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传-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焐隙底湃ψ幼W亲亲C幌氲阶抛抛呱窳恕D抢锿返木⑵⑸瘢刂撇蛔〉厣⑷チ耍挥勺约旱赜窒氲奖鸬氖裁瓷厦嫒チ恕K肫鹆怂呐#肫鹆伺缓没嵩蔚购永锶ィ醵劣谟窒肫鹆怂闹髅挥型瓿伞v奔渌中姆骋饴伊耍醵劣谟挚夹孛啤⑿目诮侍哿恕�
  他双手撑地站起来,慢慢地走到青色黄牛那里去。见牛还正卧在地上慢慢地嚼草,就安下心来。
  他又走回来,在一个离水边较远的、盖满新绿芳草的、长着紫花和黄花的,象床铺一般平平的小坡之上坐下来。“这里栽不下去。就是万一栽下去也有小树给挡着。”他自语一句,闭上眼睛。心里说他所说的“专气以致柔”,在这里,意思是指,让他的精气神,专注地集一地毫不散乱地合乎规道地在体内流动,以达到自身的十分自然和柔和。他说的“致虚极,守笃静”,在这里,意思是,通过专气致柔,使自己达到极为虚空的,化为什么也没有了的状态,并且使自己保持在极虚极静的状态里,以使自己忘记一切。他定定地看着前面的一朵桃花,使自己情绪安宁下来,使自己身体轻松、自然下来。然后微闭上眼,把意念集聚在上丹田……接下去,慢慢地专一地缓和地轻松地顺着经络往下想,经过上鹊桥,顺着任脉往下想,让意念在中丹田处停一下……接下去,顺着任脉往下想,让意念在下丹田处停一下……接下去,让意念顺着任脉继续走,经下鹊桥往上去,在督脉的尾闾关处停一下……接下去,顺着督脉往上想,让意念在夹脊关上停一下……接下去,顺着督脉往上想,让意念在玉枕关处停一下……接下去,顺着督脉往上想,让意念在上丹田处停一下。
  接下去,循环往复继续做。一个周天,两个周天,三个周天,五个周天。咦!意想不到,意想不到啊!他竟一下子感到病苦猛退,浑身轻松愉快起来。
  “奇妙啊!真没想到!”他心里说。遇上了妙窍,他再也无法舍弃,紧紧接着,又继续去做。又是一个周天,两个周天,三个周天,五个周天。又接下去,一连做了九个周天。咦!更是没想到,他当真的进入了虚极笃静的状态之中。他感到浑身松舒,柔和自然,温热清凉,麻软舒适。先上来是象坐在柔软的棉花里,接下去是仿佛没有了自己的身子而躺入了柔美的云朵里,又象是飞入了甜美软和的春梦中。轻盈飘渺,简直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时间观念,这是一种身死神活,既不是睡着,又不是正常的清醒的状态。总之是,他已经完完全全透透彻彻地化入了杂念去净的自然中。
  他甜甜地守着这种意境,久久地不愿出来。直到家人韩福又急又怕地到这里来找他的时候,他才从那极笃的虚静之境走出来。
  从这时起,他的病情奇迹一般地好转起来,开始食欲大振,饭量猛增,精神充沛,头脑新清,心中舒畅,情绪安定。
  从这时起,以后的一段日子里,他几乎天天来“入静”,天天来这练丹田,天天来这“行周天”。他不仅来行小周天,而且还躺在地上来行大周天——让精气神顺全身脉络进行大周旋。加上到这里来天天须得行走散步,加上药力帮助,几个月以后,他的身体几乎完全康复起来。他的皮肤逐渐恢复光泽,面庞逐渐转为丰润,除了双颧骨下略有两道往里吸着的纹印,除了因无牙而嘴唇有点往里收着之外,整个看去,那又圆又大的额头和脸盘,在雪白须发的衬托下,显得是那样的丰富,那样的光彩,那样的生动,那样的慈祥。
  对于他的“长林却病”,人们倍感新奇。一位村人很感兴趣地问他说后来,人们把他的练“三丹”(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误传成了练仙丹。
  人们对伯阳先生的练丹治病很不理解,感到不可思议。伯阳先生经过探究,曾经默默地做了总结伯阳先生的练丹却病,后来被归属于气功之中的静功类。
  也因之,老子老聃李伯阳,被封成开创气功的祖师爷。
  法道寻律
  公元前四八五年夏,八十六岁的李伯阳先生病体康复,医者告诉他说伯阳先生心想他如此地进行了打算,也真的如此去做了。
  这是一个大旱之暑。火辣辣的骄阳照耀着大地。田里庄稼旱得不长。村上的树木叶子进入半枯萎状态。
  坑干了。壕干了。但是涡河却因上游不旱和与源泉相接等原因而没有干涸。不仅没有干涸,而且河水又旺又清。
  曲仁里正北二里路的地方,是个涡河渡口。从这个渡口沿着涡河南岸往西走,二里多路的地方,靠河沿有个池塘。塘水清幽,又蓝又绿,闪着翡翠宝石一般的亮光。在塘水与河水之间有一个窄窄的土埂。土埂上有一通开的小口,河水、塘水,有这小口接连着。从这水塘往南,一字摆开,又有三个水塘。四个塘,有四个小口相连着,放眼看去,宛若一串子嵌在地上的绿宝石。
  此时,在这串“绿色宝石”的西边,在靠河的一个土坡上,正坐着病愈之后的李伯阳。
  伯阳先生一声不响地坐着。看看,想想,想想,看看,不知是在干什么。不一会儿,他开始进入了痴呆状态。
  这时候,曲仁里村上十四岁的调皮孩子小能豆,领着一群小孩,慢慢地向伯阳先生坐着的地方走过来。这能豆,秀眉俊眼,聪明能干。他原名不叫能豆,而叫铁蛋(名字是由伯阳先生给起)。因他骄傲,好逞能,人送外号叫能豆。能豆小声对几个小孩耳语说“谁?谁呀?”
  不管咋问,能豆就不吭声。旁边的小孩说伯阳先生说旁边的小孩说伯阳先生笑了,说“猜吧,快猜吧,他是谁?”
  “他是铁蛋,外号能豆。”
  能豆松开手,咧着嘴说伯阳先生说“哈哈哈哈!”孩子们都笑了。
  能豆说“你们不懂,去吧,去吧,快玩去吧!”
  能豆领着这群小孩,上池塘东边的河坡上戏耍去了。伯阳先生继续开始观察。他在观水,他在从这水上思考问题,为他以后的隐写准备材料。他看哪看,想呀想。只见,那边的水边,有人提水浇禾,有人就水洗衣;有人在水边树荫乘凉,有人在船上游乐休息;鱼儿在水上亮翅,鹅鸭在水上嬉戏。一片幽美情趣,一片盎然生机。那河坡潮湿的土地上,庄稼长得水绿茂盛,河沿和池塘水边的林木与果树,枝叶葱绿,果子肥大。连那水塘树底下的青草和黄花都特别新鲜艳丽呢。这里的景象和大田上那干黄枯萎的景象相比,恰恰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啊!
  池塘东边,陡坡底下的河水边,有一棵土青色的、特别高大的大楮树。这楮树高高地往河滩之上斜挑着。一棵大葡萄树曲曲连连,曲曲连连地扯在楮树上。那绿盈盈的葡萄,一串串挂在高高的树枝上。这时候,能豆正领着那群孩子在葡萄树下玩。他们想吃那六月鲜葡萄,但是就是够不着。叫谁去摘谁都不敢上。能豆说孩子们吃了葡萄,能豆问大家都说好吃。
  能豆说孩子们没有办法,只好喊他个“爷”。
  这一切,伯阳先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能豆当了“爷”十分的高兴,又往李伯阳身边走过来。能豆说李伯阳说“你看水弄啥?”
  “我看水伟大,它比你当爷的伟大,比爷的爷还伟大。咱们应该向水学习。”
  “水有啥学头?”
  伯阳先生笑了伯阳先生说到这里,能豆一下子明白了伯阳先生继续笑着说伯阳先生说到这里,能豆把眼睁大了,不知他说的是啥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此时,一位玄衣玄裙、手拿钓竿的花发老人,因感他们的谈话有兴趣,慢慢地向他们这里走过来,一边走,一边搭茬说“来吧,来吧,您,您这位……请坐,……请来这里歇歇,一块闲聊闲聊。……”伯阳先生见一位和自己年龄不相上下的老者前来搭茬,心里很是高兴,连忙抽身站起。因为感到突然,又不知道是谁,而且在个河沿之上,说让坐下,又没座席,欲要以礼相迎,又没必要,所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您坐下,伯阳兄,您还坐下,让我们一块坐下闲谈。”来者意在主动打开局面。见伯阳先生不坐,就又说“好,好,慎鲜弟,慎鲜弟。”
  就在他们说话时,小能豆趁机抽身溜走了。伯阳先生只顾和徐慎鲜搭茬,对于小孩子再也不去注意。
  这徐慎鲜,外号徐神仙,因极爱钓鱼,所以自称徐钓客。这徐钓客的家是在这西边一里多路的河沿徐,和李伯阳小时的同学庚寅是一个村。他今年七十九岁,子孝孙贤,四代同堂,日子过得闲暇自在。有时闲得没趣,就去找人闲聊。他有两个极爱,除了极爱钓鱼之外,就是极爱与一些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玄乎又玄的说地谈天。他曾跟常枞老师上过学。他上学时李伯阳已经下学。他们的老师同是常枞,二人又没见过面,所以他说他和伯阳先生是未见过面的师兄弟。
  李伯阳、徐慎鲜,两个老者在互相搭桥认识以后,就亲亲热热地一起在河坡上柳荫底下坐下来。
  徐慎鲜说“对,是这个意思。”伯阳先生回答说。两道慈和的目光落到对方那花须花发衬托着的长脸上。
  接下去,李伯阳先生讲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向他描述了天道的无状之体。他说“说得对,说得对,我同意伯阳兄对道德这样看法和解释。”徐钓客真心赞同说,“既自然,又上规道,天道的特性多好啊!唉,可惜,可惜尘世上的一些人太不近乎天道了,象刚才您所说的,他们太不学水了。你看这尘世上的一些人争利夺名,争位夺权,己欲膨胀,纷纷扰扰,致使天下大乱,干戈不息。伯阳兄,您是柱下史,征藏史,有声望,您也写点文章,向那些人进上一言。”
  “不行,我不行,谁听咱的呢!我太微不足道了。”伯阳先生说,“还是让咱们来研究点无用的理论,来慰藉一下这孤独之心吧。”
  “啥无用理论?是不是您有新的发现了?”徐钓客睁起他那半浑浊的老眼,感到新奇的瞅着他,象是决心要发现什么秘密似的,一转不转地瞅着他的白胡须。
  “我从宇宙之间,从天道往万物之上作用时,看出了几条规律。——现在还不能叫规律,因为现在我还不能定,还需要和您一起作研讨。”伯阳先生说着,看着钓客额上的几条皱纹,“不管是律不是律,我现在只管按律说。”
  “哪几条?都是啥规律?我对此很感兴趣。咱们偌大年纪,在临死以前能寻到几条规律留给后人,这是有点意思的。啥规律?快来说给我听听。”徐钓客急于知道地看着他。
  伯阳先生定了一下,然后抬头慢慢说徐神仙想了一会,慢慢抬起眼说“第二个,名叫‘有无互用律’。我和我的弟子闲谈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你建造一所房屋,需要有墙和上盖,也需要有门窗和空间。墙壁是‘有’,空间是‘无’。有了空间的‘无’,那墙壁的‘有’才有用;有了墙壁的‘有’,那空间的‘无’才有用。‘有’和‘无’,它们是互为利用的。这‘有无互用律’能否成立,也请你给我审一下。”伯阳先生说。
  “这个无法推翻,不用审查。还有啥律,请您接着往下说。”
  “第三个,叫做‘相对存在律’。我曾在帛上试着写过这样的话,‘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也就是说,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都是相对着在宇宙之中存在的。没有短,就说不上有什么长;没有下,就说不上有什么高;没有后,就说不上有什么前。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事物都是正反相对着才存在的。”
  “对,对,这是规律,无法推翻。还有啥律,请还往下说。”
  “第四个是‘道之变动不变律’。‘道’是永久长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的,是独立不改的,然而它又是在不断运动着,它是周行不殆的。”
  “这个太深奥,我拿不透。这一点,请让我不参与研讨。
  还有哪些律,请伯阳老兄往下说。“
  “第五个是‘反律’。事物是向相反方向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我认为这‘反律’里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循环运转;二是返本归‘初’;三是相对转化。我向我的弟子说过,‘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窪则盈,敝则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我认为万物运行,是循环着的;是周而复始的;凹和凸,旧和新,乐和悲,否和泰,是在向着相反的对立面互相转化着的。”
  伯阳先生说到这里,向徐钓客叙述了蜎渊落井之事,然后转脸看着他的眼睛征求意见道“好,好,这好,这好。”徐慎鲜说,“伯阳兄,您不愧是当朝的征藏史,连跟您闲谈都带着学问性的。”他感到伯阳先生对于几律的总结,很深奥,很玄虚,但是也很浅显,很易懂,很亲切,很具体。对此,他感到很有趣味,心中异常高兴,说从这以后,李伯阳先生仍然是一边搜集材料,一边对身体康复进行巩固。
  这年夏末秋初的一个上午,伯阳先生正在苦县东门里边一个亲戚家里搜集资料,忽见鲁国孔子第三次来访。这时,孔子周游列国已经十好几年,他是离开陈国,途经蔡地、楚地,打算再次去卫的。这次他是顺路拐到苦县,前来瞧看伯阳先生的。在瞧看之中,顺便又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请教。后来有人把这次请教说成问礼(现在鹿邑县东门里边尚有孔子问礼处的遗址)。
  转眼之间到了秋后。一天,伯阳先生正在家里闲坐,忽见一位老人领着一个青年向他这里走了过来。伯阳先生急忙站起,热情地迎接。老人姓庚,名叫逸贤,奶名庚寅,是伯阳先生少年时候的同学。此时庚寅年已八十有五,体态龙肿,已经老得不象样子,在那身破烂衣裙的衬托下,样子更显颓唐。那年轻人,身穿嫩蓝色的衣裙,一头黑发用月白扎帕束起,鸭蛋脸庞白里透红,一脸温文儒雅的神色。一看便知他是出自书香之家。年轻人名唤庚桑楚,是庚寅的孙子。庚寅在李伯阳刚刚回乡之时就已来过,这次领着孙子桑楚前来,主要是要他向伯阳先生拜师。
  庚桑楚对伯阳先生十分崇敬,可以说崇敬得五体投地。他跪在先生面前,一连磕了九个挨地的头,还不愿起来。庚寅脸上现出了轻易没见他现出过的笑容伯阳先生急忙弯下腰去,用双手拉着他说“那好,”庚逸贤说,“既然你伯阳爷爷要你起来,你就起来吧。”
  直到这时,庚桑楚才站起身来,作个揖,站在一边。
  刚刚送走庚家爷孙二人,回到屋里坐定,就见一老一少向这里走来。
  老者花发花须,面门上和腮帮上都打着明显的皱纹。他就是上次在涡河沿大柳树底下和李伯阳闲聊的徐慎鲜。在徐慎鲜身后的那个少年,看来只是才七八岁。上身穿着镶有黑边儿的淡绿短褂,下身是鲜红的麻布胖裤。苹果脸蛋,白里透红。疙瘩鼻儿,又白又嫩。从两片红红的小嘴唇间自然地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在头上扎着的两个又短又黑的小牛角的衬托下,使得这个真正的男孩活活的成了一个假闺女儿。
  伯阳先生和徐慎鲜互相施礼打过招呼之后,二人在桌案两边的黑色木椅之上坐下来。那男孩有点怯生地站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