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社会的一千个细节-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一定会发疯的,在被关进疯人院之前就会把所有在脑神经里打闪的念头全部变出来。这里就留下悬念等到那个激动人心的第一时刻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光影(6)
最后还要说说那些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及被冯小刚形容为盲肠的文艺片。它们是否会被免费观影吓坏了呢?也不会。它们从策划、编剧到拍摄出来,目的之一就是去国外那些大大小小的节上赢得一片艺术的晚霞。
  在票房上,它们的考虑接近于零。要是真能挣出点儿小钱,恐怕还不知道该怎么分呢,多伤感情啊。
  片花里演员说错了为啥笑
  一个演员发现自己说错台词的时候,会笑,而后冲镜头吐着舌头。这样的片花稀松平常,却含有一个非常的提示,仿佛微言大义。
  一个演员只有进入了那样的戏剧时空里才会有优秀而富于感染的表演,而台词就是这个时空的坐标。当导演喊停的时候,演员会自然而然地回落到现实时空的沙发上,实现软着陆。而一旦台词忘记或说错,就会立刻从戏剧时空里跌落出来,有些迫降的意思。自然是安全的,却还是虚惊一场,因而演员会笑,甚至做个鬼脸儿。
  这就好比一个人从遥远的外太空乘坐飞船回来,他徐徐降落在指定地点或死里逃生落在茫茫大海,其内心感受迥然。虽然表演与宇航不可同日而语,但机理却是一个。人在外太空环境及亚光速状态时,会变得年轻,即长寿。而演员给人的感觉也是青春永葆的样子,却又不仅仅是个感觉,而是内在生命周期得到了调整。这样的调整不是物理的,而是心理的。
  演员就生活在两个时空里,好演员可以将这两个时空合理地覆盖住整个人生、相得益彰——或者说,能这样做的就是好演员。至于那些拍三级片、四级片的,为何不能做到这样的功效呢?实在是因为那个色情的时空和现实的时空太过接近,或者说,那个戏剧的时空简直就是自然主义的。而一旦这个戏剧时空比起现实来还低级、还慢,则这样的演员还会折寿,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之下的推论而已。
  新编历史剧的一个新角度
  表现皇权的历史剧,大多写的是如何发迹、如何打天下、如何治国、如何以黎民为重。那些荒淫无道的皇帝是没资格上荧幕的,因为他们不够主旋律。而这些以优秀皇帝为主的优秀历史剧到底在表现什么呢?
  那些噤若寒蝉的忠臣,那些佞臣贼子,那些后宫里的女人,那些被天道视为刍狗的草民,那些鹦鹉学舌的文儒。
  正说历史固然强过戏说,可这样的正说不过是在附和片面的历史。这样来表现历史,还是没有太多的内涵。把历史当成历史来写,是不会还原到历史深处的。即使从消遣、斗闷子的角度看,这些戏也跟模式化的戏曲很接近了。
  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当下人,如何来进入古典封建皇权时代,如何来体味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状况,这,是新编历史剧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意义。
  我想大多数观众也是这么来体味那些历史剧的。只是,这样的体味还是从观看而不是从编剧、导演的角度而来的。
  其实,即使是皇帝剧,主角也可以不是皇帝。我指的是人性化的主角。应该有这样一个主角,来替代一个现代人,置身于那个集权专制的年代,去感味帝王、封建专制带给他的一切。这样的一切,可以包括:仕途、未来、家庭、婚姻、环境、生命……
  他被钦点时的得意,他被提拔时的幸福,他被同僚包围时的困惑,他面圣时的忐忑,皇帝震怒时对他的身心冲击,他贪污时的自言自语,他廉洁时的振振有词,他对孔孟的理解,他对官场潜规则的认识……
  就是以一个剧中人的角度来反思那种绝对的一元专制制度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打击,最终促使人们变成了精神病人。
  这样的历史剧,是戏说呢,还是正说?
   。。

一、街象(1)
吐痰吐到哪里去
  在街上,观察起来,人们吐痰的样子格外有趣。考察痰着地,一般是吐向三个地方:一个呢,是开放的雨水井;一个呢,是无辜的地面;再一个,是充满绿色的树根周边。
  雨水井的盖子是栅栏的,缝隙大,痰完全能落进去,以致雨水井被视作吐痰井。等到雨水来袭,痰随雨水被冲刷到大自然的水循环里,###般欣慰啊。
  另一个被吐的地方就是地面、人行道上、沥青路面、水泥地。吐者必得用脚把痰碾开,如摊煎饼般,逐渐扩大面积,这样有利于蒸发。回头一望,那痰已显得不那么像痰了,才放心走开。
  至于树根下,有野草掩蔽,有狗尿混合。吐下去,渗入泥土,入土为安,想来也心安理得些。
  可见,吐者还是不好意思的。但不吐不快,于是就希望自己的痰迹能被自然所遮掩、被人们所忽略。
  大千世界,朗朗乾坤,哪里才是可以光明磊落地吐口痰的地方呢?
  手绢儿被废除了。纸巾没带。洗手间也不在附近。垃圾桶的口在侧面,又低,怎么抻脖子吐啊。
  这倒是提了个醒儿。以后再设计垃圾桶的时候,也附带个漂亮的小痰桶。
  高雅的外观,让人一见就有啐一口的冲动。慢慢掀开上盖,见蓝色的波涛翻涌,颇有大海容纳百川的气度。吐者微启丹田,胸肌鼓动,咽喉扩张,一口鲜痰如联盟飞船,飞跃而下,硬着陆在辽阔的大西洋里。
  为啥草坪不让踩
  为什么中国的草坪不让踩,外国的草坪上都是人。可能是我国草坪的种类属于“不让踩”科的,外国的属于“可以踩”科。那么,为啥不引进一下,或者像培育超级稻一样培育“超级踩”。
  或者是怕有人往草坪里乱扔东西。这样的担心绝对没必要,其实人的心理是,越脏的地方垃圾就越多,越干净的地方就更干净。更何况茵茵绿色,周围的游人每双眼睛都是监督。
  还有,就是拿草坪当摆设。弄些低档的草种撒了,美其名曰“绿化”。自称财力有限,却不懂得经营城市。尤其公共场所,地皮珍贵。结果是草坪与人争道。就像西单文化广场那样,人能走的道很小,草坪却很大,结果便有了“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有些管理者觉得绿草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踩的。草坪不是艺术品,就是艺术品也有可以触摸的。本来我国的城市面积就不足,绿化面积也有限,还要草与人争地。人在草上,草在人下,那是多么舒服啊。亲近自然不是一句空话,也非城市里就不行,只能投身野外。
  其他的原因就比较怪诞了。中国人穿的鞋不合适?坐在草坪上的坐姿?睡在草坪上的睡姿?体重?喜欢拔苗助长?喜欢私挖滥采中草药?阿猫阿狗去施肥?大小便失禁?
  据说深圳的草坪都可以踩,可以躺在荔枝公园的大草坪上数云彩呢。不妨去看看。而那些不让踩的草坪不如改成沙漠景观,然后栽上各种奇异的仙人掌(谁也不敢碰),也该算绿化面积吧。
  城市牛皮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说起城市牛皮癣,没不痛恨的。铺天盖地,到处都是。也许你明儿一出门儿,脑门儿上就是一个。太猖狂了。城市牛皮癣这东东它就是小广告,有贴地上、墙上、电线杆上的,也有塞车上、别门上、喷过街天桥上的。对我们这个花花世界里富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无疑是一特详细的注脚。多少个部门,多少个城市,多少媒体,多少措施,浪费在这上面。可蓦然回首,牛皮癣却在丛中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街象(2)
为啥那么难治?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牛皮癣综合治理办公室。可即使有了这个综合治理办公室,还需要很多配套法规。而就算有了配套法规,还要有执行者。这样的执行者类似城管,面目可憎,却是能下狠力的。
  牛皮癣的作者们自然知道我们的城市当中存在着三不管地区,存在着城乡接合部,他们就是这么打游击的。
  可这个东东的前世是什么呢?或者说,这是什么变过来的呢?
  想想我们的先人,习惯于在名山之侧、大川之边抒写情怀,才有了泰山墨宝、黄鹤楼记。仿佛壁上题诗是文人的特权,“到此一游”是庶民的无聊。于是树碑立传,流传后世。而那些庶民写的“短信”就跟现在的网文一样,被不断扫水中。阶层不同,牛皮癣的命运也就各异了。
  终于,有了大字报,从此牛皮癣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资格,可以和文碑、诗题忝列一朝,甚至凌驾后者之上,从而在其上也贴满了大字报。
  如今网络盛行,网上的广告帖也就是牛皮癣了。这倒是给如今的牛皮癣整治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从模拟的现实的牛皮癣转化成数字的虚拟的牛皮癣。
  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说,有一种特殊的漆漆在桥面上小广告即使贴上去也粘不劳一揭就掉。这则新闻莫非就是传说中的软广告不成,想想如此可笑,难道就是桥上有牛皮癣吗?人行道的地面上没有吗?那上面也漆上这种漆吗?
  但它确实提醒了我们,治理小广告必须依靠高科技。
  首先是把这些小广告引导到短信、网络招贴、邮件上去,开辟专门的合法区域、空间来疏通信息渠道。虽然网上垃圾一样可恶,但比起现实世界当中的存在来讲还是舒服多了。
  其次嘛,就是利用遍布城市的视频监视系统来帮助警方、城管打击始作俑者。不仅取证方便,而且可以精确打击。
  再次嘛,自然是大力普及网络和电脑知识技能,使得牛皮癣爱好者们能自觉地利用IT技术手段和高科技的通信工具。
  等到了未来某个时候,当牛皮癣于这个美好城市当中难觅,当所有牛皮癣的作者都上网了,我们是否会由衷地赞叹:这就是IT的力量!
  自行车被盗与小额购买力的关系
  人民币最大的面额是一百元。低于一百元称小额,这样的购买力就是小额购买力。人民群众(本来该打上引号的,省了)的小额购买力,因为其数额上的小、其人数上的多,极其容易引致泛滥。自行车数量的泛滥,偷盗、贩卖行为的泛滥,都是因为这个。但不要小瞧了这小额购买力,它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甚至还可能是新的机制呢。
  中国到底有多少辆自行车啊?估计现在能在街上滚动、奔驰的,也有好几亿辆了。如此大的规模,足以形成一个运输平台,让每个人获得在两轮时空中斗转星移的能力。当一个人花了几百块钱买了辆新自行车(带原始发票的那种),就等着丢吧。以我国目前的治安水平和车锁先进性来说,丢是正常的,不丢是不正常的。一旦丢了,就等于把自己的小平台融入到了大平台,颇似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前曹操把战船全部连接在一起那样。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人算是入了股,成为中华自行车运输大平台的一名名副其实的股东。
  按照自行车购买并丢失者的心理想来,他决不会再次买一辆新车,而一定要去买旧车。为啥?就是前面分析过的,他已经成为一个股东了,他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从这个大平台中找寻、还原自己的利益,或者等待分红。他的行动之一就是去买一辆旧车、破车,而且越便宜越好。他的想法是,这样不容易丢,丢了也不可惜,权当租用了。确实,他的股东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伸张,但毕竟是进了一步——从买到租。租金额肯定小于一百元,属于典型的小额购买力,也就是鸡肋型的购买行为。
  这种鸡肋型的购买行为促使购买者使用越来越小的金额去购买、租用自行车,直到免费。到了这个时候,他就有可能去顺一辆骑了,因为他的心理就是这样的一个趋势。或者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将中华自行车运输大平台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将属于这个大平台的自行车全部免费供给有需要的公民使用,凭身份证领取,领取点即各个大大小小的存车处。
  因而不难发现,人民群众的小额购买力具有这样一个从大到小再到无的特点,并因这样的入股行为而形成一个很庞大的运行平台系统。由于人人都于其中有自己的贡献,而人人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丢失了自己的那一份利益,于是再次以新的机制来调配平台资源就显得特别紧要起来。
  

二、流水间(1)
饭桌上的潜规则
  国人以食为天,可见天上是可以掉馅饼的。谁都要吃饭,每天三顿,和谁吃都是吃。早饭和亲人吃,中饭和同事吃,晚饭和朋友吃,这是基本规律。吃,渐渐演变成一种爱好,一个文化,一类文明。日本人生着吃,西方人烤着吃,中国人煮着吃。如此不同的吃结构产生了各自的食具,进而是武器。
  饭桌可说是一个与床并称的人生大舞台,酒、色、财、气皆在其中,也有很多为人熟视无睹或喜闻乐见的细节在里面。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观桶里泔水,则晓饭桌之盛。子在桌上曰,吃者如斯,不舍昼夜!
  1。要(邀)吃替代语
  请客啊!
  晚上有时间吗?
  晚上没事吧?
  喝两杯去——
  坐坐?
  聚一聚?
  赶个饭局!
  米西米西……
  2。有关俗语
  尸位素餐(最文绉绉的一句)。
  吃干饭的。
  吃白饭的。
  饭桶。
  你一天到底吃几两干饭。
  吃死你。
  噎死你。
  饿死鬼。
  吃了睡睡了吃,猪啊。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可能是白毛女后代)。
  我中午不吃,减肥(经常是男的如是说)。
  3。饭桌现象
  A 菜谱装帧
  菜谱(菜单、Menu)的装帧总是和菜的价格有很大关联,自然是粤菜的菜谱最考究了,东北菜的最简朴。小吃店里的菜谱是塑封的,耐脏、防水、防烂。
  B 剩菜
  如果一个盘子里只剩下一块肉、一片菜叶或一根骨头,说明这个菜已经吃完了。这样的情况很值得玩味,因为如此一来本身就很有些余味,不是余音绕了梁,而是余味绕肠胃。在座的谁也不会觉得浪费,反而会很欣赏地望着这“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最后的“青螺”一般不会有人去动筷子的,一来是不忍,二来是若动了筷子会很显眼、有些尴尬,三嘛就是为留住这盘菜了。
  C 剩饭
  宁剩菜,也不能剩饭。难道菜的价值不比米饭高吗,这是什么逻辑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受了那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的影响。如果这诗改成“谁知盘中餐,叶叶皆辛苦”就好了。
  还有就是,以饭为主食、以菜为辅食,菜是为了下饭的,饭不吃完,那菜不是白吃了。米饭里有很多淀粉,营养单一,热量指标明确,吃饭是为了顶饿,是为了给人一个饱、满足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最直接的,就是来自米饭本身了,当然烫发前的面条也可以。
  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剩菜可以放到冰箱里来日继续吃,剩的米饭却只能扔掉。可既然剩菜里都是一家子人的唾沫了,剩饭里的唾沫又为何要计较呢。因为,碗里的米饭是白色的,已经被吃者弄得五颜六色了,已经打上了吃者的烙印,是不能倒进饭锅里的。单独存放又显得很碍眼,也是没这习惯,所以只好硬着肚子吃掉了。
  D 打包
  打包是个好习惯,问题是打了的包谁拿走。一个原则是谁付钱,谁来分配这些包,一般他不拿,否则显得这客请得不到位、不圆满。还一个原则是谁家近、谁单身,谁就拿上。
  4。共餐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