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河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悟河东-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鹩讶说模跷端驮拱参鳌罚谠队牒瞥跎稀∪送瓷郊木┗坠省罚峦ン蕖端腿硕椤罚跫ā肚镆瓜灿鐾醮κ俊贰⑼醪端投派俑χ问裰荨罚灰灿姓故咎迫税樯畹模缤跷断嗨肌罚掾冻じ汕∷氖住罚跷肚锼荚抖住返龋际乔檎婢罢妫锴城榕ǖ募炎鳌U饫嗍谢共赜幸恍┘矣骰胁凰サ拿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元首》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杨巨源《城东早春》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

  成熟的风格流派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将“有唐三百年”所形成的诗风,记有24体,这里的“体”即作家成熟的风格。唐代的河东诗人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与众不同的风格。

  初唐诗人王绩、王勃等,反对绮靡,主张文质并重,追求情思浓郁与气势壮大,形成富有影响的“沈宋体”(沈佺期、宋之问)和“王杨卢骆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诗人王维、王之涣等追求昂扬浓烈的感情,雄浑壮大的气势,乐观爽朗的基调,形象玲珑的诗境。譬如王维的山水田园 诗,代表着“盛唐正音”,自成一体,为“王右丞体”,又因“诗中有画,静谧空灵”,与孟浩然一起,被誉为“王孟诗派”;王之涣的边塞诗,倾注了自己的满腔 热情和才华,既融风骨、形象为一体,又兼有意象与辞采之美,清新俊逸,意境高远;河东一大批诗人,尽管个人仕途大多落拓不遇,但所出边塞 诗个个豪爽俊丽,清刚劲健。沈德潜评价张说的古体《邺都引》“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王昌龄总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了六朝以来乐府旧题敷衍的固有程序,使其诗独有生气。

  中唐诗人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以徘徊苦闷,哀怒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境界狭窄。譬如河东诗人卢纶,其诗就有大历十才子的 “精工细密”,其边塞诗正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这一时期,柳宗元的“柳子厚体”,与之而来的“刘柳诗派(刘禹锡)”“韦柳诗派”,都自成一体。

  晚唐诗人面对国家无法挽回的颓势,大多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难免诗坛会滋长华靡纤巧的颓风。因此,晚唐诗偏于个人主观感受的描绘,语言华美流 畅,且有浓郁的感伤情调,绮艳清丽的诗风。聂夷中等感愤时事,关怀民情,风格独具。

  由此可见,在唐诗发展的每个阶段,河东诗人总以勇于创新,风格独具,不蹈袭前人的形象显现,个性鲜明,与时俱进,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千古一河东
春夏之交,我行在大河之东,这里满眼的绿色、扑鼻的花香、肥沃的土壤、遍地的金黄、一个个富裕的乡村,一座座高耸的楼房,让我沉醉让我迷。这一座座镶嵌在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美丽的小城,闪烁着时代的光芒,这是一个让人崇敬的地方。

  这里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生养在这人杰地灵的厚土之上,我的激情点燃的诗章,也拥有了一种沉甸甸的份量。河东,你是黄河臂弯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你是华夏历史上,一段不老的辉煌。你将厚重的根祖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繁华与富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中国运城,一座承载河东历史与文化的城市,一座黄河金三角魅力无限的中心城市,就矗立在这块土地上。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吕洞宾的仙气,柳宗元的才气、司马光的史评,关汉卿的元曲,这里是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关云长千里单骑、薛仁贵一箭定天山、裴氏的宰相将军的胸怀无与伦比,这里是忠勇与诚信的故乡;女娲氏抟土造人,卫夫人八阵书法、杨玉环无限妩媚,这里的巾帼不让须眉。翻开河东的历史,我看到华夏五千年文明,穿汉风唐雨,历宋韵元音,从这里一路摇曳着走来,凝铸成民族的人文精神,辉耀成河东的俊美华光。

  中条之风,千古不变;蒲州之腔,百载不衰。盐湖的卤水,抚育了千年华夏子孙;黄河的大浪,赋予了炎黄子孙的刚强。当我在舜帝陵前感受仁孝,当我在关帝庙寻觅忠义,当我站在中条山颠把《南风》高唱,当我沐浴盐湖领略死海神奇,当我在普救寺里久久地找寻爱情,当我攀上颧雀楼欲目千里,当我蹬上秋风楼瞻秦望鲁,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的千古绵长、历万载而不衰的真正缘由。 

  河东,壮美的河东,你是女娲补天遗落的一块五色石,你是七仙女织就的一块锦绣章,你是哑姑泉眼里喷出的碧玉,你是黄土里长出的白金。在你表里河山的热土上,繁衍着华夏民族最优秀子孙。你就像一只唱着和谐之歌火红的凤凰,从大河之东跃起…

  历史河东,文化河东,千古一河东。 。。

安邑: 第一王朝的背影
众所周知,中国第一王朝是夏朝,而夏朝至今没有见证物,所谓不可靠。口口相传,记录在华夏人骨子里的就是禹都安邑(运城)。走在运城,身在夏墟,每时每刻都为之遗憾。

  安邑,战国时期魏国都城,魏惠王31年时都城迁往大梁。秦汉时期为河东郡治所和安邑县治所。安邑县乃置于西汉,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为南北两县;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县治所东迁、并改名夏县,至今不变;南安邑为安邑县,50年前合并解县为运城县(今为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办事处)。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还曾临时定都安邑,时近一年。

  古安邑遗址称“禹王城”其地称禹王村,位于近山西运城东10公里处。至今尚有城垣残迹,由于几度兴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个城圈。大城属战国前期,地跨鸣条岗黄土丘陵和岗下平原,周长公里,作北窄南宽的梯形,墙基的宽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为22米外,其余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长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墙宽5—6米,地势高出周围地面1—4米,可能是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但尚未找到宫殿基址。至于将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 垣,周长6500米,则可能是秦汉时期作为河东郡治时修筑的。

  禹王城内满布东周至汉代、两晋时期文化层,其堆积厚度2…3米遗存极为丰富。出土的大量遗物有陶范、汉五铢钱等,尤以五铢钱泥范最为珍贵,有“海内皆臣, 岁丰登熟,道无饥人”十二字篆文方砖和兽首瓦当为同时期遗址中所独有。一处遗迹禹王台,又称青台,为历代祭禹之所,50年前毁于战争,留一夯土高台,位于小城东南角,当地传说为禹妻的望夫台。它是国内现存战国-秦汉古称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翻开历史扉页,就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帝族后裔的一支夏后氏在河东崛起,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产生的基础上,一次巨大的灾难,让我们的民族在中原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一场仿佛由天而降的洪灾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永不湮灭的传说,借助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后一位经原始社会推举而出的部落联盟领袖禹,开始向建立第一个中国奴隶制社会夏王朝的历史进程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较其他氏族先进的生产力都使禹成为事实上的各族首领。 对那些阻碍夏族发展的势力如三苗,共工、禹都举兵征伐。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脚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阶级文明社会取代原始文明社会的钥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开中华文明崭新的一页。

  那一年,据说在公元前21世纪,距今4000多年,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就发生在古老的夏墟安邑。安邑在黄河之东,位于晋、冀、鲁、豫黄河金三角交会处,可谓是中华第一都。

  中国的原始文明社会,是由许多血缘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领组成类似议事会的组织,*推选出一位共同的领袖。他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提议,再*推选新的领袖,这便是史籍颇为称道的“禅让制”。居于河东尧、舜、禹,都是被这样推选出的贤主。

  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夏族部落耒耜的普通使用,水利设施的兴修,原始天文历法《夏小正》的制定和实行,都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理所当然地发展起来,呼唤着新的社会制度。而冶铜业的初步形成,更为新的文明社会的到来铺下了物质的地基。

  铜器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史上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之一,有了铜器,人类才真正进入了文明的殿堂。中国夏商青铜文化就是早期文明的代表,这些锈蚀斑驳的铜器,穿越4000多年的风云向后人展示远古的荣光。距离安邑不远的中条山至今保留着许多古金矿洞,这都是古人发掘使用青铜器的记录。

  大禹是历史转折期的关键人物,他起初并没有把首领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而是沿袭旧制,拟将身后首领的座席禅让给东夷集团的伯益, 但是,时迁事移,旧的禅让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情况,他死后诸部族的上层集团纷纷“去益而朝启”,拥戴启为领袖,于是启便取代伯益,自立为王,正式 建立了夏王朝。

  自启至夏最后一个君王桀,共传13世,16王,大约存在了500年左右。

  启之为王也并不和平顺利,先是伯益率东夷部队攻启,被夏启击。接着又与有扈氏争战,大败有扈氏于“甘”。夏启站稳了脚跟,便在钧台大会诸 候,才获得了“诸候”正式的承认。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脱胎于同旧势力的争战。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出世,便证明了这个历史的法则。

  夏朝之初,国家尚属雏型,有过几十年的*,夏启平弭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使文明的演进术未曾逆转。

  夏设“百官”,有牧正、庖正等官职,又打破了血缘关系,将全国划为九州,进行管理,颁布法律,建立军队。

  夏至桀,荒淫无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残暴的君王。商族也是河东古老的部落,以鸟为图腾,始祖为契,曾是辅佐大禹治水的功臣。他的后人汤成为商族壮大兴盛的领袖。崛起的商族在汤的率领下,鸣条之战,推翻了夏的统治,把古代社会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站在古老的河东大地,站在运城,站在鸣条岗上,一阵阵咸涩的风吹过,不由得想起4000年前一幕幕场景,大浪淘沙,历史的发展,谁也不可逆转,我们要做历史的推动者,顺应历史潮流,这是不变的事实。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蒲州:消亡的历史名城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河东是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位居河东的舜都蒲板就是座落在黄河大拐弯处的一座古老而文明的历史名城,前些日子,我有幸探访了这座“历史名城”——古蒲州。

  从运城奔蒲州,车过西厢旧地普救寺,继续驱车向西,在乡间土道上着开了一段,又绕了一个半圆,进入一片没有庄稼和树森的瓦砾堆前,不用问,这就是蒲州了。

  这哪里是唐时已闻名天下的蒲州城,分明是一个废墟。我似乎感到自己受到一次大的捉弄,我无言以对。这里不但没有一间房屋,连一棵树了没有,有的只是高高低低的土堆,有的长着草,有的布满瓦砾。其间有几道水沟,积着少许污水。站在这里,不要说寻找古代文明,简直连生命的存在也感不到了。在这里看到周围的城墙基。北边尚留着破败的城门。看到城里唯一的“建筑”,用砖垒的什么台的一角,顶着风雨顽强的屹立着。

  这就是蒲州?面对这废墟,我陷入绵长的思念之中——

  古蒲板是舜的都城。《帝王世纪》载“舜都蒲坂”就是指此。传说舜生于诸冯,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耕于历山,卒于鸣条。古时蒲板属于冀州之地。诸冯、河滨、雷泽、历山都属于蒲坂(都在今运城市境内)。史前无数的神话般的传说都留在这块热土上,中条山有一个苍龙峪,峪口的山岭上有座二妃墓,老百姓说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的葬地。

  蒲州最为繁华的时期在唐代,蒲州城周围九里三,城墙为厚砖巨石砌成,貌似万里长城。当时在蒲州设立河中府,这是因为蒲州临近黄河。假若你向南行十余里,回首翘望,那时的蒲州城就宛如在黄河中心,故日河中府。中唐时期蒲州又称中都,意谓长安在西,洛阳在东,蒲州在两都之中,故为中都。把蒲州和长安、洛阳相提并论,可见蒲州在当时的繁华和兴盛了。据说蒲州城当时有四个双城门,形状各异。东门朝南,南门朝西,西门朝北,北门朝东。城内建筑高大雄伟,布局合理,格调清新雅致。有钟楼、鼓楼、文庙等,如同六大古都一样,为传统的古典都城建筑。舜都蒲坂又是历代人才荟萃的地方。文人学士、名宦显贵等各类人才达数百人之多。柳宗元、司空图、卢纶、杨贵妃等举不胜举。所以长期以来在蒲州城内流传着一首老幼皆知的顺口溜:“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

  蒲州更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古城之西的黄河洲渚上,曾有座形制古朴、巍然耸立的斗拱高楼,那就是北方第一楼鹳雀楼。与岳阳楼、腾王阁、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据《蒲州府志》载:“鹳雀楼,在郡城西南黄河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因它独立在黄河岸边的高阜之上,依山面河,形胜壮观。所以唐代诸化,文人墨客到此游览者甚众,并多有题咏。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首诗唱红了一座楼可称之为千古绝唱。还有诸多诗人都以此楼为题,写过歌咏山河壮丽,述志抒怀的诗作。

  鹳鹤楼为北州时蒲州守将宇文护建造。据《蒲州府志》附图形式可知:楼似塔形,下粗上细,高三层。“前赡中条,下瞰大河”,雄伟壮观,是一座著名的木质结构楼阁,唐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洲。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登楼俯视,洪涛滚滚,奔腾澎湃;西望太华,群峰插云;南揖,巍然独秀,纵目四野,山河之险,风烟之胜,各具于此。鹳雀楼,历唐经宋,存世数百年。百惜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兵火,楼废景失。不久因黄河泛滥,故址又被淹没。后人探寻鹳楼只留下“千里穷诗句好”的遗憾。

  元王恽登鹳雀楼记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来官晋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获登故址,徒倚盘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