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探案之九连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狄仁杰探案之九连环-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沙吹尽始见金——剑气萧心评《并州迷雾》
想必大家因神剧第三部中狄仁杰得知李元芳未死时三呼“苍天有眼”而为之动容,也曾对元芳恢复记忆后的一句“大人,我回来了,自洛阳别后,大人一切安好吗?”记忆犹新。三部神剧,狄仁杰与李元芳的感情渐渐加深,到了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地步。

  在大家的观念中狄仁杰与李元芳父子情深,但《并州迷雾》对这种超越血缘的父子之情作了全新的解读。作者在小说开头声明,此文是以两人的感情为主线的,兼以复杂的案情。可以说两人的感情在复杂的案情中不断纠葛,不断发展,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从而使故事更加一波三折。

  一部以破案为主的小说,必然要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并州迷雾》正如题目一样,带读者走入重重迷雾。一开始武则天突然答应狄仁杰致仕,而且只允许李元芳陪他三个月,这就给读者造成了悬念,此次致仕恐怕又将有惊天大案,前路多艰了。果然,临行与相王的一番谈话露出冰山一角,看来致仕回乡并不轻松。接下来途中遇险、误闯蓝玉观、奇怪的恨英山庄,无不把读者引入紧张又莫名的气氛中,待到回到并州,接风宴父子不欢而散、范其信离奇死亡、蓝玉观遭人血洗,都让案情更加迷离莫测。随着案情的发展,狄仁杰与李元芳之间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起初,在回乡途中,卖糕老者说他俩长得虽不怎么像,但肯定是父子,无疑给读者这样的暗示:两个人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然而从接风宴狄仁杰父子闹翻开始,两个人之间逐渐出现隔膜,最终蓝玉观一场恶战后李元芳离开了狄仁杰,两个人之间的隔阂似乎越来越深。当狄仁杰决绝地离开临河客栈时,李元芳仿佛失去知觉般伫立雨中,看到此处,读者的心也随之降到冰点,往日温情的一幕幕不复存在。当沈槐带人去营救狄景辉和陆嫣然,狄春担心狄景辉的安全时,狄仁杰声色俱厉地说:“那我就杀了他!”曾经生死相随荣辱与共的人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不得不使人怀疑从前的父子情深是否都是幻影。然而最后,一切真相大白,当狄仁杰要李元芳交出他偷偷拿走的那颗小药丸时,以往的真情终于回归了。最终在临近新年的一场大雪中,李元芳和狄景辉都远走他乡,只留下狄仁杰对着元芳还他的幽兰剑泪眼婆娑。而读者从临行时狄仁杰送元芳的东西和对韩斌的一番嘱咐中看到了狄仁杰的内心深处,李元芳永远是他的牵挂。

  纵观整部小说,两个人情感的纠结反映出作者对超越血缘父子情的怀疑。这种怀疑在元芳的离去导致无人可去救亲生儿子时狄仁杰失态的表现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说得难听一点,李元芳只是狄仁杰的卫队长,而狄景辉毕竟是他的亲生儿子。可接着狄仁杰就心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用自己六十多年的睿智来解读前一天晚上那个人所有的行为和语言,才终于使自己平静下来,才逐渐理解那个人的一片苦心。诚如作者所说,真正的相爱至深父子之间,一定会有怀疑、叛逆、争斗,而最终他们会互相理解。也许正是作者的这种怀疑,使大家看到了别样而更为真实动人的父子情。

  从情节的角度说,《并州迷雾》并不很曲折,案情所指向的就是恨英山庄和蓝玉观,所涉及的人物也不算多,但故事却绝对精彩。原因在于作者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而又立体的人物。

  《并州迷雾》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很突出,就是很少有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借助气氛渲染、人物细微的动作神态变化和简洁生动的对话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因此看这部小说就如同看电视剧,有极强的画面感。

  小说开头,君臣一番谈话过后,皇帝缓缓离去,剩下狄仁杰跪在秋风中,“几缕白发从帽沿下探出,在秋风中抖抖索索,他低着头,一片枯叶飘飘荡荡地正好落在他的面前。”顿时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悲凉和空荡,而读者也从中感受到了小说略带苍凉的气氛。寥寥几笔,就是一幅悲凉萧瑟的画面,让人忍不住对他此次回乡产生不详的预感。接着写狄春送信到恨英山庄,通过他的眼睛,大家看到了奇怪中带着诡异和神秘的恨英山庄以及女主人冯丹青,于是读者带着好奇继续走入重重迷雾,与主人公们一起悲、一起怒、一起喜。这些环境描写无疑都起到了渲染气氛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有一些景物描写则暗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最后去蓝玉观接韩斌时,“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举头环顾四周, 月亮骤然间大放光明,只映得满地清冷,地上仿佛结了一层寒霜,晨雾弥漫的边缘,几颗孤星,在绝壁之上闪着凄冷的光。”个人认为这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从月亮骤然间大放光明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折,一切都柳暗花明,不仅案情水落石出,而且两个人都比以前更加了解对方了。当元芳交出偷偷拿走的那颗药丸后,“狄仁杰的脑海里面已是一片空白,仰起的脸上刹那间老泪纵横。他透过迷离的泪眼,看见悬下瀑布的绝壁顶上,已有几缕金线破雾而出,但这日出不像生机勃勃的新生,却似无奈的绝然,面对污秽压抑的尘寰,自知结局的最后一搏。几番挣扎之后,终于,长夜转白,环宇合流,又是新的一天来到了。”看到此处,作为读者,仿佛感同身受,狄仁杰的心力交瘁,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歉疚和无奈,无一不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个人认为最出彩的是李元芳、狄景辉和韩斌三个。李元芳的形象在三部神剧中几乎被定型,想写出新意实在不易,于是作者选择了大家忽略的一点——他的独立与自尊。其实李元芳从来都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使团遇害独自逃亡到刘家庄夜探小楼,从追踪天陀商队到独挡铁手团,他的机智敏锐以及冷静的头脑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又是自尊心极强的人,绛帐夜访时的桀骜不驯,与闪灵交手时的自重身份,都告诉大家他是一个骨子里有着几分清高和孤傲的人,所以与狄景辉的数次谈话,使他反思这么多年来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终他的自尊让他选择了离开狄仁杰,与狄公在临河客栈里的谈话和去营救狄景辉前的内心独白以及对沈槐说的那番话都表明了这一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离开绝不是因为狄景辉的冷嘲热讽,是他不愿意让身上的累累伤痕博取狄仁杰的同情,是他不愿意看到因狄景辉牵涉案情而使狄仁杰为难伤心,一句“接受我违背您的意愿,接受我按自己的心意做出的选择,接受我让您失望。”需要多少勇气才能从他这样一个人口中说出。李元芳是一个内敛的人,他内心的孤独,恐怕只有在此刻才让大家看到了。

  提到李元芳,就不得不提狄景辉,这是作者写得最好的人物之一。一开始接风宴上与父亲的一番针锋相对,对李元芳的一通嘲讽,都昭示这是一个桀骜又率性的人。后来他的种种表现都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对他的刻画花了很大力气,但都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完成的。从狄春到家后与他的一段口无遮拦的对话,从对冯丹青那张素签的厌恶,从听到父亲与元芳谈论蓝玉观时的震惊与欲走还留,都可见他是活得很真的人。他做事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所以与父亲有那么多的格格不入。然而在他内心深处,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所以对李元芳才有那些没来由的敌意。最后,当年迈的父亲来大理寺看他时,“看到狄仁杰朝自己关切地点着头,狄景辉突然间面红耳赤、满脸羞愧地低下头,嚅嗫了很久,才极低声地说出一句:‘爹,儿子让您操心了。对不起。’依然没有心理描写,但是读者可以读出这窘迫的表情背后有无数的悔恨和歉疚,一句好不容易挤出的“对不起”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的愧疚和忏悔。其实仔细对比李元芳和狄景辉,他们身上有不少共同点,都是精明干练,都有独立自尊,对狄仁杰都是一片深情,只是一个内敛,一个张扬而已。

  韩斌是《并州迷雾》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作为案件的关键证人,他对于各方来说都是一个重要人物,偏偏他又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无依无靠,流落江湖,于是就有了那许多横生的枝节。小说开头,狄仁杰在回乡路上偶遇韩锐食糕而亡,受惊的韩斌慌不择路,将他们引到了蓝玉观。后来他夜探狄府,被李元芳发现,从此开始了他俩不解的缘分。接着李元芳断断续续从他口中得知了蓝玉观内隐藏的秘密,最后是他帮助大家解开了所有疑团。这个孩子身上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与哥哥流落街头,看惯了人情世故,所以有与年龄不相称的狡黠,比如夜探狄府时与元芳的周旋;同时他又保持了孩子的天真和善良,比如看到元芳受伤回来后自作主张让他多睡一会。当他发现李元芳对他并无恶意时,他很快就把元芳当作了自己的依靠。而元芳只有与他在一起的时候才还原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元芳曾多次要求他对自己好一点,看似有些滑稽,一个英勇无敌的将军居然要求一个孩子对自己好一点,但我们仔细想想,元芳内心的脆弱和无助在此刻都表露无疑。谁都不是铁打的,李元芳也是凡人,他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离开狄仁杰后,能给他帮助和安慰的人就成了韩斌。所以每每看到他俩单独相处时,总会有兄弟俩相依为命的感觉。可以说有关韩斌与元芳在一起的文字都让读者感受到了这部小说中难得的温情。一个孩子以他的狡黠和天真、聪明与可爱,让李元芳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让读者会心一笑。

  反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悲剧性的结局,除去武则天,陆嫣然、冯丹青、陈秋月不是死于他人之手,就是自我了断。不同的是,陆嫣然死得心甘情愿,为狄景辉而死死而无憾;冯丹青死得愤怒怨恨,为张昌宗而死死得不值;陈秋月死得无可奈何,为阴谋诡计而死死得无奈痛心。相比之下,陈秋月是三个人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出场就是怨妇形象,规劝狄景辉的一番话,让人看到她心里的痛苦与矛盾。一边是父亲的阴谋,一边是丈夫的背叛,最终夹在其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她只能选择一死。作者对她死时的情景描写得很精彩,“陈秋月静静地躺在床上,如纸般雪白的脸上神情安详,这些年来一直笼罩在她脸上的愁容此刻都消失,只有无尽的平淡,在她最终的容颜上描绘出了永恒的寂寞。”愁容尽消得背后是无尽的苍凉,她以自杀的方式获得了解脱,放不下的还是曾经与狄景辉的感情,手中握着的那块当年作为定情之物的玉佩是最好的注脚。可以说,三个女人都是为情而死,只是陆嫣然和冯丹青的形象相对有些单薄,陆嫣然与狄景辉的爱恋少了点铺垫,冯丹青最后的行为有点夸张,若没有尾声中狄景辉的揭秘,她的行为就不易理解。

  当然一部小说不可能十全十美,由于作者采用了电视分镜头的写法,使得情节具有跳跃性,难免有些地方的衔接和过渡不够自然。一些细节也有漏洞,比如狄景辉请客一节,沈槐那首诗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直接引用了王翰的《凉州词》中的诗句,而狄公去世时,王翰才十多岁。还有“何用龙城飞将在”化用自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狄公去世时王昌龄只有两岁,这诗句是不可能有的。

  不过瑕不掩瑜,《并州迷雾》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作为业余作者,能写到如此,还是让人佩服的,因此我们更加期待并州下部,希望看到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后记:取这个题目,只为了说明案情是拨开迷雾才水落石出,狄仁杰与李元芳的感情是历经波折才见其难能可贵,一切都是黄沙吹尽始见金。

我爱你,然后万劫不复——陈秋月纪事
铭钰评《并州迷雾》之陈秋月纪事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那时我便知道了纳兰此人此词,在最后一刻时,我必是如此想的吧?等闲变作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玉佩在手中,已是摩擦的隐隐有了几分光华流转,不是玉色的晶莹润泽,竟似有心血凝结的彩光宛然。景辉景辉,你那时所赠的玉在这里。所以,我就一直以为你还在这里,一直都在我身边。呵,现在啊,我已经不记得世上有个叫做陆嫣然的女子了,你是我的夫,一直都在我身边。

  那一日,你来家中求亲,我是如何的欢喜啊。景辉景辉,我默默的念着你的名,只是低了头,不曾答言。知道了你为了我,与狄阁老几乎父子闹翻,心中虽是不安,却也是高兴的,只因最后还是公公让了步,想必是你的坚持,才有我们的今日吧。

  我知道父亲的谋划,知道你一步步陷进那个重重迷雾之下的沼泽。我知道我无法真正的做你的好妻子,可是我一直都在努力的避免伤害你。我从来就不是寻常人家的千金小姐,所谓心机,又有何难呢?

  我知道我对不起你,是我先伤害了你,是我先背叛了你。是我把你拖入了李唐和武周的争斗,你是明白的吧,从此的貌合神离,是世间最为残忍的惩罚!可是面对父亲的咄咄逼人,我一直都告诉我自己,你是我的夫君。我为了你,不惜让父亲失望,让他抛弃了我。可是啊,在那一边,就在你的对面,就是生我养我,自小把我抚育到大,教导我成长的父亲呢。我该怎么做?景辉景辉,我该怎么做?可是为什么会有陆嫣然!那个叫做陆嫣然的女孩子,年轻,有活力,美丽得让我都不得不承认。那一双眼里,慢是碧色的依恋,单纯而干净。的确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女子。可是你是我的夫啊!

  你若无情我便休,这是何等的干脆利落。不是没有想过,就这样吧。安心地做一枚棋子,安心地为了父亲的多年谋划做我该做的事情。可是,景辉,我又怎么忍心看你难过!可是,我又怎么能不让你难过!你昔日的笑,我活着怎么忘!

  可是我这个做妻子做女儿的,早已经被丈夫和父亲双双抛弃掉了!景辉景辉,你能不能陪陪我?景辉景辉,你能不能抱抱我们的一双儿女?景辉景辉,你能不能在家里和我们一起吃一顿饭?景辉景辉,你能不能,看我一眼?

  我也是青春年华,我也是容颜美丽的女子啊,我也是渴望爱的呢。你昔日给我的爱,支撑我活着。可是心死了呢,景辉,我的心,死了呢。

  父亲来了,原来景辉,父亲是不能放过你的。原来景辉,是我太天真。

  那么,我的一切,就结束了又能如何?不管怎么样,我陪着你就是了。

  眼前已是模糊起来,我慢慢的平静了面容。手中,依旧是那块玉佩,晶莹润泽,光华流转。景辉你看,这是你给我的呢,定了我们的情,便当做是你一直没有离开吧。

  景辉景辉,我是你的妻啊。

原来你只是太年轻——狄景辉纪事
铭钰评《并州迷雾》之狄景辉纪事

  记得初见,就不过是一个不懂事的纨绔子弟,竟是连人情世故也不懂得的样子。我其实是诧异的,宰相狄仁杰的儿子,就算是再顽劣不堪,也不应如此。第一次见到李元芳,就是那样的针锋相对,想必李元芳也是第一次有人这样评价他呢。看到后来,已是忍不住一笑,原来是嫉妒而已,错,也许连嫉妒都不是呢。为什么自己的父亲,要那样的信任一个人,而不肯信任自己?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