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的关键是“读懂”孩子,这里所说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子女,同时,他也是自己,是自己的幼年时期,那时,自己也是孩子。如果家长没有进入自己当年的状态,严格地说,他就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家长。
然而,回到过去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难怪有些人不得不通过禅修来体味,而心理学至今也未能达到这种“与自己的童年换位思考”的境界。但这是不是说家长们无所适从了?这也不尽然,我们还有一系列方法提供给家长们,使他们尽量读懂孩子,这不比经营一家大型公司容易。老实说,如果家长读懂孩子这本经书,自然会从智慧中诞生出“管理之道”,而这个“道”是家长们自己的,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专家们的,因此,它最可靠,也最适用于自己的家庭。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破胎而出
一、0到3岁的符号思维形成“天性”
(一)破胎而出
案例 28
张女士:我的儿子11岁了,因为性格急躁而没有朋友。他性格孤僻,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是上网就是看电视。只要我们一劝他,他就以各种形式发作、反抗。为此我们都不敢说他,老师和同学也尽量躲着他。
咨询师:他过去一直这样吗?
张女士:也不是,大概是上小学前后发现他急躁的,您说这是不是与遗传有关?他爸爸就特别爱急!
咨询师:嗯,可能有一定关系,不过后天造成的可以改正。请您回忆一下,你们在喂奶的时候发现过他急躁吗?比如吃得过多或脾气不好?
张女士:您这么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是的,他吃奶的时候也特别着急,慢一点不行,吃多了也不行,一吐就是一大片,有时候弄得我们手忙脚乱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
咨询师:您的儿子是剖腹产还是顺产?
张女士:是剖腹产。
分析
剖宫产出生的孩子是否都会产生急躁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论,但有统计显示,他们的性格普遍要比顺产出生的孩子急躁。急躁势必引发固执,固执会导致人缘较差或性格孤僻。当然,这里所举的例子只是个案,但研究证明,剖宫产的孩子的确在出生的那一刻,比顺产的孩子多受了不少罪。
1、母体对于婴儿就是天堂
胎儿在母亲子宫里慢慢发育,那时,他非常习惯子宫内的羊水环境,根本不需要花费任何气力就可以得到身体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对他而言,母体就是天堂。出生后,这个婴儿就要承受与母体完全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与子宫相比,是肮脏的、残酷的,他不得不用尽全力来适应它。
他必须学会让肺叶启动,让皮肤与外界接触;他被迫接受空气、噪音和“异类”的触摸;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现实环境——对婴儿来说,这一切意味着“自立”的开始,因为,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世界。
2、天性与“生产方式”有关
这个适应过程全部被他记录到潜意识的最深处,形成他的原始经验,这经验就如同与生俱来的天性,成为他大部分性格特质的基础。如果他是自然顺产的,他就体验了慢慢适应环境的过程。“逐渐适应,慢慢接触”——被接纳,被尊重,就被这个婴儿记取为环境与他之间的互动关系。反之,如果他是“一下子”从母体中出来的(剖宫产),他就体验到被迫适应环境的过程。急于求成、被强迫、无奈和急躁等,会被他理所当然地记取为环境与之互动的方式,他的天性由此而来。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之所以从“人之初”这一刻谈起,是因为我们关注的对象是一个人,这个人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从他出生的第一刻谈起,便可全面地了解他的成长过程。
心灵处方
有些事是改变不了的,但可以补救。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补救措施就是父母。母亲要处处让他感到逐渐接纳的母子关系;父亲要以自己的沉稳和泰然来影响和感染孩子。毕竟,父亲是儿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偶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哺乳期(1)
案例 29
王女士:真愁死我了,我的儿子才上小学三年级,体重已经超过了一般成人。
咨询师:他是不是比较爱吃零食什么的?
王女士:这个是当然了,不过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给他买零食了,也不给他钱。看到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和他爸都特别心疼,可是我们也没办法。现在就是想找到一种方法,让孩子不再那么贪吃。
咨询师:断食可能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危害,他不太可能理解父母的想法,相反,他有可能因此憎恨父母,或是采取其他方式索取零食。因此,我认为你们还是要调整一下方法。
王女士:是呀,我们也觉得总这样下去不是个事,所以才来请教您。
咨询师:您能不能告诉我,当初您给孩子喂奶时的情况,比如您的奶水多吗?孩子吃得多吗?
王女士:嗯,不多,不过我喂的时间比较长。
咨询师:您怎么知道不多,是医生说的吗?
王女士:那倒不是,是孩子姥姥说的。我每次喂奶的时候,我妈都会帮我,还总说我没经验。
咨询师:能具体说说吗?
王女士:嗯,比如当孩子吃了一会儿,吐出奶头,或是想睡觉时,我妈都要把他摇醒,并让他的小嘴继续对准奶头吸。就算孩子吐了奶,也要再灌一些进去。她说孩子贪睡、贪玩,其实根本没吃饱。
咨询师:您认为您的母亲是对的?
王女士:当然了,她有经验,我当然不懂。
咨询师:这种方式持续了多久?
王女士:我妈后来呆了一段时间就走了,可即便她不在身边,我也会让孩子多吃上几口。
咨询师:可他如果已经吃饱了呢?
王女士:他怎么会知道?每次都是我看着时间,按我妈说的话做,直到我觉得他差不多该饱了,才让他睡觉。您是不是说,儿子的肥胖可能与当年吃奶太多有关?其实我也想过,可事情已经过去那么久了,想改也来不及了。平时我也看到许多小时候吃得比我儿子还要多的孩子,现在也不那么胖呀?
分析
1、老人的经验成为母亲喂奶的宗旨
我告诉王女士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控制饮食,并加强运动,调整心态。然而我心里十分清楚究竟是为什么。当幼小的生命全身心的感受亲情和安全的时候,他会以最大的诚意接受来自大人的全部信息。比如姥姥和母亲的关注,以及她们希望他快点长大的那种急切,于是他就会多吃!至于这多吃的几口会带来什么后果,或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关系,在强大的亲情压力下,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毕竟,一个小生命的反抗是无力的,他最多只能以“想睡去”或“把头歪到一边”等方式来表达他已经吃饱了。可这个“饱”,不是大人们认为的“饱”,大人们认为的“饱”才是权威的“饱”,更何况姥姥可能有“吃不饱”的挨饿经历,所以她当然希望自己的外孙子不再挨饿,吃得多多的,长得胖胖的——其实,这就是让一个婴儿为她当年的焦虑负责。
哺乳期(2)
2、被“强迫”的孩子
这位母亲并没有这位老人的心结,她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健康,但长辈的经验不能不听,毕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此时,她是没有判断力的,没有自主权的。这是她,也是许多年轻母亲的习惯。
而那个婴儿,更是不可能坚持自己真实的感觉。对那么幼小的生命来说,只有顺从大人,自己才能保证生存权,获得安全感。因此,他把这个顺从取悦的过程深深记录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于是,“必须多吃”的性格特质,导致了他的过饮过食,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肥胖症。
3、强迫症的来源
在此,我们并非要说所有的肥胖症均源于多吃的几口奶。但当一个人在婴儿时期便必须与自己的真实感受(饱和饿的感受)切断时,他的性格里就会形成一系列不良特质。这就为强迫症埋下了伏笔。
有一些人,当他们上学、上班的时候,他们总会最先感受别人的焦虑,总喜欢把别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总善于看别人的脸色……这些脸色,在婴儿时期,他是不能不看的,久而久之,他把这种习惯带入后天,直到他莫名发作,乃至形成强迫症。
当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强迫吸收不必要的营养时,他便从本性发育的起点上学习了“不与自己的感受接触”。这就是失去本性。孔子说过: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饱和饿,是人的本性。什么叫本性?就是只要他是生命,无论是动物或人类,无论他是1岁或80岁,感受都是一样的,全部被自己的神经系统支配,别人无法替代和感知。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取暖,悲伤哭泣……均属于人类的本能,如果家长用权威来修改孩子的本能,以爱的名义用自己的感受来替换孩子的天性,这个孩子就一定会将本能埋葬。那么,他不仅失去本能,而且无法开发自己的潜能,即使家长再要求他去学与智力开发有关的内容,他也未必能让家长满意。
体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由于无法与自己的本能接触,这个人便成为一个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无法真实和客观的人,他不是把事实夸大,就是缩小,走极端是他的特点之一。
4、口欲期不良的心理后果
在此,我们看到那多吃的一口奶,对这个孩子后天生活和工作造成的影响。也许有人认为这有点危言耸听,当然,仅一条吃奶的经验也许并不能将其变成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但起码这一项可以成为心理疾病的助源,因为此人与自己的感受切断,失去了本我。一个找不到自我的人,无权与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的人,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健康的人?
心灵处方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巴西的一只蝴蝶扇了扇翅膀,很可能会造成北美的一阵龙卷风……。如果我们把吃奶比喻为一只蝴蝶在扇翅膀,龙卷风是后天对此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那么,请大家静下心来仔细看一看,万家灯火中,有多少只蝴蝶在扇动翅膀?
因此,“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在本能方面改造他。
肺活量
案例 30
李女士:我的儿子性格特别急躁,现在刚上小学,动不动就发脾气。我怕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吃亏,现在他的同学就都不爱理他,这可怎么办呐?
咨询师:你们夫妻平时工作忙吗?
李女士:是,我们都特别忙。从结婚到现在,除了度蜜月在一起,其他时间,我们几乎都在各忙各的。
咨询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比如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你们也这么忙吗?那时谁看过他?
李女士:请过保姆,嗯……
咨询师:好吧,也许这么问您更容易回答,当孩子哭的时候,你们是否即刻寻声赶来?
李女士:如果我在的时候,尽量去抱他,但是我总有事,我是单位的负责人,成天光电话就接个没完,就算闲下来,也得收拾屋子。不过那个保姆经常赶过去抱他。我们家那口子根本不顾家,唉。
咨询师:也就是说,除保姆外,你们对孩子的哭声都不太在意。
李女士:孩子总哭,谁知道他是怎么回事,可我们从没耽误过给孩子看病,也很注意孩子的安全。
咨询师:他父亲常不在家吗?
李女士:他常出差、加班,基本指望不上他照顾家里。
咨询师:您最好回家后多陪孩子,以最大的耐心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是说,要心里有他,不是形式上关心他。这样做,他的急躁可能就会缓解一些。
分析
1、哭喊是婴儿表达需求的语言
当婴儿在襁褓中的时候,他的需求全部要通过哭喊来表达。当然,他无法描述出自己需求的内容,但呼唤是起码能做到的。那时候,也许他饿了,也许是渴了,也许是尿了或拉了,或冷了,或病了……不管是什么,他都在呼唤亲人来帮他。这是他的本能,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想一想,如果此刻,那第一句呼唤没有让亲人前来,他会怎样?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会提高音量。但若还没能满足需要,再提高……直到有那么一个音量足以把亲人唤来——此时,这个音量所代表的“肺活量”等生理指数,就会被这个幼小的生命记录到大脑深处,成为他成长需求的“安全值”。然后便习惯性地以此“功率”与亲人接触、与生活接触。这就是急躁,就是高嗓门,就是肺火过旺。
2、中医对婴儿哭喊的解释
中医上认为,肺与胃肠道相应,均属金。如果一个人的肺火过旺,那么他的胃肠功能不会太好。其实,这也能在婴儿的襁褓期找到根据:婴儿的呼唤,或称哭喊,无非是与吃喝拉撒有关,其实就是胃肠功能通过肺来表达。
因此,上述案例中孩子急躁本身,其实是在表达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我们看到的,很有可能是一个肺火过旺,或胃肠功能不良的人,抑或是那种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认同自己,而又缺乏自信心的人。
3、孩子的问题源于家长
我们常常会给一些家长举这样一个例子:水面上出现水泡时,往往是因为水底下有一个出气源。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品头论足于这水泡本身,却看不到它的起源。这就如同家庭教育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其实就像这水泡,其背后肯定有特定的原因,而这原因不可能是孩子自己原创的,无论是学好或学坏,都需要学。学,就需要有对象。对孩子而言,最值得他学习的对象只有家长。为了与家庭共存,孩子必须让自己适应家庭关系中的一切,包括父母关系、父亲的脾气、母亲的性格,还有他们的爱好和取舍,还有他们对环境的态度和做人的原则等等。对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们眼中的神,他们的一切都需要通过神来提供,而神是不可能错的,如果神对自己有任何不满的表达,那么肯定是自己犯了错。“没有原则和立场”是孩子对家长的普遍态度。
心灵处方
有的家长以自己的权威性给孩子施压,无论是我们刚刚涉及的喂奶,肺活量,还是后来的教育方式,都会给下一代造成心灵阴影,这阴影导致出的不良后果,小到在学校的成绩不佳或人缘不好,大到成家立业后的困惑、焦虑和损失……因此,我们不妨从“人之初”开始,认识自己的孩子,从而反省自己的做法。
。。
3到6岁的家庭经验成为孩子的人生大纲
案例 31
刘小姐:我从小便感受到父亲因酗酒而经常发生的家庭暴力。所以我长大后,一方面对酗酒的男人十分反感,同时对这种男人又有一种拯救欲,因同情而生爱意。
咨询师:您对这种男人的兴趣,只不过是对父亲的移情。
……
齐先生:我从小就生活在母亲强势的家庭环境里,同时感受到父亲的委曲求全。我长大后,被大家公认为是老实巴交的男生,对温柔的女性总无法产生兴趣,却经常被强势的女性吸引。
咨询师:您的女友,只不过是母亲的投射。
……
陈先生:我生下来就被父母送到外婆家,几年后接回家住了一阵子,父母又因为太忙再次把我送到外婆家……这样反复送走了好几次,直到我高中毕业后,才基本稳定下来。长大后,我总习惯于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无法融入任何一个大家庭,同时也无法