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后有几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以后有几国-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单凭曹睿的这一手,实际上已比当今的许多政客还要高明得多;这已不单单是了解政治游戏规则的表现,更说明曹睿对于人情世故同样了若执掌,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魏书》中评价他“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实在不能说夸张了多少。

  可惜好景不长,自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郭皇后身死,曹魏内外诸事都大体搞定后,失去全部工作压力及动力的曹睿,却开始悄然转变。

  他开始沉迷于物质享受,给自己不停的修建宫殿,相继建立起昭阳、太极等宏伟的殿堂,又筑总章观,高十余丈,最终导致百姓“力役不已,农桑矢业”(《资治通鉴》)。

  他也开始变得好色,完全忘记自己母亲的悲惨命运。“帝耽于内宠;妇官秩石拟百官之数;自贵人以下至掖庭洒扫者;凡数千人;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资治通鉴》),一个男人找上千个女人伺候,就是铁打的身体也很难坚持的住。

  而最、最、最要命的是,他开始求仙求道,渴望长生不死。

  不得不承认,在对生死的认识上,曹睿远没有他老子曹丕看得清楚,“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曹丕《又与吴质书》)。宇宙万物有生自有灭,有始必有终,甚至连宇宙自身都无法例外,更何况是人呢?纵观俗世,也只有人的精神才可能一代代延续下所,才是接近于“不朽”的途径。而其他无论怎样,归根结底终是场空。

  中国君王的通病,就是总爱幻想能够长生不老;以曹魏前朝秦皇汉武之英,后世唐宗宋祖之明,概不能免;即使有那么多“革命先烈”前车可鉴的“血的教训”,也都以为自己能得天独厚,与他们大不相同,而乐此不疲不顾后果,最终折腾到“登天”了事。

  诗鬼李贺就用《金铜仙人辞汉歌》记录了曹睿这段“求仙”时期的荒谬行为;其序曰“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此应为景初元年的误写,即公元237年),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也就是讲“魏明帝年间,下令将汉武帝时制作的捧露盘仙人通向拆除,将承露”

  《魏略》记载这段历史说“是岁,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折,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大发铜铸作铜人二,号曰翁仲,列坐于司马门外。又铸黄龙、凤皇各一,龙高四丈,凤高三丈馀,置内殿前。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使公卿群僚皆负土成山,树松竹杂木善草於其上,捕山禽杂兽置其中。”

  汉武帝时为求仙创建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此时却成了曹睿的求仙工具。而更加恐怖的是,方士进贤给曹睿的承露盘中承载的却不是什么所谓“露水”,而是今人听来都毛骨悚然的东西,那个原子序数80,原子量,对人体来说相当恐怖的存在——水银。

  别看现在这东西到处都能找到,但在当时却是价值连城,千金不换;世俗以为“成仙”(长喝‘登天’确实很快)的绝妙良药。

  正如后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所说“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煅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

  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时水银的纯度有多高,但生喝水银(喝汞,Orz),我相信这绝对是造成曹睿早死的最直接原因,从此后李时珍所谓“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的“若干人”中,便多了曹睿这一条亡魂。我想制作承露盘的汉武帝若地下有知,也该纵情狂笑于自己死后数百年还可为子孙报仇雪耻,诛杀曹魏皇帝才对。

  就这样,本来堪称一代明君的曹睿,在年仅34岁之时生命已临尽头,继承人问题随之浮出水面。

  令人惋惜的是,曹睿的亲生子女全都早死夭折,凋零殆尽。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5节 生人总被死后累
到了曹睿统治后期,不知是由于类似末代皇帝溥仪那种生理原因,或者是因为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他始终没能为老曹家创造出第四代继承人。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却与老爸曹丕一样,不希望同族的“外人”继承皇位,而是要让自己的“后代”承嗣——于是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异常幸运的成了曹睿养子兼皇位继承者。

  史书记载,这曹芳本来是曹彰的儿子任城王曹楷的后代,自幼被曹睿收养于内宫,所以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出身来历。

  曹叡所以不把皇位传给众多年富力强的兄弟,却传给抱养之子; 恐怕还是虚名、私心在作怪: 古时,从天子到庶民都要祭祖。天子、诸侯祭祀祖先于宗庙,宗庙亦称太庙、祖庙。由于宗庙是国家的象征,所以其中各项内容皆有严格规定……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只敬七代祖先……有庙号的,世代保留着; 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期限就“亲尽宜毁”,即不再保留其之牌位,仅把他的神主依附于别的庙中。

  是时帝王驾崩之后,并不象后世的帝王既有谥号、又有庙号,而是对于追加帝王庙号一事极为慎重; 大汉王朝四百年二十四帝,只有刘邦(太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刘秀(世祖)、刘庄(显宗)、刘炟(肃宗)这七个皇帝有“庙号”,虽然东汉朝还有数个皇帝曾经有过,不过这些庙号后来都因超过数目在献帝时都被取消了。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不治行业”的曹操一向不重虚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并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时。曹操却言: “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

  与祖父曹操不同,曹叡受其父曹丕影响太重,沾染上了他的公子哥作风,对于名声言语则一贯看得极重——梦寐以求自己百年之后牌位能够摆入宗庙里享受后世香火,甚至迫不及待地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无二的一幕闹剧: 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定好了庙号……魏国的奠基者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开国皇帝曹丕为世祖文皇帝、于是自己就命名为烈祖明皇帝,还进一步规定“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即使如此,曹叡仍不放心: 为了避免由于没有直系继承人而让旁系上位,可能导致自己的牌位不保、最终出庙,以防万一之下、反复考虑, 还是决定收养继承人为妥; 正是由于曹叡这种不可救药的“入庙情结”,让魏国步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

  而曹睿死时,继位为皇帝的曹芳,年仅八岁。

  当时天下三分,民无共主,而战乱不息。试问一个在现代刚刚上小学2,3年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应付如此复杂变化的政治局面呢?

  当然曹睿也不是傻子,他恐怕也想到了这种可能,所以他选拔了几个后世所谓的“顾命大臣”,来帮助自己“骨肉”治理天下。

  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其实在选择“顾命大臣”之际,曹叡本也准备重用亲戚,“使亲人广据权势”,而且在他病重时,也确实曾找到过与他一起长大的曹操幼子燕王曹宇,想要册封其“为大将军,嘱以后事”;并让曹宇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等亲族共同辅政;以此来保护自己继承者不会被外族篡夺权位。

  但是,这时有两个人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彻底抹杀了曹魏最后一丝希望,那就是久典机密的刘放和孙资。

  这二人平日就与燕王曹宇不睦,而又以外姓身居高位,当听说皇帝打算全部起用亲族时,立刻引起两人强烈反感。

  听到消息后,他们飞似的跑去约见当时位高权重的三朝*司马懿商议对策,经过一番讨论,阴谋诞生了。这批人先以曹丕遗诏中同姓诸侯藩王不得辅政的理由作挡箭牌,随即制造了毁谤燕王宇等的谣言,大肆鼓吹曹宇等人有心谋反,控制了社会舆论导向。

  而这时的曹叡,恐怕是由于天天“喝露水”的关系,头脑很不清醒(汞中毒|||),而曹丕过去排斥亲兄弟的流毒,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谣言,开始在曹睿脑海中发作了。

  因此他在最后的最后,听取了刘放、孙资的“宝贵意见”,而罢免燕王曹宇等官职。此时刘放、孙资便接着推荐司马懿与老曹家的“凡品庸人”曹爽共同辅政,已然半死不活的曹叡也表示同意;至此,以凡品庸人的曹爽而与“情深阻”、“多权变”的大奸臣司马懿并肩而事,权臣司马懿+废物曹爽的恐怖“顾命大臣”组合就这样诞生了。

  所以晋臣陈寿后来评价道“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讬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

  春秋笔法,矛头直指司马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16节 曹魏亡
少主当朝,在任何朝代都是极其危险的——更何况是以幼主处乱世,此时权力的真空要么由外戚占据; 要么由权臣填补。

  虽然曹叡按照“托孤游戏规则”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但是司马懿既有野心勃勃、又识明哲保身,在“能谋能战”的一代枭雄曹操面前都可以蒙混过关,更不用说敷衍中人之智的曹爽之流了。

  面对曹爽开始时的咄咄逼人、耀武扬威;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司马懿虚与委蛇、韬光养晦了十年之久后,局势的变化不期而遇。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养父明帝的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一班兄弟从行。其时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控制了京都; 司马懿立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世的机会上奏永宁宫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

  此时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投奔曹爽,属下谋士蒋济对司马懿说道: “智囊往矣。” 司马懿却道: “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在“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为富家翁”的思想指导下,曹爽虽形式大好,却在魏国使臣的游说下向朝廷投降了。气得桓范哭骂道: “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不久,司马懿出尔反尔、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夷三族。

  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之手。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享受九锡之礼的丞相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权臣司马懿终其一生,如其老主公曹操一样,不图一时之名、不仗一刻之势,稳健地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自己水到渠成的子孙。

  司马懿逝后葬于洛阳城东的首阳山,司马炎称帝后,尊称祖父司马懿的陵墓为高原陵。

  魏国初年文帝曹丕曾有规定: 子孙不准谒陵扫墓,是以曹爽陪同曹芳谒陵属于违反祖制; 而司马懿恰恰是利用曹爽谒陵之机发动的政变。司马懿当然担心自己的子孙亦会重蹈覆辙,因此临终前严诉不准谒陵之令,并规定陵墓不起坟、不植树、以后去世的眷属也不得合葬。司马懿的子孙严格遵守了这条祖训。

  司马懿过世后,司马师辅政,独揽朝廷大权。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迁大将军,加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皇后之父)等密谋、欲趁群臣进殿之机,擒诛司马师; 事泄,司马师收斩参与者,废张后; 又以魏帝荒糜怠政为由,迫使郭太后下令废掉曹芳,黜为齐王,并逊位于文帝曹丕十四岁孙(明帝曹叡弟曹霖之子)高贵乡公曹髦。

  次年(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死。

  司马懿次子、司马师二弟司马昭继续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夏,曹髦见威权日去,又虑废辱,不胜其忿,遂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大臣议论: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王经劝其隐忍,曹髦不听; 王沈、王业则出告司马昭,司马昭便令心腹贾充做好防备。

  不久,曹髦率宿卫僮仆数百出宫,贾充领数千禁军迎住。

  曹髦挥剑急进,禁军欲退。其间太子舍人成济不知所措,便向贾充问道: “事急矣,当云何?” 贾充阴险地回答: “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 成济粗人一个,头脑简单、性格冲动,受此挑拨,即抽戈猛刺曹髦,一击毙命,殒于车下,余众哗散。

  事后司马昭装模作样地以王礼葬曹髦; 又诛王经,夷成济三族; 后迎燕王曹宇(曹操之子)十五岁子曹奂即位。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伐蜀,灭之。

  因功晋爵……司马氏籍贯河内温县,旧属晋地,故而司马昭封为晋公、后加晋王,封邑晋地。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秋,司马昭薨,其子司马炎袭王位; 同年冬,司马炎强迫曹奂禅位于己,并改元泰始,国号为晋。后改封曹奂为陈留王。

  魏国正式灭亡!

  魏国最后三个君王皆为少年登位,是以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陈留王曹奂被后人称为“曹魏三少帝” 。

  由于明帝曹叡托孤几乎与先主刘备托孤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之处只是后者所托之人诸葛是忠心耿耿、而前者则应验了司马的不臣之心而已。

  正因为如此,所以即使后来晋朝沦为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朝代之一,人们对它也并不同情,甚至连司马氏的后人东晋明帝司马绍,在听完司徒王导讲述祖先是如何得到天下时亦不禁掩面叹息; 半晌后才黯然说道: “若如公言,晋祚焉得长久?”。

  后世愚人或以曹操、司马懿为同类之士,窃以为相远矣。

  当年曹操用事“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于时天下分崩,民无共主,地方政府除名义上承认汉朝中央外,国家早已进入政出多门、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

  操兴兵举事,伐董卓、灭吕布、驱刘备、并袁绍、吞刘表,前后经历大小战阵数百次,几死几生而后天下三分有其一,真刀真枪打拼出来的江山,刀口舔血奠定的魏国基础;即使后人有所不满,最多也只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封建礼法上有所欠缺,但在政治上或客观道义其却毫无可指责之处,而汉朝也因曹操而多延续了数十年江山,且让部分百姓因曹魏的建立而获得暂时的安定生活。曹操虽也有过,但功大于过。

  至于司马懿,到他参政时魏国疆域已基本确定,他于开疆无功;至于守土,他虽然于国有功,但从曹真一度打退诸葛亮的进攻(见《三国志。曹真传》),而曹睿本人也曾率军打退过陆逊、孙权亲率部队的史料记载判断,即使没有司马懿,吴蜀依旧没有能力吞并曹魏,尤其在诸葛亮死后这点更加明显。所以我认为,司马懿的军事及政治才能虽然对曹魏发展起到过一定作用,但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并非必需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