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后有几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以后有几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晚期的朱温代唐。

  两种对待方式都有很大风险,或许你说做到不偏不倚,做到“中庸”就好了。但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没有那位帝王在对自己亲族的处理问题上曾经做到过不偏不倚,做到“中庸”的。

  因为人心,打出娘胎起,就长偏了。

  刘禅也是人,而且不单是个人,还是个希望成为皇帝的人。所以对于同父异母的两个兄弟刘永、刘理,他也会要么纵容、要么刻薄。

  而从结果上看,他选择了刻薄。

  根据《三国志&;#8226;二妃子传&;#8226;附刘永传》记载“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陈寿在这里,将罪责一股脑推到了阉人黄皓身上。认为是“皓既信任用事”,才造成“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的人伦悲剧。

  其实,这就好像是你将鱼放置在猫的食盘中,猫吃掉鱼,而我归罪于你将鱼丢在猫的食盘中一样。

  猫之所以吃鱼,并不是因为鱼放在它的食盘中,而是因为它天性喜欢吃鱼,或者说它祖先世世代代吃鱼形成了吃鱼的本能。无论你把鱼放在那里,只要你控制不到鱼,猫最终都会吃了它。但如果你放在它盘子中的是一堆稻草,那就是你强迫它吃,恐怕它也是吃不下的。

  黄皓,就好比那个食盘;刘禅就是一只贪嘴的老猫;至于刘永,则是一条鱼,而且是一条很腥很臭——很该死的鱼。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可你说有错的究竟是蛋?还是苍蝇?

  在成为皇帝之前,十几岁的刘禅,他与刘永、刘理,或者说这些孩子的母亲——刘备的新近枕边人们(刘永、刘理为异母所生,但没有记载究竟为何人)究竟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争斗呢?能引起后来刘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的可悲结局,这种“不到黄泉誓不相见”的仇恨,想必不会太小。但因为蜀汉的史籍资料实在少得可怜,详情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单凭刘禅“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这股狠劲判断,恐怕此事件造成的结果同样不愉快,同样的非比寻常。因为连刘永、刘理的生母资料——刘备最后那些女人们的资料,都压根没有被《三国志》收录。

  若按照吴懿之妹(也就是后来的长乐宫穆皇后)嫁与刘备为妻后生下刘永、刘理兄弟的说法(参照《三国演义》)去判断,还有一件更恐怖的事情——那就是陈寿以“失其行事,故不为传”为名,甚至没在《三国志》中为吴懿立传。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是否吴懿兄妹,在对刘禅及刘永或刘理的皇位继承问题上有过激烈斗争呢?

  乃至于在《三国志。邓张宗杨传》最后,没有立传那些人的简短记录中,才能找到关于吴懿的只言片语——“后主世,稍迁至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一个曾在刘备在世时贵为车骑将军的吴懿,在刘备死后被后主刘禅稍迁至骠骑将军记录便戛然而止,甚至连能够立传的历史资料都没有流传下来。恐怖啊,真的只是资料丢失吗?一个国家能糊涂到把自己国防部部长的资料都丢失了?实在难以想象其中的开始与终结过程。

  再从《三国志》中有限的线索推断。身为骠骑将军吴懿之妹,贵为蜀汉国母,被封皇后,后来更成为皇太后的吴夫人处境看则显得更加奇怪。因为《三国志。二妃子传》中提到这位活着当上国母的人时,竟然只是一笔带过,介绍语句之少比那早已死掉的甘夫人更有不如。乃至于压根没提到过她究竟有没有生过孩子,刘永、刘理与其究竟有没有关系。

  我们只见《三国志&;#8226;二妃子传》中在记录到“后主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长乐宫。壹官至车骑将军,封县侯”一句时,突然便话锋一转,直接就写“延熙八年,后薨”——“蜀汉皇帝刘禅继位8年以后,太后死了”。

  死了?怎么死的?病死的?老死的?——还是被杀死的?

  一个堂堂蜀汉皇太后就这么没了,而堂堂《三国志》中竟然就只留下这么一句“后薨”;至于他兄长吴懿则连交代都不曾交代,不免令人联想到吴懿兄妹结局之惨淡。

  由于蜀汉历史极度匮乏,我们不得而知事情的本来面目。但从吴懿兄妹条件允许的遭遇上分析,他们极有可能遭受到类似东汉大将军何进兄妹那样的命运——甚至于还有所不如。

  无论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但总之这场*的最后胜利者依旧是刘禅,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禅决不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简单的人物。

  至少,他让某些蜀汉重量级人物——悄无声息的从三国历史中蒸发掉了。 。。

第7节 这年头,收藏IQ也会贬值的
从前几回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刘禅并非完全的昏聩无能之辈。他非但不是那种养尊处优,游手好闲就混成皇帝的二世祖,而且更可能曾亲自参与,乃至亲自策划过蜀汉夺嫡之争,并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刘禅同志从出生到青年的那些日子,也正是刘备夺取荆州,夺取益州,登基为皇的日子;也正是蜀汉政权扩充最快,人际关系最混乱,势力关系最复杂的日子。

  他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从小小的左将军,挂名“皇叔”,到蜀汉天子。又眼看着请求他父亲帮助的刘璋、张鲁势力,从求助者,到被所谓的“援军”消灭。他眼看着自己的父亲的嫡亲长子刘封(分析见前文,存疑),只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便被勒令自裁。

  自幼丧母,父亲四处征战,从没感受过亲人温暖的刘禅。耳濡目染的是权谋,四周充斥的是阿谀,面对的是如刘备嫡长子(推论结果,存疑)、孙夫人、吴夫人(指刘永之母,存疑)、刘永、刘理等皇族的不断挑战。对于任何一个常人而言,在这种环境中无外四种结局:1、自强 2、自暴自弃 3、疯掉 4、死。

  而年幼的刘禅,没有自暴自弃、没有疯、更没有死;显然他走的是自强之路。而王者的自强之路,却从来是踩着别人的尸骨开创的。

  刘禅自幼失母,所以他要忍耐,要冷静对待周遭事物,而没有跑去母亲怀中撒娇的可能。

  刘禅自幼与父亲聚少离多,所以他要忍耐,要靠自己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凭借父亲的言传身教。

  刘禅面对父亲的妻妾们,同样需要忍耐,因为他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如果不与这些“后妈”打好关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让他生不如死,让他知道什么叫“小白菜,地里黄”。

  刘禅面对他的兄弟时,更加需要忍耐,因为汉朝以儒治国,“孝悌”是必不可少的。身为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的他如果轻易丢掉这一点,就如同丢掉了皇位。

  忍耐、忍耐、再忍耐。

  我相信刘禅的政治手腕,也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一种可能不如他老爹成熟,但是足够保护他自己,让自己登基为皇的政治智慧,一种忍耐的艺术——韬晦之术。

  这是一种护身有术、兴国无方的权谋之术,这是一种消极手段中的积极手段。

  直到后来,刘禅终于盼到刘备死了……不,是先皇大行,刘禅勉为其难的登基为帝了。

  于是乎,蜀汉再也没有史官了,刘永被放逐到边荒之地了,而吴懿兄妹(存疑),还有很多根本没被历史记载过的人,都莫名其妙的湮灭了。

  刘禅执政了,遵循其父“汝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的交代,兢兢业业地做个守成之君,任凭诸葛亮“鞠躬尽瘁”。

  虽然刘禅曾被诸葛亮评价为“甚大增修,过于所望”,虽然曾被评价为“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却不见他自己有过什么创新举动,只是一味的任凭诸葛亮做主。

  其实,正如当年小霸王孙策所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君主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善于用人则更为重要,甚至可说弥足珍贵。皇帝并不一定要成为专业人才,皇帝需要做的是,是让专业人才来辅佐他。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说起来轻巧无比,古今中外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而刘禅,却在诸葛亮在世前做到了这些。至少——他在表面上做到了。

  但若据此说刘禅聪明,甚至于称其明君,那也是没有立足点的。关键性问题统统在诸葛亮死后暴露无遗。

  正如齐桓公在管仲死后被“三小”(指宦官竖刁、名厨易牙、卫国叛臣开方)所害,齐国迅速衰败,甚至于连齐桓公的尸体都没人收敛,丢在一间小黑屋任凭蛆虫满地一样。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也迅速失去了那些人生的光辉点,逐步走向*,走向末路,走向毁灭。

  因为他和齐桓公很像,己无能,唯善用人而已。

  己无能,唯善用人的好处,在于得其人则无往不利,自己不会去干扰对方,不会出现“外行管内行”的闹剧。而己无能,唯善用人的坏处,往往就在于无人可用时,自己则一筹莫展——甚至于闭眼等死。

  前面已经说过,刘禅有政治手腕,他的政治手腕就在于能“忍”,在于“忍”而后发,在于善于“韬晦之术”。

  但是,这自幼没有体验过民间疾苦,更没有帝王驭国之术的刘禅,他所有的也只是韬晦罢了。

  我也说过,韬晦只能自救,而不能兴国。其关键原因,不在于“韬晦”的畏缩忍让,而在于韬晦之术的关键“和光同尘”上。用此术者先要“同尘”,也就是随波逐流,而人一旦随波逐流,就往往失去了“和光”的希望与能力。

  “当惯乞丐懒做官”。装孙子装得久了,很容易变成真孙子。

  刘禅在对付刘家皇族时,可以韬晦。在对付满朝文武时,也可以韬晦。乃至于在对付一代名臣诸葛亮时,一样可以韬晦。但刘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诸葛亮死后,朝堂一时无人,姜维、蒋琬、费祎等辈皆无诸葛亮之能的情况下,他还在韬晦——对自己韬晦。

  对自己韬晦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令自己染上政客最常见的顽疾“麻木不仁”——一种症状类似于末梢神经坏死的怪病。

  他开始扩充内廷(找小老婆),宠信宦官(黄皓等人很会哄他开心),他游戏于宫廷之内,荒唐于朝堂之上,而置黎民社稷于不顾。他似乎是觉得这样以前行得通,现在也一样行得通,只不过自己更自由了些。却忽略了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他的丞相诸葛亮已经不在人世了,更重要的是,自己身边还没有人能取代他。

  就算刘禅真如后世李密所讲,有齐桓公之才;但管夷吾死了,小白又还能折腾多久呢?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陈寿在《三国志。后主传》中一语道破天机。决定刘禅命运的仿佛不是他自己,而在于别人是否用正确的方式来教导他。他身处逆境则自强不息,身处顺境则自甘堕落;有诸葛亮辅助则为一代令主,有黄皓教唆则为一代昏君。

  江山社稷对于自我韬晦到已然麻木不仁的刘禅来说,与其说是使命,更像是种游戏,一种任凭伙伴与对手游转周旋,而自己置身事外的游戏。

  直到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这个游戏终于被迫结束了。在施展了最后的韬晦手腕,为世人留下“乐不思蜀”这最后的精神文化遗产后。刘禅及他的血脉,也即将永远的淡出蜀汉,也即将永远的淡出这个世界……

  关于刘禅的介绍,到此暂且告一段落。至于蜀汉灭亡具体过程会归结到晋国兴起部分,下文开始我们来介绍三大败家子其二“堕落的明主”——曹睿。

第8节 天才家族
在介绍曹睿之前,我准备先简略介绍一下老曹家的人际关系。

  作为历史悠久的太监……不,是官僚世家。老曹一族自打曹操那独家冠名的祖父曹腾辈开始,就没出过省油的灯。

  放眼古今,有几个中国将军没读过曹操注的《孙子兵法》?(还有一种说法更恐怖,孙子兵法干脆就是曹操借孙武之名写的)有几个帝王敢说自己的军事才能凌驾在曹孟德之上?没有曹操,可能现在很多人连“孙武”是谁都不知道,因为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大体上都是被曹操这厮注过的……

  放眼古今,有几个中国文人没读过“三曹”的诗词文章?曹操、曹植、曹丕,这史上最牛的父子档文人组合一亮,试问谁家敢不服?历史上唯一能抗衡的父子兄弟组合还要从汉末熬到北宋,也就是等到“三苏”出现,等到苏洵、苏轼、苏辙这爷三问世,地球上才勉强出现能够抗衡“三曹”的父子档组合,但也仅仅是名义上的抗衡罢了。真要一个对一个,就算苏轼能和曹植对等,苏洵能比得了曹操?苏辙能比得了曹丕?白给啊。

  要说老曹厉害啊,儿子多,老婆更多。到曹操这代,光他记录在案的儿子就25个,还不算那些闺女或因为种种原因不被承认的曹氏子孙。

  而且老曹非徒好色,更不择门第出身,无所不纳。

  比如何进的儿媳妇尹氏稍有姿色,结果老曹为求她真心服侍自己,甚至允许她带着托油瓶嫁过来(此托油瓶指何进的孙子何晏,这小子挺横,据说老曹让他改姓曹他都不改,后文会详细介绍),还有其杜夫人也是“买大送小”(原吕布部将秦宜禄妻,子秦朗)等等此类,不可枚举;曹操为此曾自豪的说“世界上还找的到像我这么喜欢养便宜儿子的吗?”(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其实归根究底,曹操不是喜欢养“便宜儿子”,而是喜欢养这些便宜儿子的老妈。不信的话找别人代劳替老曹生个“便宜儿子”,看曹操怎么让那家伙死。

  所以曹操的老婆数量一个尽的创新高,他没当皇帝,但有记录的老婆数(知道姓名的),也已经超过15人,还不算N多人没有记录下来。

  所以陈寿后来高度评价曹操是“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其实很可能赞扬他下半身能力的成分居多。

  而在这许多老婆中,卞夫人——也就是后来的魏武帝卞皇后,就是最耀眼的明星。

  我常怀疑是否曹腾这老曹的冠名爷爷从宫廷中拿来的什么优生秘方,而曹操在自己这正室夫人(丁氏被废)身上试验的结果。总之卞夫人所生的儿子不但量足,而且质优——曹丕、曹彰、曹植都属卞氏出品。

  谁觉得自己生的儿子牛?有种和曹丕比官职吗?人家是皇帝。

  谁觉得自己生的儿子牛?有种和曹植比诗文吗?人家号称诗圣。

  谁觉得自己生的儿子牛?有种和曹彰比武艺吗?人家能手裂狮虎。

  什么叫国母?这就叫国母——生的儿子能顶个国家的母亲。

  等后来老曹一闭眼,卞氏所生长子,也就是新接任的魏王——在东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出生时年34岁的曹丕,立刻按耐不住了。

  小曹心说话了“汉献帝刘协算个几啊?他能写出《典论》这种让两千年后大学还不停讨论的专著吗?他能写出《燕歌行》这么深幽婉转的诗文吗?他有我那么牛逼得老子兄弟吗?”总之一句话,爷们不伺候了。

  你说不伺候是要辞职不干了?哪啊,小样的穿上马甲造反了。

  要说曹丕也不愧是一代名士,“三曹”之一。他这一造反,还反出创意来了,普通手段还不行。硬是搞了个好几百年都没人再搞的形式——“禅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