。而唐明皇能保护他只做个梦想者,已经难能可贵。
  梦想者是艺术家,是理论者,在现实当中则可能是低能儿。陈景润就是个典型的数学梦想者,于是他就去解哥德巴赫猜想。能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里,相当幸福。不被现实所打扰,不为五斗米所困惑,又是怎样的幸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是梦想者的宣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心为形役——梦想被现实所奴役,都是因为这个肉身的缘故。不考虑肉身却弹剑而歌的,虽为大侠只落得一个泥身。如坚持梦想,就得安于悠然见南山的清贫。这些梦想者有一个著名的头衔:隐士。隐士的行为是清闲的,内心是孤独的,态度是消极的。对于喧嚣市井,极力回避。
  这些都是儒家所不甘的,他们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主张。在心内、在思想的核心里,按照理想主义的规划,秉承天人合一的学说。不能不说,天人合一是古人设置的一个最高大的牌坊。在这个牌坊上面,皇权代表了圣明,皇帝就该是圣人。天人合一这个大牌坊既可以用来册封圣人,也可以把凡人捧上神坛。比如:李世民。
  与内圣相比,外王就没那么神圣了,虽然一样光彩照人。只是在这样的王的光环下,大多隐藏着一个政治流氓的裸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可以称王的,很多都想为自己立上一个圣牌坊。
  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迷恋皇权,多次陷害他的太子哥哥。他为了把太子和齐王弟从家中引出,就污蔑太子淫乱后宫,给李渊戴了顶绿帽子,李渊于是要召太子等当堂对质。当太子和齐王从自己的宫殿出来,李世民就在玄武门前杀死了这两个兄弟。两个月后高祖退位,这才有了贞观之治。而玄武门之变的相关历史记载在被李世民整理之后变得模糊、隐晦,正好与贞观的张扬相映衬。
  除去儒家的若干圣人外,没有外王就难以获得内圣的名誉、声望。既然已经外王了,内圣如何成立?两难啊!
  君子与小人
  儒家把君子与小人截然地分开。君子是什么样的,小人是什么样的。君子如何好,小人如何坏。如何修炼才能达到君子,但没说如何做一个小人。显然,儒家是极力倡导君子之风的。但儒家没有告诉我们,小人是否也能变成君子,君子是否也能变成小人,君子与小人是否能附体在同一个人身上。

一、儒与道(3)
这让我想起神话当中的女娲造人。《太平御览》七八引《风俗通》说:“俗说天地初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贤知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人也。”看来从女娲造人起,就已经有等级之分了。
  君子与小人的学说影响到今日,就是所谓的好人、坏人。再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学说,君子在阳,小人在阴。君子为阳谋,而小人作阴谋。男主阳,而女居阴,便有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歪理。
  那么,君子与小人真的是泾渭分明的吗?其实儒家提出的君子只是个标准,每个人身上都是君子与小人的混合体,正如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于是,也就不存在什么君子与小人之间的阶级之分了。因为人人都在一些时候是君子,一些时候是小人。
  而小人和君子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小人可以利用君子,而君子不能利用小人。
  当一个人以其小人之心去度另一个人的君子之腹的时候,往往能切中要害。因而,小人往往能驱使君子,君子却无从驾驭小人。《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很多谋略都是小人之谋,或者说,小人才有真谋。写在《孙子兵法》上的阳谋永远也斗不过人情练达皆学问的阴谋。而孔子所推行的君子之道,也只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于是,君子是小人里的君子,小人是君子中的小人。
  每个人都有行君子或为小人的一面。做君子时,就是法律、法规、政策、道德;做小人时,便为潜规则、两本账。君子与小人可谓是人的双重人格。
  中国为什么抑制商业、贬低商人?一个原因就是商人在儒家看来是小人,喻于利的。亲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使得中国历来就重文轻商。以文人士大夫为君子之标,而商人实属小人之怀。其实小人也有小人之德,就如盗亦有道。而一群君子,特别容易集合成坛子和圈子。
  儒家认为君子是绝对的是,而小人是绝对的非。这样一来,君子不像个君子,小人不像个小人。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作为一个人的君子或小人,君子小人本来就是寄生在每个人身上的。
  不少为政者行小人之道,尤其是内部的相互争斗,哪里有什么君子可言。这使得中国政治不能够透明,因为其中的潜规则与伪善比比皆是。而为政者又必须倡导君子之道,国民才更容易被统治。这,就是政客的虚伪性了。
  君子、小人的二元道德世界没能消灭任何小人。俗话说,先小人,后君子。在一个公民社会里,公民是按照契约性的法律生活、交往的。契约的意思就是要用书面的文本来限制对方的小人之为,来保护自己的君子之为。所以,契约是人们假定对方为小人而签订的。这样的契约就是小人之约,也体现了小人之德。监督机制也是用来对付小人行为的。只有当这些都健全之后,小人总是能战胜君子的局面才会改观。君子才可能成为真君子,小人也就没必要做了。
  忠的悖论
  忠,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忠君,是这一观念的最重要应用。
  从大仁大义的角度说,“仁之忠恕”的“忠”该是忠于天下。但何谓忠于天下呢?谁来定义,哪里的标准,怎样解释?都很成问题。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就特别需要一个忠的标准化组织和ISO9001认证。这个标准的认证者最后还是落在皇帝老儿头上了。于是,忠于天下,成了忠于我即天下的“朕”,成了忠于圣上。 。。

一、儒与道(4)
当一个王朝正在兴起时,儒家的忠君观念会受到极大的宣扬。它促进了王朝的稳定与发展。而儒家思想更使得一个稳定的王朝系统达到超稳定。
  忠,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经济价值,是名利双收的好事。但忠臣也会遇到与大奸似忠者的斗争,这会有一些风险,也需要一些勇气。但自始至终,忠臣身上一直也没有丧失掉道德价值,身后的青史还会为此而定价。
  首先就是所谓的愚忠,典型例子是岳飞。在他的背后,有一个不值得忠的君王——赵构。但岳飞是在抵御外侮,对民族的忠与对君主的忠还不能算是一个。
  虽然儒家教导说要忠君爱国,但孟子也说民重君轻。这里就有个问题,岳飞是该忠于昏庸的赵构呢,还是该遇到昏君就反叛。反叛可能付出社会变革成本,而昏君一样可以使社会付出停滞与倒退的成本。到底哪个更值得、更合理呢?
  儒家认为,无道昏君可以被###,但必须依据天时,如武王伐纣。纣刚愎淫暴,武王得天时而诛无道,是以明君替昏王。
  但更多王朝的覆灭,是因为叛变与弑君。这些,都是儒家极力谴责的,却也是经常发生的。所谓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那些奸臣贼子,何曾以“半部《论语》”自我约束,又何曾不以儒学标榜于天下。而他们也正是钻了儒家一个很大很深的空子,才得以成功地改朝换代。
  这个空子就是:忠君的悖论。
  当旧王朝行将就木,新势力正在崛起,每个身处其间的人都会面对两难的选择:是继续忠于旧的,还是赶紧效忠新的?
  明朝末年可说是一个关于忠诚与背叛的很有意思的例子。
  那时候有三股政治、军事势力。一个是奄奄一息的大明及其皇帝崇祯,一个是雄踞东北的气势汹汹的大清及其皇帝皇太极,一个是起于草莽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首领李自成。那么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崇祯手下的那些大臣对他和大明的忠诚与背叛都意味着什么。
  继续忠于明,是儒家的要求。崇祯也不是个无道昏君,他励精图治想有中兴。然而国将不国、世事难济。怎么办?是杀身成仁,还是忠诚到底,抑或投降强敌。崇祯吊死煤山,南明小朝廷还想做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美梦。大明臣子们的内心中无不激荡着这样的矛盾。
  袁崇焕,军事天才,曾任蓟辽督师,屡次打败皇太极的进攻,被视为其克星。此人忠心耿耿,一直活跃在抗清前线。虽没有兑现复辽的承诺,却能始终保证锦州防线不溃。后来,皇太极绕过辽锦直取京师,袁崇焕回援至北京城下,依然能打败清军。但崇祯还是认为其有谋逆之心,将其冤杀。
  吴三桂,其家世代宗亲,为山海关总兵。李自成破北京后,他就投降了,仍镇山海关。李自成部下刘宗敏霸占了他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迎清兵。清康熙时,他在云南叛清而起,战败而亡。
  侯朝宗,桃花扇里留了辫子的大才子,当初也是明朝的名流,和江南名妓李香君相爱。一朝天地巨变,竟也剃发投清。李香君刚烈重义,即刻与侯朝宗拜拜了。
  袁崇焕、吴三桂、侯朝宗、李香君这四个人对于忠于君上、忠于民族、忠于天下显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应用。他们的内心都是相当矛盾的,该不该忠,该对谁忠,该怎么忠,什么时候可以不忠。自欺、欺人、心理暗示、自我安慰、自沉青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