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运-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度宗的荒淫甚于理宗。历代的皇帝每天临幸过的妃子,档案中都要注明妃子进御的时间、地点,第二天妃子要到皇帝面前谢恩。据史料记载,有一段时间每天向宋度宗谢恩的妃子多达三十多人。其荒淫程度可想而知,如此,哪有精力再处理政务。
  但度宗确实是理宗亲自选定的。度宗虽然不是理宗亲生,但他却是理宗弟弟的儿子,在宗室中与理宗的关系最近。理宗自己执政荒唐,却没料到他继任者比他更荒唐。托人所非,这也是理宗误国的一大罪状。
  和度宗相比,理宗和宁宗却非正常继位,而是由权臣拥立。但光宗是由孝宗指定。孝宗也是由高宗选定的。
  相比而言,高宗选人明察秋毫,而孝宗却托人所非。正是孝宗选人的失败导致了南宋日后的一系列的灾祸。
  宋高宗虽然嫔妃如云,但儿子只有元懿太子一人。偏偏这位太子还短命,年仅三岁就夭折了。这让高宗十分悲痛,悲痛之余是悲哀。由于南宋初年,金军一路追击高宗,高宗每日都处于惊恐之中,结果在行军途中就患上了不育症,不可能再有皇子。
  本来皇帝没有子嗣在历代皇帝中并不罕见,只要在宗室再行挑选即可。可问题是,靖康一难中,金军为了要灭亡宋室,已把宋宗室三千多人全部掠走,实在没有什么合适人选。万般无奈之下,吴皇后建议说:“以前是太祖让位给太宗坐了皇帝,现在太宗一脉都被俘虏到金国了,陛下何不效仿太祖再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后人呢?”吴皇后建议一经提出便获得满朝称赞,高宗顺水推舟便下令在太祖的后人“伯”字辈中进行挑选。
  读史料,我们有时不得不为某些历史巧合而惊叹:想当初,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莫名死去,宋太宗弟继兄位。按照约定,宋太宗在死后应当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或者按照“弟继兄位”的惯例传给自己和太祖共同的亲弟弟赵延美。但这三人在赵匡义生前德昭自杀、德芳不明不白的死去、延美被赵匡义流放,郁郁而死。这样,北宋朝从第二任皇帝太宗开始担任皇帝的便是太宗一脉。太宗认为以后赵家天下永远是自己的嫡传子孙继位,哪知道造化弄人,南宋也是从第二任皇帝开始皇位易主,从太宗一脉又转回到太祖一脉。太宗自己不执行太祖的遗训,上帝便强迫他执行。
  中国人推崇因果报应之说,这多少有些迷信,但如果放眼历史长河,我们不能不为这种“学说”中蕴含的某种哲理而惊叹。宋王朝“得之于小儿,失之于小儿”的例子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这种学说。

第四章:文官政府(17)
南宋王朝最后的时光惨不忍睹:公元1275年正月,蒙古大将伯颜将大军分成三路向临安进攻。常州当时是临安的重要门户,伯颜亲自率领部队进功常州。十月十八日,蒙古总攻,城破伯颜下令屠城,全城军民尽数被杀,血流成河,只有七人躲在一座桥底下幸免于难。
  十一月底,蒙古军兵临临安城下,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城池将士离心,不战而降,许多官员弃官而逃。朝廷连续任命了几个宰相,可被任命者都相继逃走。上朝的大臣只剩下六、七个走不动、跑不了的老臣。其朝堂之空已接近明朝灭亡时的景象(当时崇祯皇帝召集群臣议事竟无一人前来)。谢太后无法,只好派人去蒙古军中讲和,却遭到伯颜的拒绝。谢太后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蒙古同意南宋称臣纳贡,仍然遭到蒙古方面的拒绝。无奈之下,南宋君臣只好打开城门投降。伯颜入城后,谢太后和宋恭帝想要进见,再次被伯颜拒绝。第二天,宋恭帝和金太后被押送去了大都(今北京)。谢太皇太后称病未去。
  自宋高宗南渡成立南宋到宋恭帝投降元朝,南宋存在了近一百五十年。当初,后周柴荣去世,剩下孤儿寡母支持国政,宋太祖趁机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当上了皇帝。当时后周的年号是显德,现在宋恭帝的年号是德佑,在其名字和年号中各取一字,合起来刚好也是显德二字。后周是孤儿寡母当政,亡于宋朝之手,现在南宋被元所灭,也是孤儿寡母当政,真是天理恢恢,报应不爽。
  后来有人写诗讥讽道:“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宋朝兴、亡的过程和三国时魏国兴、亡的过程被后人认为是“因果报应”的有力证据。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再读一下南宋亡国之君宋恭帝给元朝的《降表》和元朝的亡国之君元顺帝给明朝“答辩”。
  蒙古大军打进临安城,谢太后派大臣向元军统帅伯颜献上了传国玉玺,并且以恭帝的名义献上降表,降表的言辞十分卑下可怜,读来令人心酸不已:“宋朝奸臣误国,天数已尽,元朝国运兴旺,我愿率百官称臣降服于大元;今谨承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号,将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等宋朝州郡,全部献给大元圣朝,祈求元朝可怜宋朝三百年江山,不要断绝宋室社稷,使赵氏子孙以后有靠,使宋朝百姓能够安享天日。如果这样,那么元朝的大恩大德,宋朝君臣百姓永世不忘,日日思报。”
  这篇降表写的凄凉悲婉,充满了一个行将灭亡的王朝的心酸。不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地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我们再看一下元亡的过程。
  公元1368年正月,在徐达率北伐军平定、山东的凯旋声中,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明朝诞生。二月,徐达回师河南,兵锋直指汴梁、洛阳。闰七月二十八日,徐达率军攻陷通州。一部分大臣再三劝说顺帝死守京城,以待援军。他不同意,说夜间观察到天象,大元气数已尽,当让位于朱元璋。当晚,元顺帝即率后妃、太子和一些大臣,逃往漠北。八月,徐达率兵进入大都,元朝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
  逃往漠北的元顺帝屯兵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朱元璋曾遣使遗书,对其晓以利害,目的在于招降。元顺帝作《答明主》一诗,令使者带给朱元璋。诗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文官政府(18)
金陵使者度将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和宋朝的《降表》相比,这首诗写的不亢不卑,自认元朝气数已尽,又自诩大元的皇恩浩荡;既高兴江南已有明主治理,又婉转表达了自己禅让的诚意。但无论怎样表白,一个王朝行将灭亡时的无奈让人一揽无遗。想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无论如何想象不出他的子孙会写出这种让后人哭笑不得的诗作!
  元兴之时,收到了宋朝的投表,元亡之时,交给了明朝“答诗”一收一交之间,江山易主,这算不算“因果报应”呢?
  宋高宗挑选接班人的办法让后人瞠目结舌,他赐给两名候选人各10名处女,几天之后,将这些宫女召回,以她们是否破身来检验两位候选人的品行。
  扯得有些远了,让我们再回到宋高宗选接班人的问题上来。
  高宗决定听大臣们的意见,从太祖后裔“伯”字辈中挑选,当时太祖后裔已达一千六百四十五人,挑选起来十分困难。几经周折,大臣们最后选定了伯琮和伯玖两人供高宗参考。伯琮比较正直不受秦桧的喜欢,所以秦桧极力向高宗推荐伯玖,吴皇后也表示赞同。
  但高宗没有轻易相信秦桧,为了检验二人品质优劣,高宗想了一个让后人瞠目结舌却又非常有效的办法。他各赐给伯琮、伯玖宫女十人。几天之后,高宗将宫女召回,经过检验发现,赐给伯琮的十人都未破身,赐给伯玖的十人都已不是处女了。高宗便下决心立伯琮为皇储。
  这件事如果放在现在,相信很多人都会笑破肚皮。但当时,这确实是一件非常高明又务实的选储办法。宋高宗一生做了很多蠢事,但唯独在选储这件事上聪明了一回,纵观整个南宋,孝宗几乎是唯一一个英明的皇帝。而孝宗之后的皇位继承者,要么因荒淫误国,要么因荒淫失去可能的皇位,要么因荒淫被迫禅位。
  光宗宠信黄贵妃,惧怕李皇后,最终因女人被迫禅位;宁宗先宠韩皇后,后宠杨皇后,导致外戚韩侘胄和权臣史弥远先后控制朝政而误国;理宗荒淫无道,先后宠信贾妃等人,最终导致奸臣贾似道登场误国;度宗比理宗更甚,执政的十年中基本上在淫荡中度过,并最终因纵欲过度而早逝。
  实际上宁宗选定的接班人并不是理宗,而是赵竑。宁宗曾有一子,即景献太子。但他在二十九岁上就早早去世了。公元1221年,宁宗选定沂王的儿子贵和为皇嗣,赐名为赵竑,几乎成了皇位唯一的法定继承人。但史弥远对赵竑的为人很不了解,怕这位继承人登基后将他罢免,为了摸清这位皇子的心理,史弥远投其所好,为赵竑献上一位擅长抚琴的美女。赵竑知道史弥远的用意,起先对这位美女十分警惕,可是时间长了,他把那位美女引为自己的红颜知己,不再加以提防。赵竑对史弥远与杨皇后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诛杀大臣的事情早已不满,他曾经暗自记下了史弥远的数条罪状,并且还在旁边写了批语:“(史)弥远决配八千里。”还指着地图发誓:“我日后要做了皇上,一定要把史弥远贬到最南边的琼崖去。”那个美女把这一切都告诉了史弥远,史弥远听后立即布署易储事宜。并最终得逞。赵竑因为一个女人不仅失去了可能到手的皇位,自己后来反而被史弥远逼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文官政府(19)
可见,用女色来测验继承者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在南宋这样“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环境中更是如此,这样看,高宗确实有些别出心裁。
  7
  北宋和南宋的故事讲完了,但是关于宋朝,我们还应有进一步的思考。
  南宋王朝从光宗朝开始(即公元1189年南宋开国的第62年)一朝比一朝昏庸(末代三位小皇帝不算在内)但人们不明白的是:如此荒淫的皇帝、如此荒唐的朝政竟还维持了近九十年?
  南宋虽然亡于蒙古政权,但在其150年的统治时间中,大部分时间的敌人是金政权,正是金政权后来的衰弱导致了南宋政权的苟延残喘。
  大金政权成立于公元1115年,它只用了十年便灭了辽,又过了两年,公元1127年灭了北宋。
  从公元1127年开始,宋王朝和金王朝都将自己的统治中心向南迁移,宋王朝将统治中心由原来的中原地区迁至江南,即后来的南宋,而金王朝把自己的统治中心从东北平原南迁到华北。
  两个政权虽然都在南迁,但遭遇的阻力却不一样,江南原属宋朝统治,因而南宋在江南成立,江南地区人民并没有太多的抗拒心理。南宋成立之初虽有洞庭湖地区钟相、杨幺农民大起义,但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因抗金事宜引起,并不完全是针对推翻南宋政权而起。这次起义发动的年代是公元1130年,即南宋刚刚成立之际,说到底是洞庭湖地区的农民不堪忍受战乱中官兵和盗匪的蹂躏想独立抗金、自建武装、自成政权体系,南宋政权当然不充许他们这么干。
  和北宋不同,南宋政权自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后的一百多年里,基本上再无大的农民起义,直到最后,南宋也不是亡于民族起义,而是亡于异族的进攻,这些现象非常令人深思。
  南宋政权能在江南顺利建立并立足一百多年,除了因江南原属宋朝之外,南迁之人和迁入之地同统汉族这一因素也是南宋政权能够在江南立足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北方地区的农耕技术对开发江南也有极大的帮助。相比于北宋,南宋时期,江南的经济开发更为充分。正是充足的经济发展,才可能使南宋政权在政局十分*的情况下仍能勉强维持。中国农民只要能勉强糊口,一般是不会轻易发动起义的。何况对他们而言,对异族统治的恐惧要远远大于对南宋*的痛恨。南宋政权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基础上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统治。
  可能有人会拿历史上东晋政权来和南宋政权相比,认为晋朝南渡的政权一样是汉人执政,为何司马氏政权会遭到江南大族的激烈抵抗,以至东晋开国之初不得不“王与马,共天下”?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历史便不难得出答案。西晋虽然成立于公元265年,但统治江南近80年的孙吴政权是在公元280年才被西晋征服。此时距东晋建立的318年不过三十多年,江南世家大族的根基并未在根本上动摇,因而当时江南地区百姓对东晋政权的认可程度很难和后来的南宋相比。而且同样是汉族政权南迁,南宋亡于异族,而东晋却亡于北府将领。
  相比于宋政权,金政权的南迁却阻力重重。它不但遭遇到迁入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还遭到辽和宋残留势力的反抗。此外金南迁在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从军事方面讲,金人擅长的骑兵在中原山地和江南丘陵水域很难发挥作用。从经济上讲,金人从游牧向农耕生活过度中呈现出很多不适应。从文化上讲,金朝落后的带氏族色彩的文化向先进的汉文化过度也有很多不适应。这些因素导致金朝在灭北宋之后在江南的战争上频频遇阻,双方在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文官政府(20)
宋朝南迁后,至少有两例史实可以推断出金朝南迁的阻力要远远大于宋朝。
  赵构于公元1127年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南宋。但在最初的日子里,为了躲避金朝的追击,被迫不断转移,时而建康(今南京)、时而绍兴、时而半江(苏州),甚至逃到海上避难。直到公元1132年,才确定临安(杭州)为都城,其间的流浪时间为5年。反观金朝,直到1153年才把都城迁到燕京,其时距离灭北宋已过去了26年。等到1161年将开封定为金的首都时,时间已又过去8年。首都南迁的迟缓实际上也是政权南迁阻力增大的证明。
  再看一下政局,赵构领衔的宋王朝南迁后虽然也遭遇了宠将杜充降敌、苗刘之变、钟相、杨幺起义等曲折历程,但政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而金朝的政局在同一时期却一波三折。从公元1127年至公元1161年,金朝先后发生三次政权更迭。由金太宗到金熙宗再到海陵王。金熙宗晚年,金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日趋尖锐,互相残杀,山东境内的人民起义彼此起伏。1149年,完颜亮杀熙宗,夺帝位,是为海陵王。海陵王即位后,穷奢极欲,连年征发,导致金军内部军心不稳。采石矾(今安徽马鞍山)一战大败,海陵王退至扬州和瓜州,被部下所杀。政局的动荡反映了金王朝南下汉化过程的艰难。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南宋所以偏安一隅并能持久的真实原因。
  在宋、金分别南迁三十多年后,两个朝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经历十分相似。
  公元1161至1189年,这二十多年里南宋和金的经历惊人的相似。南宋是孝宗执政的时代(1162…1189),而金则是金世宗执政的年代(1161…1189)。孝宗是南宋少有的开明和有进取心的皇帝,而金世宗在位时也是金朝政局最为稳定和开明的时期。正因为如此,才有双方的“隆兴和议”,才有双方近40年相对稳定的局面。
  孝宗于1189年禅位,而金世宗于1189年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