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与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刀与笔-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秀的劝说。虽说有夺荆州而不得的挫折,但隗嚣迫于刘秀的压力向他称臣的事情,无疑大大地坚挺了他为一世帝王的信心。况且,他还是善用诈术的统治者呢。第一次,他诈称东方来使,称了“辅汉将军”,消灭了宗成匪帮,而得立蜀王;第二次,他谎称有龙降殿,龙在他手上刻了“公孙帝”三字,由蜀王升级为皇帝;这第三次吗,就解决实际问题了。
  建武八年(成家帝国八年,公元32年),刘秀派出大将来歙② ###隗嚣,一举攻占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隗嚣的十三大将、十六属县、十万守军全部投降。隗嚣本人只带少数亲兵及妻子儿女,逃往西城(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多亏公孙述及时派来田弇③、李育,帮助隗嚣守住上邽(今甘肃天水市东南),隗嚣才免了灭顶之灾。
  这次战役给成家帝国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恐慌感,公孙述也被着实吓了一跳。怎么办?怎么才能稳住人呢?
  成都郊区有一座秦代遗留下来的旧粮仓,从王莽执政以来就常空着,无粮可存。公孙述就利用这座空仓做起了文章:把这座空仓改名为白帝仓(就是他公孙述的仓库之意),他派人大造舆论,说里面有数不清的稻谷。老百姓们也大为惊奇,以为他们的公孙述会“大搬运”,从别处弄来“出谷如山”的粮食。
  公孙述成功地利用了老百姓的迷信心理,史称“空市里往观之”:买卖不做了,关门,到白帝仓看奇迹去;家里的生计,暂时放下,锁门,全家到白帝仓看奇迹去……
  那场面,你想多么轰动,就有多么轰动!
  为了这个轰动效应,公孙述召开大臣大议,他装模作样地问大臣们:“白帝仓能够自动生产出粮食吗?”
  “没有的事!”大臣们可不是愚蠢的百姓,他们还是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
  公孙述说:“是呀,根本就没粮食吗!我告诉你们:声称隗王(即隗嚣)已经被彻底打败的谣言,也如这白帝仓一样,传说与现实截然相反。”
  在一边使用诈言即鬼神之术的同时,公孙述一边与成家帝国所说的“东帝”刘秀对抗。战争陷入胶着状态,一直打了12年。在战争的后期,公孙述派出的刺客,连续刺杀了刘秀的两员大将即来歙和岑彭。
  将军被刺杀不算丢人的事情,而屡破公孙述部将的刘秀手下大将吴汉却在战争接近尾声时,被公孙述打得全军溃散。吴汉本人也被乱兵挤得掉进河里,要不是战马会凫水,吴汉也会命丧成都城外。吴汉拽住一条马尾巴,紧抓不放,算是捡回了性命。
  太丢人了!吴汉大怒,两个月后组织部队再次强攻,兵击成都咸门。面临决定命运的选择,公孙述又玩起算卦占卜那一套,“云‘虏死城下’,大喜,谓汉当之”,简单地说,就是刘秀的队伍就是“虏”,他们该死,死在城下。
  双方在成都城外大战,从早晨一直杀到中午,连吃饭的功夫都没得着。趁着公孙述疲惫,吴汉使用预备队突击,将公孙述的部队打散。混战中一只长矛刺穿了公孙述胸膛,他从马上掉下来。成家帝国的军兵拼死将主人抢下,抬进城里。公孙述知道自己要命归黄泉,就把指挥权交给大将延岑。
  夜间,公孙述的帝梦就破碎了。天亮,延岑因公孙述死后而自己无力经营成家帝国,正式向吴汉投降。
  吴汉并没因延岑的来降而饶恕成家帝国的皇族,将公孙述全家不分男女老幼,统统杀掉;吴汉也没因延岑的来降而忘记拽马尾过河的耻辱,他下令杀了延岑本人及延岑的整个家族,并“放兵大掠,焚述宫室”。
  胜利者享有报复的权力,报复带来的快感能够抵消旧日的耻辱。这就是战争的逻辑之一。
  此时东汉帝国已经建国12个年头,中原及大江南北都已安享太平,刘秀实在无法接受吴汉杀降的现实,他口头谴责吴汉的过火行为,又写信批评具体负责杀降与放火行动的吴汉副将刘尚,他说:“成都全城已经投降了三天,所有官员都已经顺从我大汉帝国,城中的儿童及老年妇女有好几万人吧。你竟然执行放火计划,我这个皇帝听闻消息后,鼻子都酸了。刘尚呀,你是我汉刘宗室的子孙,又有吏职在身,怎么能作出此等残忍的行为呢?刘尚你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比较一下放了幼鹿与对着幼鹿肉做成的羹汤垂泪①,哪一个行为更接受近‘仁’字的含义呢?你的行为确实失去斩首敌军将领而抚慰当地人民的意义!”
  对于这个重大事件的处理,刘秀十分讲究策略,下诏书以文字形式批评宗室成员刘尚,等于减轻了吴汉的责任,但吴汉又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省察自己。
  吴汉的这一错误并没影响他在汉刘第二帝国的地位,到他死时,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在吴汉的舞阳侯之外另加“忠侯”赐谥。并且,比照西汉时代的霍光葬礼,“发北军五校、轻车、介士送葬”,可谓隆宠一时。
  明帝刘庄时代,永平三年(公元60年),在云台悬挂中兴二十八功臣肖像,邓禹居首位,马成居其次,吴汉居第三位。
  

优待知识分子群体
秀虽然遭遇了周党和老同学严光的不合作表态,但是,他内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周严之流的行为至少解答了他的难题的一部分。
  他不用再担心他的汉刘第二帝国再次遭遇王莽那样的人物时,没有知识分子出来反抗了。事实也确乎如此,到了汉献帝时代,曹操兴起,挟天子令诸侯,竟然还让汉刘帝祚保持了30余年。曹操受制于东汉道德风节,只好把夺位的实施方案交给儿子曹丕。
  相对王莽的奋不顾身,曹操却是思虑再三。
  刘秀不但要以成全周党与严光的志向为自己争得明王圣主的声誉,而且还要以优待知识分子的方式来争取士人归心于汉刘第二帝国。而后呢,就是把这个帝国打造成文化超级大国。
  这个宏伟的计划当然要从细节上开始,而细节操作的要点就是对知识分子施以特殊优待乃至于法外开恩。杨政救范升与戴凭救蒋遵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杨政,字子行,是京兆(治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从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的范升学习《梁丘易》学。杨政少年聪颖,天分很高,学成之后,很快在长安博得了学术声誉,时人有语:“说经铿铿杨子行。”意思是说,讲解经文,杨政旁征博引、激情迸发。很快,他成了数百位学者的教师。
  不巧,杨政的老师范升为前妻所告,被捕入狱。杨政决心救恩师于危厄,他脱去上衣,用两支箭穿在左右两耳朵上,抱着范升的幼子并备好申诉状,潜伏在刘秀经常经过的道路旁。
  等到刘秀经过时,他突然跑到路中央,高叫:“皇帝呀,范升娶了三次老婆,才有了这么一个儿子,现在才三岁。杀了范升,就等于扔下一个孤儿哇!”皇帝的警卫人员大惊,要用箭射他,他也不怕。由于距离较近,射箭反而不便,另一位警卫人员用戟叉了他一下子,伤了胸部。他还是不退让,并继续哭喊。
  刘秀见状,大发恻隐之心,就下令放了范升。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杨政也因此声名再度攀升,连皇帝的女婿梁松及皇帝的小舅子阴就,都羡慕他的气节,主动与他交朋友。在与梁阴二位辩论学问与时政之时,杨政从不因他们是尊贵的外戚而让步。
  杨政更令人惊叹的一个举动是面折开国功臣马武(封为杨虚侯)。他曾到马武的侯爷府面见马武,马武瞧不起知识分子,推说有病,躺在卧榻上不起来,也就是说不想见杨政。杨政闻言大怒,直闯马武卧室,把马武从床上拉起来,他拽着马武的胳膊说:“先生您蒙受国家恩遇,得到藩辅的高位,却不想法搜求贤人举荐给国家以报特殊的恩宠,反而对天下英才待以骄色,这不算是保持恩宠的好法!今天我拽住你,你敢动一下,我就用刀子戳进你的肋条缝。”马武的儿子们以及在府的手下官员以为是有刺客,持兵刃冲进马武卧室。杨政一点惧怕之色都没有。他怕谁?连皇帝的车驾都敢拦且差点搭上性命的人,是不怕侯爷的。
  双方僵持中,正赶上刘秀的小舅子阴就来马府拜访,给解了围。阴就以外戚之尊能降住马武,他就数落了马武一通,并责令马武与杨政交朋友。
  杨政的学术影响与正直的行节,也给他带来了升迁的机会。到刘秀的孙子刘炟即位为皇帝之后,使用建初年号的日子里,杨政被任命为左中郎将。
  左中郎将官职不低,是光禄勋的属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现在的正部长级别。
  另一个可与杨政齐名的人叫戴凭,他所救的不是自己的恩师而是一位受终身不得起用处分(禁锢)的高官。
  戴凭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受国家征召,先试为博士,而后官拜郎中(秩比三百石)。有一次,刘秀召开公卿大会,作为郎中的戴凭也列席参加。与会官员皆按秩序就座,唯有戴凭一个立着,刘秀说:“嗨!你怎么不坐下?”
  他回答说:“博士们讲解经义都不如我,而位次反在我之上,我不服。所以不入座。”
  刘秀对这位别出心裁的人士很感兴趣,就让他到皇帝的座位前与学问高深的儒士辩论。戴凭对众学者的难题,一一解答,深得刘秀赞同。随之,他官升数级,得为侍中,工资翻了两番还多,秩比二千石。
  对于这样正直又有学问的官员兼学者,刘秀自然寄予殷切的希望,几次问对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刘秀还担心戴凭有什么不敢直言的地方,就亲口对他说:“侍中的职能就是匡补国政,希望你进对之时别隐瞒实情。”
  戴凭说:“陛下你还是太严厉,有的事情我不敢直说。”
  “我在哪方面不宽容啦?”刘秀忙问。
  戴凭说:“我见前太尉西曹椽蒋遵这个人正直忠孝,学问也通贯古今。陛下您竟然听受一些浅薄的进言,给了他永不起用的处分。世人都说您太严厉了。”
  刘秀大怒,说道:“你这个汝南郡的小子①,也想结党吗?”
  戴凭见刘秀发怒,就采取了自投牢狱的方式抗争。刘秀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头儿,马上发下诏书,让中央监狱立即放人,并且,再次接见戴凭。戴凭以谢恩的方式“挤兑”刘秀,他说:“作为臣下,我没有强争抗议的风节,反而说出狂言伤害皇帝,不能以尸伏谏,竟苟且偷生,愧对汉刘帝国呀!”刘秀是个聪明人,对戴凭的客套不再烦答,马上下诏重新起用蒋遵,拜为虎贲中郎将,并让蒋遵以侍中的实衔兼任此职。
  蒋遵因为戴凭的直言,不仅得以平反,而且还由原来四百石的工资待遇调为比二千石,翻了两番还多。
  刘秀有时还以举行官办宴会的形式实施学术考试,考试完全是随机问答,就像现在电视娱乐节目一样,答得不好的参与者会被淘汰出局。更有趣的则是,被淘汰的人的那份酒席(古人席皆单人)也被剥夺,转送给胜出者。在一次场面盛大的宴会上,戴凭竟赢了50多席。与杨政青年时代得到的“说经铿铿杨子行”相对应,戴凭在老年时代博得了“解经不穷戴侍中”的学术赞誉。
  更有学者因为学问而如同武将的功勋和外戚的裙带一样,获得了封侯的荣耀,如世代研习《伏生尚书》② 的欧阳歙。
  欧阳歙的祖先欧阳容即世传为“欧阳生”的那位秦代著名学者。欧阳生是伏生的学生,自然具有诠释的权威,并且他还将老师的学说转变为家传学问。
  从欧阳生到欧阳歙已经有八世,且世代为博士。欧阳家成了不折不扣的学阀世家。军阀出身的刘秀当然会对这样的学阀尊重有加,更何况这欧阳歙一如侯霸,是活文物。虽然他不如侯霸资格老,但也有在王莽与刘玄时代两为地方官的经历。刘秀一见欧阳歙,就把他从县令的职务上升为河南郡的都尉即主管一郡的治安与军政。这是刘秀还没建国时候的事情。
  等到刘秀称帝,欧阳歙行政职务升为河南尹(与太守同级,秩二千石),并且得为被阳侯。换言之,他比开国武将的爵位一点不低。后来,他又被改封为夜侯,仍有行政职务即职任汝南太守。
  他边从事政务边教学生,9年间,教成学生有好几百人。后来,又被征调进京出任三公之一的大司徒。然而,欧阳歙似乎是位具有双重人格的学者,一方面,他在地方时“推用贤俊,政称异迹”;另一方面又大肆贪污受贿,在就任大司徒以后被揭发出“在汝南赃千万”的罪行。
  如此巨大数额的贪污,肯定会被判死刑的。在他被逮捕下狱之后,他的学生,还有学生的学生,从汝南及其他地方到首都请愿的有1000多号。有的人干脆就自己“剔(剃)发”即自髡。按当时刑法规定,给犯事的人剃发也是一种刑罚。更有一位17岁的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籍学者礼震,听说欧阳歙案件将要判决,就奔往首都并让人把自己捆起来,要求替欧阳歙一死,礼震在上书中说:“现在臣下我看见我的老师、大司徒欧阳歙,作为当世儒学的宗师并有八世博士的家族荣耀,就要因经济犯罪被处决,十分悲伤。欧阳歙的血缘传承很单薄,他只有一个儿子,还在幼年,未得继承家学。如果欧阳歙一旦亡身,他的家学就永远失传了。如此,陛下您肯定会被天下人讥为杀贤。而天下的学者们也失去了宗师指点的机会。我现在请求:杀了我礼震,以替欧阳歙的死罪。”
  等到刘秀看完这份简短而感人的上奏后,本想释放欧阳歙,可偏偏欧阳老先生体质较弱,死在了狱中。按现代医学观点推论,也不排除老先生闻听死刑判决之后,心脏病突发而死的可能。
  刘秀不想为此事得罪天下的学者,他赐给了欧阳歙家属上好的棺木,算是安慰;还有,拨给3000匹细绢作为办理丧葬的费用。
  刘秀在努力把汉刘第二帝国打造成文化超级大国的过程中,不仅以优待知识分子为推动力,而且自己也努力提高学术品位。他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到当时的首都长安求学过《尚书》专业,毕竟只达“略通大义”的较低水平。所以,当国家没什么战事之后,他也强化学习,常常与公卿郎将那样的朝中官员研讨儒学经义,有时甚至讨论到深夜。皇太子刘强深怕老父亲白天处理朝政、晚上研究经书累坏了身体,就找了个机会劝他:“陛下您有大禹和成汤的圣明,但缺乏黄帝与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您珍惜自己的精力,好好调养身体。”
  刘秀对儿子的关心表示欣慰,但作为一个工作狂式的成功人士,他不愿闲下来,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由此,留下了“乐此不疲”的成语。
  刘强曾向老父请教过军事方面的学问,刘秀就引用《论语》和《史记》上的典故告诉儿子:“从前呐,卫灵公曾向孔夫子求教排兵布阵的学问,孔夫子没做任何指教。我儿哇,军事问题不是你能学得到的学问呀!”
  虽然说刘强失去太子地位主要是由于他的生母郭皇后怨恨刘秀的原因,但也可以推断,他热心军事也是他失去皇太子地位的因素之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刘秀下诏说:“《春秋》大义,立子以贵。东海王(刘)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刘)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春秋》大义,成了王朝重大政治事务的指导原则。儒学,必将迎来一个兴盛的时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