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象棋“洋”教练胡荣华(1)
与胡荣华老师及2005年中国象棋全国联赛赞助商一起开幕式留影。导师与我。
2003年10月11日至18日,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派,中国棋类代表团一行8人赴法国参加由中法两国政府签订的文化交流活动。虽然这次出访不是什么正式比赛,但因为这次活动是今年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中的一部分,所以中国棋院对代表团的人员组成显得格外重视。代表团由中国棋院党委书记裴家荣带队,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三个项目的选手尽选派国内有代表性棋手参加。
三棋同台海外竞技表演,这还是建国以来开天辟地的头一回。要问我在法国期间除了参加两国人民友好联谊活动之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我找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国象棋教练。
千载难逢拜名师
我的这位中国象棋教练在国内的知名度极高,可是如果我不说,大家一定猜不到这位高人的尊姓大名。中国象棋教练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玩艺儿,学象棋还用到法国找洋教练?算了,还是别吊大家的胃口了,我的这位新教练就是胡荣华老师。
朋友们看到这里一定会说胡荣华老师不是下中国象棋的吗,难道谢军国际象棋下腻了,要半路出家改行下中国象棋不成?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棋,下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往往,当棋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棋手对棋的理解,他(她)的思想境界就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要不然怎么都说功夫在棋外呢?所以,像胡老师这样宗师级的棋手,他对棋的理解是我们晚辈棋手取之不尽的财富。
胡荣华老师在1960年刚刚15岁就登顶全国冠军宝座,2000年相隔40年之后又夺取了他的第14次全国冠军。他身上集获得冠军年纪最小、获得冠军年纪最长和获得冠军次数最多的纪录于一身,所以胡荣华老师绝对是国内最具传奇色彩的棋手,他辉煌的棋艺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年他战绩辉煌横扫千军的时候,棋界的朋友都叫他“胡司令”;现在他以58岁的“高龄”仍战斗在比赛第一线,所以胡老师又有了一个“不死鸟”的称谓。
虽然自从学棋开始,胡荣华老师的名字就如雷贯耳,不过由于这两种棋的比赛很少放在一起举行,所以这些年与胡老师本人的直接交往并不多。在我的记忆里除了在一些大型活动中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之外,最长的一次就是1999年参加建国50周年十大杰出棋手庆典时在一起呆过两天。如今,能得到这样水平的大师的指点,对我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还记得二十年前的我
小时候下中国象棋。
不过,胡荣华老师说,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北京棋院指导过我,他现在还记得我当时的模样呢。嗨,这都怨自己的记性不好,把那么宝贵的经历都丢到九霄云外了,20多年前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小毛丫头,什么都不懂呢。
因为国际象棋界有不少棋手都是中国象棋“出身”,所以在我们队里,胡荣华老师的崇拜者可不止我一个。记得前几年我们国际象棋队出访欧洲的时候,我看到自己的“专职”教练叶江川在比赛闲暇的时候整天手捧一本胡荣华老师的棋谱苦思冥想。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叶江川崇拜过谁,就是面对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的棋他也要带着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分析。但是,摆起胡老师的象棋谱可就不一样了,一边看一边在嘴里念叨:“高手,真是高手,他简直就把棋里的东西都看明白了。”看到自己的教练对胡荣华老师的棋谱如此毕恭毕敬,我对“胡司令”更是增添了几分敬仰之情。这次共同赴法有机会和胡老师零距离接触,自己当然不会错过机会,赶紧在巴黎拜下他这个“洋”教练。
客串表演有情趣
虽然代表团此次出访巴黎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在法期间每天的日程都被安排得很满;当地的报纸也对活动进行了充分的报道。大大小小的表演赛几乎天天都有。有一次为了抓紧时间让当地的棋迷朋友多操练几把,负责接待代表团的潮州会馆甚至把擂台摆在一家中餐馆里。海外侨胞的热情和棋迷朋友对棋的痴迷程度真是令人感动。
也许因为当地的棋迷朋友太想在棋盘上赢上大师们一盘,所以他们都很在乎输赢。虽然这些棋迷朋友对自己的实力也有客观评价,但不管怎么说,屡战屡败的结果还是让他们心里还怪不好受的。于是,在我的象棋教练胡荣华的倡导下,我们代表团就适时地推出了棋手“客串表演”,也就是说我们与当地棋迷朋友交流的时候不是用自己的专业项目,而是下另外一种棋。
不过,千万别小瞧了这些大师们在“副业”上的棋艺水平,胡荣华老师的围棋起码是属于有专业段位棋手的水准,叶江川教练的中国象棋更是参加过全国比赛的。只有我这个曾经在10岁的时候拿过北京市中国象棋儿童组冠军的;水平即不算太强,却也还能在棋盘上比划一番,属于符合“市场需求”并且最适合做友好工作一类。所以后来不管是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公参还是接待我们的潮州会馆的馆长,我都会被作为中国象棋选手“隆重推出”。虽说大家的水平纯属业余,几乎每局棋都是在双方错来错去的过程中结束的,但因为棋逢对手彼此水平相当,不仅棋下得有滋有味,1比1之类的平局结果也让大家皆大欢喜。
。。
我的象棋“洋”教练胡荣华(2)
言传身教 受益匪浅
奥赛四连冠阵容……
在巴黎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周,但胡教练对我这个徒弟也是“认真执教,严格要求”,令自己从胡教练的言谈话语中受益匪浅。比如说,胡荣华老师一再强调棋手在赛场上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保持平常心和清醒的头脑。谈论到棋手如何保持一流的竞技状态问题,胡老师的观点更让我深受启发。他的体会是:棋手下棋时不能让自己一味地停留在属于状态鼎盛时期的“幻觉”中。一名合格的棋手既要客观面对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实际困难,又要不断地挑战自我,保持高昂的战斗精神和求胜欲望。无论在哪个阶段,棋手都要让自己处于一种不断学习的开放状态,当你拥有不断完善自己技术水平的愿望和完善的能力时,不管年龄大小,在棋盘上都会是一名斗士。胡荣华老师还半开玩笑地举了个例子,他说自己最怕去一些小学参加活动,因为孩子们稚声稚气一声“胡爷爷好”把人都叫老了。
无论是以往与他的接触还是在巴黎度过的日子里,不管开心也罢,烦恼也好,胡荣华老师一概是嬉笑怒骂潇洒自如,外人很难从脸上看出他的内心世界真正的感觉。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棋手,胡荣华老师虽然经历过太多的输输赢赢,但可贵的是他能够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
自己2002年刚刚担任北京棋院的领导工作,所以在行政管理方面更要向已经担任多年上海棋院院长的胡荣华老师讨教了。从一个管理者的为人处世到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从加强行政人员的业务能力到调动单位所有人的工作积极性,胡老师都向我介绍了不少宝贵经验。
活跃气氛的主角
由于此次巴黎之行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友好工作,所以我们中国代表团的联欢应酬活动也比较多。自从拜师之后,每天吃饭的时候我都把胡教练左边的位置牢牢占住,中国围棋协会秘书长华以刚老师则一口一个“大师兄”地叫着坐在胡荣华老师的右边。每次饭桌上他们两个人绝对是活跃气氛的主角,只要两个人一开口,饭桌上就变得热闹起来,活脱脱的一对老顽童。每次他们都找到一个话题之后尽兴发挥,如果把他们的妙语连篇记录下来完全可以编一本“巴黎语录”。
华以刚老师在围棋界有“故事大王”的美称,让他讲述什么事情简直就像听评书一样,再加上时不时胡老师给敲一下边鼓,他们俩一唱一和总能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有一次大家侃得高兴,两位老师又多喝了几杯,于是华老师非要表演单腿下蹲的节目来证明他的酒力远不止如此。当时,没有人相信华老师的话,且不说这是在几瓶葡萄酒下肚的情况之下的“醉”话,单凭华以刚老师50多岁的年纪,不喝酒想完成单腿下蹲这样的高难动作也难。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华老师在“假模假式”做了一番热身运动之后,居然轻而易举地只用一条腿便蹲了下去,顿时,大家惊叹不已。
看来,这些老一辈的棋手每个人都有不少独门绝技,下次自己得找个机会让华老师也收我为徒。
小小的遗憾
如果说我对我的教练还有什么不满的话,那就是胡荣华老师说因为我是带艺投师,所以只能算他的记名弟子,不能列入正式徒弟的行列。嗨,这样一来我就没有做胡老师关门弟子的福分了。罢罢罢,能够在巴黎拜下这个“洋”教练,有幸得到胡荣华老师的言传身教,自己也就别太在乎什么名分了。
可爱的老棋手
与中国棋院王汝南院长在一起。
2002年最新一期的国际象棋英文权威杂志《NewinChess》上有一篇篇幅很长的人物专访,故事的主人公是当今棋坛传奇人物——科尔奇诺伊。看罢文章,我产生了用文字把自己认识的这位老棋手记录下来的冲动,因为他的棋艺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因为他是世界棋坛上的一个永不言败的棋手,因为他是一个让人不得不脱帽致敬的人物。
科尔奇诺伊今年七十有一,是当今仍活跃在棋坛的年龄最大实力最强的棋手。老先生最有特色的是头顶一撮不多但永远立起的白发和虎视眈眈不那么友好的眼神,加上他说话时厚重的嗓音,使得我一看到他马上就联想起一只好斗的大鸵鸟。
老先生(科尔奇诺伊本人看到这样的称谓一定不高兴,他从不服老)的棋艺人生有着厚重的政治色彩。他在1974年底从前苏联移居至西欧,用“移居”这个词来记述那段历史确实有些不准确,确切的词应该是“叛逃”。因为在当时苏美冷战的高度敏感时期,作为男子个人世界冠军候选人,科尔奇诺伊的不辞而别无疑捅了马蜂窝。接下来的很长日子里,他都是一名无国籍棋手,没有比赛组织者敢冒风险邀请他。1978年他在瑞士扎下了根,阔别棋界3年,他已经47岁,在这个几乎是所有棋手的棋艺生涯都滑入低谷的年龄,他开始了自己的棋坛传奇故事。他神奇地在1978、1981年接连两次单枪匹马,一路过关斩将闯入男子世界冠军决赛,虽然他两次均以挑战失利告终,但只要一提起科尔奇诺伊,很多棋手无不吸几口凉气。
科尔奇诺伊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他的传奇故事,他对棋艺的热爱以及他本人颇有些怪异的性格愈发显出他在当今的棋坛上的独一无二。国际象棋已成为他骨子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想象不出没有棋的日子他会怎样?尽管连他本人都承认在慢慢变得衰老,但这份老态又似乎是故意装给别人看的。赢了棋他会像孩子一样开心,这一天比赛对局解拆室里准会响起他的爽朗笑声;如果遇到对手不想与他拼命,一局平淡的和棋之后,他总会用“尖刻”的语言把年龄比自己小一半还多的对手嘲讽一下,然后停留在对局室里看其他选手比赛,继续过自己的棋瘾;如果这局棋他输了,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他会借任何机会把狂怒发泄出来,与其说他在与对手怄气,不如说他施怒于自己。
记得有一次比赛,我碰巧与科尔奇诺伊夫妻住隔壁,两个房间是由一个大套间改造的,中间有一道门紧锁着。我正在房间里分析对局,只听见隔壁开始了科尔奇诺伊特有的嗓音,接着是杂乱的脚步声,声音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困兽般的咆哮。我正在思量,他输给了什么人,使得他如此愤怒,只听得哗啦一声响,一个人从两个房间中的锁着的那扇门中撞了进来。冲进来的就是科尔奇诺伊。他显然被这个意外吓着了,手扶着门呆站着。他的太太赶紧跑过来,我们三人的目光聚在一起,禁不住大笑起来……
与科尔奇诺伊接触的越多,越能体会到国际象棋对他的重要。于是,看他的行为不再感觉怪异,他是棋界最受欢迎和尊重的棋手。他就像国际象棋界的古董一般,越老赢得的敬仰也就越多。
也许,71岁高龄的他与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们在棋盘上一争高下无疑有一点儿自不量力,难怪这几年连他本人也不得不自嘲道:“我的目标不再是世界冠军,但我还要教训教训年轻人该怎样下棋。”
是的,由于年龄的增长,他失去了年轻时的威猛。但作为棋手,科尔奇诺伊从未失去过强者的尊严。
神童卡尔森
时光倒退二十年,评论一名二十岁初露头角的棋手完全可以用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个词来形容。而今,相同的年纪,如果该新秀还没有在世界大赛上取得过响当当的成绩,恐怕连这颗小星星的教练都要劝这个年轻人趁早改行了。
也许,用如此简单的年龄杠杆来判定年轻棋手的前途未免有点邪乎,但却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因为当今国际象棋竞技世界正朝着低龄化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年仅15岁的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神童卡尔森。
卡尔森出生在挪威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两个姐姐都喜好国际象棋,所以卡尔森也在小小的年龄就早早地开始了他的棋手生涯。一开始,谁也没有注意过这个男孩子,毕竟除了冬季冰雪项目挪威这个小国家在竞技体育世界并不起眼,挪威人从未在世界棋坛历史上留下任何令人瞩目的痕迹。下棋可是个工夫活,不仅需要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棋手背后一个好的团队更是必不可少的。
但,就是这个娃娃脸、看起来还像个小学生的男孩卡尔森,在他12岁的时候就获得了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慢慢的,大家都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了“神童”二字。
其实,这些年国际棋坛不乏神童出现,但不过都是灵光一闪的流星而已,所以很多人对于卡尔森现象并不太认真看待。不过,通过2005年男子世界杯,这个有点弱不禁风的挪威男孩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在比赛中的出众表现展示了一名成熟的世界级棋手的风采,恐怕以后再也没有哪位棋手敢透过棋盘“欺负”这个男孩子了。介绍一个卡尔森参加世界杯比赛的精彩片断:
来自世界各地的128名顶尖好手参加了2005年男子国际象棋世界杯,进入前十名的选手将获得参加男子个人世界冠军锦标赛决赛的资格。在争夺入场券最为关键的战役中,卡尔森遇到了俄罗斯棋手马拉霍夫,并且在两局的对抗中先失一城。眼看男孩子就要被经验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